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的取景艺术

杨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的取景艺术
   关键词取景 用色 构图 技法 笔墨

【摘要】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其一生诗作无数,早年写诗专学江西派,竭力仿效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风格,而江西派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脱胎换骨,点铁成金,造成模仿抄袭,影响不佳。与其戴着江西派的镣铐写诗,阻碍自己的个性发展,不如反判师门独树一帜,因而杨万里的诗风为之一变,后自成一体,时称“杨诚斋体”。杨万里的诗师法自然,富有极强的艺术独创性,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其因擅长“活法”,博得盛誉。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文学评论家严羽说“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杨万里的诗歌取景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取材、用色、构图、技法、笔墨等方面皆有过人之处。以下就这几方面试论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一、取景别出心裁
    “旧时水榭朱颜改,劝君更谋新亭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所以有非凡的生命力,就在于取景的别出心裁。他与林子方置身与西子般的西湖景色之中,用什么景色之钥匙打开与林子方离情别绪之锁,是晨风撩拨绿柳的裙摆?人家王维早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用“柳”寄托离情别绪是最合适的,但岂能跌入他人窠臼。更不该是堤岸青青的小草,白居易早就有专利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是浅浅的荷塘水,咋能敌过“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种磅礴之势,况且荷塘水再怎么夸张,也是打肿脸充胖子失去了自然美。是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是净慈寺头顶九颗星的正在作功课的和尚?是抢头香的善男信女……西湖的美景比比皆是,哪是杨万里的离情可依,哪是他的别绪所托。这时旭日东升,溶金于芙蓉国,杨万里“目中恍然别有一境界意思,而其妙者,意外生意,境外见境,风味之美,悠然甘辛酸碱之表,使千载隽永常在颊舌”,因此,杨万里聚焦于荷塘,镜框取景摒弃西湖其他美景,只准荷花仙子来应聘。综观盛唐大多送别诗的基调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要么就是离情别绪跃然纸上,挺直白的,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唯有杨万里应用艳丽明媚的芙蓉来反衬自己的离情别绪。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的解读杨万里钟情于荷花仙子,是有意提高荷花的知名度,因为众人一讲荷花仅囿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赞其高风亮节,或是写男女私情的藕断丝连,诋毁其伤风败俗。而杨万里巧用莲叶来暗喻朋友心相连、情相依,可谓别出心裁。令人感叹,能在西湖美景中寻觅寄离情,抒别绪,又要避讳前人覆辙,实在有上蜀道之难。
    《小池》:“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这首诗是杨万里回乡后在廊桥上写就的,诗人取景别出心裁,荷叶布满了廊桥四周,尖尖的荷蕾错落有致地在小池里探出头颅。宽大的荷叶托着花蕾,追逐嬉戏的蜻蜓在小池池里盘旋,动中有静,静里漾动的画面让杨万里诗兴大发。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廊桥四周那幅的情趣盎然图画,也可以读懂当时杨万里那静观自得的心态。据载另有一首与廊桥有关的诗作《夏夜追凉》,时值夏夜,杨万里回乡居住,在廊桥上纳凉。四周的虫鸣让他触景生情,就着朦胧月色即兴赋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形象地概括了杨万里回到故里的感受。家乡的气息已经让他陶醉,无风的夜晚依然凉爽不已。这种凉爽是来自故土的称谓,是来自乡亲呼唤乳名的节奏和耳旁熟悉的乡音。这种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就像廊桥永远地把诗人的身影留在故里,留在乡亲的心里一样。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当仕途受阻时,杨万里毅然回乡定居。在可触可摸的乡情里,尽情地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表现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南溪早春》:“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就是赞美故乡早春景色的诗作,也是诗人热爱家乡最好的写照。写这首诗时,杨万里虽然已经年岁衰老,可见着家乡充满生机的早春景色,讴歌之音时常在喉间吞吐.这首诗还被刻在廊桥的墙壁上,以教育子子孙孙热爱家乡.应是乡亲为了永远地怀念杨万里.
    杨万里的一生与荷花结缘,这跟他为人清直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在杨万里的心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异常高贵、圣洁,就正如他所崇尚的“为人清直、为官清廉”的品格一样,因而把荷花当作内心真实的写照。荷塘、荷叶、荷花、莲蓬等等都是杨万里笔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杨万里在西子湖畔送别好友林子方时,见到美丽的西湖水,最先触动他心弦的依然是湖中接天盖地的莲荷。诗人从西湖的荷叶联想到家乡的荷叶,融入自己满腔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写意画。应该说,家乡成长的莲叶耳闻目染了杨万里,荷的品性陶冶了杨万里的心灵,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风景。
    二、用色堪称一绝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了六月西湖清晨的美景,那碧绿的荷叶,鲜红娇艳的荷花,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光彩照人,“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这样的句子色彩对比强烈鲜明,描绘出了一幅大红大绿、精美绝伦的画面:莲叶一片碧绿,广阔无边;荷花鲜红娇艳,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照人。这是幅价值连城且具有很大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它用色奇特,不用浓墨、淡墨、焦墨勾勒,只用绿色渲染,其间应有明绿、暗绿、浅绿、暗绿、墨绿、苹果绿( 一碧千里悄悄流入云际与天相接。“接天莲叶无穷碧”七个字骨力豪劲,神采飞扬。用含有晶莹露珠的淡红的、桃红的、火红的荷花,在那铺排有序的绿叶衬托下,显得娇艳无比,再镀上晨晖的金光更加雍容华贵。让人感到杨万里虽与林子方离别,但他们之间永远有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路。这种神灵相通不亚于现代网络的宽带网。这种传神的写照,正如明代彭格说的:“夫神者,何物也?天壤之间,声色香味偶与我触,而吾意有所会,辄矢口肆笔而泄之,此所谓六义之兴,而经纬可赋比之间者也,赋实而兴虚,比有凭而兴无据,不离字句而神乎其间,神之在兴者什九,在赋者丰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奇美,也印证了席勒的:“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跟自然一致,另一方跟思想一致。”这种审美观也合乎苏霍姆林斯基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取景用色堪称一绝。
    三、构图和谐自然
    杨万里写诗诸多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是对自然景物兴趣浓厚,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出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生活气息浓郁。《小池》是杨万里的一首清新的小品。这首诗描写一个无声的泉眼、一池浓密的树阴、一道涓涓细流、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道涓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无声无息;池边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宜人的境界之中,这样的初夏风光,朴实而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泉眼因为爱惜涓滴,所以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绿树生命,似乎因为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所以用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中的“才”和“早”,前呼后应,形象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情景.嫩绿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轻盈而又富有动态,带来满池的生机与活力。

四、技法高明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是吟咏西湖美景的千古名篇,诗中的反衬技法高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句看似突兀,实则造句大气,读者能从诗中的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西湖美景,区别于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这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大惊大喜的直观感受,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无边无际的莲叶仿佛连接天宇,反衬了天地之广阔,而“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也使整幅画面生动绚烂。杨万里笔下的西湖风光,在朝阳映照下,满湖莲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显得艳丽明媚。也以景致的艳丽反衬作者的离情别绪,这种取景艺术真是独具匠心,真是没有“金钢钻”("反衬"技法),哪敢揽瓷器活。纵观历代骚人墨客,诗仙诗圣的送别诗,都把离情别绪裸露在诗句上,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不胜枚举,唯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除了题目的送林子方,诗中很难看出离情别绪,能把这种情感藏匿于写景中,足见诗人独特的取景艺术.
    五、细心观察,眼明手快
    杨万里的诗多选取生活中的小事物,写树荫、檐滴、窗纸上的斑点,甚至是蜘蛛和蚊子,描写丰富细腻,刻画细致入微。《小池》中观察可谓慧眼细心,全诗从“小”处着眼,通过描写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生动地、细致地描绘出初夏的小池中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感的新景象,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又如《南溪早春》“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写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所以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所以说“末梢红”;用“下来” 写柳条的特点;再用“上去”写桃枝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正是柳条和桃枝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诗中描绘柳绿桃红的景色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皆因诗人的观察慧眼心细。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评杨万里的写景特征说:“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诚斋体”善于表现事物发展变化之快,突出事物的运动感与迅捷感,并大量运用“忽然”、“顷刻”等字与此相适应,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杨万里擅长于发现、捕捉自然界的生机、动态,尤其是写转瞬即逝、变化无穷的景象,如摄影之快镜头。《冻蝇》中的“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可见其 取景眼明手快。

六、笔墨诙谐,把景写活
    杨万里的诗歌中充满生机和灵气,面对自然山水,像王维、孟浩然等传统的山水诗人一般都静观万物,以造境为主,情调静穆肃然意境幽远。而杨万里却在山水诗中引入趣味, 善于发现自然景物中的生机活力, 用诙谐的笔墨描写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因而诗人笔下的山水景物都被写活了,富有了生命一般的生气与生机,充满了幽默的气氛.。如《秋山》中“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杨万里把乌桕这种平常的乔木, 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称其为老染工,这是对故友的一种夸奖,在风趣之中透着温情。乌桕一生不辞辛苦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老染工。诗人诙谐地调侃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不免犯老糊涂,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暗褐色。“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幽默地把枫叶秋天变红的自然现象写成枫树昨夜偷吃了仙酒,醉红了脸,央求孤松帮忙遮掩醉容的生动情景剧。诗人笔下的“乌桕”是糊涂的老染工,红枫是浪漫贪杯的小淘气,青松是乐于助人的人,显得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如在《戏笔》中,“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各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杨万里诉说穷苦都难掩诙谐的笔墨,诗人把圆圆的野菊绿苔比作金钱铜钱,并进一步联想到这钱的归属和用途,说这圆圆的野菊绿苔是天公支付给穷苦诗人买清愁的,这匪夷所思的奇妙比喻与开玩笑的方式中,让我们品味到诙谐的味道。读到这妙语连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能从中感受到诗人面对穷困生活时的那份乐观与豁达,这是一种带给人们酸涩微笑的诙谐。朱光潜先生说:“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杨万里借欢愉之词来抒发愁闷之情,寓庄于谐,就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绝非本人浅薄的目光所能全方位透视的。

【参考文献】
    周汝昌 《 杨万里选集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湛之 《 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周启成 《杨万里和诚斋体》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韩梅 《论杨万里诗中的谐趣、奇趣与理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描写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学
杨万里最经典的一首诗,最后两句美到让人心醉!
宋代诗人的两首组诗,前一首名不见经传,后一首享誉千年
千家诗(七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