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辨证论治骨痿 调中益气汤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其源也远,形成了系统的防治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贯穿始终。《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生髓。”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滋养了骨骼的发育及生长,肾精足则髓充骨坚。肾精为骨骼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原动力,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养而坚固;肾精不充则骨髓失养,骨骼痿弱,发为骨痿。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无以充养先天,故见精亏髓虚;肝肾精血同源,肝血亏虚则精血乏源,筋枯髓减,四肢关节屈不利,从而可见行走不利、周身疼痛等骨质疏松症状。天癸是肾中精气变化的反映,绝经后女性天癸衰竭,肾中精气阴阳衰微,可见腰膝酸软无力,下肢痿弱难行。

肾阴亏损,内生虚热,灼伤血络;虚阳不能布敷,运血无力,血行瘀滞,久之瘀血内生,不通则痛,疼痛由生。故骨质疏松症可根据病因病机辨为不同证型,但总体言之,虚瘀并见,肾虚为本,疼痛为标,治疗不离肝脾肾三脏。

方随法出,中药防治骨痿不离补肾健骨、益肾生髓。《四圣心源》有言:“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故临床上补肾类中药和补肾类方剂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可得到远期疗效。

临床上药物多选择具有益气、强骨、补肾、益阳作用的中药,如淫羊藿、补骨脂、肉从蓉、枸杞子、杜仲、骨碎补、巴戟天等;而方剂多见补肾类方化裁加减,有六味地黄汤、二仙汤、四物汤、左归丸等。

多项研究表明,补肾类中药可通过调节内分泌、成骨分化和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促进骨生成及骨代谢等多个环节,从而提高骨密度、骨矿含量,改善骨质疏松症多项检验指标,有效缓解、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中药复方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各医家在使用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并未单施一法,均病证合参,将补肝肾、健脾、化瘀等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求临证遣方之效。

脾肾阳虚型

症状:腰背冷痛,酸软乏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或小便不利,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泄不止,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或胖,苔白或滑,脉沉细弱或沉弦迟。

治法:温补脾肾,强筋健骨。

汤剂: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肉桂、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当归、杜仲、菟丝子、巴戟天、骨碎补、三棱等。

加减:虚寒证候明显者,可加用仙茅、肉苁蓉、淫羊藿、干姜等以温阳散寒。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中成药:右归丸、肾气丸、仙灵骨葆胶囊、淫羊藿总黄酮胶囊等。仙灵骨葆胶囊药用淫羊藿、续断、丹参、知母、补骨脂、地黄。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功,用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丹参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接骨续筋,强身健骨之功效。

肝肾阴虚型

症状:腰膝酸痛,膝软无力,下肢抽搐,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绝。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壮骨。

汤剂:左归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骨碎补、续断、淫羊藿等。

加减:阴虚火旺证明显者,可加知母、黄柏;疼痛明显者,可加桑寄生补肾壮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中成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天格胶囊等。金天格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人工虎骨粉。虎骨味甘、辛,性温,具有滋补胶肾,强筋健骨,祛风通络功效。

肾虚血瘀型

症状:腰膝酸软,下肢活动不利,头晕目眩,下肢偶有麻木刺痛。舌下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肾壮筋,化瘀止痛。

汤剂:补肾活血汤加减。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杜仲、枸杞、当归尾、山萸肉、肉苁蓉、没药、独活、红花。

加减:酸软甚者加牛膝、狗脊补肾强腰;血瘀甚者加丹参、川芎、川牛膝活血化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加黄芪、党参、龙眼肉补气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成药:骨疏康胶囊、壮骨止痛胶囊。骨疏康胶囊(颗粒)由淫羊藿、熟地黄、骨碎补、黄芪、丹参、木耳、黄瓜子共七种成分组成,以淫羊蕾为君药,配合熟地黄、骨碎补、黄瓜手,可达到阴阳双补,强壮骨骼的作用;黄芪、木耳健脾益气,丹参活血通络,全方共奏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之功效。

调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4.5克,当归6克,炙升麻、蜜柴胡各4.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2片

补中益气汤加减妙用

后世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了广泛开拓,大凡正虚为主,或兼夹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取得了很好疗效。

1、补中益气汤的用药加减

现仅就部分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应用,赘述如下,以窥一斑。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症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倦怠、痰涎自出、心悸等。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意义。如前所述,方老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笔者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症状。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症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匮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泄阴中伏火,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笔者治中气下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肾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柏、山栀、茯苓、木通,主治小便淋沥、气虚、膀胱湿热未清。


补中益气汤与丸药的配合应用

凡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凡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凡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凡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凡肺脾气虚、小便淋沥或尿血者,可配知柏地黄丸。

凡脾肾气亏、腰酸膝软、四肢厥冷或夜尿频多者,可配金匮肾气丸。

凡气虚肾弱、腰腿痿废者,可配健步虎潜丸。

凡脾虚肝旺者,可配左金丸。

凡脾胃亏损、停食痢疾者,可配香连丸。

凡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

调中益气汤

黄芪3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苍术1.5克,柴胡0.6克,升麻0.6克,橘皮0.6克,木香0.3克。

【用法用量】上药切碎,都作一服,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带热,空腹时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方歌速记歌诀】

调中益气汤黄芪,参草木香苍橘皮;

从阴引阳柴升麻,湿盛脾虚气滞理。

【功用】补气升阳,祛湿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证。表现为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飨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中沃沫,食人反出,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

【加减】如时显热燥,为下元阴火蒸,加生地黄0.6克,黄柏0.9克;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血虚,血涩者,加当归身0.9克;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0.6克,苍术3克,泽泻1.5克,黄柏0.9克;胃气不和,加半夏1.5克,生姜3片;有嗽者,加生姜0.6克,生地黄0.6克,兼燥热者,加黄柏0.6克,生地黄0.6克;如夏月,须加白芍药0.9克;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白芍药;如恶热面渴,或腹痛者,加白芍药1.5克,生黄芩0.6克;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0.9克;如冬月腹痛,不可用白芍药,盖大寒之药品,只加干姜0.6克,或加半夏1.5克。

【方论】本方所治证是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治宜补益脾胃阳气,升阳举陷,祛湿理气。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柴胡、升麻“从阴引阳”,一以治少阳清升之气不足;一以治脾胃的谷气下溜,共为臣药。佐以苍术燥湿运脾,湿祛则不再蒙蔽清阳,脾阳自升;橘皮健胃调中;少量木香运转肠胃气机,促使升清降浊。诸药合用,使脾胃气虚得补,清阳得升,湿邪去,气机通畅,则诸症自愈。

【医论】本方所治是脾虚湿盛,气机阻滞证,《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说:“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人反出,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其病因是脾胃虚弱,阳气下陷,湿邪内盛,气机阻滞所致。

湿邪侵袭,湿性黏滞重着,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出现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于屈伸,身体沉重,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湿化热,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脾胃虚弱,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出现面部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脾胃虚弱,脾不升清,湿邪下注,则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飨泻、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胃气上逆则口中沃沫,食人反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虚火上炎则耳鸣而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胬肉红丝,热壅头目。湿盛脾虚,气滞则出现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中取”)、之下(“沉取”)得时一涩脉。

临床应用:

1:便秘:根据《江西中医药》.1996,(1):61,郭晓峰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便秘证属痰湿困脾,浊气不降。调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广木香6克,厚朴6克,全瓜蒌30克。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而言。因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和排放反射,使大肠经常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多为三五日或七八日才排便1次,是多种胃肠道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其病理特点是燥热内结,阴虚、血虚、气滞、气虚、血瘀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临床辨证分型有:气滞、瘀血、气虚、血虚、脾肾阳虚、阴虚、胃肠实热等类型。本方用于气虚型便秘,表现大便并不一定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

2:崩漏是指经血起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的紊乱。在停经2个月左右后突行,量多且持续时间很长,反复发作。本方适用于脾虚型,表现阴道出血量多,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舌淡红,脉细缓。

根据《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1):50,郭芸报道:用调中益气汤治疗本病加山药,健脾升阳;再加少量红花祛瘀生新,引血归经;流血量多加仙鹤草、贯众炭、龙骨、牡蛎,固涩止血;流血量少则加花蕊石、山茱萸,祛瘀收涩止血。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3:痔疮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瘀血、扩张的血管丛(内痔丛)。痔疮以齿线为界,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本病属于中医“痔疮”、“痔病”、“肠痔”等范畴。其病理特点是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临床辨证分型有:风热、湿热、气虚、血虚等型。本方主要适用于气虚型,表现便时下血淡红、量多,肛门坠胀,常有肿物脱出者。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6,(1):61,郭晓峰报道:用本方治疗内痔出血证属湿滞脾困,脾不统血而下溢。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苍术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陈皮6克,广木香6克,仙鹤草20克。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4: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本方用于气血不足证,表现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根据《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1):50,郭芸报道:用调中益气汤加石菖蒲、苍术、牡蛎、白芥子、泽泻,以健脾升阳,化痰除湿。失眠者加酸枣仁、磁石,以镇静安神;肝阳上亢者加白蒺藜、天麻、钩藤,以潜阳祛风。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中益气汤的运用临床经验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主题:补中益气汤 1
补中益气汤
唐宋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经验探微(腰痛尿频、便秘、带下、痤疮等)
易希园名老中医应用补中益气汤诊疗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