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语录十则》详释

孔子《论语》

    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部书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故语言概括、简洁,精炼含蓄,文意深远。长于运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感情;有些语句既有形象性,又富于哲理,成为后世成语、格言。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从实践中提出的一些看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从学校教育社会职能来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是学校社会职能之一。通过我们学校教育,还有其它方面,如把科学、文学、哲学中的优秀遗产批判地继承下来,推陈出新。要知道,人类的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孔子是二千年以前的人物,由于历史的限制,他的有些言论和思想当然现代是不适用了。但为什么打来打去,到现在还是打不倒呢?就是因为他的言论和思想中,有的到现在还有一定生命力,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要求来考虑,孔子有关人的素质修养方面的言论更切合我们的实际。

    打开《论语》,卷首三句话就是教材的第一例。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4)乎?”全句意,学过的新知识,经常按时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可谓字字皆碑。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孜孜不倦,临终前还说:“假(借)我数年以学《易》!”近代的革命先驱者,没有一个不刻苦好学的。李ト克内西在《回忆马克思》一文中曾说,马克思不仅自己刻苦好学,而且要求其他同志,要求恩格斯,要求李ト克内西等努力学习。李卜克内西在伦敦住了十二年,几乎天天和马克思见面,他很了解马克思。那时1848年革命失败,德、法的许多革命者流亡英国,他们天天喊着要打回去,马克思说不行,要好好学习。他天天跑大英博物馆,博览群书。列宁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对共青团中央的指示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当然学习的内容可以不同。马克思什么书都要看,那时的书统统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他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遗产中批判地吸取菁华,为人类、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能整段的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恩格斯也如此,能用俄文整段背诵普希金的名著《欧根.奥涅金》。马列主义的形成,是不能离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中的优秀成分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全句意,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说明孔子很关心国家大事,当时没有报纸、电台,各国诸侯的新闻大多是通过口耳传播的。所以远道来了友人,孔子很高兴,他可以从朋友口中听到许多新情况,这在今天叫调查研究。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yun4)”,怨恨。“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全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就是君子吗?我国的民族传统和西洋不同,讲究涵养,谈吐含蓄,喜怒不形于色。浅薄的人惟恐人家不了解,不赏识他。孔子认为人家不了解你,不要抱怨;如果你有学问,迟早会有人赏识的。

    这一段讲的是“好学”上进的精神,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书面的学习,主要指读书;二是讲交友、交流,向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学习,这也是学习;三是讲学习态度要谦虚,要注重品德修养、人格修养。

    (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饱”,充分满足。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饱”,吃饱的意思。“就”,走向,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正”,正定其是非。“焉”,代词。“之”,指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已”,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作用同“矣”;“也已”连用,加强语气,犹如现代汉语的“了啊”。全句意,君子,饮食不要求十分丰富,居住不要求过于舒适,在做事方面要勤快,在说话方面要谨慎,(在学习方面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去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学习上不追求居安食饱的物质享受,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勤于实践,谨慎好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在吃、住方面不能要求太高,俗话讲,是饭就充饥,是衣就遮寒,在生活上不能贪大求全、求洋,在生活上要低标准要求自己;而在做事、工作方面则要勤快、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在待人接物上要谦虚谨慎,说话要注意分寸,不多言多语,即“多干活,少说话”;在学习方面若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去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在素质修养上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今天我们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应向好人学习。这里把“好学”具体到方方面面,也是对“好学”精神的具体要求。

    (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怕,忧虑。“不己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即“不知己”。全句意,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这是从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如何做人的要求。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患得患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要学会理解人、了解人,待己严,待人宽,在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当领导者尤甚之,仆与主,今天当官的是“公仆”,老百姓才是“主人”。作为独生子女,最怕的是不了解别人,包括父母、亲属、同学、同事。从“独”来考虑,更应知“多”,这样在“关系”上才不会特紧张。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通惘,迷惑无所得。朱熹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殆”,危险,不安。“不思”,不学习,只是空想。全句意,学习时不动脑筋就会迷惑无所得。若只是空想不去学习,就会始终迷惑不解。这里讲的是“学”与“思”,应该紧密结合的学习方法问题。“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不行,思而不学也不行。你“终日而思”,你整天在那里空想,那还不如运用片刻的时间去学习。正确的态度,学习是不可以终止的,学习是不可以废弃的。因为学习可以提高人,改造人。另外在学习时,不能够只靠自己去闭门空想,而是要学会善于利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已经达到的成就,再进行创造,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增加本领,见多识广。学习还贵在善于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学习还贵在循序渐进,更贵在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红楼梦》)“洞明”,就是明白确切,不是一知半解。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小至一个字的解释,大至一种文化现象、一个作家、一篇作品的研究。学、思结合,真正确切弄明白了,那才叫有学问。在《史记.留侯列传》里,有“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由于对“毒”的一知半解,后人多改为“良药苦口”了。实际,“毒”,辣也,刺激嘴难受,是厉害药,非毒药也。再如《木兰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所思”“所忆”指的是什么?我们考证一下《国风》中的“思”,多指男女相思慕而言;而“忆”,多指男女夫妇间的思念。这样,该诗中的“思”“忆”当指男女情爱之事。那么,木兰“无所思”“无所忆”就比较请楚了,它是在说明自己并非少女怀春,而是想到父已年高,不能出征作战,想替父从军。足见木兰形象之高尚纯洁,不同于一般女子。而在这一注解上,大多教材未予说清。学而不思,把学问做到如此地步,悲哉!

    (五)“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诲”,教诲。“诲”,教导。“女”,通“汝”。教给你的东西弄明白了吗?注意六个“知”字,前五个“知”字,意思是明白、知道、了解。是动词。最后一个“知”字,通“智”,是聪明、明智的意思。全句意,子路,教给你的东西弄明白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这是明智的态度啊!这里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学风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会不要装会,不能自欺其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真知灼见”,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更不能胡说八道,一定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会不丢人,不会装“明白”,那才坑人呢!看一个考证笑话,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考证人说,墨子兼爱,无父也。墨者,黑脸孔也。“翟”,通“狄”,狄者乃对外国人的通称。得出,故墨翟者,其又为是黑脸的外国人。再考“摩顶”,即和尚受剃度后之戒体(秃头),“放踵”,乃是比丘行脚时的法相。“兼爱”,义为大慈大悲。“利天下”,为普渡众生。“无父”,乃佛家戒律。因“出家人不拜父母。”由此而考证出:墨子是印度人,而且是位印度的佛教和尚。考证至此,悲哉!墨子所谓“兼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普遍的相爱。墨子的“兼爱”学说,他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的前提下讲“兼爱”的。

    (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焉”,兼词,“于之”的意思。意指“在另外两人身上。”“其”,其中。“善”,优良、好。全句意,三人同行,在另外两人身上一定有我足以师法的东西,选择其中优良的部分加以学习,不良的东西就对照着改正。这里谈的是学习态度和做人的问题。做人要谦虚谨慎,强调的是虚心学习,指出任何人都有可学之处,要选择好的做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对待差的可以做为借鉴,从中接受教训。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已成成语。

    (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年。“凋”凋落。全句意,年底天气寒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里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意思。植物是这样,一个“朋友”“知己”在平常很难鉴别“友谊”的程度,但到了紧要关头,不仅要出力、出钱、乃至献出鲜血、生命的时候,才能分出高低、厚薄。我们从教育社会效果的延时性来看,它不像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容易看到,因为“学生产品”的“制造”和“使用”的时间距离相当长,教育效果不容易一下子理解,不能在“岁寒”“知凋”,只有到社会工作后,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后才能显露出来。“文化大革命”十年,导致了教育断代,造成人才脱节,现在已经显露出来了。另一方面,当一个学生走上社会,当工作中需要学过的知识时,方显其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教而后知学”“困而知之”等,都是这个理。总之,要把眼界打开,不要一头扎进几本教科书里爬不出来;学知识不能拘谨,不能对老师讲的,书上印的,就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不能把眼睛只盯本专业,要增加创造性和独闯性。须知,我们大学阶段所培养的学生,犹如钢铁厂生产的原材料,是“通才教育”,不是“成品阶段”,只有注重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札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基础知识,才能出优质的原材料。有优质的原材料,才能加工成优质的产品。

    (八)“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两个“以”字用法,都是介词,前一个介绍动作的有关条件、凭借,可译为凭、靠、按照。后一个介绍动作的有关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举”,推荐,推举。全句意,君子,不能光凭言谈就举荐人,也不能因为与某人关系不好就不重视他的意见。这里谈的是人际关系的准则问题,评价一个人,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用今天话讲就是要全面考察,对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人才的考核则要求六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待人方面更不能计较个人恩怨,“看人下菜碟”,也不能一成不变固执己见,要在“变”中对己和待人。

    (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哀公时的宰相。“政”,政务。“正”使动用法,使……正,纠正。“帅”,率领。全句意,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务。孔子回答说政是端正,您先正自己,以此率领大家,谁还敢不端正自己呢?这里讲的是正己与正人的关系。正人先正己,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管理好他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十)“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全句意,道听途说,有道德的人坚决摒弃。喜欢搞小广播,爱传瞎话,“东家长,西家短”是小人所为,也是不负责任、自由主义泛滥的一种表现,是我们所反对的。道听途说,今天已成成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第一句 讲的是 学问修养的境界 君子修身的标准
《论语》 :学者为己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6
走进《论语》:孔子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