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辞赋创作

 试论辞赋创作

主讲人:碣石子

 曾经有文友问过我,何为赋?也曾经被人指责过:你写的这是什么赋呀,怎么把工对,格律诗词也混到里边去啦?你这赋用的是新韵耶,这能被传统所认可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余以为, 何为赋?这是个大问号。既要追根溯源,又要与时俱进。为了澄清以上诸多疑问,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国粹,余今特作如下试论,如有不妥,请各位方家泰斗和同仁不吝赐教。

第一章【概 论】

    纵观华夏文学史,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的荀况之(赋篇)。历史上最早划分文体并且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人是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理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来称呼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到了汉代自己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之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命名自己的作品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楚辞汉赋之名称的由来。在汉初至六朝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魏晋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晋时期,诗与赋往往并举联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这一文学载体,源于战国,兴于汉朝,延续至唐宋元明清。自从隋朝实行科举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题中,辞赋考题都占有举足轻重之比例。

   《汉书·艺文志》曰: “不歌而讼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代诸侯卿大夫外交邻国,以辞令相感。当揖让之时,必吟《诗》以谕其志。并以贤愚、不肖,而观其修为。

    以上这些话告诉我们,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文心雕龙》云:“赋者,受命于诗人,楚辞之有别于诗,是因为它没有诗那样纯正,包含了若干诡异怪癖之类的内容;赋之有别于楚辞,是因为赋的特点是“铺陈华丽,体物言志”,囊括尽可能多的典故和事实,以进行类比,极尽夸张之能事;而楚辞则“长于言幽怨之情”。
 
   赋是介乎于诗与古文言之间的一种文体。诗、楚辞和赋,都是押韵的。但是一般来说,《诗经》主要是四言,楚辞一般是六言,或加上兮、些等虚词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受拘泥,而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古文言句式,诗和楚辞,则基本没有散句。诗和楚辞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在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联系,极少使用连结词,这种连接词主要起到起承转合作用。而赋则与古文言或散文相类似,多用连结词语以作为启承转合之用。赋与楚辞的区别并不很大,文赋是在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形式上,与六朝年间的骈赋大有区别。文赋的句式和语法,与汉赋有点接近。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又都与汉赋有所不同,汉赋注重铺排藻饰,文赋则是用写散文的方法进行写作,流畅清新,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虽然也讲究声韵对仗等等,但从整个内容安排上看,文赋已经很接近于散文了。为了深入了解原始辞赋状况,建议通过百度查阅荀况的(赋篇)之(礼)--(知)--(蚕)三篇。查阅屈原的(离骚).查阅宋玉的(女神赋)。

第二章【辞赋的流派、特点、风格、沿革和所发挥的作用】

    关于辞赋,国学大师马积高先生论述的比较详尽。他说:辞赋是继《诗三百篇》之后首先繁衍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古老而又典雅,最具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传统的题材、主题是在赋中首先出现或加以开拓的,如山水、行旅、田园隐居、游记、宫怨、宫殿室宇、亭台楼阁等,无不是率先在辞赋中发展起来然后再蔓延到其他文学种类去的。此外,如田猎、歌舞、咏物等,虽或始于《诗经》、《楚辞》,然加以开拓使之成为普遍注意的题材者也是由于汉以后的赋。

    第二,最初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物制度、生活习俗作综合性的艺术概括,最初对当时重大的政治事变作出较全面的综合性描述的也是赋。如扬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李谐的《述身赋》等都是这种宏伟的结构。

    第三,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古代之讽谕文学和通俗文学也是最初出现于辞赋之中。从宋玉的《风赋》到阮籍的《猕猴赋》、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至唐赋而发展到高峰,沿革至清代而不绝,构成我国讽谕文学的优秀传统。俗赋从王褒的《僮约》始,到曹植《蝙蝠赋》,到南朝宋袁淑的一些俳谐文,到唐代的敦煌俗赋,构成通俗赋的一脉,一直到清代蒲松龄的某些赋。这种俗赋是唐代以来大量涌现的说唱文学的源头,因为变文、话本等那种韵散结合的形式就是从赋的问答体式中蜕变而来的。而说唱文学对中国戏曲和小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俗赋可以说是中国俗文学之祖。

   第四,文学艺术的描写(包括对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屈辞宋赋,到汉赋,到魏晋南北朝赋,其中描写的细腻精确和手法的变化多样,是凌驾于同时期的诗文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当时的辞赋哺育了同时代和唐代的诗人。

    第五,辞赋对中国文学的语言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语言大体上有一个由单音词为主到逐渐增加双音词的过程。屈辞宋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也是一个飞跃。汉以后的赋中更是大量增加,特别是许多双声叠韵形容词的首先出现多在赋中,然后才扩展到诗文。此外,如在造语上注意提炼动词和注意排偶等,也始于赋或首先在赋中得到发展。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殊文体(骈文)就是在辞赋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辞赋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至深且远。

    赋之所以在许多方面带有开创性,这是由于它是继《诗三百》之后率先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作家精心打造之典萃。而且,赋是一种体式多样化的文体,较之诗文更容易表现作者多方面的才华和修养。因此,能否作赋始终被看成是衡量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的一种重要尺度,是他们抒情达志的一种重要方式。

    司马相如创作了《子虚赋》而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被召至京师;创作了《天子游猎赋》而被任为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曹植以年纪轻轻却能创作《铜雀台赋》而大得曹操赏识,“特见宠爱”。左思作了《三都赋》,盛重一时”。“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北魏时,邢邵、魏收、温子升并称为北魏三大家。但“收以温子升不作赋,邢虽有一两首,又非所长,常云:‘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唯以章表碑志自许,此外更同儿戏。’”他以能作赋而傲视邢邵与温子升。

   杜甫向别人夸耀他的文学才能时也是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把赋的创作放在诗之前,可见他对作赋的看重。的确,创作赋,特别创作大赋,要堆砌大量的双声叠韵联绵词,要使用很多的连边字,要了解所描写的事物的有关史实,要熟悉它的有关特点,要包罗宇宙万象和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就非博学不可。

    大赋要求“散五彩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非有大才情不可。既要博学,又要有才情,必须二者兼备,才能创作辞赋。所以,古代有名的大辞赋作家,多为著名的大学者,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曹植等,便是这样一流人物。辞赋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故古代作家无不呕心沥血、花时费日地去经营大赋。

    据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在《西京杂记》卷二)里桓谭说:“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尝激一小事而作小赋,用思太剧,而至感动发病。子云亦言,成帝时,赵昭仪方大幸,上甘泉,诏令作赋,为之卒暴,遂团倦小卧,梦五脏出,以手内之。及觉,大病一岁。”张衡作《二京赋》,“精思附会,十年乃成”(《后汉书·张衡传》)。左思作《三都赋》,“移家京师,遂构思十年,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可见他们对作赋的郑重。从《文选》开始,特别是唐宋时期的作家,他们编总集、别集,一般都是首列辞赋、次列诗文,《卢照邻集》、《杨炯集》、《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唐文粹》、《文苑英华》等无不如是。也可见古代作家对赋的重视。

    正因古代作家如此重视辞赋,故辑录者代代有其人。早在西汉成帝时,刘向校中秘书,即辑录屈宋诸人之作及汉人部分拟骚之作,编为《楚辞》16卷,东汉王逸更益以己作《九思》,为《楚辞章句》17卷,凡收作家10人,作品73篇。至于赋,班固《两都赋序》说:“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刘歆编辑《七略》,其《诗赋略》即著录西汉一代之赋。班固撰《汉书》,“删其要”而作《艺文志》,著录西汉赋作78家,作品104篇,可惜今存者十不及一。

    魏晋南北朝是辞赋辑录的鼎盛时期,《隋书·经籍志》著录的“七”和“对问设论”体赋集有:《七集》10卷,谢灵运撰。《七林》10卷,梁12卷,录1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37卷,录1卷,亡。《七悟》1卷,颜之推撰。梁有《吊文集》》卷,录1卷,《吊文集》2卷,亡。《谈论集》2卷,刘楷撰。梁有《谈论集》3卷,东晋人撰。《客难集》20卷,亡。(此处和以上的亡做失传讲)

    著录的赋集有:

    《赋集》92卷惠谢灵运撰。梁又有《赋集》50卷,宋新渝侯撰;《赋集》40卷,宋明帝撰;《乐器赋》10卷,《伎艺赋》6卷,亡。《赋集抄》1卷,《赋集》86卷,后魏秘书丞崔浩撰。《续赋集》19卷,残缺。《历代赋》10卷,梁武帝撰。《皇德瑞应赋颂》1卷,梁16卷。《五都赋》6卷,并录。张衡及左思撰。《杂都赋》11卷,梁《杂赋》16卷。又《东都赋》1卷,孔逭作;《二京赋音》2卷,李轨、綦毋邃撰;《齐都赋》2卷并录,左思撰;《相风赋》7卷,傅玄等撰;《迦维国赋》2卷,晋右军行参军虞干纪撰;《遂志赋》10卷,《乘舆赭白马》2卷,亡。《述征赋》1卷《神雀赋》1卷,后汉傅毅撰。《杂赋注本》3卷,梁有郭璞注《子虚》、《上林》赋1卷,薛综注张衡《二京赋》2卷,晁矫注《二京赋》1卷,傅巽注《二京赋》2卷,张载及晋侍中刘逵、晋怀令卫权注左思《三都赋》3卷,綦毋邃注《三都赋》3卷,项氏注《幽通赋》,萧广济注木玄虚《海赋》1卷,徐瑗注《射雉赋》1卷,亡。《献赋》18卷。《围碁赋》1卷,梁武帝撰。《观象赋》1卷。《洛神赋》1卷,孙壑注。《枕赋》1卷,张君祖撰。《二都赋音》1卷,李轨撰。《百赋音》10卷,宋御史褚诠之撰。梁有《赋音》2卷,郭征之撰;《杂赋图》17卷,亡。

    这些著作,新旧《唐书·艺文志》尚有著录,但宋以后多已亡佚,今难以复见矣。

    唐人专为辑录整理的赋集今未见,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者,仅有下列几种:刘楷《设论集》3卷,谢灵运《设论集》5卷,卞氏《七林集》12卷,颜之椎《七悟集》1卷。这些书卷数虽与《隋书·经籍志》不符,而书名皆见《隋志》,盖承前人之遗。但唐人所辑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皆多收辞赋。虽或系节录,至今为研究者所资。《文馆词林》收赋亦多,惜今多佚失。然其残膏剩汁,犹可沾溉后人。

    宋代又是辞赋集结的重要时期。辑录骚赋较多的著作有:《文苑英华》。该书《杂文·骚》收有从梁至唐的拟骚之作5卷,收骚体赋42篇,计有梁元帝《秋风辞》、范缜《拟招隐士》、卢照邻《五悲文》5首、《释疾文》3首、《狱中学骚体》、岑参《招北客文》、韩愈《讼风伯》、柳宗元《吊屈原》、《诉螭》、《哀溺》、《憎王孙》、《逐毕方》、《骂尸虫》、《招海贾》、沈亚之《文祝延》、《为人撰乞巧文》、《湘中怨解》、陆龟蒙《迎潮送潮曲》2首、刘蜕《悯祷词》、《吊屈原辞》三章、皮日休《祝疟疫文》、《九讽系述》九首、《反招魂》、《悼贾》等,这是继《文选》之后收录拟骚赋较多的著作。其《杂文·问答》收有萧统《七契》,萧纲《七励》,何逊《七召》,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韩愈《进学解》、《释言》、柳宗元《晋问》、沈亚之《进学解书对》等9首作品。

    《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晁补之辑《续楚辞》20卷,《变离骚》20卷。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续楚辞》20卷,收有“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计六十篇”;《变离骚》20卷,“所录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十八人,通十九十六首”。二书《四库总目》已不见著录,不知已佚于何时。朱熹据《续楚辞》与《变离骚》,辑有《楚辞后语》六卷,收有自荀况《成相》至宋吕大临《拟招》共28位作家的52首作品。可见这又是骚体赋的一次较大的集结。

    宋人对赋的辑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据《宋史·艺文志》,宋人辑录的辞赋总集有:徐锴《赋类》二百卷,目一卷。《广类赋》25五卷。《灵仙赋集》2卷。《甲赋》5卷。《赋选》5卷。江文蔚《唐吴英秀赋》72卷。桂香赋集》30卷。杨翱《典丽赋》64卷。《类文赋集》1卷。谢璧《七赋》1卷。许洞徐铉《杂古文赋》1卷。王咸《典丽赋》93卷。李祺《天圣赋苑》18卷。

    此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集部总集类》著录有《后典丽赋》40卷,云:“金华唐仲友与政编。仲友以辞赋称于时。此集自唐末及本朝盛时,名公所作皆在焉,止于绍兴间。先有王戊集《典丽赋》93卷,故此名《后典丽赋》。王氏集未见。”又著录有《指南赋笺》55卷,《指南赋经》8卷,云:“皆书坊编集时文,止于绍兴以前。”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唐赋》20卷,不著编者姓名,云:“右唐科举之文也,萧颖士、裴度、白居易、薛逢、陆龟蒙之作皆在焉。”可见这些著作都是律赋选集,是供应科举学习的范本。

    上述辞赋总集至《四库全书》均不见著录,可见亡佚已久。

    金元时期收录骚体赋的著作有两部:一为苏天爵《元文类》,该书于第一卷“赋”后列有“骚”一目,收有刘固《白云辞》二章,袁桶《悠然阁辞》、《垂纶辞》、王士熙《云山辞》一为祝尧《古赋辨体》。该书卷九《外录上·后骚》目下录有宋玉《招魂》、贾谊《惜誓》、庄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扬雄《反骚》,韩愈《讼风伯》、《享罗池》,王安石《寄蔡氏女》,黄庭坚《毁璧》,邢居实《秋风二叠》;于《骚》目下录有汉武帝《秋风辞》,息夫躬《绝命辞》,陶渊明《归去来辞》,黄庭坚《濂溪辞》,杨万里《延陵怀古辞》,皆为拟骚之作,而祝尧将其收入《古赋辨体》,作为古赋的一个支派。

    金元时期赋的辑录,钱太昭《元史·艺文志》著录有下列数种:郝经《皇朝古赋》1卷。虞廷硕《古赋准绳》1卷。祝尧《古赋辨体》8卷,《外录》2卷。《元赋青云梯》1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有:郝经《皇朝古赋》1卷。冯子振《受命宝赋》1卷。虞廷硕《古赋准绳》10卷。佚名氏《古赋青云梯》3卷。《古题赋》10卷,又《后集》6卷。

    这些赋集,《四库总目》大都不加著录,今存者唯《古赋辨体》、《青云梯》二种。

    收录元赋最早的著作为《元文类》。该书卷一“赋”选录有元赋作家6人的6首赋。收录金、元赋最多的为《历代赋汇》,收有金元作家137人,赋338首。

    明代收集骚体赋的总集有蒋之翘《续楚辞后语》,附蒋之翘所刊朱熹《楚辞后语》之后,收有明人骚赋如刘基《思归引》,方孝孺《绝命辞》,王达《琴操》,郭爱《自哀》,李梦阳《省愆》、《吊申徒狄》、《君犹夷》、《骋望》,何景明《蹇赋》、《九咏》、《倚柱操》,徐贞卿《汉反骚》,孙一元《屏之山》,王廷相《吊时赋》、《巫阳辞》,陆深《春山辞》,王世贞《少歌》,卢桶《幽鞠》、《放招》,周九四或《今已矣》,黄道周《乘桴》、《广引》,蒋之翘《攘询赋》、《谗赋》、《行路难》、《吊屈原》等,共15位作家的26篇作品。程敏政《明文衡》有“骚”一卷,收有宋濂《思美人》、《孤愤辞》,詹同《题王子充琴边秋兴图辞》,胡翰《吊董生文》、《悯淑文》,刘基《怀龙门辞》、《九叹》九首,王祎《招游子辞》,高启《吊伍子胥辞》,苏伯衡《云林辞》,方希古《吊茂陵辞》,杨士奇《退庵辞》,胡俨《辞剑阁辞》、《冰雪轩辞》,周叙《吊余青阳李同州词》,刘定之《竹坡辞寄金川萧乐善》等12位作家的16篇作品。别集有黄道周《黄漳浦集》卷36“骚赋”一卷,收骚6首,凡62章。

    明人骚赋之成卷帙者还有:《明史·艺文志》著录的张灿《拟离骚》20卷(《千顷空书目》作20篇),姜亮夫《绍骚隅录》著录的黄祯《拟骚》一卷,姚舜明《补楚辞》一卷,高元之《变离骚》9卷,徐瑶举《藏骚》1卷,《绍骚隅录》还著录有散见于别集的明代骚赋作家的作品共58首,为研究明代骚体赋提供了丰富资料。

    收录明人“问答体”赋最多的为黄宗羲《明文海》。其中有“问答”5卷,收作家28人,作品40首。这些作品有的是无韵的论文,但其中有相当多的问对体赋,当分别观之。

    明代对赋的辑录也做了许多工作。《明史·艺文志》著录有:刘世教《赋纪》100卷,俞王言《辞赋标义》18卷,陈山毓《赋略》50卷。而今存明人选编的赋集尚有:袁宏道辑王三余补精镌《古今丽赋》10卷。周履靖刘风屠隆辑《赋海补遗》30卷。李鸿辑《赋苑》8卷。施重光辑《赋珍》8卷。俞王言撰《辞赋标义》18卷。陈山毓辑《赋略》34卷,绪言1卷。列传1卷,外篇20卷。佚名氏辑《类编古代赋》25卷。

    而收录明赋较多的著作有:《明文衡》,有赋一卷,选录明赋作家15人,赋18首。《赋海补遗》除收录从汉至宋的赋265首外,还收周履靖赋606首。《明文海》有赋46卷,收明赋作者175人,赋292首。《历代赋汇》共收明赋作家369人,赋735首。

    清代是辞赋辑录成就最大的时代,可以说是对前代的赋作了全面的辑录与整理。其代表著作有:(一)陈元龙奉敕编《历代赋汇》。该书总计收赋(包括逸句)4067首,“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为历代搜赋较为完备的总集。(二)董诰奉敕撰《全唐文》。书中收唐赋作家544人,赋1622首,除敦煌赋外唐赋基本收全。(三)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书中收有这个时期的赋作家342人,赋1211首。先秦至隋的赋除已有专集者外,大体上可称完备。(四)鸿宝斋主人编《赋海大观》。该书《凡例》称其“得赋二万余首”,实际刊入该书的为12000首,录自先秦至清光绪十四年之前的赋,分32类,子目500余目,确是历代辑录赋最多的总集。但此书主要收清代律赋,于明以前古赋则大体仍《历代赋汇》之旧,殊少补益。此外,清赋的选本尚多,大都以律赋为主,较有名者有法式善《同馆赋抄》、黄爵滋《赋汇海》与《续编》等。其颇具撰述之意者,则有:(一)苏兴编《清代律赋类纂》。此书成于光绪二十六年,主要选录清翰詹律赋,分类凡七,共选清代律赋作家182人,律赋372首。又以“各家法式,率本先民,稽录古赋,用殿全篇,俾来者因类以讨义,循流而溯源”(《律赋类纂序》),因此又选录自陶渊明《闲情赋》至明徐渭《梅花赋》等骈赋凡44首,殿卷末以使读者循流溯源,了解律赋的发展。(二)李元度所编《赋学正鹄》,其类有十,前9类选录清代“清醒流利,轻灵典切”的律赋129首,“高古”类则录有自唐宋王景《梅花赋》至汉班固《两都赋》共18首,以便读者循流而溯源。清代各种赋选甚夥,据我们所知者即有50余种,其中有些还是抄本,如林佶辑《集英阁赋选》2卷,清抄本,藏河北大学图书馆;汪宪辑《宋金元明赋选》8卷,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吴槐辑《赋海类编》20卷,清抄本,原藏上海图书馆,乃“文革”时抄家之物,现已物还原主矣。以上许多未失传作品可以通过百度查找和赏析。 关于历代辞赋文化之参考资料,当代国学大师马积高先生所编著的(历代辞赋总汇),在前人辑录的基础上,做了较为广泛的搜集,并别有一番议论。所收作品亦有较多的增加。计收有先秦汉魏南北朝隋赋作家412人,辞赋作品1625篇;唐代辞赋作家579人,辞赋作品1711首;宋代辞赋作家347人,辞赋作品1445首;金元辞赋作家248人,辞赋作品761首;明代辞赋作家1019人,辞赋作品5107首;清代辞赋作家4810人,辞赋作品19499首。合计共收辞赋作家7450余人,辞赋作品29100余首。马积高先生说:前人编辑赋集,一般只收以赋名篇的作品。首先将屈原作品及其拟骚之作另立名目,名之曰“辞”或“骚”。刘向就最先定名为“楚辞”。《文选》于赋外,另立“骚”一目;又立“辞”一目。后人多继承他们的说法,且相沿袭至今,并有人撰文作著来论述赋、辞、骚之区别。清人程廷祚就著有《骚赋论》加以论证,今人论之者更夥,可以继续讨论。但汉人“辞”、“赋”是不分的,将“辞”或“骚”称之赋者比比皆是。如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就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贾谊传》也说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地理志》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其《离骚赞序》亦云“又作《九章》赋以讽谏”。其《艺文志》更明确称“屈原赋二十五篇”而归入《诗赋略》中。自兹厥后以讫于今,称屈原作品为赋者代不乏人。晋人皇甫谧《三都赋序》说:“于是贤人失志,词赋作焉。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挚虞《文章流别论》亦云:“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故扬子称赋莫善于《离骚》。”唐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元祝尧《古赋辨体》首列“楚辞”,并云:“屈子《离骚》,古赋之首也。”清人戴震著有《屈原赋注》,马其昶著有《屈赋微》,今人姜亮夫先生著有《屈原赋校注》,谭介甫先生著有《屈赋新编》。故本书将“辞”或称之为“骚”者,作为赋之一体(名曰骚体赋)而收入书中。但不收“哀辞”,一则因为哀辞有具体的哀悼对象,与哀祭文相似,应归入“哀祭类”;一则历代哀辞太多,为节省篇幅,故不录。并将用骚体写作的“操”或“歌”收入,因这些“操”或“歌”既为骚体,则近于骚体赋,故可归入赋类。这样做,我们也并非是始作俑者,朱熹《楚辞后语》即将鄂君《越人歌》、刘邦《大风歌》、刘彻《匏子歌》、《乌孙公主歌》、李白《鸣皋歌》、顾况《日晚歌》、韩愈《琴操》、张载《鞠歌》收入书中。元祝尧《古赋辨体·外录下》亦收入“操”与“歌”,并云“操与诗赋同出而异名”,“益歌者,乐家之音节,与诗赋同出而异名尔”。可见这种骚体的“操”和“歌”是可以归入“骚”的,为见其流别的有分有合,故亦列入。   

第三章【近年来辞赋文化的拯救、传承与发展】  

    近一百年来,作为辞赋这一国粹之文体, 因国家多灾多难等诸多原因,几乎被束之高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振兴,文坛雅苑也沐浴着和煦春风。许多仁人志士和国学名家精神振奋,开始了对民族瑰宝的拯救,传承和弘扬。正像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潘承祥先生所说那样: 淑气千重辞赋兴,神州万里名家出。赋才济济,群星灿烂;赋作多多,凤毛济美。以彰盛世辉煌。在2007年洛阳辞赋研讨会上,提交咏洛赋作与论文的辞赋作家们闪亮登场并各自展示了大作。其中龚克昌的《南征赋》;孙继纲的《龙门赋》、《牡丹赋》、《白云山赋》;潘承祥的《洛阳赋(并序)》、周晓明的《洛阳美食赋》、《鸡冠洞赋》、张友茂的《洛芳辞》、《中京赋》;金学孟的《洛阳赋》、《洛阳古都赋》、《中华龙魂赋》;王宇斌的《牡丹赋》、《黄河赋》;邝健行的《思洛赋》;康金声的《洛阳赋》;谭杰的《梦游洛阳赋》;袁瑞良的《黄河十问》;王志清的《洛阳寻根赋》;布茂岭的《洛都赋》、《牡丹赋》、《辞赋源流考释》;张心豪的《国花赋》、《花王赋》;钱明锵的《洛阳牡丹赋》;姚平的《洛阳牡丹赋》、《洛阳赋》;贾玉宝的《嵩岳赋》;孙以昭的《龙门赋》;张相正的《天池山赋》;乔文博的《灵山赋》;赵方平的《洛川赋》;何卓然的《灵水赋》;李麦武的《游故县水库赋》、《神灵寨感赋》、《嶕峣山赋》;曹建武的《洛城赋》、《北邙山赋》;郑永祥的《龙头山赋》、《神灵寨赋》;郅敬伟的《花果山赋》、《诗鬼赋》、《神舟赋》;安长水的《龙潭峡赋》、《洛阳奇石赋》;董高生的《洛阳牡丹赋》、《河洛赋(地理篇)》、《河洛赋(人文篇)》;李贵明的《赏石赋》;刘伯欣的《偃师赋》;翟智高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赋》;刘臻仲的《张海书法艺术馆赋》;王忠志的《国花乡·梦洛阳》;陈瑞萍的《牡丹赋》、《回顾中国名都洛阳叙》;扬威的《洛阳赋》;蒋红岩的《名城洛阳赋》;刘志强的《神驰洛阳赋》;李新华的《古都洛阳赋》;李玉昌的《洛阳人物颂》;秦安东的《东汉赋》;陆畅的《洛阳牡丹赋》;刘兵的《洛阳赋》;郝丽云的《遥望洛阳》;陈秀冬的《牡丹赋》;三寿生的《洛阳赋》;为油言的《洛阳赋》;郝豫涛的《东都洛阳赋》;淡墨轻衫的《中原赋》;王左军的《中原赋》;李青山的《中原赋》;周志豪的《魂断洛阳赋》;李双红的《白马寺赋》;任文武的《忆洛阳》;向征的《洛阳赋》;贺晓贤的《东都洛阳赋》;王志得的《牡丹妃子赋》;戴永斌的《爱牡丹赋》;踪训国的《读孙继纲先生的〈牡丹赋〉》和屈金星的《雄赋漫卷世纪风》等,一时间,群英聚首,名篇汇萃,各领风骚。自那次盛会之后,中华辞赋领域风起云涌,群贤振奋,名篇荟萃。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潘承祥等诸多领军人物和辞赋界精英们不仅自己频出佳作,且殚精竭虑,登高振臂,上下求索,将当时的百城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发展为千城赋,千山赋和万水赋。已经将中华辞赋专版,千城赋,中华新辞赋选粹等大型豪华巨著推向了举世独一无二之高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投身辞赋创作者已逾千人之众,辞赋作品已达三万余篇。更令人兴奋不已的是,辞赋文化也已经像书画文化那样,呈现和走向了商品化。辞赋作家为机关--部门--事业和企业写赋,每篇回报少则十万八万,多则三十万五十万,最高者已达八十万。

第四章【关于辞赋文化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尽管在诸多精英人物的领航--引导和推动下,中华辞赋创作已经取的了可喜成果,但是,与华年盛世对辞赋文化之需求,相差依然甚远,辞赋文化之曲高和寡现象依然存在。某些孤陋寡闻者,因为对辞赋文化缺少最起码的了解,而以一己之偏见,对某些辞赋作品横加指责,对某些辞赋作家进行攻击谩骂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头。通过拜读赏析和了解中华辞赋历史,我们应该懂得:一是;辞赋文化从古至今尚没有像格律诗词那样的硬性之规定。二是;辞赋文化本身就存在着骚赋,文赋,骈赋,律赋等不同体式。3是;毕竟辞赋文化被束之高阁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起步和振兴,所面临着的困难客观存在和不可低估。宗上所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如何使辞赋文化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才是硬道理。而以过于苛刻和偏见态度,对辞赋文化的某些不足去兴师问罪和冷眼相看,毕竟不是明智之举。如果说某些辞赋作品不入某些人的法眼,一般来说,充其量也就是水平问题,你不看也就是了,而某些人对某些作者实行人身攻击,那岂不就是涉及到了人品和法律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辞赋文化拯救,传承和光大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力。至于如何才能事半而功倍?余试谈几点体会和想法:

    1、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了解辞赋的由来,沿革,体式,特性以及其不可取代之重要性。通过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认识到:辞赋是高雅文学,是厚重文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载体,是阳春白雪,它的先进行和实用性是其它文学载体所不能替代的。

    2、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了解辞赋将走向商业化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书画文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走向了商品化,一张画或一幅书法作品可以价值连城。辞赋为什么不能?如果有谁认为不可能,那么,就是绝对的偏见。难道它给人的美感逊色于书画吗?绝对不是。就目前来看,诸多政府官员和实业界,教育界的智者已经看准了辞赋作品之真正价值,并且在开发利用。潘承祥主席的河南理工大学赋获得奖金九万元,山西潞安赋获得奖金二十多万,继潘主席之后,其它辞赋家的赋,少则售价五万,十万,多则售价三十万--五十万,乃至八十万,这不就是信号和趋势吗?

    3、为了让辞赋这一文学载体尽快与当代社会取得完美融合和体现其特殊价值。拯救传承和完善升华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具体地说应该是:拯救国粹,去伪存真,剔其遭粕,传承精华,与时俱进,打造精品。

第五章【关于辞赋创作的与时俱进】

    1、从立意角度说:古代某些辞赋作品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极力渲染统治阶级奢侈和腐化的生活方式;二是致力于宣泄个人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作为在华年盛世中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来讲,以上两种倾向--似乎都不应该去效仿。任何体裁的文学艺术,都不应该脱离社会背景,辞赋创作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优秀的辞赋作家,放宽眼界,深入到祖国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式之中,以爱国爱民爱家乡之心态,讴歌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讴歌日新月异的大好山河,讴歌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必然格高味和情真意切,必然热情洋溢和丰富多彩。否则,一味拘泥和徘徊于自己的名落孙山,塞翁失马或者离愁别同,那么,其作品的调子必然低沉萎靡,令人看一眼而知全篇,感到索然无味。

    2、从承袭角度说:古赋是在古文言做为一条线的基础上,铺陈华丽,或颂或讽。其中也分文赋,律赋,骈赋,骚赋。但是,由于远代格律诗词尚未形成,所以,古赋中的律赋,仅仅体现在用韵上,对仗和平仄特征是少有体现的。古赋中的骈赋,因为工对意识尚不明朗,所以,与现代人所说的骈,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古赋中的骚赋,多以抒发对当时社会不满和个人不得志为主旨,其风格与楚辞比较接近。古赋中的文赋,说道底,就是比较有文采的古文言。到目前为止,因为格律诗词和对联知识的未能广泛普及,大多数辞赋作家依然承袭旧体式,新人写古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得到升华。原本就曲高和寡的辞赋文学,与其它文学相比较,短时间内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加之有些辞赋作家或只顾追求深奥,不考虑社会效应,或盲目照猫画虎,滥用之乎者也已焉哉等虚词,在文章中平添累赘,或在有史以来的八万五千多文字中尽情搬取生涩字词,他们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现代人常用的字词不过万八千字这样一种国情和民情。他们也并不了解人们不会因为读他的那篇作品而去翻遍所有字典这样一种事实。凡此种种,会因为人们的望而生畏或索然无味而束之高阁或弃之如垃圾。曾经沸腾一时,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在中华泱泱大国中,有多少人能背诵或者能念的通顺,又为什么不能纳入课本而广泛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生涩。而当时之所以引起轰动,那是沾了裙带关系的光和许多人盲目附庸风雅的效应。

    3、从弘扬上说:我们需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温故知新,去伪存真。舍其糟粕,汲取营养。与时俱进,打造精品。我们写诗的人都知道,古体诗不讲字数多少,不讲究平仄,不讲究对仗,用韵也比较随便,在没学会写格律诗之前,每当创作出一首古体诗时,也曾经颇有成就感和沾沾自喜。但是,当你学会格律诗词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古体诗,那种成就感就会荡然无存。辞赋创作也是一样。当你用很少的古文或者现代散文作为一条线而起到起承转合作用,再把诸多工对,格律诗词和排比句式以及诸多华丽辞藻融汇贯通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篇美文时,你会发觉它的含金量绝非仅仅是古文言所罗列起来的古赋那么单调和乏味。当你朗诵诗,他是朗朗上口的。当有人欣赏时,也不会发生费解和容易接受的。

    4、从理念上说:我们搞文学创作,是给现代人和后人读的和看的,不是给古人和前人看的和读的。纵观我国文化发展史,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成就和特征。远古时期就有了雏形的诗歌,到了唐宋两代,经过许多文人墨客的大胆尝试,升华和推出了格律诗词。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古文言一直沿用了许多朝代,到了唐朝,韩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发明了脍炙人口的散文。五四运动前后,经过许多进步人士的努力,又推行了白话文。事实胜于雄辩,文化艺术是与时俱进的,辞赋文学也不例外。不论你是已经为拯救,承传和弘扬辞赋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还是刚刚加入辞赋创作队伍的后起之秀,都要研究新课题,改变旧观念,顺应文化发展新潮流,在升华国粹质量上作文作。我敢大胆的预言,多则一个世纪,少则十年八载,当一浪高过一浪的辞赋创作大潮接二连三到来之时,也就是诸多学者专家和文人墨客加入之日。到那时,中华辞赋也会像格律诗词那样,向规范化迈进。届时,一些粗制滥造的辞赋作品,将会真的被人们淘汰和嗤之以鼻。

    关于何为赋,余简单的浅谈了以上见解和体会,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方家,同仁和广大辞赋爱好者批评指正。为了方便后学者,现将我的作品祖山赋附于后,仅供参考。

第六章【实例:碣石子·原创·《祖山赋》】

    巍巍轩表兮;凛凛峻颜。傲跨百里兮;骄插云天。肩扛紫塞兮;背倚雄关。东邻渤海兮;西望幽燕。引领群巅兮;故称祖山。
 
    纵横跨越兮;绵延起伏。袅娜葱茏兮;叠嶂层峦。曲曲弯弯兮飞流化瀑;苍苍莽莽兮古木参天。人文鼎盛兮自远代;古迹缤纷兮出天然。信步遨游兮身轻似燕;赏心悦目兮灵感如泉:
 
    溪泉潭瀑兮妙音传;岭洞峰石兮俏貌翩。异兽珍禽兮争靓丽;奇葩瑶草兮竟光鲜。王侯道僧兮音容在;战犯枭雄兮梦幻残。雅士名流兮欣落墨;达官贵胄兮喜留连。
 
    祖山水景兮俯仰可见,千姿百态兮美不可言:

    有如天马临凡兮砸云拓雾;有若逆龙闹海兮鼓浪掀澜。有如蟒行幽谷兮横冲直撞;有若羊下阶台兮左跳右旋。有如珠落金盆兮铿锵顿挫;有若琴逢巧指兮婉转缠绵。有如冰轮镶渊兮寒忙四射;有若广镜映天兮物象倒悬。有如天女散花兮洒脱飘逸;有若处子漫步兮斯文悠然。
 
    孔圣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可见,佳山秀水,与人类息息相关久已。在祖山绚丽多姿的水景中,更广有奇传:
 
    七龙潭内兮龙之别墅;笙女飞瀑兮来自九天。葫芦潭玄兮源自拐李;箭靶潭深兮情牵广寒。圣水泉妙兮甘甜清冽,曾经皇封兮碑铭精蓝。
 
    余青龙子曾诗其中之奇观曰:

    白龙性野兮霸龙门;傲体逐高兮控瀑魂。吐炸雷鸣兮如虎吼;吞吸云涌兮似蝉吟。酣酣入梦兮琼浆敛;慢慢摇身兮碎玉喷。劝客别夸兮知识广,当知祖岳兮另乾坤。

    美玉精雕兮特大盘,红纹几道兮入明帘。银光闪闪兮蓝天下;碧水粼粼兮幽谷边。百尾麟游兮春又夏;万千客赏兮月复年。宾疑水净兮鱼何乐?导妹答曰兮唯祖山。
 
    祖山石多兮祖山石怪,栩栩如生兮似有魂:

    有如帝王兮坐龙椅;有若神仙兮挥佛尘。有如僧道兮在做法;有若魍魉兮在追魂。有如鹰鹤兮在练翅;有若狮虎兮在狂奔。有如商人兮在叫卖;有若农夫兮在耕耘。有如虾兵兮演武艺;有若花仙兮吐芳芬。真真子期兮思故友;酷酷韦驮兮寻远山。二鬼把门兮瞧新客;绝顶天灯兮照大千。神龟探海兮恨识浅;老驼负重兮知路艰。唐僧盼徒兮欲西往;悟净寻兄兮气冲天。悟空戏弟兮玩片刻;杨戬痛扁兮叹万年。秀才观榜兮如走火;刘伶醉酒兮似沉眠。鱼跳龙门兮自用力;牛饮清潭兮猴扬鞭。爪抓热土兮是棕熊;口吐明珠兮乃金蟾。罄锤击鳞兮鳞知术;鳄鱼行天兮天道玄。仙女云床兮神斧砍;裸美浴日兮出天然。洋洋大观兮谁雕塑?万象争辉兮我拼联—{三教九流跃然广谷兮,朗朗雕林塑海;百灵千物鱼贯明眸兮,昭昭画境诗天。}
 
    祖山跌宕绵延兮,是为峰之源。大峰小峰多达千座兮,十几高峰在云端。数座高峰最具名气兮,近在天都舞翩跹。仰望凝神兮,迷画境;攀登跋涉兮,涌诗篇:
 
    响山绝壁兮耸云间,雾绕虹托兮挂紫烟。状似佛钟兮鸣万载;形如亮镜兮照千年。迷人典故兮迷游圣;悦耳佳音兮悦旅仙。奥妙无穷兮谁点化?无神论者兮也说玄。

    太虚幻境兮掩真颜,闪烁飘忽兮上九天。叠嶂重重兮俏变换;层峦浩浩兮隐谜团。说居贾府兮悲情女;疑聚蓬莱兮得道仙。有意登峰兮瞧亮点;攀高少术兮憾余年。
 
    朝登天女兮眺尘寰,宝岛新容兮入眼帘。绿瓦红墙兮滨市景;摩天广厦兮港城颜。碣石一柱兮云烟里;渤海千帆兮雾霭间。玉兔喷霞兮脱海域;宫灯驾火兮上东天。
 
    香瓜峰顶兮小平原,几近蟾宫兮聚宝盘。马叟扬鞭兮追彩浪;羊倌喝曲兮赶白棉。长眉乐赏兮琼花美;大帝俏摸兮玉树寒。宝气珠光兮冰首饰;七仙争试兮作头簪。
 
    祖山洞阴兮,祖山洞阳,阴阳不可混谈兮,正邪自回然。皆为天开兮,究始何年?
 
    水帘洞侧兮景连环,演绎西行兮险而艰。小洞八十兮藏魑魅;十八大洞兮有妖眠。寒藤古木兮人踪渺;奥谷幽途兮鸟影罕。窥伺金箍兮龙索去,奈何仙洞兮镇名山。
 
    水帘后洞兮有奇传,欲往桃源兮闯险关。酒具旁边兮标骇语;判官肚下兮设深渊。独桥朽木兮拦俗子;彩雾祥云兮度小仙。昔日通幽兮寻宝棒,降龙闹海兮撼皇天。
 
    猴王洞侧兮第一玄,只见锅盆兮不见仙。夏落鹅毛兮飘室外;冬滴细雨兮洗门前。形来影往兮说千古;宝气珠光兮闪万年。不是圣师兮真法术,何人买景兮有闲钱?
 
    猴王洞侧兮另一玄,壁上深深兮一小潭。莫问清源兮何处有;管它地涝兮与湖干。年年客赏兮夸洁净;日日宾尝兮沁口甜。大闹天宫兮成旧话;迷人胜景兮在君前。
 
    祖山境内兮广资源,锦绣琳琅兮很壮观。叶茂枝繁兮藏国色;佳音香阵兮隐非凡。珍稀翘楚兮说不尽;识浅才疏兮难辨全。鸟类之仙兮知寿带;花中骄子兮仰天兰。
 
    华冠靓羽兮俏容颜,彩尾长长兮飘欲仙。闹市瞧君兮幽梦里;书斋谋面兮画图间。华堂喜挂兮吉祥禄;雅室欣悬兮福寿绵。今在名山兮悄觑久,挥毫染色兮似不难。
 
    梦里觅君久兮,几次赏无缘。今逢六月重旅兮,欣见子姣妍。玛瑙金珠为蕊兮,翡翠甘为陪伴。玉瓣净如棉。原乃九重卉兮,谁盗御花园?
刚离去兮,重回返,尔别烦。再瞧一眼,真想从此得神传,落墨不留遗憾。屡上名山览胜兮,也去洛阳玩。淡雅真风骨兮,过艳近俗凡。
 
    祖山地处边塞兮,久经战乱。然因风光旖旎兮,仍人文灿灿:

    乌龙宝殿耸多年兮,〔1〕金碧辉煌王室颜。朱棣南京夺帝位兮;允汶祖岳结佛缘。〔2〕太极始祖广兴寺兮;桃李芬芳遍北南。〔3〕僧道多人传善教兮;信徒万计济尘凡。〔4〕淫僧谢虎谋不轨兮;侠女丽娘扫孽元。〔5〕
 
    欣逢盛世华年兮,祖岳春风已度。原本天生丽质兮,难掩真颜。

    钱其琛登高兮;田纪云感叹。周铁农叫绝兮;朱光亚呼唤。峻文豪留墨兮;〔6〕臧大师悬腕。〔7〕于是乎!游仙旅圣喜逗留;国色天香不沉眠。人如浪涌日继夜;车似龙行月复年。名流小住挥画笔;雅士长居开创泉。

    诗曰:

    东疆西域旅翩跹,地北天南历署寒。险秀雄奇夸本色;绵延跌宕讼真颜。仙窟宝刹云烟里;靓瀑飞流雾霭间。若论一游瞧百景,幽燕鼻祖隐千山。

    注解:

   〔1〕、据辽史载,大辽天庆年间,奚六部大王回离保因金兵攻入居庸关,萧太后出逃古北口,便来到祖山起造铁瓦乌龙殿,自立为大奚皇帝,改年号为〔天复〕。
   〔2〕、大名第二帝朱允汶被其叔朱棣夺位后逃至祖山,改乌龙宝殿为宝刹,在木鱼声声中结了佛缘。
   〔3〕、太极始祖张三峰曾在祖山兴建望海寺传授武艺,晚年桃李芬芳,风光无限。
   〔4〕、明代僧人张净朗、李道敏、云祥,清代僧人庄福等都曾在祖山修缮望海寺和收徒传教。
   〔5〕、清道光年间,淫僧谢虎曾招兵买马和聚草屯粮于祖山画廊谷内,不仅骚扰周围百姓,而且图谋颠覆乾坤,后被侠女殷丽娘所擒获。
   〔6〕、指当代诗人峻青。
   〔7〕、指当代已故诗人臧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辞赋总汇
涵天楼诗法讲座·辞赋创作入门
汉代赋体文学
辞赋的兴盛
辞赋(15)简述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发展进程以及名家名作
赋的产生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