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燕赵联话】一副新发现的史可法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

燕赵联话

第二期

责任编辑/潘洪斌 杨茂东

图文制作/林红芝

本版投稿邮箱:

yzltyzlh006@163.com

七日贞魂霜月皎

一副新发现的史可法楹联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康永恒

史可法之像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史可法可谓是一位家喻户晓、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与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一脉相承,以一介书生,受命于危难之秋,折冲驰骋,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最终慷慨赴死,取义成仁。其“死含瑶草千秋碧,魂伴梅花万古香”(佚名题扬州梅花岭史公祠联)的凛然风骨至今犹被奉为乾坤正气、天地精英。

虽然史可法生前大多时候寄身行伍,死后更以“民族英雄”之名垂诸史册,但其毕竟是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其诗文、楹联无愧名家风范,虽寸楮片纸,皆为后人所宝重。其传世楹联如“千里过师从席枕,一身报国托文章”、“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等,至今仍为人所传诵。从这些联中,我们不难感知其砥节奉公、忠君报国的壮烈情怀。可以说,史可法的每一诗、每一联,皆堪为后人所珍视。

日前,笔者在搜辑研究有关地方历史资料时,竟然发现了一副史可法为获鹿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取义祠”所题楹联。尤令人称叹的是,此联是史可法为一位壮烈殉国的奇女子所题。该联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史可法在“扬州十日”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凛然和壮烈精神,是与当时诸多为明王朝殉身的英烈之士一脉相承的。

这副史可法题获鹿取义祠联,见载于道光四年(1824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江西《新昌县志》。联文为:

为国遗家,为民遗子,为王事遗身,七日贞魂霜月皎;

与君殉地,与夫殉官,与合城殉义,百年沉恨水天悠。

在这副楹联的背后,

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壮烈故事。

1

故事发生在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

当时的明王朝,可谓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这年八月,清兵第五次犯明。清太宗皇太极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令其统左翼兵与岳托的右翼兵南下侵掠。清军分为两翼,一从董家口东登山,毁边墙而入;一从墙子岭毁边墙而入。两翼兵会于通州河西,越过北京至涿州分兵。

其中一路兵马傍太行山东麓南下,西掠至山西境;另一路沿大运河南下临清,渡黄河,破济南,北还时又掠天津、迁安等地。

清军此次入关,横行无忌,到处烧杀抢掠,明朝军队则“率皆溃遁”。

 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的清兵于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抵获鹿(今河北鹿泉)。获鹿地当畿辅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王朝在此设井陉兵备道,提督倒马、龙泉、固三关,兼理驿传、马政、山西佥事等,兵道衙门即驻获鹿城外。本来有井陉兵备道驻防,时任井陉兵备道的江西新昌人李九华又是一位恪忠职守的好官,多年来一直锐意修防,葺城池,储武备,勤督将弁训练,获鹿之城防可谓严固。但不幸的是,因为朝廷要保障北京,早在九月便召各路军马入卫,李九华奉命率精兵在定州防守。防守获鹿的责任便只好委于其妻刘氏。

刘氏是一位颇有见识和谋略的奇女子。

李九华自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曾先后任南安知县、乡试同考官、兵部车驾司主事、四川正主考官、会试同考官、职方司册库员外郎、车驾司郎中、宁前兵备道,一直到任井陉兵备道,刘氏始终是他的贤内助,为其出谋划策,襄助颇多。

也正因为对刘氏能力的深信不疑,李九华才在去往定州时,将抚恤军民、保固城垣的重任委之于她。但二人未曾料到清兵会避实击虚,直取弹丸之地的获鹿。更不曾料到的是,随总督卢象升入卫京师的大同总兵王朴居然力主抛弃井陉、获鹿两县,任由清兵劫掠(“弃井、鹿令贼饱出关”)而不救。

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攻城,时任获鹿知县吕之荫到任还不满十天,根本不知如何处置。当此之时,刘氏与城中军民魏天贵等商议固守,并亲自登城,督率军民昼夜防御。还令儿子李亮身擐甲胄,执令箭,绕城巡警。为激励士气,刘氏与李九华妾张氏将家中簮珥、衣饰等贵重之物全部拿出来,用于召募勇士,并杀猪置酒,亲为激犒。同时亲率城内妇女取石灰装入瓦罐,堆运城上。恰值暴风骤起,刘氏遽令开门迎战,当清兵攻近城垣时,即令城上击罐下掷。清军措不及防,一时间目迷头破,争相退去。

刘氏深知仅凭一城之力,难为长久之计。遂与魏天贵商议,密遣魏天贵之子魏知策等潜出城去请求援兵。然而不曾料到总督卢象升听信王朴之言,拒不发兵。而日夜担忧妻儿的李九华虽再三“跽泣请援”,无奈督抚假意应允,却并不发兵,痛彻心扉的李九华只能“西望山城椎心痛哭而已”。

坚守孤城的刘氏望援兵而不至,遂一面督率全城誓死坚守,一面亲自写奏疏给崇祯皇帝求派援兵。有云:“近睹恒阳一路城池,危若朝露。……只见军民号哭,悲声振耳,惨不忍言。虽臣以恩爱固结,一闻呼集,无不奋勇争先,一以当百。奈四邻绝救,孤军独处,使臣进无以战、退无以守,臣之力尽矣!无如何矣!然而臣心则有未已也,计惟一息尚存,暂加力守。谨具危情,哭陈丹陛,恳以苍生社稷为重,发一旅之师,拯数邑之危。仰期旬内兵临,救之犹未为晚也”,其情词之恳切,令人为之动容。但既使如此,也未能等来援兵。当此之时,有人劝刘氏易服出逃,刘氏闻言,怒而责之,说:“城破,有死而已,尔何知焉!”

在外无援兵、内乏供给的境况下,刘氏督率获鹿军民顽强抵抗,坚持了整整七天之久。第八日傍晚时份,城被攻陷,刘氏与儿子李亮北向再拜,然后一同纵火自焚而死。跟随刘氏的仆婢也都纷纷就死。李九华妾张氏抱着才五个月的儿子李槀投井而死。同时追随刘氏自尽的获鹿妇女达数十人之多。

魏天贵闻听城破,一恸而亡。其长子魏知节战死,知策手刃其子女投于井中,然后奋勇巷战,被清军用火烧死。获鹿知县吕之荫及井陉兵备道千总刘邦祚、王振基、吕汉、赵民征、谢昌绪等人也都同时殉难。守城的乡勇见城被攻破,纷纷持空拳、冒白刃,奋勇战斗,八百忠魂同日殉难。年迈的曹时熙老人,力战不支,遂将妻儿垒于夹墙之内,自己触墙而亡。

清军入城,大肆烧杀掳掠,一时间尸横满街,血流如注。曾经的熙熙闹市,变得阴风愁云,惨不忍睹。据清代所修《获鹿县志》记载,此次清军屠城,获鹿军民死亡一千多人。城中的文物典章、珍奇财物被烧掠殆尽。此段历史在《获鹿县志》中被称为“戊寅获鹿兵变”。

清军退走后,糊涂的明朝廷竟以“属邑失事”追究李九华之责,先是将其谪戍,很快又起复任命为湖广参议道。李九华则因伤心至极,毅然归里,没有赴任。

2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杨汝经莅任井陉兵备道。他深入了解了获鹿军民在刘氏督率下抗击清军的悲壮事迹。遂与县令游允达商议为刘氏及死难军民建祠。

第二年,在获鹿东关外大路旁建起祠宇两座,取名为“取义祠”。其中一座祀刘氏于上首,两旁列祀死难妇女。另一座奉祀李九华之子李亮、李槀及殉难的知县吕之荫、千总刘邦祚、王振基以及魏天贵、魏知节、魏知策等男性死难者。

祠宇建成后,杨汝经亲自撰写了《取义祠记》和《井陉道合署鼎建新昌李恭人祠记》二篇记文,并勒诸碑石。

文中赞叹道:嗟乎!士大夫濡毫弄翰,可以掀霄赩日,峨冠而曳黼,放衙而笼街,其矜贵若神明。而戎马一嘶,弃哺坠轼,或委城而匿迹,或屈膝以求生,面目苟存,身名俱丧,以致供笑市井,贻羞友朋,又安敢望闺闱之质比烈睢阳?如李恭人者,凛节于风霜,争光于日月,此何异鸾鷟之视蛣蜣、灵椿之视朝菌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明江楚总督吕大器上疏崇祯皇帝,奏请为刘氏祠恤。

清乾隆年间刊本《获鹿县志》书影

 《新昌县志》载

《井陉道合署鼎建新昌李恭人祠记》 

3

史可法为刘氏所题楹联,在获鹿并没有流传开来。历代所修《获鹿县志》也无记载。包括刘氏督率军民誓死守御的事,在清代所修县志中,都掩而不彰。

只有乾隆元年所修《获鹿县志·艺文志》中录有杨汝经所写《取义祠记》,其中有对李九华妻刘氏事迹的称述和赞叹。

可庆幸的是,李九华家乡(今江西宜春)的《新昌县志》(清道光四年版、清同治十一年版),保存了史可法的题取义祠联以及刘氏事迹的详尽资料。其中不仅有李九华及刘氏的传记,还有刘氏写给崇祯皇帝的奏疏全文以及杨汝经所写《井陉道合署鼎建新昌李恭人祠记》等。史可法的题联即附于《祠记》之后。

据此推测,史可法的题联原物可能早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获鹿县令易道沛重修取义祠时便已被毁。同时被毁的有杨汝经撰文的石碑及有关刘氏事迹的所有纪念文字。

易道沛如此做,应是出于维护清政府形象的目的。

4

史可法的题联,《新昌县志》仅以“附祥符史可法题联”八字为题(见附图),但没有史可法于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题写此联的说明。

▲《新昌县志》卷二十八

通过翻查史料可知,史可法与李九华、吕大器为崇祯元年(1628年)同榜进士,三人有同年之谊。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进犯时,史可法正在安徽六安一带平叛。虽然不在北方。但其双亲及妻子则先是在天津,后移至北京。

对于北方的战事,史可法是十分关注的。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曾嘱告妻子:“闻敌兵渐渐南来,未知父亲母亲与夫人安否?天津城内可安宁无事否?日日想念,寝食不宁。万一天津不守,夫人惟有一死。万万不可贪生受辱也。”当听闻卢象升战死的消息时,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表述自己的心情:“国家失此栋梁,悲愤累日,不能自已”

出于对当时局势的担忧,史可法曾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率兵北上驰援。次年二月抵山东东阿,由于局势转安,未战便奉旨返回。由此可见,史可法对当时的情势是十分了解的。考虑到他与李九华同年又同领兵的原因,相信他对刘氏及获鹿军民的义烈之举,应该也是知之甚详的。

杨汝经创修取义祠的时间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次年正月江楚总督吕大器即上疏崇祯皇帝,奏请为刘氏祠恤。这一年史可法42岁,在南京任总督漕运使,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据此笔者判断,为刘氏奏请祠恤,极有可能是吕大器、史可法等出于与李九华的同年之谊,更出于对刘氏的钦敬而积极推动的结果。如此则史可法为取义祠题联,也就属于情理中的事了。但由于不久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随着崇祯帝吊死煤山,继而清王朝入主中原。

时势的巨变使这副表彰刘氏抗清义举的联很快便湮没在了历史的沉沙中。

5

明朝末年,由于官员腐败,国力式微。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揭竿造反,外有满清侵掠。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此背景下,由攻掠与抵抗引发的屠城惨剧在各府州县频繁发生。特别是清军,每到一处,凡遭遇抵抗,城破都必屠城。

据清朝官修的《明史》记载,仅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至十二年(1639年)四月这次进关抢掠,清军便侵凌河北、山东10多座城池,其中只有8座没有遭遇抵抗。据此推算,最少有63座城池因抵抗而被屠。而在整个明末清初,究竟还有多少府、州、县因抵抗而惨遭屠戮,目前尚无准确资料能说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无数的为抗击异族入侵不惜慷慨赴死的悲歌壮曲中,史可法领导的“扬州保卫战”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因此史可法也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义烈之士的代表。

而在这众多的义烈之士当中,井陉兵备道李九华之妻刘氏,又是罕有与匹的女性。刘氏与史可法,或许并无一面之缘,但两人以近乎相同的壮举,后先相照,在明王朝末期黯沉沉的天空下,绽放出耀人眼目的梅花之色。

单从这一点来讲,史可法为取义祠所题楹联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再结合联中所称扬的忠君、爱国情怀及凛然大义来观照、认识史可法的思想情感,则此联于史可法研究更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有鉴于此,笔者殷盼史可法的这副佚联的发现,能引起包括楹联界在内的各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使其重放异彩。

明史可法撰

正定崔宏波书

《燕赵联坛》编辑部

1

《佳联共赏》 

责任编辑:王海亮 王淑鸿 韩全兴 

2

《联家雅座》 

责任编辑:范英杰 耿雅鹏  

3

《四海名家》 

责任编辑:白国成 傅会军  

4

《联墨合璧》 

责任编辑:杨丽静 侯秀欣  

5

《燕赵联事》 

责任编辑:林红芝 卜秀红  

6

《燕赵联话》 

责任编辑:潘洪斌 杨茂东  

7

《每月赛事》 

责任编辑:范英杰 王更瑜  

8

《联教园地》 

责任编辑:武文宝 王凤茹

9

《索微探赜》

责任编辑:杨茂东 潘洪斌

10

《诗词曲赋》 

责任编辑:李伟亮 王红娟

11

《文献稽征》

 责任编辑:陈奎娟 王桂珍  

12

《楹上鎏光》 

责任编辑:张志强 张儒刚 

编辑部顾问:董汝河   

编辑部主任:康永恒   

编辑部副主任:林红芝   

图文制作:林红芝    陈奎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说清军在娘子关成功阻击八国联军并歼敌1800人,这真的吗
崇祯如果跑往南方,明朝有没有可能延续国祚?
斗酒炉香对联
明 史可法 手札
除拥立皇帝一事,史可法还犯了个错误,导致南明对清朝只能防守
洪承畴:从忠勇干臣到乱臣贼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