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外之意”——“接受美学” ——谈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言外之意”——“接受美学”

                                     ——谈庄子的“得意而忘言”

如果说“言不尽意”启导了作家努力创生出丰富的言外之意,那么,言意之论的另一理论内涵“得意忘言”,则从欣赏的角度对接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接受美学”。

庄子认为在言意关系上,言虽然不能尽意,却是获得意的一个工具。

《庄子·外物》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以筌蹄喻言说,以鱼兔喻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弃,玄理命而言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意的一种符号,一种工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得意,所以主张要寄意出言,得意而忘言;因为言是不能尽意之“言”,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如同得到兔可以丢掉蹄(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筌(竹篓)一样。庄子所谓的“意”,在这里指玄妙之“道”。作为万物真谛的“道”,神秘莫测,一个人只有经由“心斋”、“坐忘”而达到“虚静”之境,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超越之境,其主观精神才能与道合一,“道”就会不求而至,“象罔得之”。由此可见,庄子所指出的求“道”得“意”之途,不是抽象思辨的理智,也不求助于智慧与才能,而是诉诸直觉的感悟、想像的感应与情感的体验。庄子这一学说,不仅从重“意”方面为后世的“意象论”奠定了基础,并且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所兴起的“言意之辨”,得到玄学家的大力发挥,形成为玄学家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不仅是哲学领域的,而且也是美学领域的。简言、舍言(以及声、色)求意的观点,重内容、轻形式的思想,一直长期影响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不落言诠”等等。

庄子的“得意而忘言”,用之于审美感受或鉴赏的悟性阶段,也不失为一种精确的譬喻。在文学欣赏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者“披文以入情”,要以语言和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为媒介去把握作品,但又不能拘泥于语言及形象本身,而应努力发掘言词之间的空白,“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这样方能真正进入“得意忘言”的审美佳境。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亦认为,平常人过分受到语言的羁绊,殊不知,语词之间还存在着无限广阔的世界,言中之意只是一个框架,其中之陈列尽管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言外之意才是挖掘不尽的矿藏。因此,作为一种需要诸多心理因素协同参与的审美活动,在接受欣赏的过程中,美的言辞决不是审美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操作手段,欣赏者不能仅仅拘泥于语言及形象本身,而应追求那些非物质性的,不受语言、形象局限的,在人的心灵中创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意味与审美情趣。这样由言语到意蕴,就成了一种由感觉到体验,由物理到心理、由识记到审美的质的飞跃,能否在欣赏接受过程中创生出言外之意,捕捉到文外之旨,也就成了能否进入审美领域的首要标志。

一部作品审美意旨的完全实现,不仅取决于创作主体所展示的意蕴,还取决于接受者的再创造的参与过程中,因为欣赏过程不是一种被动的运作,而是接受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与审美超越的活动。欣赏者以作品中语言为中介,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通过联想与想像,把自己的丰富情感与内心世界灌注其间,从而获得作者意中未必有的审美意蕴,创造出超出作者审美体验的更为丰富的审美世界,进入一种独有的审美境界之中,最后完美地、创造性地实现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当然,欣赏者对作品的创造与超越并非轻而易举的简单操作,这一过程的完美实现,要求接受者必须具备健全的知识结构与高度的艺术修养,不仅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达于与作者相近或相同的境地,而且还不能拘囿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表层意义,而是要在丰富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才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亦倡“得意忘言”,他在《饮酒》(其五)诗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还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自是鄙视章句,读书重在会意,表明书不过是寄言出意之媒介。此处所说“会意”,当不是仅指有所体会,而是强调不及小端,只求大旨。正是重在会意,方能博览群书为己所用。萧统研读陶渊明作品,亦深味其妙处,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他正是透过田园景物发现了陶诗的别一精神境界。他还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却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高人一筹处,正在于他未拘泥于陶诗表层含义,而去言外探求诗人本旨,这是对原诗的审美超越。苏轼曾说过: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文学欣赏就是要求欣赏者去发掘咸酸之外的美,发掘所谓“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只有这样,欣赏者才不至于皓首穷经却一无所获,也才能把欣赏当作真正的再创造。综上所论,庄子“言意之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无偏颇,但它却启发了后人对审美创造和欣赏规律的探讨和追求,丰富了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形成有其重要贡献

        言 意 之 辩 讨 论 的 内 容 是 言 辞 和 意 旨 之 间 的 关 系 ,其 中 言 不 尽 意 论 和 得 意 忘 言 论 对 文 学 创 作 和 文 学 鉴 赏 产 生 了 重 大 的 影 响 。以 荀 粲 为 代 表 的 言 不 尽 意 论 ,认 为 言 可 达 意 ,但 不 能 尽 意 ,指 出 了 言 意 之 间 的 联 系 和 差 别 ,以 及 言 辞 在 表 达 意 旨 时 的 局 限 。以 王 弼 为 代 表 的 得 意 忘 言 论 ,认 为 象 的 功 用 是 存 意 ,言 的 功 用 是 明 象 ,只 要 得 到 象 就 不 必 拘 守 原 来 用 以 明 象 的 言 ,只 要 得 到 意 就 不 必 拘 守 原 来 用 以 存 意 的 象 。如 果 不 忘 象 就 不 能 真 正 得 到 意 ,不 忘 言 就 不 能 真 正 得 到 象 。要 想 真 正 得 到   意 必 须 忘 象 ,要 想 真 正 得 到 象 必 须 忘 言 。言 不 尽 意 论 对 创 作 论 有 所 启 发 ,得 意 忘 言 论 对 鉴 赏 论 有 所 启 发 。

        语 言 是 人 类 伟 大 的 创 造 ,然 而 它 同 人 类 丰 富 的 感 情 、心 理 相 比 ,同 大 千 世 界 相 比 ,又 是 苍 白 无 力 的 。文 学 创 作 欲 求 达 意 ,最 好 的 方 法 是 :既 诉 诸 言 内 ,又 寄 诸 言 外 ,充 分 运 用 语 言 的 启 发 性 和 暗 示 性 ,以 唤 起 读 者 之想象。《文 赋 》中 已 经 注 意 到 文 学 创 作 中 的 言 意 关 系 :“恒 患 意 不 称 物 ,文 不 逮 意 ,盖 非 知 之 难 ,能 之 难 也 。”此 后 ,陶 渊 明 《饮 酒 》其 五 说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辩 已 忘 言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神 思 》说 :“是 以 意 授 于 思 ,言 授 于 意 ,密 则 无 际 ,疏 则 千 里 ,或 理 在 方 寸 而 求 之 域 表 ,或 意 在 咫 尺 而 思 隔 山 河 。”“至 于 思 表 纤 旨 ,文 外 曲 致 ,言 所 不 追 ,笔 固 知 止 。至 精 而 后 阐 其 妙 ,至 变 而 后 通 其 数 ,伊 挚 不 能 言 鼎 ,轮 扁 不 能 语 斤 ,其 微 矣 乎 !”锺 嵘 在 《诗 品 》中 每 以 滋 味 论 诗 ,他 说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心 动 ,是 诗 之 至 也 。”滋 味 ,固 可 求 诸 言 内 ,更 须 求 诸 言 外 。言 有 尽 而 意 无 穷 。这 个 道 理 对 诗 人 和 读 者 都 很 重 要 。中 国 诗 歌 的 艺 术 精 髓 说 到 底 就 在 于 此 。而 这 正 是 受 了 魏 晋 玄 学 的 启 发 而 得 到 的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江湖网
从儒道佛玄看“言”、“意”之辨及其影响
[古代文学研究]庄子的艺术境界论
诗学概念·得意忘言
得意而忘言
[茶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