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帅无谋累死千军,大宋历史上的两次北伐,为何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帅无谋累死千军,大宋历史上的两次北伐,为何都以失败而告终

原创2021-06-26 16:23·暖暖心悦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取代后周政权,建立大宋。

北宋政权建立之初,北有辽、北汉;南有南唐、后蜀、吴越等政权,赵匡胤采用先易后难的统一作战方针。

公元965年,宋军先攻灭两湖地区;后进攻后蜀,攻破剑门关,后蜀背靠山城,本当破釜沉舟,没想到国君孟昶却在城头竖起白旗,其妃子花蕊夫人无助痛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公元970年,赵匡胤发兵岭南,偏安一隅的南汉“兵不识旗鼓”,很快宋军攻至广州城下,国君投降。大宋兵锋所指,南方诸国噤若寒蝉。

南唐后主李煜希望自削帝号,以江南国主身份苟延残喘,却被赵匡胤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怼了回去,而他却不敢把这句台词怼给辽人。

诗人国君李煜投降,三年后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很快离奇身亡。在李煜死后,剩下的南方小政权也都纳土归降。

在对南方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大宋北方边境的阴云始终没有散去。此时,大宋北部还存在辽和北汉。

辽是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其统治者在立国伊始就明确制定了南下政策。五代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队入关,打败后唐,建立后晋,作为报酬,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自称契丹的“儿皇帝”,从而契丹的铁骑可以长驱直入中原地区。后周雄主柴荣在稳固政权后,对契丹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并拿下三关三州。

北宋立国之初,就缺少战马,军队无法大规模组建骑兵队伍,况且马匹作为当时主要交通工具,在宋辽边境,宋人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到契丹盗马。因为当时的产马区主要在北部蒙古高原和西北河西走廊。

北部蒙古高原为契丹占领,原本为汉地的“燕云十六州”的西北九州,本是汉人的天然马场,盛产优良马匹,可如今也归契丹占有。

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占据了河西走廊,又使北宋失去了优良战马的来源。这使得北宋纵使屡战屡败,也要对西夏屡败屡战,其目的也是要回重要的战马资源。

如果,北宋夺回这两个地区,就可以利用该地区的马匹,大规模组建、训练骑兵,壮大军事实力。可惜,北宋实在太弱了,不仅这两个地区要不回来,还要每年给契丹、西夏缴纳巨额“岁币”,才能保平安。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传下遗诏:“收复燕云十六州者为王。”其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的第二位皇帝更是把收复“燕云十六州”看做大宋的头等大事,先消灭其它割据政权,为最终从契丹手中要回“燕云十六州”做准备。

按照北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吞并南方各割据政权,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公元979年,赵光义率领10万大军亲征北汉,这是北宋建国后,第四次北伐北汉。

前三次是其哥哥宋太祖赵匡胤领导的,由于北汉与契丹人建立的辽是盟国,一旦进攻北汉,辽国就会救援,二国联合的军事实力很强大。前三次北伐都因辽增援北汉,无功而返,但是赵匡胤将北汉境内的大量人民都迁徙南下,使得北汉的整体实力大不如以前了。这不仅削弱了北汉的国力,同时还保存的自己的军事实力,为第四次北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北汉与辽唇齿相依,所以在进攻北汉之前,必须有效地牵制辽兵的援军,宋太宗赵光义鉴于以往进攻北汉皆因辽军援救而失败的教训,制定了肃清外围,先阻辽援,后取太原的作战方针,先命邢州判官郭进守石岭关,阻击辽援。

北汉大兵压境,辽帝耶律贤命宰相耶律沙为都统,翼王敌烈为监军。率军援救北汉,耶律沙率军日夜兼程进至白马岭,与郭进率领的阻援部队相遇,两军隔大涧对峙。

耶律沙打算等后续部队到齐再战,而敌烈等人认为立即进攻有利,于是抢先渡涧水进攻宋军。郭进大军趁辽军半渡,突然出击,斩杀敌烈等五员辽将,歼辽军万余人,辽军余众仓皇而逃。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赶到,万箭齐发,宋军始退。这一战,宋军扬眉吐气地打退辽援。之后北汉再次派人向辽国求援,但是都被郭进大军捉住,并押到太原城下杀掉。

宋军成功地阻击和牵制了援救北汉的辽军,北汉处于孤军守城无援的境地,宋军开始全线进攻北汉。宋军数十万包围北汉都城太原,宋太宗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北汉帝刘继元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半月后出城归降。宋太宗灭北汉,并收服了千古忠烈杨家将,至此,北宋的统一战争结束。

宋灭北汉的胜利,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北宋统一中国的大业。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在宋太宗赵光义手中完成了,赵光义的威望达到了最高。

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光义却提出要继续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完全是没有经过众臣商议的临时计划。

先秦时期,《左传》里有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讲述了在齐国攻打鲁国的长勺之战中,曹刿对此次以弱胜强的战争的评论,并在战斗中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了强大的齐国军队。

这篇文章论述了,在战争中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赵光义选择灭北汉之后,已经精疲力竭,没有任何休整的军队,转而向东,穿过太行山,侵入契丹在河北北部的领土,以图收复最后一个战略目标“燕云十六州”。这是有悖战争中“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的。

在围攻幽州城时,又违背了“攻城阻援”的作战方针,在没有阻断辽援的前提下,陷入攻城战,在辽军援军抵达时,被辽军击溃,宋太宗赵光义狼狈到只能乘驴车逃跑。

毛主席对此战的评价是:“宋太宗赵光义,此人,不知兵,很无能。”

令人奇怪的是,先前灭北汉时,阻击辽援,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郭进,竟然在宋太宗围攻太原城前,被监军侮辱,自杀了。而在进攻幽州城时,宋军没能截断辽军外援。

宋军之前刚灭了北汉,又陷入长达半个月的攻城战,早已疲惫。在辽军外援耶律休哥出现在战场时,宋军疲惫之师无法判断辽军多寡,这时幽州城内的辽国守军韩德让也出城作战,内外夹击,宋军大乱,宋太宗和主将失去联系,将领也无法收拢自己的部队,结果宋军大败。

七年之后,大宋得到消息,辽国新帝初立,是个十二岁的孩子,主少国疑,正是对辽用兵,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宋太宗赵光义和群臣商议,决定再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可是大宋没有想到的是,辽国的新任太后萧绰,竟是个女中豪杰,她的能力比得上唐朝女皇武则天,满门忠烈杨家将尽折她手。

辽景帝耶律贤留下遗诏:长子耶律隆绪继位,军国大事要听皇后萧绰的命令。

萧绰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宗室亲王二百余人拥兵自重局势易变。他采纳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使他们失去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人质,从而解决了内部夺位的隐患。后命耶律休哥留守南京(今北京)加强边防。

公元986年春天,宋太宗赵光义又一次发动北伐,这个时间选择的有点不符常规,一般古代战争选择在秋天,“沙场秋点兵”,这怎么选在春天呢?

大宋兵分三路向幽州进攻,幽云十六州分太行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以曹彬的东路军为主力攻取涿州,以牵制耶律休哥所帅辽军主力;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西路、中路军先负责进攻山后,待山后九州攻占完毕,则由山后转掠山前,最后汇合的宋军三大主力攻取幽州。

雍熙北伐刚开始,宋军捷报频传,辽国萧太后闻讯,决定以契丹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对付宋中、西路军。

曹彬攻占涿州后,竟被耶律休哥断了粮道,曹彬的十万大军在涿州呆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于是退师雄州以待军粮。

宋太宗闻报,大骇:'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待军粮的道理!”他忙遣使制止曹彬,命其率军沿白沟河与米信带领的宋军会合,“按兵蓄锐以张西师之势。”因为,东路军撤退,牵制不了耶律休哥,中、西路军将会陷入危局。

但曹彬统下诸将听说,中、西路军连战捷报,深耻自己东路军,将星云集却还没建功。主帅曹彬无法约束诸将,只能顺从诸将之意,再攻涿州。

当时的辽国萧太后、韩德让、辽圣宗等人已在涿州东五十里的地方扎下御营,听闻宋军来袭,便遣耶律休哥轻兵疾行,阻击宋军。

东路军边急行军,边迎战,用了足足四天,才得以再次进达涿州。当时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将士疾乏,又没有军粮,宋军第二次占领涿州,但是无法坚守,只能弃之而去。

曹彬先遣人率涿州百姓退走,他自己率大军殿后,可由于人多兵疲、缺粮少水,战斗力极度下降,耶律休哥一路尾追至岐沟关,对宋军发动总攻。

“全盛时期,大宋十万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竟无一人生还。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消息传来,大宋举国震惊,由于北伐主力东路军大败,合围幽州的战略目标再难实现。

辽军在歼灭河北宋军(东路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

宋军明智的应对策略应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保存实力。

可就在这个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阵的宋太宗赵光义却对西路军下达了一个荒唐的命令,他下诏:“指示西路军主帅潘美和副帅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这等于说要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在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的工作。

与此相似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描述,刘备从新野撤退,也是带着老百姓,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全军覆没。历史的悲剧重演了。

由于,当时辽军已占据寰州,西路军副帅杨业主张:“分兵应州,诱使辽军向东,另命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老百姓安全南撤。”

可是监军王侁不采纳杨业的建议,逼杨业出雁门关,直接到朔州出战。杨老令公,公如明镜,可仍是硬着头皮去执行这纯属自杀性的任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杨业自知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陈家谷口(两狼山),预设强弩手接应,但王侁和另一监军刘文裕率领的接应人马,先是为争功私离阵地,又发现战况不妙狂奔而逃。

杨业突破辽军重围,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两狼山)已经矢尽刀折,却发现接应人马早已逃走。“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

杨业部下老将王贵箭法如神,连射辽兵数十人,无奈箭尽,只得步战,手持空驽犹打杀辽军数人,最后战死。杨业之子延玉、部将贺怀浦等人皆战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身负重伤被俘,三日后绝食而死。

纵观北宋两次北伐的惨败,并不是宋军缺乏英勇的将领,而是缺乏一个能明智地统领全局的帝王、缺乏一个合格的统帅!

毛主席说:“宋太宗赵光义,此人非契丹人对手也。”

他总结了契丹军队战胜大宋的作战经验,“实行机动作战,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保存实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用之于我军的作战方针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关注“暖暖心悦”哟,谢谢!)

了解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被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其实不然,带你认识北宋抗辽五大名将
雍熙北伐:北宋举全国之精锐,将星云集,为何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雍熙北伐: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后尝试
宋太宗头脑发热开启宋辽争端,御驾亲征一错再错,终酿惨祸
20万宋军一溃千里!雍熙北伐惨败,撕掉了北宋最后的遮羞布
杨家将征战史上最烈一战 可惜由他幕后操纵而败埋下大宋亡国祸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