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世间》:摆脱人生困境,最重要的捷径和法宝,是培养好下一代
我们一起做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胡子宏生命日记(1907
《人世间》:摆脱人生困境,最重要的捷径和法宝,是培养好下一代 

追剧三个昼夜,我看完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剧情的最终与梁晓声的原著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是,剧情跨度近半个世纪,多个人物的最终际遇,给了观众很多启发和感悟

知识能改变人生,没有文化,单靠偏执的体力付出,很难提升社会阶层;婚姻要门当户对,不要相信所谓爱情的力量;好人总会得到好报,善良和坚强要成为我们做人的底线;社会资源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助力器,大道理和抱怨都不会改善自己的处境;改变生活困顿的捷径和法宝,是培养好下一代。

剧情中,最令人痛心的是周楠的离世。我在追剧时,弹幕中,很多观众宁可愿意看到周蓉被“写死”,也不希望让周楠殒命。毕竟,只有极少数的学霸,才有机会进入清华园。

我也不理解,在编剧的笔下,为什么周楠非要离世呢?莫非想加重一下剧情的悲催?因为观众太喜欢郑娟了,从情感上,真的不愿意接受周楠的消失。

改变生活困顿的捷径和法宝,是培养好下一代。纵观全剧的几个家庭中,但凡是把孩子培养好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就高。这些日子里,我始终无法把自己的情绪从《人世间》的剧情中拽出来——如果周楠不死,周炳坤和郑娟夫妻的晚年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啊。

还好,他们的另一个儿子周聪考上了山东大学,有了名校学历,回到父母身边,做了一名记者。原著中透露,是周秉义帮忙,周聪才得以到报社工作。实际上,即使没有家族背景,名校毕业生做一名二、三线城市的记者,也有足够的资格。剧情最终,周聪与妻子生了三胞胎,算是弥补了周家的各种缺憾。

周蓉的女儿冯玥,虽然在幼时不是省油的灯,她的任性多多少少沾染着妈妈年少时的色彩,但是,她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使得周蓉满心欢喜。至少,身为母亲,周蓉不再为孩子未来的生活操心。作为第三代,在周楠殒命后,冯玥的能力是最强的。

尽管冯玥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没有得到令观众喜欢的结局,但是,她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至少在自身的成长上,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她彻底摆脱了小城的狭窄的巷道。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周爸、周妈晚年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尽管他们的住房很狭窄,但那时候,城市里还没有兴建商品房。如果真的要买房的话,两个北大毕业的儿女,怎么都能给父母凑钱买一套房。

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北京大学毕业,儿子在省委工作,闺女是大学教授,身边又有周秉昆和郑娟夫妇孝敬着,周家夫妇的晚年生活,足够有滋有味了。

应该说,周家的下一代,都考上了名校,从长远眼光看,已经实现了社会阶层的逆袭。另几个家庭的结局,大体上也算不错。

赶超和于虹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最终考上了哈工大,成为年轻的教授。尽管赶超因为罹患重病而卧轨自杀,令人唏嘘感慨,但是,对于于虹来说,孩子成为大学教授,她的后半生无忧了。孩子也有足够的能力为她养老。

肖国庆的孩子学习不好,高考失利后愤恨出走,去了南方,可是多年后,他奋发图强考了在职研究生,还在深圳买了房子,娶妻生子。在此意义上讲,他也为肖家实现了社会阶层的逆袭。他已经担任企业的中层管理,老板非常看好他,前途光明。

曹德宝与乔春燕的儿子叫牛牛,很有个性 。剧情中,爸妈经常吵架,但是牛牛还能淡定地坐在桌子上吃饭,还把肉端到面前慢慢品尝。他的高考分数只有100多分,最终托人找关系,找了个铁饭碗,工作是在殡仪馆上班。

乔春燕的絮絮叨叨和在家庭中的强势,无形中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尽管我不习惯在文章里凸显出职业歧视,但我还是觉得,殡仪馆的工作确实不够体面。

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群,大家上半生的命运基本上相同的。等到“三十年后看子敬父”阶段,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就是父母的脸面,更是父母后半生的生活保障。

不管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落魄,哪怕你春风得意,腰缠万贯,官运亨通,都必须把孩子教育好,对孩子的学业不放松。把孩子送入名校就读,父母会少操心,老年的生活也会有保障。当然,肯定有杠精会争辩——最没有出息的孩子是报恩的。我要反驳他们——孩子有出息了,就不能报恩吗?

如果把孩子总是拴在身边,与父母一样过着没有更新的生活模式,可能父母会得到一些照顾,但从后代的层面上考虑,谋生手段基本上在原地踏步,实现不了阶层逆袭。“最没有出息的孩子是报恩的”,貌似是孝顺父母,在现实中,更多的是啃老族。

一代人的努力,从效果上看,惠及的是三代人。最近,我们准备举办一次“七君子聚会”,7个同窗好友,很有《人世间》有“六小君子”的命运轨迹。

我们7个同学是初中复读班的同学,中考后进入同一所高中。在高中三年里,不知不觉,我们组成了关系最好的“七人帮”。如今,我们已经有近40年的交情,正在筹划一次聚会。接下来说说我们“七人帮”的情况。

胡某,也就是我老胡,当年高考成绩出色,如今是参公单位的中层干部,夫人在医院工作,我们的收入都比较稳定,是“7人帮”中经济条件最好的。我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校毕业、留学英国,即将在北京落户,进入公务员行列;小儿子在衡中就读,进入一所差强人意的大学没有问题。

胡某也经历了很多磨难:前妻病逝,人财两空;参加省委的招考笔试面试出色,但因体检不合格而落选;妈妈在56岁心梗去世;人到中年再婚,生下小儿子,累得两次住院;仕途不顺,属于那种没心眼子、混日子的一类人;48岁罹患癌症晚期,与命运抗争了近6年,身体基本康复。

李某,跟我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某中专学校老师,夫人没有稳定工作,不是铁饭碗。1986年,李某第一次参加高考后落榜,复读后考入本市的师专,毕业分配到某中专学校,任英语老师。他的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年,一直住在单位家属楼的7层。

当年,李某的夫人很给老李家壮脸,一下子生了双胞胎儿子。他们家经济上比较拮据,但俩双胞胎小子很厉害,10年前同时考上名牌大学,现在,他们分别是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我们“七人帮”中,他现在还不算富裕,但孩子的学历是最厉害的。

李夫人也是命运多舛,在我罹患癌症两年后,她的肺部发现了癌细胞,属于肺癌早期。我们两家都是培养出名校学生,但都累出了重病。

吴某,现在是老家县城的教育局的中层干部,县里的作协主席,平时性格内向,非常内秀。他在县城里生活,衣食无忧,家境不错。他和夫人都是我们初中同班同学,生了一双儿女,都是双一流大学学历。目前,儿子已在广州安家就业。

吴同学的生活基本顺利,属于老实本分的类型。他能把俩儿子送进名校,在县城里属于模范家庭了。如今,人到中年,他和夫人生活得挺自在。

7人帮”中,我们3个男生考出农门,目前我们的6个孩子,有5个孩子都是名校毕业,另一个就是我家小儿子,就读于衡水中学。我们的后代踏在我们的肩膀上,比我们站得更高,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0多年前,在我们3个男生考上大学后,还有一个男生刘某,复读后依然落榜。后来,他与我们“七人帮”的美女董某结婚,生了二男一女。他们都是高中学历,在老家举办起民办学校,盖起来三层高的教学楼,后来,因为形势所迫,他们停止了办学。

我依稀记得,刘家的大儿子11岁时就开始读初中,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但不算名校。目前,孩子们都在县城工作,就职于教育、政法、城建三条战线上的单位。刘某夫妻开始进入了看孙子的年龄段。他们生活稳定,享受天伦之乐,缺憾是没有固定收入,不如我们这些“铁饭碗”更轻松。

美女王某堪称我们班的班花,高考毕业后顺利入职。不幸的是,她的前夫出了车祸,再婚后又生了孩子。前一段,我在一场婚姻上与王同学邂逅。我们打了招呼,想多聊几句,但人声鼎沸,很嘈杂,只好作罢。

在我们青春时代,王某是生活最为顺利的。父亲是县城某局局长,她按部就班地参加工作,等男友从部队复员后,就结了婚。可惜的是,一场车祸让她的命运就此转弯。她家孩子怎么样了,考了什么学校,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应该没有考上名校,但是在县城内安居乐业。

刘姐是我们“七人帮”中年龄最大的,好像比我大两岁。她高考后复读,但最终落榜,没有走出县城。她的老公是我们初中同学的弟弟。前几天,我们俩刚刚聊了几句,确定3月份的“七人帮”聚会,准备在她家举行。她生了一个儿子,貌似没有考上名校,在县城工作。

两年前,刘姐的父亲去世,我们同学前去吊唁。我们吃了一顿自助餐,合影留念。迄今,我们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凑齐。希望3月份能够凑齐,畅谈这些年的生活体验。

我们“七人帮”的人生,就是《人世间》的再现。我们7人中,有两个人在爱人去世后又再婚。6个家庭中,有3个人罹患癌症,其中我们家就占了两位。我们一共13个孩子,其中有5人考上了名校——两个博士,两个硕士。目前,都是小康家庭。

但是,我依然能从我们“七人帮”中,感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考上大学的3个男生,下一代基本上进入了名校。结成一个家庭的刘哥和董某,虽然是高中学历,但通过举办民办学校,为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3个孩子虽然不是名校毕业,但都立足于县城。

相比之下,王姐和刘姐生活幸福,家庭和睦,但是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上,不如我们考上大学的3个男生,更具实力。他们的孩子没有考上名校。

我想说的是,父辈的文化水平和努力程度,对下一代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这些后天城市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让孩子踏在肩膀上,迈上了更高的层次。

我对培养出两个名校博士的李哥说过,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贫困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夫妻的精力没有用对方向,很多夫妻只是一味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却没有齐心协力地把尽量多的精力,用在孩子的学习上。

如今,看完《人世间》,我有一个很清晰的感悟家庭的贫困真的不可怕,怕的就是面对困境,夫妻产生短视,只解决延期的困难,看不到家庭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不是修房盖屋,而是培养下一代。

最没有出息的孩子是报恩的,这只是对父母而言。对孩子而言,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依然是实现社会阶层的逆袭,让父母的晚年有经济上的保障。

培养出一个名校学生,远比孩子在身边,更具有心灵的慰藉,这是我看了《人世间》,再结合我们“七人帮”的现实生活,得出的一点感悟。我和李哥两个家庭,都为两个儿子操了很多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收获了很多。

摆脱人生困境,最重要的捷径和法宝,是培养好下一代。为了下一代的成长,父辈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尤其要承受经济上的拮据。熬煎二三十年之后,濒临老年时,孩子给父母的回报也是非常明显的。

——End——


文乃心声,喜欢则赏
点击“在看”,给我加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辑思维
孩子从厌恶写作文到考取名校,中间经历了什么?我怎样让他逆袭的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为了孩子你要努力 别把你的穷带到下一代
想要逆袭,这就是捷径
销售逆袭必备的神奇法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