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太监大多不识字,为何念圣旨却那么流畅?

相信大家经常在古装电视剧看到这个画面,大臣在外,突然就有一名太监带着几个侍从,一本正经地喊着“某某接旨!”于是众人立刻老老实实的跪下,听着那太监说着“奉天承运云云。”

其实古代的太监基本上都不怎么认识字的,他们往往出身贫苦,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有穷得吃不起饭了,这才选择了入宫这一条路。他们也就更不可能读书了。

就拿明朝来说,京城的太监大多来自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农村,按照明律,有孩子入宫的家庭,也能够免除徭役税负,因此不少生了很多孩子的穷苦人家也把儿子往皇城里面送,明朝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就是一个文盲,相传他和木工皇帝朱由检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一日朝鲜使臣派人过来觐见,并上交国书,结果魏忠贤翻来翻去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朱由检平日是个木匠,更不认识,朱由检看了良久,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识字,以为朝鲜国王又是提出了什么苛刻的要求,于是大怒,“撮尔小国,好生无礼!”随着拂袖而去,留下了一脸懵的朝鲜使臣。

那么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既然太监大多是文盲,为何他们念其圣旨,又是如此流畅呢?其实事情很简单,古代念圣旨的,往往都不是真的“太监”,不要被电视剧所骗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来说说太监这一个词,其实最初他并不是指的宦官,而是官名。魏晋以后,朝廷设立了殿中省这一个职务,掌管皇宫的后勤,比如说负责采购药材的,负责制作衣服的,负责制作准备皇室车马的。殿中省的最高官员名字就叫做太监,是三品官,此外还有四品的少监、五品的中丞,他们一起负责整个皇宫的运作。这些官员有宦官,也有很多正常人。

不过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将殿中省改为了中御府,官员全部由宦官担任,但是也只有少部分地位最高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太监”,到了明清,中央皇权的加强导致宦官的地位也慢慢增高,因此不少人也将太监视为宦官的同义词了。

至于草拟宣读圣旨这一项,到清代以前,实际上压根与宦官没有什么关系,唐宋明等朝代,撰写、颁布、宣读圣旨的职责,是在一个叫做翰林院的机构身上。

在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就会选择一些擅长文辞的朝臣供职翰林为自己写圣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草拟机密的重要机构,开元二十六年,又在京城设置了翰林学士院,专门提供草拟诏制者居住,皇帝如果要将圣旨通知到哪个大臣的家里,自然也是翰林院的学士去宣读。确保了消息机密性。

宋明期间也延续了唐朝的制度,这种官职又被称之为翰林待诏。他们在帝王的决策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到了专权的明清后期,君王显然是不愿意和大臣们分享这种权利的。

这也就出现了专门为皇上代笔的司礼太监和秉笔太监,这是一个地位极高的职务,上文的魏忠贤,还有刘瑾、王振,都担任过这个职务,但是不管怎样,要么是翰林学士宣读皇上的圣旨,要么就是钦差大臣亲自宣读,司礼太监地位太高,小太监权力太低,宣读圣旨,往往轮不上他们,因此荧幕上太监抑扬顿挫读圣旨的场面极为罕见,除非是皇帝传的口谕,这也算是常识性的错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宦官假传圣旨有多难?徽宗想诬陷宦官假传自己口谕,竟被打脸
古代太监大多不识字,为何念起圣旨却那么顺溜说出来你别不信
电视剧中普遍存在的历史错误总结
皇子“装傻”37年,被太监推上龙椅,继位第一道圣旨,让群臣胆寒
古代太监大多不识字,为什么还能宣读圣旨?原来有这个办法
古代太监大多数不识字,他们怎么宣读圣旨?原因让人想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