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国人为何不怕鬼

❀ ❀ ❀


在英国,如果你跟别人说:God bless us every one!

所有人都知道你在讲什么,所有人也都知道,这句话出自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字面意思上,这句话是“上帝保佑我们每个人”。但它一般被引申理解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幸福”、类似我们的“天天开心”、“幸福如意”等节日祝贺。


为什么说人人都知道这句话呢?在英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听过《圣诞颂歌》的故事,一到圣诞节会组织表演相关舞台剧。到小学、中学,还会再深入学习这本小说。

不仅仅是学生,很多团体都会选择在圣诞节排演这个舞台剧。一直到现在,每年的圣诞期间,都会有剧院上演《圣诞颂歌》。

我家附近地铁站里的海报

对于西方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关于圣诞节最熟悉的故事,一是耶稣的诞生,第二便是这个“圣诞节鬼故事”。

“圣诞节鬼故事”可不是我给取的,这是狄更斯自己按的副标题——'A Ghost Story for Christmas’。

读过这本小说、或者看过改编电影的朋友知道,这真的是一个鬼故事。


主人公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是一个刻薄、吝啬的商人,他一刻也不愿意与自己的钱分开。他压榨员工、对穷苦人冷漠无视。他极度讨厌圣诞节,因为这会让他失去一天赚钱的机会。

于是,平安夜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斯克鲁奇,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第一位是他故去的合作伙伴马利,这位曾跟他一样眼睛里只有钱的人,变成鬼之后正在遭罪,身上缠满了沉重的铁链,铁链另一头是他生前赚到的所有金钱。


接着,又来了三位特别的鬼魂。他们分别叫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圣诞节鬼魂)。但不同于其他鬼魂,他们并非死去的人,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精灵。

这三位精灵分别带斯克鲁奇回到了他的过去,看到已经被遗忘在他记忆中的童年和青年时光,拜访了现在做他雇员的鲍伯的家,也带他看到了自己的末日。

斯克鲁奇终于醒悟,心中只有金钱的生命是多么空虚和无意义。从此他彻头彻尾换了个人,变成热心肠的斯克鲁奇爷爷。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有可能会难以理解,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童话故事吗,居然如此受到欢迎?

是的,1843年狄更斯赶在圣诞节前写完上市之后,第一版很快就被人们一扫而空,此后的每版都供不应求。

此事我可以作证,下图这本狄更斯集买自大英博物馆,是最后一本,已经残破了。我问店员会否再进货,他建议我喜欢就赶紧买,下一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


大家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疑问,在圣诞节这个对西方人最重要的欢乐日子里,讲鬼故事真的合适吗?

正如我一开始介绍的,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就会排演《圣诞颂歌》,似乎英国人没考虑过,鬼魂会不会吓坏小孩子,孩子们会不会真的相信世界上有鬼,这样的教育算正向引领吗?

首先,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鬼魂都是一种偏向于可怕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拍的恐怖电影,都爱扯上鬼。英国也有许多鬼故事传说,大部分鬼都热衷于害人。

但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有而英国没有的,那就是忌讳。

当然英国文化中也有忌讳、习俗这种东西,不过英国的“忌讳文化”不像我们这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可不能说“死”这个字,更别说举家欢乐一起看鬼故事了,想都没敢想过。

如果英国人也有这种忌讳,狄更斯这本小说根本卖不出去。他这本给圣诞节量身定制的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马利死了”。你说大过节的看这么一本书,晦不晦气。


众所周知,查理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一位关心底层人民疾苦的大文豪。他认为,一个社会对待儿童的方式,反映了这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当时的大英帝国正行驶在急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充当其燃料的,是无数底层工人的血汗。

狄更斯写的一系列小说都站在底层群众的立场,控诉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不公。作为19世纪的英国公共知识分子,狄更斯也写了很多时事评论,他的眼睛始终在弱势群体身上,他一直在努力给予他们关怀。

《圣诞颂歌》传达了一种精神,狄更斯通过这部小说将这种现代“圣诞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这种“圣诞精神”就是——圣诞节是一个感恩自己所得,且要关怀、帮助其他弱小者的节日

狄更斯用这样一个有趣的“圣诞鬼故事”,提醒大家这一最简单、朴素,生而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操守。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对小孩子的正向教育引导?是不是很适合在圣诞期间表演,反复提醒大家这种圣诞精神?


《圣诞颂歌》出版六个月后, 《1844年工厂法》(1844 Factories Act)规定,9至13岁的儿童一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9小时,一周工作不能超过6天。《1847年工厂法》将妇女与少年(14-18岁)的工作时间减为每天10小时,每周不超过58小时。但到了1850年工作时长又变回了60小时,此后再经过几年辩论,才终于确定下每天工作时间最多10个小时。

1901年,新修改的法规中,可参与全职工作的最低年龄还是13岁。直到1973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才将最低就业年龄降为15岁。

今天,英国全职工作的最低门槛是16岁;与此同时,13岁是可以拥有兼职工作的最低年龄。当然了,对于这些18岁以下年轻人的工作时间和其他规定很多很细,雇主都需要严格遵守。

社会文明向前进步,需要有足够的力量持续不断地推动。


❀ ❀ ❀

我们正在做英国文学与文化讲座,第一组已快结束,现征集第二组参加者。讲座语言为英语,由我同事Madison主讲,我做中文助教。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英文学习课程,但我们更愿意说,这是一次通过简单学习英国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英国文化的系列讲座。

第一季选取的两个作品为《柳林风声》与《圣诞颂歌》。我们从比较简单的儿童文学入手。

作为助教,我“蹭听”了一季的讲座,真心感觉获益匪浅。

感兴趣的朋友可戳这两个链接了解更多:
讲座介绍:英文讲座再次启动——英国文学与英国文化
我参加后的感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值得开心


报名参加讲座(收费讲座)的朋友,请加我微信号amanda-rosemary,请备注“英文讲座”,以免被我漏加,谢谢!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文学:狄更斯《圣诞颂歌》
圣诞故事那么多,为啥就属狄更斯写的最有名?
《圣诞颂歌》:利己主义者与狄更斯笔下的节日情怀
国际先驱导报:狄更斯的热闹与寂寞
陪你读英文名著|狄更斯《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发明”圣诞节的人,原来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