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大承气汤证之第208条
经方中医程医生2021-06-08 08:51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2、大承气汤证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外未解也下,《千金》、《外台》并有“桂枝汤主之”五字。勿令下,成本无“至”字,《外台》作“致”,《千金》此句作“勿令大下”。

山田氏云:本节字,当在阳明病下,否则文法不稳。前第八十八条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同一文法。言此条虽脉迟汗出,而不恶寒,是以知为阳明病也,且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则其非太阳表邪可知矣。若虽脉迟、汗出,而恶寒、发热者,表未解也,不可攻之,脉迟、汗出而恶寒,乃桂枝证。二百三十九条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今乃虽脉迟汗出,然不恶寒,故识其为阳明病也。

元坚云:大承气条曰脉迟,小承气条曰脉滑而疾(二百二十二条),是两相对待之词,而迟脉实为应下之正候。《千金方》以脉朝夕駃为实癖可下,可疑。濈然汗出有二端,有遍身濈濈者,为里热蒸迫之故,有手足濈濈者,为邪热内结之征,《巢源》、《活人书》并有掌心汗湿之说。

渊雷案:

阳明病有身重、谵语,似神经麻痹者,又有弃衣狂走,登屋逾垣,似神经兴奋者,虽未知其所以然,要是高热持久,神经受灼,及废料内蕴,自家中毒所致。潮热,详百九条。无病人之体温,亦有一度半度之上下,日晡时最高,夜间亦高于昼日,病则按时比例增高,故通常热病,多昼轻夜剧,而潮热亦于日晡时发也。

盖病至承气时期,毒害性物质已制伏,不复需抗病力,故不复发热,惟久热之后,司热中枢甚易兴奋,体内犹有特殊代谢废料未排除,故于日哺时发潮热,而余时热已甚微。二百四十七条云“时有微热”,二百五十七条云“身微热”,是也。承气证亦有高热无间昼夜者,则须知医说但据多数常例而言,而人体之微妙,时有例外故,又须知逆定理与反定理多不真故。

何谓逆定理、反定理?如谓有积结而潮热者,为承气证,此定理而不误者也。逆定理曰:“承气证必潮热”,其反定理曰:“不潮热者非承气证”,此皆不能真确矣。承气证既在抗病已竟时期,则知所攻下者,非毒害性物质,近人或曰攻下为排除毒素疗法,与发表相等,此误也。盖急性热病之毒素,或为溶解性物,或为极微小之物,多数在血液中,则其排除,以出汗为近便,利下反远绕。若夫病毒窟宅肠中诸病,如肠窒扶斯赤痢者,排之自以利下为便。然赤痢属杂病范围,不可以概伤寒法。本论所论,又多属流行性感冒等病,方证似肠窒扶斯者较少,且承气证约在起病半月之顷,肠窒扶斯至此,最惧肠出血、肠穿孔,岂可用承气汤以取祸。由是言之,本论之用大承气,非为排除毒害性物质也明矣。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外台》大黄下无“酒洗”字,是。

本论可下篇云: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总病论》云:凡脉沉细数,为热在里,又兼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者。或汗后脉沉实者。或下利二部脉皆平,心下坚者;或连发汗已,不恶寒者;或已经下,其脉浮沉按之有力者,宜大承气汤。

《医垒元戎》云:大承气证,治大实大满。满则胸腹胀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痞、满、燥、实四证俱备则用之,杂病则进退用之。

《内台方议》云:仲景所用大承气者,二十五证,虽曰各异,然即下泄之法也。其法虽多,不出大满、大热、大实,其脉沉实滑者之所当用也。

《伤寒蕴要》云:大抵下药,必切脉沉实,或沉滑、沉疾有力者,可下也。再以手按脐腹,硬者,或叫痛不可按者,则下之无疑也。凡下后不解者,再按脐腹,也无硬处,如有手不可按,下未尽也,复再下之;若下后腹中虚软,脉无力者,此为虚也。

渊雷案:

初学但知腹痛拒按为实证可下,然肠窒扶斯将出血穿孔时,亦腹痛拒按,腹膜炎附子粳米汤证,痛至手不可触近,皆禁下者,故拒按叫下之说,大可商榷。

《古今医统》云:大承气汤,治癫狂热壅,大便秘结。

《伤寒绪论》云:治病人热甚,脉来数实,欲登高弃衣,狂言骂詈,不避亲疏,盖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大承气汤。

《直指方》云:热厥者,初病身热,然后发厥,其人畏热,扬手掷足,烦躁饮水,头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郁昏愦。盖当下失下,气血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谓热深则厥深,所谓下证悉具见厥逆者,此也,与大承气汤。

《小青囊》云:大承气汤,治舌四边微红,中央见灰黑色,此由失下所致,用本方退之。又治舌见黄苔,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而谵语。又治舌见灰黑色,有黑纹,脉实者。

《痘证宝筏》云:承气汤,痘色赤紫,形塌顶焦,齿燥唇裂,腹胀闷拒按,舌刺谵语,睡卧不稳,不能起坐者,皆因燥屎闭结,用此去之,则毒火泄,痘自起,色转红活。但须认清实热,不可妄用误投,误下则虚其元气,反致内陷,祸如反掌。

吴又可最善用承气汤,学者当取《温疫论》读之,今录其应下诸证如次:曰舌白苔渐变黄苔,曰舌黒苔,曰舌芒刺,曰舌裂,曰舌短、舌硬、舌卷,曰舌砂苔,曰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烟煤,曰口燥渴,曰目赤,咽干,气喷如火,小便赤黑,涓滴作痛,小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曰潮热,曰善太息,曰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腹胀满,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胀痛,曰头胀痛,曰小便闭,曰大便闭,转屎气极臭,曰大肠胶闭(谓大便如黏胶极臭),曰协热下利,热结旁流,曰四逆,脉厥,体厥,曰发狂。案:以上诸证,非谓皆宜大承气,亦有宜小承气、调胃承气者,学者当临事参酌。

《方极》云:大承气汤,治腹坚满,若下利臭秽,若有燥屎者。凡有燥屎者,脐下必磊珂也,肌肤必枯燥也。雉间焕云:“以手按腹,病人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是也。

《方机》云:大承气汤,治发潮热,大便硬者,腹满难解者;腹满胀而喘,两便不通,一身面目水肿者;潮热谵语,大便硬,或有燥屎者;腹满痛,大便不通者;大便不通,烦而腹满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硬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胸满口噪,卧不著席,脚挛急,咬牙者;腹中有坚块,大便不通者;痘疮,腹大满,两便不通,或谵语、口干、咽燥者;痢疾谵语,或腹中痛而不能食者;食滞腹急痛,大便不通,或呕利者。

《类聚方广义》云:大承气汤,凡痼毒壅滞症,其人腹中坚实,或硬满大便难,胸腹动悸,或喜怒无常,或不寐惊惕,健忘怔仲,或身体不仁,或战曳瘫痪,筋挛骨痛,或言语謇涩,缄默如偶人,饮啖倍常,或数十月不食不饥等,变怪百出,不可名状,世或称狂,或称痫,或称中气中风,或称心脾虚者。能审其脉状、腹证,以此方与真武汤、附子汤、桂枝加苓术附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等交用,更间服七宝丸、十干丸之类,宽猛并行,犄角以攻,则可冋罢癃于安全,救横夭于垂绝。

又云:脚气,胸腹硬满,身浮肿,胸动如怒涛,短气而呕,二便闭涩者,冲心之基也,非此方,则不能折冲其迅剧之势,荡涤其结樯之毒也。

又云:脚气症,其人胸中跳动,心下硬,短气腹满,便秘脉数者,其状虽似缓症,决不可轻视,必有不测之变,早用此方,逐除郁毒,则不至大患。

又云:痘疮麻疹,恶热腹满,烦躁谵语,黑苔燥裂,不大便而渴,或自利臭秽者,死在须臾,宜此方。

又云:痿蹩,腹中有坚块,便秘口燥,脉实有力者,非此方则不能治,与附子汤、真武汤等交替互用,亦佳。

渊雷案:

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语,此言针刺宜取阳明经穴,故下文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是也。针刺所取经脉,与本论六经之病,其名虽同,其实则异,后人因痿病多可清、可下之证,遂附会痿论以议方药,谓即治瘘独取阳明之义,误矣。夫按穴下针,则谓之取,未闻取药而曰取者,且与附子、真武诸汤互用,将谓治痿兼取少阴乎?弗思甚也。

又云:治痢疾大热腹满,痛如锥刺,口舌干燥或破裂,大便日数十百行,或便脓血者。

又云:治狂症大言骂詈,昼夜不眠,饮啖过常,胸腹满,大便不通者。

又云:治疝积留饮,痛不可忍,胸腹烦满,心下坚硬,二便不利,或时吐下黑物者。

又云:急惊风心下坚,腹满口噤,肢体强急,脉数实者,宜此方。

又云:破伤风,其暴剧者,举体强直,直视不语,胸腹硬满,二便不利,其死不旋踵,此方或可侥幸一生,若不能服者,宜紫圆。

又云:平居便秘,腹满上逆者,或胃酷暑祁寒,或为鲸饮过食,则眼目昏暗,赤脉四起,有忽然失瞻视者,总与此方下之,可以速愈。

又云:病者饮食无昧,或食中、食后频吐白沫,或嘈杂剌胸,或食物停触,胸膈为痛,或食后恶心,懊恼不安,或得吐反快,腹里坚韧,有癥块者,膈噎之渐也。若迨其精气未衰,疾苦未深,严绝世事,慎酒色,专为静养调摄,以此方柔和弦韧,削平癥结,灸五椎至十四五椎弗怠,则不至大患而获治,硝石大圆、大黄硝石汤,亦可选用。

浅田氏云:亡友尾台良作,屡称治脚气肿满冲心,莫若大承气汤。余壮年时,未信其说,其后中桥大锯街一商夫,年二十四五许,患脚气,两脚麻癖,微肿,服药四五日,脚疾如失,其人大喜,慢于食禁,动作五六日,忽腹满如鼓,大小便不利,气急促迫,两脚满肿,脉洪数。余诊而惊骇,以为冲心在瞬息间也,欲与降气利水之剂,继思此人适恣饮啖,或当有停滞胃实之证,须先去宿滞而后治冲心,乃急命服大承气汤。二帖而小便稍利,腹满稍减。连服五六帖,大便渐通,诸证皆安。十余帖,大患霍然而愈。据是,余始服良作之说。

又:阅三位中将所著书名《琉璃壶》者云:“若见必死之病,可用承气,勿令人知”,其语甚趣。庞安常《总病论》云:“营卫不通,耳聋囊缩,昏不知人,速用承气汤下之,则五死可保一生,从容救溺,勿令病人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云云”,亦同意也。

又:有用此方于小便闭者,《治疗杂话》云:“小便闭之证,宋朝方书,多用猪苓、泽泻或萹蓄、木通等利水药。然小便闭,涓滴不通,小腹硬满,有闷乱证者,非寻常利水药所能通。若大便秘而坚者,可用大承气,大便通,则小便亦通,是屡所经验者也。”又云:“病后小便闭,虽属例外,若无病之人,壮实之人,小便急闭,则莫善于大承气。要知急闭为实证,所谓欲得南风,须开北牖。欲导潴水,须开支流。”由此理也,医者不可无此活法。

汤本氏云:本方证之腹满,以脐部为中心,其坚满在脐之上下左右,而心下及下腹部多无变化(少腹坚痛者为例外)。若心下硬者,疑似大柴胡汤之心下痞硬,然彼必有胸胁苦满,而本方无之,以此可以判别。若此二方之证并发时,当权其剧易缓急,定其孰先投,孰后投,或二方并用之。

又:大黄牡丹皮汤证之剧者,或与大柴胡汤证并发者,往往酷似本方证,甚难鉴别。复次,本方虽能除燥屎,然除燥屎非本方之特能,调胃承气汤亦能除之,不可据燥屎一证而漫投本方也。

《明理论》云: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营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柏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

山田氏云:承气汤四方,以大承气为主,成无己所解甚是也。后世诸家亦皆遵奉之,无敢间言者,

《金鉴》云: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者,腹胁满急䐜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

渊雷案:

大黄久煮,则所含树脂质溶解,入肠即被吸收,不能刺激肠黏膜而促其蠕动,故峻下之剂,大黄须后入轻煮,冷浸尤佳。诸承气煮法,惟大承气大黄后入,深合葯理,芒硝则久煮轻煮,其效无异,取溶尽为度可矣。

舒氏云:吾家有时宗者,三月病热,予与仲远同往视之,身壮热而谵语,胎刺满口,秽气逼人,少腹硬满,大便闭,小便短,脉实大而迟。仲远谓热结在里,其人发狂,小腹硬满,胃实而兼畜血也,法以救胃为急,但此人年已六旬,证兼畜血,下药中宜重加生地黄,一以保护元阴,一以破瘀行血。予然其言,主大承气汤,硝黄各用八钱,加生地一两,捣如泥,先炆数十沸,乃纳诸药同煎。连进五剂,得大下数次,人事贴然。少进米饮,一二口辄不食,呼之不应,欲言不言,但见舌苔干燥异常,口内喷热如火,则知里燥尚未衰减。复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三剂,又下胶滞二次,色如败酱,臭恶无状,于是口臭乃除,里燥仍盛,三四日无小便,忽自取夜壶小便一回。予令其子取出视之,半壶鲜血,观者骇然,经言“血自下,下者愈”,亦生地之功也。复诊之,脉转浮矣,此溃邪有向表之机,合以柴胡汤迎其机而导之。但此时表里俱还热极,阴津所存无几,柴胡亦非所宜,惟宜白虎汤加生地、黄芩以救里,倍用石膏之质重气轻,专达肌表而兼解外也。如是二剂,得微汗而脉静身凉,舌苔退而人事清矣。再用清燥养荣汤(知母、天花粉、当归、白芍、地黄、陈皮、甘草)二十剂而痊愈。

《医学正传》云: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深秋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夫腹痛,脉沉弦细实如循刀责责然,阴邪固结之象,便不当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结,营气不能内守,而渗泄于外也。且弦脉亦肝血受伤之候,与大承气加桂。二服,微利痛减,连日于未申时,复坚硬不可近,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渊雷案:

此案初诊时,盖因腹痛用承气,因自汗加桂枝(以桂枝汤之主疗为桂枝之主疗可商),再诊则试加桃仁而下血,事后思之,乃有瘀血留结,肝血受伤等议论耳。古人医案,皆记其得效者,不记其不效者,得效之案,又必冠以见微知著之诊断,使后之读者,徒惊其神奇,莫知其操何术以致此,夸张炫鬻之习,吾疑之久矣。即如此案,脉弦主痛,痛在小腹,即是小腹急结之重证,本非大承气所主。大汗而脉弦兼细,则证兼阴寒,当径用桃核承气加附子,与大黄附子汤同义,方为对证。不然,既知瘀血留结,何不即用桃仁耶?吾人治医,往往平时了了,临病茫然,岂敢妄诋古人,薄其方技?特载笔传后,不当以试效为先知耳。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二服以下,《外台》作“若一服得利,谵语止,勿服之。”当是。《千金翼》作“初服谵语即止,服汤当更衣,不尔尽服之。”

《医垒元戎》云:小承气汤,治痞实而微满,状若饥人食饱,腹中无转矢气,即大承气只去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热甚,宜此方。

《保命集》云:顺气散(即本方),治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至不欲食为效,不可多利。

《拔萃方》云:顺气散(即本方),消中者,热在胃而能饮食,小便赤黄,以此下之,不可多利,微微利,至不欲食而愈。

《入门良方》云:小承气汤,治痢初发,精气其盛,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数至圃而不能通,窘迫甚者。

《伤寒绪论》云:少阴病,手足厥冷,大便秘,小便赤,脉沉而滑者,小承气汤。

《幼科发挥》云:三化丸(即本方),去胸中宿食,菀蕴之热。

《小青囊》云:小承气汤,治痘饮冷伤食,腹痛甚者。

《方极》云:小承气汤,治腹满而大便硬者。

《方机》云:小承气汤,治腹满大便不通者;汗多,大便硬,谵语者;发潮热,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者;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下利谵语者;大便不通,哕而谵语者。

《类聚方广义》云:伤寒哕逆症,有属热闭邪实者,有属寒饮精虚者,又有因蛔虫者,宜精诊甄别以措方。世医皆惧哕逆,故一见哕症,则概为胃寒虚脱,而用治哕之剂,可谓粗矣。王宇泰用泻心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龚廷贤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可谓独具只眼。

《温疫论》云: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黏腻结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耐药汤者,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

渊雷案:

吴氏论三承气之异,精核可法。盖调胃承气结实而腹不满,小承气腹满而不结实,大承气结实且满,此腹诊之大较也。

又:《金匮》腹满篇有厚朴三物汤,痰饮篇有厚朴大黄汤,药味俱同小承气,而分量颇异,学者当互考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阳明篇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合理应用大承气汤的15个辨证要点
谵语门
三承气汤功用鉴别
夜读伤寒-220
再辩大、小承气汤方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