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爱的罪恶之路--《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讽刺了那时人们贪婪追求物质的本质,其实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空虚的,就像是香水,永远都是用来骗人的。而他,是淹没在物质浸泡屠宰场下的灰尘,到头来依旧什么都没有,只是那个用来装香水的瓶子。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德文:Das Parfü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德国电影,由汤姆·提克威执导。此片依据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的小说《香水》改编而成,描述一位与人类不相往来、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格雷诺耶(Grenouille),为了追寻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杀人的旅程。

电影剧情

依然沉浸在“中世纪遗毒”围绕下的法国巴黎人,早已经开始了他们领先于世人的对香气的迷恋。而且对于香水的制作,法国人更是苦苦寻觅了多年。然而,在繁华城市角落深处,肮脏的贫民窟里却诞生了一位味觉天才——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事实上,普通人平均能够辨识出4000种气味,而格雷诺耶则出奇般地可以辨识出上万种物质的气味。

这个从肮脏恶臭的渔贩子肚子里爬出来的小子,在被母亲无情地抛弃在鱼摊下面的死鱼堆之后,凭借着顽强地生命力活了下来。并且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整日里沉浸在鼻子对各种气味的狂热地探求当中。他甚至能记住闻过的任何气味,而且能根据微弱的气味能感受到周围很远处的东西——苹果中的虫子、藏在砖后的钱、甚至几个街区之外的女人的香味。

凭借着对香味的无比热忱和一次送皮货上门的机会,已经长大成人的格雷诺耶成了巴黎一位著名的香水制作大师巴尔蒂尼达斯汀·霍夫曼)的学徒,跟他学习制造各种气味的奇妙技术,这份工作无疑进一步助长了他对气味的迷恋。当他爱上青春期少女散发出的神秘体香之后,保存这种香味的欲望很快导致他走上了杀手的道路。由于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和气味,格雷诺耶轻易逃过了法律的制裁。13个如花般的少女被他疯狂地接连杀害。他那梦寐以求的“最伟大香水”也就此完成。愚昧的世人在享受这伟大香气的同时居然忘情地无所顾忌,一向自大的主教也折服于这香气面前,连环杀手也差点成了被害人家属的挚亲。而终究,目睹了“最伟大香水”的无敌魔力的格雷诺耶却最终与这终极香气一同飘散在了巴黎肮脏的空气中。

幕后花絮

小说改编

原著

该片改编自德国作家Patrick Süskind(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畅销国际的小说《Das Parfum-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英译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原著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四十种文字;作者也因此成为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小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理想道德价值观审美倾向等诸方面因素,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的作品。男主角格雷诺耶的偏执恋情最终宣告破灭,这是本片的要义所在,导演汤姆·提科威尔介绍道。

电影主角格雷诺耶,当他遇上心仪的女子,他全身心地为之倾倒,但结果注定是要一败涂地。“这是这个故事的基本主题,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怪人怪事,主人公意外地拥有奇异敏锐的嗅觉,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在讲述一个男人的故事,他非常地孤僻,是传统文学作品或者叫座影片中的某个人物,这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这种孤独的痛苦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改编及幕后故事

斯坦利·库布里克曾想改编原著小说,却最终因觉得它无法被拍摄成电影而作罢。这一部小说,吸引了众多制片人,其中也包括《Downfall》、《The Neverending Story》、《The Name of the Rose》等片的德国重量级制片人Bernd Eichinger,他长久以来一直梦想把它拍成电影,小说作者Patrick Süskind是出了名的挑剔怀疑,2001年,Süskind把改编权交给Bernd Eichinger。

这部电影根据1985年畅销小说《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得来,是由德国作家聚斯金德所著。这是一部演义人性,社会,理性与感性非常透彻的的作品。欲望一方面扼杀了人们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着人类生存与向上的激情。

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

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摄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票房响应

2006年10月,此片的反应不一。路透社形容此片“视觉丰富”、“剧情紧凑”。番茄网站上,74%的网友投票的喜欢该片。

此片在欧洲有惊人的票房表现,全球有一亿美元的票房。然而,片商认为此片在北美并不会有好的票房,因此只在某些电影院上映,票房为2,223,293美元。

影片评价

《香水》:穿越格雷诺耶的气味乌托邦

在格雷诺耶的内心宇宙里压根儿没有东西,只有东西的气味。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如果当作一个犯罪片来看就大错特错了。对白不多,但镜头美的像会说话一般,万人发春的场面堪称经典。

原著鉴赏

格雷诺耶在短暂的一生中生活方面没有什么欲望,他唯一的追求是掌握生产香水的技术,使自己成为香水之王。他依靠自己的特异嗅觉,勤奋工作,终于如愿以偿。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特异功能只能为资本家所利用。他并未发财致富,而敛财致富的却是资本家。小说《香水》通过格雷诺耶为格里马、巴尔迪尼、阿尔努菲寡妇卖命,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极端残酷性。格雷诺耶一生寂寞、孤独,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只知拼命劳动以求生存,这恰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竞争关系。

小说通常离不开男女之间的爱情,《香水》则没有描写这种爱情,而是写了主人公格雷诺耶对气味、香味的爱,因而在题材方面独辟了一条蹊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正因为题材新颖,作家义像写史书一样地处理题材,因而给人以真实感。

在创作手法上,《香水》没有像现代派小说那样标新立异。《香水》的成功绝不是传统手法在文学上的回光返照,而是传统手法表现力的再一次显示。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意义正是创作手法上的推陈出新。

对于天才怪杰格雷诺耶,作家虽然着力于鞭挞,因而使用了不少讽刺的语汇,但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不自觉的同情。然而,聚斯金德对于次要人物的刻画,则没有留下这种同情的痕迹。在他的笔下,行刑官帕蓬凶相毕露,其他几个与格雷诺耶有关的次要人物,也或多或少都像霍夫曼所塑造的人物那么阴森可怕。由于作家可能不喜欢这些人物,因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得不到善终。(作者:李清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水》:看完电影看小说
一个邪恶的故事,一本全世界追捧的畅销书
香水 |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与您重温·香水》伍月壹期
《香水》【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