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新自然 秀丽明媚 ——谢脁《游东田》赏析

              清新自然  秀丽明媚
                                   ——谢脁《游东田》赏析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谢脁(464-499)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人称之为“小谢”。谢脁曾做南齐诸王幕下参军、功曹、文学等职,495年出任宣城太守,官至尚书吏部郎。谢脁生活在黑暗社会中,常有忧生之嗟,尽管他奉行明哲保身原则,但最后在贵族内部欲废齐东昏侯时,因知情不肯参与而被杀,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谢脁(464-499),字玄晖,与谢灵运是同族,又都以山水诗见长,所以并称“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太守,人称“谢宣城”。为“竟陵八友”之一。小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山水诗,二是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谢的山水诗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着重表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这一成功的尝试使山水诗从登临游赏扩大到羁旅行役送别等日常生活范围,为后世山水诗开出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大谢“寓目辄书”、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真切细致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动态和情趣。如《观朝雨》中“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生动展现了细雨被风吹动飘飞不定的情状:《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细致观察并精心刻画出游鱼戏于新荷、飞鸟撞落余花的动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黄昏时分晚霞与大江互相映衬的优美意境和宁静澄澈的境界。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发端便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将客子的悲伤和日夜奔流的长江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诗人忧思的深广。《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展现了浩淼无涯、东流而去的江水和伫立船头、回望天际的孤客,“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辨”、“识”二字精确刻画出诗人极目回望的无限深情和专注的神情。被王夫之《古诗评选》称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的“活景”。 与直抒胸臆、达情务尽的汉魏古诗相比,新体诗更注重特定情境的描写,寄意象外。谢脁是写作新体诗成就最高的诗人。他既注意学习南朝乐府民歌优美的情韵和明快的口语,又汲取了晋宋以来体物工细和讲究对偶的技巧,形成含蓄凝练,思致工巧的特点。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通过萤火飘流的景象和缝衣的细节,暗寓宫女愁思的深长及她再邀恩宠的希望,兴象玲珑,不着怨字而意在言外。《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能自出新意,表达了错过春光的遗憾。“丝”与“思”谐音双关。再如《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透过思妇的动作和陌上行人稀少的画面见出渴盼游子的心情,意余象外。初步解决晋宋以来诗歌情景分离的问题,这也是谢脁对诗歌的最大贡献。受“永明体”影响的南朝诗人还有王融、范云、江淹等。
   《游东田》是谢朓的名作之一。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这首诗即以清新流媚的笔触描绘了东田山水的自然之美。
   开首二句“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先写自己出游的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悰,心情,这里指欢乐。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感受,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拣个有山水草木的去处走走,便可以消去许多烦恼。看来谢朓也是这样,于是他很快就陶醉在自然景物之中了。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这两句写出游的路线。陟,即升、登的意思。沿着重迭连绵的台榭向上登攀,回首俯瞰,山下的楼阁宛若芝菌一般。这二句的妙处在于开了一个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想象到飘转的白云、堆迭的台榭楼阁那种美妙的景象,甚至能辨识出诗人拾级而上的身影。“寻云”与“随山”四字表现了诗人这时闲适自得的情怀。“寻”字饶有兴味,“寻”的是云,而非水、或风,或其它什么,这固然是说所游的地方是在高处,但更重要的是云的飘渺悠远的姿态更能激起人们翩翩的联想,“寻云”是虚写诗人内心的想望,而“随山”则是实写诗人外表的情状。因寻云而来,但随山而去,表现诗人诗思的高远,和情态的悠闲,具有语淡态浓,笔留神往的艺术效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道:“诗人的思想对象随处都是;虽然他也喜用眼睛和感官作向导,然而他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发现动人观听的气氛可以展开他的翅膀,他就跟踪前去。”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诗人敏锐地捕捉着自然界中富有特征的景物,濬发巧思,加以形象地描绘。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远景。诗人这时登上山巅,纵目远眺,只见远处林木丛茂,连成一片,周围又为一层薄雾轻烟所笼罩。犹如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于烟雾迷茫中偶尔露出点山光或树色。“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漠漠”,散布的样子。这两组叠字既写出绵邈的自然空间,也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树色的瞹叇,烟雾的氤氲,乃至山姿的连绵,云块的团结,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的自然山水画卷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也同诗人一起凭高送目、涵泳沉酣,领略大自然之美,竟至留连忘返。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是写近景,也点明节令。两句写得情彩飞动,意趣横生,向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果说前面数句犹如写意山水,那么这两句则似工笔花鸟了。诗人紧紧抓住一瞬间的活动,把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景象,尤其是把初夏特有的景物,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二句中又有层次,前句写俯视,后句写仰看。寥寥十字,却有很大的艺术容量。动静互现。古诗的意境多呈“静”的状态。但也有静中见动感者,使诗境产生灵动之气。“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优游不迫,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又使鲜嫩的荷葩的娉娉嬝嬝的风致跃然纸上,“鸟散”句,把近景稍拉开,向人们展示了众鸟欢唱、落英缤纷的景象。而花之为“余”,因而容易洒落,鱼动新荷,点出时间是春末夏初之交。两句中的四个景物,构成一个画面,整个画面写的又是一刹那间的活动,字里行间,缭绕着诗人的斐然的情思,喷薄着大自然的活力。后人储光羲《钓鱼湾》有“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即从“鱼戏新荷动”扩展开来的。 
    面对着大自然美好的图景,诗人如梦如醉,完全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烦闷,以致使诗人发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这种由衷的慨叹。在诗人看来酒味再美,也莫如山坞水涯更为令人神往的了。在篇章结构上,这两句又是与头两句相呼应。古时酒与愁是连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故有“借酒浇愁”的说法。而在谢朓此时看来,即使有很多的愁烦也无须用酒来消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诗人仿佛从自然山水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情感相契合的东西。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状物写景的才能。谢朓山水诗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自然界秀丽明媚的景色,而且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含蓄美。意境的深浅仅仅以有无形象和能否做到情景交融来衡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能使读者的“意”与作品中的“境”交融。谢朓山水诗就有这种特点。虽然写山水,但他不是作地理风水介绍式地罗列一些景物,而是选择一些主要的特征加以形象的描绘,给读者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正象中国画常于一两抹断水残山之外留下一大片空白,使读者在空白处也能感到山势的巍峨和水气的浩荡。刘熙载《游艺约言》中就说:“高山深林,望之无极,探之无尽,书不臻此境,未善也。”无论诗文,抑是书画皆是如此。谢朓山水诗富有空间感,与他喜用叠字也有关系,因此常有一种深远幽邈的思致,如这首诗中的“阡阡”、“漠漠”两组叠字就把诗人所要描绘的画面拉得很开,空间显得异常的辽阔。在谢朓其它诗中也有这种现象,象“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暂使下都》);“眇眇苍山色,沈沈寒水波”(《出藩曲》);“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秋竹曲》)等等不胜枚举。
   谢朓这种清新秀逸的诗风在当时别具一格,与他时代相近的沈约就说他的诗“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伤谢朓》)。谢朓的诗风对后代尤其是唐代的山水诗颇有影响,李白小诗清新俊逸的一面也可以见出谢诗的浸淫。
   谢脁的山水诗中景语、情语则无固定的位置,结构灵脱不居。有的先写山水而后言情,如《之宣称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观雨潮》、《和刘西曹望海台》、《和江丞北戍琅琊城》等诗;有的是中间数句写山水,首尾言情,如《游东田》、《移病还园示亲属》、《休沐重返丹阳道中》等诗;有的是景言情之句捉对而出,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有的是“以景结情”,以写景结束全诗,如《登山曲》、《同王主簿有所思》等诗。因而其山水诗中的景象较为单纯,描写更为集中,只对眼前细微的景物进行精致的工笔描绘,达到了“状物生动”、“乃为活景”的艺术效果。
  谢脁的诗清新秀丽,奇章秀句,俊拔有力。例如:“日出众鸟散,山冥孤猿吟。”“云中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余霞散成绮,澄江散如练。”“朔风吹冷雨,萧条江上来。”‘金波丽{支鸟}鹊,玉绳低建章。”等均为千古传颂名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玄辉灵心秀口,每当诵读他的名句,渊得冷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诗品》的作者钟蝶,是谢脁的好朋友,也称赞谢脁的诗才,说谢脁常常同我议论诗歌,他慷慨激昂,抑扬褒贬,超过了他的诗作。
   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谢脁的山水诗中多用“望”字,一个“望”字交代了诗人观赏景物的视角,即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通过视线的拉远、收近,呈现出一幅焦点透视、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同时,由于诗人定于一点观察,景物单纯,因而捕捉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
   后者的诗歌主情,重在抒写思乡怀友之情。后者将山水作为情思的外化,以山水表现自我的情感。后者篇制缩减,从细微之处见精髓。后者定点透视,在静观中揽胜。后者重声律民歌,语言浅显流畅。谢朓的诗风清丽脱灵。他的山水诗旨在抒发思乡怀友之情,这成为中国山水诗中最具普遍性的典型。其短小的篇制,和谐的音韵,体现着中国诗歌由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化的近体诗的转变。谢朓的山水诗贯通了南朝山水向唐代山水演进的坦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驰︱诗赋与中国山水画的早期艺术概念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谢朓《游东田》
第五章 南朝诗歌
浅析令人长忆谢玄晖
宋诗鉴赏-题郑防画夹五首(黄庭坚)
王维的一首田园诗,每年读一次,不惑之年才能真的读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