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押韵究竟压什么?附真题

文学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文学鉴赏:恩高人品《登高》

近日,“文学鉴赏”系列推送在收心斋引起热议。网友高度肯定1703班学子文学鉴赏水平的同时,还耐心地指出了文章中的一些小小瑕疵。虽是小小瑕疵,但是瑕疵背后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依然值得重视。今天,收心斋特邀恩施高中17届校友、诗词爱好者张济航谈谈格律诗的押韵问题。



略论近体诗之声韵——

由恩高人品《登高》切入

恩施高中谭本贡老师班上学生品读杜甫《登高》之作,已经拜读许久。此文一节课成而能抒发自己观点,难能可贵,唯对于杜甫诗尾联“不押韵”之说法有误,但这并不是学生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古诗词教授中很少注意声律方面的启蒙知识,表面上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一来,对于某些“不押韵”的诗,学生可能会有部分抵触情节,嘟囔着“不押韵怎么背”;二来,对于古诗“不押韵”这种错误的想法一旦形成,想纠正过来必然是在大学之后,而那时一些观念已成定式,纠正较难。

我不是学音韵学的,手头资料比较欠缺,暂根据本人的一些认知和能查到的知识归纳为兹文,如有贻笑方家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是我国音韵变迁之简史;第二,是一些关于音韵方面的小知识;第三,是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方式。

一、音韵变迁简史

一朝必有一朝之显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均是一朝之学问。而清代朴学(考据学)的一大块重点正是在古音学上。二十世纪上半叶钱玄同将语音史分为六期,魏建功分为七期,大同小异。而粗略来分,汉语的发展阶段为三个,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古音系统

上古音大概可以从西周初年追溯到两汉时期,代表是《诗经》的韵部体系。而中古音系统则是南北朝(前期)和隋唐五代(后期),代表是《切韵》音系。近古音系统则是宋元明清时期,代表是元朝的《中原音韵》。按照《全球通史》的观点(虽然此书有欧洲中心化之思想,对中国的某些细节处理也不到位,但对于中国古代却有一段不错的论述),中国各地之方言差异犹如意大利语与西班牙语,却因为文言文能够互相理解。书面文字是可以依赖文言文存在的,音韵却不可以。音韵不仅有地域之差异,更有时间之差异。这就导致我们如今的汉语和古代汉语在读音上有很大的区别。

我对于近古音的了解较少,上古音体系是通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一本由南京大学教授李开和清华大学副教授顾涛编订的《汉语古音学史》,有一些粗率的了解。而中古音则是因为作诗词之必要,接触的比较多,在第三部分详细论及。因为宋代以后,作诗词基本上遵循中古音体系,故我们也谈论中古音。

 

二、音韵方面小知识

我国对于音韵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除了学前教育中涉及较多,此后逐步淡化。至今就算是高中甚至大学,谈起何谓声母韵母,想必也有许多人一知半解。

所有汉字读音基本都由声母和韵母构成。辅音元音之说,英语课应有所了解,在此不细论。声母就是韵母前的辅音,与韵母构成完整的音节。中古汉语主要由发声部位分辨声母种类,其代表有宋朝《三十六字母》,粗分有“唇齿牙喉舌”五类(齿牙并非同部,仅作普及不细论。)在如今声母例如b p j zh ch r23个。

而韵母则构成相对复杂,韵母的构成有三部分——即韵头(又称介音,高元音)+韵腹(元音,最为关键)+韵尾(可元可辅)。简单来说,韵母一定要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可以不要。举例子,在现代汉语读来。比如“因”,声母是y,韵母由韵腹“i”和韵尾“n”构成。“永”,声母是y,韵母由韵头“i”,韵腹“o”,韵尾“ng”构成(韵头在注音时省去,仔细拆分读)。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指的押韵,在古代诗词中,一般指的是韵尾,这是因为古代声调分清浊(清音是声带不振动,浊音反之),而现代汉语仅有部分浊音(且全为次浊音,无全浊辅音),且浊辅音是构成韵尾的重要元素。相较起来,例如粤语有8个韵尾,衍生出了94个韵母,而普通话仅有4个韵尾,仅有39个韵母。故而很多用韵尾押韵的诗词在普通话读起来丢掉了韵尾,有的只能用韵腹押韵,而很多押韵尾的则因为韵尾减少

这样“砍腿”的做法使得一些诗词就不押韵了。因为粤语在韵尾和声母上保留中古音比较好,所以直接引用网上粤语读词的例子。粤语中有韵尾“t”,而著名的柳永的《雨霖铃》按照普通话读很多地方不押韵。例如“歇、发、设、说”。但在粤语中四者注音分别是“hitfaatcitsyut”,是押韵的。

 

三、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方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声调划分,只有“平上去”三声,其中“平”又分为“阴平阳平”,“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即“一二三四声”。而古代汉语不仅声调上本来就有区别(构拟中古声调仍是一大盲区),而其文献区分的方法也不同。

中古音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称为“平”声,“上去入”三声称为“仄”声。问题在于“入派三声”,即原本属于仄声的“入”声字分散在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其中散入平声中的一些属于“仄”声的入声字就容易误判为“平”声,比如《登高》中的“白”、“急”其实都是由入声派入阳平的“仄”声字。

古代诗其实分为两大种,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人的说法)。古体诗虽然押韵,但是不区分平仄,而唐代成型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不仅押韵更加严格,而且还要区分平仄。简言之,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且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都必须用平声押韵(编者按:绝句分两种,一种是近体绝句,称为律绝,押平声韵;一种是古体绝句,称为古绝,可以押仄声韵,比如《江雪》中的“绝”、“灭”、“雪”)。例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换成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不”在中古音中此处为仄声。所以作近体诗词是十分麻烦的。词大同小异,押韵较为宽泛,平仄要求也不如诗那么严格。

古代是没有现代拼音的,注音方式除了直音(即复杂字的音和某个简单字读音一样)就是反切(用两个比较简单的字,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构成注字读音),因而唐人还好,宋人及以后的人作诗要用中古音如何是好?这就有了韵书的出现。而其中南宋末年由平水人刘渊刊行的《平水韵》基本上为后世沿用,将韵字分为106部,按部自取填词则由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沿用至今(当然在二人之前还有很多韵书,只是这两种影响力较大),这就是古代诗词的押韵方式。

附录:

新题型预测·对联

一是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简言之,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12声为平;34声属仄。

二是尾字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有学生称,过年贴对联不知道怎么贴,其实,懂得这一条就不会犯难:根据古人习惯,从右至左,右边的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为仄。

三是相同位置不能同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属于对偶,但不是对联。原因,一是不符合“平仄相对”原则,二是不符合“尾字仄起平收”原则,三是不符合“相同位置不能重字”原则。

对联考题举例

【全国卷】

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   答:请网友在留言区作答

              祖国江山好   答:请网友在留言区作答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答:请网友在留言区作答

【广东卷】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分)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答:请网友作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音韵基础讲义摘选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二)
《汉语音韵学》笔记(龙庄伟编著)
音韵学
中国音韵学入门——读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笔记
【诗词学堂】 恁说《续诗品》之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