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范仲淹《道服赞》拓本、墨迹本

北宋范仲淹《道服赞》拓本、墨迹本



























     范仲淹《道服赞》拓本

 









 

     范仲淹《道服赞》墨迹本(并王世贞、董诰等跋)

   

    范仲淹《道服赞》,小楷,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书法方劲,落笔痛快沉着,略有《乐毅论》遗法。卷后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马、吴宽、卢濬、王世贞跋。另黄庭坚一题,是后人抄录其文,非黄氏亲笔所书。钤“鼎元”、“高昜”、“高昜图书”、“才子之裔”、“东汉太尉祭酒家学”、“怀州常平仓给纳之记”、“监德州酒务印”、“监德州商税印”、“范原理氏”、“蕉林秘玩”、“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及清乾隆、嘉庆诸藏印。《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楷书《道服赞》卷承传了晋、唐严谨内敛的书风,行笔转折方硬,顿挫有力,体现了作者沉毅、端庄和大度、大器的政治品格。
    范仲淹手书《道服赞》系爱国人士张伯驹先生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得保存,并于五十年代捐赠给国家的国宝级文物。张先生收藏这件国宝还有一个故事。从伪满宫庭流出的《道服赞》,原为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所购得。一天他送给张伯驹看。一见到《道服赞》,张伯驹的眼睛已经亮了起来。这是一幅手卷,系范仲淹为其同年许希道撰书,赞前有序,小楷精整。并有宋、元、明三代诸多名家题跋,延绵不辍。这是因为范文正公乃宋朝名臣,尤以《岳阳楼记》名传天下,道德文章让人景仰。至于他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前人称之为"笔精而瘦劲,自得古法"。如今亲眼目睹,果不其然。张伯驹的表情被靳伯声尽收眼底,心里有了谱。张大爷看上这幅字了,眼看着就要发财了。因此张伯驹问他价钱时,他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开价120两黄金,最终以110 两成交。事后,张先生自知被靳斩了一刀,但看到这样的国宝,也就认了。

 

释文:
    道服赞 并序
    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住。华骨之庭,可以步武。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范书的后面就是文同的行书题跋:
    希(文)《道(服赞)》此(或比)部借示,文正,词笔,观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凛然也。熙宁壬子孟夏丙寅,陵阳守居平云阁题,石室文同与可。
    文同此时任陵州太守,居住在仁寿县城跨鳌山上的州署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生于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在百日时随家人去无锡。父亲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990年病逝。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二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通“悦”),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粥划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无锡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陆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在位期间,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范仲淹《二札帖》

 

    《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

    《远行帖》,纸本,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二札即边事、远行二帖,为两通书札。
《边事帖》释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
《远行帖》释文: 

     “仲淹再拜,运使学士四兄:两次捧教,不早修答,牵仍故也。吴亲郎中经?"有失款待,乞多谢。吾兄远行,瞻恋增极,万万善爱,以慰贫交。苏酝五瓶,道中下药。金山盐豉五器,别无好物,希不责。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学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范仲淹《师鲁帖》,行楷书,纸本,纵32.8厘米,横39.2厘米;跋纵32.8厘米,横18厘米,凡11行,每行字数不一,字有缺损,存一百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

    仲淹顿首:李寺丞行,曾□□□□递中,亦领来教承动止休胜。仲淹此中无□□,儿了病未得全愈,亦渐退减。田元均书来,专送上。近得□扬州书,甚问师鲁,亦已报他贫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动亦佳,惟君子为能乐□,正在此日矣。加爱加爱不宣。仲淹□师鲁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范仲淹书韩愈《伯夷颂》

释文:
    士之特立独行,适於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周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於后世矣。

 


    范仲淹《洞庭初下叶诗》

 

    洞庭初下叶诗卷》,手卷,水墨绢本。钤印:范仲淹印(白) 希文(朱) 晋府书画之印(朱)晋府图书(朱)弢园长物(朱) 行有恒堂审定真迹(朱) 道济书府(朱) 清和珍玩(白) 贞甫审定(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书法作品欣赏
范仲淹父子三人书法墨迹
庄严清澈 信如其品范仲淹——中国历代宰相书法系列之七
经典 | 宋 · 范仲淹《边事帖》(高清版)
北宋范仲淹书札《边事帖》欣赏
《太清楼书谱》宋拓本有释文和书家题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