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色周五 | 黑塞《悉达多》:彼岸没有尽头,但能量在此岸

信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已成立12年的小一大书悦读会

每日精选五色高分好书

提供丰富优质精神食粮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悦


2022年分享的第161本书 | 第2483期

豆瓣评分9.3分,31946人评价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适合青年人阅读的极好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印度青年悉达多在寻求觉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精神上的痛苦、怀疑、困惑、危机以及解脱和觉悟,它提出了生死、自我、轮回、智慧、学识、时间及永恒等等课题,不予答案,只描述过程,可以使我们参证自身的心路历程进行思考。作者是著名的瑞士籍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
真正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他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佛教的理解的,就是这部《悉达多》。《悉达多》开始于1919年,完成于1922年,作者45岁,正值盛年。

「著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年生于德国,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加入瑞士籍,卒于1962年。他是当今国际文坛上出版和研究得最多的作家之一,而在中国,大多数读者对赫尔曼·黑塞的了解,是通过阅读他的代表作《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开始的。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洋溢着天才的灵感和内心的体验,对各种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的洞见,而这些洞见又缩归自心,几乎他所有的作品都有搀杂个人体验的灵魂追问。

黑塞的父辈和祖辈都是虔诚的传教士,并在印度传过教,他们与东方的关系使黑塞接触了大量的东方典籍,包括婆罗门教、佛教和道家、儒家文化,这对他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虔诚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之家向世界贡献了出一个浸淫于东方文化的智者。这个智者质问知识的局限性而试图通过内心体验以求得智慧和内心的解脱,再从内心观照宇宙苍生,这样的思想体系发轫于基督教文化,补充并完善于印度文化,契合儒家和老庄文化,而他的思考方式和话语习惯又都是西方的。

「原文节摘」


1.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

2.从唯心到唯物的觉醒。不能直接跳过本质而去追求物质之外的东西,首先你得热爱这个世界。

3.“一个探求之人,”悉达多,“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悦读者荐」


本小说讲述的是古印度净饭王时代,一个婆罗门的后裔悉达多在本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祭司的光明前景下,厌弃世俗的生活,决心离家修行,以求得觉悟和解脱,在经过多年的历炼后,他终于觉悟的故事。

这个故事情节简单,但寓意深远,每一个悉达多所经历的阶段都对应人生的一种境遇,他先后经历了如下几个历练阶段:
第一阶段,好学不倦。学习大量婆罗门教的典籍,修行冥想,而“他常常觉得天堂之国就在近旁,但他从未真正到达那里,他也从未能止息那终极的渴望。”

第二阶段,苦修沙门。他离开父亲,成为一个沙门,严格按照戒律修行,使自我化为虚无,破却一切欲念和渴望,走一条苦行的路。他的进展很快,但他虽然学得了一些神奇的技艺,却或许永远不能求得正道。

他痛苦地问自己:“我们是否走在正道上? 我们是否在增进智慧? 我们是否在趋于得救? 或者也可能,我们是否只是在兜圈子? 而我们原本的目标是逃离轮回。”
第三阶段,遭遇佛陀。他和他的追随者侨文达离开沙门,去舍卫城中祇树给孤独园探访传说中的觉悟者乔达摩。在那里,悉达多与乔达摩相遇并进行了一场对话,对话中他质疑了佛教教义虽然完美但语言却毫无意义,悉达多发现了教义和教师虽然可以教授知识,却无法教授智慧和内心的自我。

他决定不象侨文达那样留在佛陀身边,而是反求诸己。当他越过一条代表生命和永恒的河时,他发现:“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保持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唯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未知的存在最深层发现万有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上帝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他决定全身心地入世,在世俗中还原自我。
第四阶段,世俗生活。在一位船夫的帮助下,他渡过了河,来到了一座城邑,成为了一位名妓的情夫,并通过这位妓女伽摩拉,成为了一名商人。他拜妓女和商人为师,学习和打理尘世中的事务,并逐渐获得成功。最初,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入世,但随着对世俗生活的深入,他越来越不能自拔,最后完全沉沦和陷落。

他发现,“自从他高翔在思想的天空到现在竟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他的道路竟是如此无聊和荒凉!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崇高的目标,没有任何心灵的渴望,没有任何精神的升华。他竟一直汲汲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享乐却从未有过真正的满足!……因为世人们的目标不属于他,世人的悲伤也不属于他。……这场游戏即是轮回,一场孩童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如果玩上一次,两次甚至十次还可以是有趣的,但接连不断地进行这种游戏是否还值得呢?……悉达多意识到这场游戏已然终结,他再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一阵颤栗袭过他的全身,感到自身之中的某种东西已经死去。
第五阶段,自尽边缘。他离开城邑,再次来到那条代表生命与永恒的大河,打算在这条河中自尽。但是,通过聆听河水,他再次获得新生,坦然面对他思想的轮回,并且明白了自己修行历程的所有意义。

“某种他长久以来一直欲求其消亡的东西。那不正是他在热忱的苦行岁月中想要摧毁的吗?那不正是他的自我,他的渺小、怯懦而傲慢的自我吗?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不断与之搏斗,而那自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将他击败,夺去他的快乐并使他充满恐惧,而在林中这可爱的岸边终于死寂的不正是他的自我吗?不正是因为自我的死寂他才能象孩子一般毫无忧惧、充满信心和喜悦吗?”

第六阶段,成为船夫。他寻找多年以前帮助他的船夫维稣德瓦并同他一起生活,悉达多拜维稣德瓦为师,学习了生活的技能与倾听;以河为师,明白了永恒的无处不在和变动不居,明白了时间并非实体,过去未来均为法身,并非法相。悉达多逐渐开始觉悟。

“河水在同一时刻无处不在,遍及源头,河口、瀑布、渡口、水流、海洋以及山脉之间;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只为其自身而存在,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第七阶段,亲子之痛。在渡口上,悉达多重逢旧情人伽摩拉和他们的儿子,伽摩拉被毒蛇咬死,悉达多收留了自己的儿子。但他在与自己的儿子相处的过程中,他所有的觉悟和智慧毫无用处,他的儿子最终逃离二位智者的监管,悉达多面临了此生第一次爱别离的痛苦。他“任凭这痛苦咬噬自己的心,并以此体验了所有爱的愚痴。这内心的烈焰并未自行熄灭。”

第八阶段,岸边觉悟。悉达多来到河边,聆听河水,却听到了河的嘲笑。在维稣德瓦的引领下,他们再次聆听河水,悉达多终于完成觉悟:“当悉达多凝神倾听这万音交响的河水之歌,当他不再着意分辨悲叹与欢笑,当他的心灵不再执着于任何一种特定的音声并不再任其占据他的自我,当他倾听所有的一切,倾听圆融与统一,正当此时,那宏大的万音交响之歌只包含一个字“唵”(Om)——圆满之音。”

最后,悉达多重逢追随佛陀的老友侨文达,平静地阐述他的思想:
“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须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不再去抵制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未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一切体验似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悉达多似乎走着一条弯路,他明了——迷惑——超脱——怀疑——解脱——痛苦——明了……不断地获得觉悟,又不断地陷入迷惑,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彼岸似乎永远不可抵达,而抛离此岸又是我们旅人的宿命,或许此岸与彼岸并无分别,抵达了彼岸,彼岸成此岸,远方还有彼岸,而生命有限,世事无常。

黑塞就想打破这有限与无常的界限,通过悉达多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世间一切法相均在不断变幻和再生之中,所有思想的历程也在不断变幻和再生之中。这所有一切的变幻和再生,恰恰体现了生命的永恒。我想,这是一种体验,不在于你实际领悟到什么道理,而在于你是否真正明了,并且以平和的心、不变的心来应对世界的万千变化、生活中的万千风暴。

是的,这是一种体验,它不依赖于任何知识,不通过任何语言,也不由任何逻辑归纳演绎而成,他只能通过内心的经验而获得。

同样,觉悟也是一个过程,决不是终极,在修行的过程中悉达多一次一次获得独特体验,又一次一次地陷入困顿,彼岸似乎已经到达,抬头却又发现它在前头……最终,黑塞没有,他也不可能肯定地给出一个大彻大悟、普度众生的悉达多。
在这部作品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1.河。对这条河我们可以有许多理解,它可以代表生命,也可以代表永恒,也可以代表时间,或者它代表着佛陀的色空,或者它就是老子所阐述的至大之“道”,或者它仅仅就是一条河,一个客体。悉达多和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客体观照宇宙与人生。

2.船夫维稣德瓦。他是一个智者,一位圣贤,他包容万物,耐心倾听,他完成了对悉达多的度化。他始终静虑和安忍,他是“河”的有形实体。在度完悉达多以后,他飘然而去,不拘泥于河,又圆融于河。黑塞对他的推崇,似乎还在佛陀之上,通过悉达多对佛陀教义的质疑以及对维稣德瓦的追随,黑塞说出了他自己想说的话:智慧无法言传。

3.乔文达。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他是悉达多的朋友,和悉达多一样,穷尽一生追求正道。最初他跟随悉达多,走着与他一样的道路,后来追随佛陀,直至年华老去,却并未开悟。最后,他在悉达多的点化下,有所觉悟,满心喜悦。那么,为什么他追随世尊却难以得道、而悉达多摒弃佛陀的教义,坚持以天地众生为师,坚持对自我的寻找,却能证得觉悟呢?这或许就是黑塞对觉悟的理解,并且想告诉我们的。

本书中有些细节让人久久玩味,比如悉达多在与佛陀乔达摩对话的时候已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念,质疑佛陀的教义。但在他若干年以后重新回忆起这段对话时,才发现自己当初仍未真正领悟自己所说的话,而是陷入言辞的渊薮。所以说,懂得与体会是有一段距离的,需要时间和经历,以及心灵的体验。书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悉达多》的中文译者杨玉功先生译笔生动华美,严格忠实原著,相信他对黑塞所阐述的思想有相当的体验,通过他的指向,我们可以尽可能顺利地踏上通往黑塞之路。在采用中文译名上,杨玉功先生有意识地将释迦牟尼的名字分拆成两个故事角色的名字,一个是主人公悉达多,一个是佛陀乔达摩。

这样地安排,仿佛是译者在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行,如来与众生之间是无差别的,在悟和迷、生和灭、今和昔、此和彼、你和我之间,都同时在场,并且都是实在而无分别。

每一个蒙昧自我或追寻自我的人都是潜在的到达自我的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共同的体验和佛性。乔达摩是“大我”的一面,悉达多是“小我”的一面,他们成佛的道路或许不同,他们的思想或许不同,但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黑塞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说道:“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分裂和矛盾才变得丰富多彩。没有陶醉纵乐,理性和明智何以存在?没有死神在背后窥视,感官的欢娱又有什么价值?没有两性间永远还不清的孽债,又哪儿能产生爱?似乎有前者作为参照和映衬,后者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从而分裂也意味着统一的意向。” 

乔达摩与悉达多是分裂和矛盾的,痛苦与快乐是分裂和矛盾的,困顿和觉悟是分裂和矛盾的,此岸和彼岸是分裂和矛盾的。正因如此,此岸已经抵达,彼岸没有尽头。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五黄色能量日快乐!

悦读者:御风啸谷
编辑:纹纹
头图:JOE

审校:GG.Garde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
相思河,断人肠
此岸是我,彼岸是你(配乐诗与图)
黑塞《悉达多》:寻求自我之真理
读懂《悉达多》的三次觉醒,才明白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修行要事,“觉、悟”双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