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史心声、回味无穷--沈鹏评点作品

书史心声、回味无穷

著名书法家

沈鹏先生亲临八大处为书法所评点作品



   

2009年4月22日至24日期间,北京大学第二届书法研究生班第四学期书法“临摹与创作”集训近期在京郊著名风景区八大处进行。24日下午,应北大书法所王岳川所长的邀请,前书协主席、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亲临现场,对书法班学员作品进行了精彩评点。沈老睿智而风趣的讲解引发了阵阵欢笑与掌声,许多学员兴奋地表示,能近距离聆听沈老的谈话本身就获益匪浅,而沈老因材施教、入木三分的点评更令人豁然开朗、回味无穷。

 



附录:

宏扬原创  艺道并进

——沈鹏先生在北大第二届书法研究生班的讲话



 

王岳川教授:沈鹏先生是我们书法所的顾问,他非常忙。今天下午抽时间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很辛苦。沈老在书法创作与文化的关系,书法与诗词创作的关系,书法本体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当代书法与国际书法的关系等方面有重要的看法。但是今天我们请沈老主要讲讲书法创作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新的启示。同时请沈先生把他对看了同学们集训创作的作品谈谈总体印象。大家欢迎!(鼓掌)

沈鹏先生:王岳川老师说了好几次了,叫我跟大家见见面,谈点意见,以前有的事没有如愿,今天我想一定要来一次,大家学习有两年了是吧!这学了两年,我想大家也不负此行吧!头两天看到过去读过的陈独秀的一篇文章啊叫《论美术革命》,在一九一七年写的,今年“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时,“五四”运动前两年写的。他说北京人啊,有两大迷信,那两大迷信呢,一个是谭叫天的京剧,再一个是王石谷的山水,王石谷是四王之一,这个陈独秀他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对谭叫天和王石谷提出了非议,我们现在看来,当时北京人的两大迷信,那么现在过了九十多年,谁还再喜欢王石谷?谁还在迷恋谭叫天?是不是呢?小沈阳喜欢的人还挺多,这时代过得非常快,我们的这个书法,再过一百年又怎么样?我不认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认为我们多想想这些没有坏处。

现在,在我们圈内看这个书法还很热,但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书法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所以,我在这里讲话可能有的同志用笔在这里记,谁也不会用毛笔了,是不是?过去是用毛笔,是毛笔的时代,不光是不用毛笔,现在圆珠笔也不用了,现在无纸笔办公了。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说,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现在从事书法,同古人从事书法整个一个环境是,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质的变化。我们是在较小的范围内,但是大家还很热心,很认真的在学习,在勤学苦练。我们也可能在多少年后,书法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这非物质遗产怎么定我也不知道,也说不清,但是再活一百年怎么样?然而我们搞学术还要有另外一个结果,我们班里一百年以后怎么样?我认定这是我们传统的艺术,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艺术,所以我们决不放弃!将来的文化还要逐渐向融合,向世界性的融合,但是我们中国书法这样的艺术,他仍然还能长久的存在。

大家学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我想可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我来看看大家在不断的研讨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的书法怎么提高?这一点也是最常遇到的也是最难谈的问题,等于说每一个人都希望我这个身体什么都健康,怎么能够我这个生活的质量更好。我看到这个百岁的长寿老人啊,在报上豋的,好像说的就那么几句话,比如说饮食的习惯也好,生活要有规律,心情要保持愉快,要有好的空气、阳光和水就这几条,他们就讲可以长寿。那么书法怎么才能好呢?逐渐提高,讲也离不开那么几条,是不是?勤学苦练啊,继承传统啊,要有创新啊,要不断地坚持努力啊。然而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问题是每一个人自身怎么能够担到这样一些不同的融合,不同的规律来提高。

还有的人问我:我想写字,应从哪里学起?我怎么才能提高,这问题我认为我确实很难回答,是不是?如何要回答像刚才说的,那抽象的几条,那人家也不满意,如果你过多地谈,你谈什么?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考,从教学来讲那就叫做因材施教。这里面几十位同学,大家经过认真地学习,原来都有一定的这个基础,有的基础缺一点,有的深一点,这个浅一点,深一点,一般来讲这个事应该本身就告诉你了。我遇到一个经验的中医啊,就是说不用病家开口,他就要号你的脉,望闻问切吧,看看你的这个五官、脸色、神态、也基本上知道他写了多长时间,他达到了什么程度,他还要怎么样做。那么我想刚才我说的要因材施教,每一个人的情况很不一样,即使那些共同规律对每个人也很不一样,那么这就给老师带来了一个任务,是不是叫做因材施教。现在我想能不能反过来思考,就是我们自己,对老师来说,因我的才施我的教,对我自己,我的才是什么,别的咱们不说了,咱们光说书法。我的才是什么?我适合于刚健的?柔美的?我适合于真、草、隶、篆里头的那个一种体是我更需要,我得按照我的个性。

另外就是我还有那些不足,自己写不断地考虑这个问题,我写的是帖,写的时间长了我是不是学点碑啊,帖你学的算正宗,我是二王长的,我是不是先学点二王以外的,颜真卿有没有?就是不是真接地学二王啊,颜真卿就有他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们是不是自己每写完一张字以后啊,按照我的习惯啊,挂在哪,反复地看,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少地去临帖,这是讲实在话,我不是没有临贴,我家里头可以拿出一大堆给你看我临的,但我更多地注意的是,我有一个标准就是我的一个审美标准,你比如说我在十几岁,二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我也写字,也练,当然不够经常、不够坚持、我写的不好,我自己知道我写的不好,但我对有的人大家都说好的,我也并不认为他好。我那一点认为它不好呢,我认为它俗气,但是在小的时候我又用不出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心里有这种感觉,后来到了大了,我也有了我的那个语言,当然有时候说,有时候不说了。当然我心里有一个对美的欣赏与认识感觉。然后我怎么想我怎么写,当然平常练的、临的自然倒不下来,倒不下来一般来讲我不问,当然了,从现在来看,比如说我在几十年前写的字,我确实有的写的不够好,但是我认为,我那时说是我的认识水平我的达到就这样,我的审美水平达到那样,那么自己觉得,不足的时候呢,就不断地去临一些帖,看一些帖,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个是一个过程,原来认为好的,当时也是认为认真写的,如学三年前的这些字,现在觉得不够好,那么中间不是有提高嘛。就是说你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呢还要不断来否定自己那个应该否定的东西。

刚才看到一个同学写的他说她是临的孙过庭的《书谱》,但写出来呢又不是那么回事,我觉得你可以有两种考虑,一种考虑你就要问《书谱》去学,你一定要去学,另一种呢,我觉得没什么,你要真的去学,你吸收你要吸收的东西。学习任何东西它都有一个角度,再好的东西,如果你把他的某一点,单程地学习和夸张,不见得就一定是好。那么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好的,大家公认的,那么后来有些课题后来越来越不好了呢,又为什么又不好了呢?把他的个性给抹掉了嘛,或者说学他的某一些形体、形态,你还认为这样好吗?我想要发扬个性。王羲之,一提到书圣,就有一种神圣不可攀的感觉,就有种必须以他为准则,实际上呢,我说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的话,他当时写的那些手札,就象现在打手机上的那个短信一样,他们很随意的,是一种本真的流露。这次去王羲之故里时我写的一首诗,笔出墨池惊鬼神,换鹅铁扇性情人,王羲之写的是给一个道士换鹅,他给一个老太太写扇面,性情人,王羲之是一个性情中人,不要一提到“圣”就把他们致身到不可契及的典范,他是一个不可契及的典范,就像马克思说的古希腊神话不可契及一样,古希腊的雕塑不可契及一样,然而他是首先是一个性情中人,一千六百余年后,从公元三百多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书圣灵前始本真,我们在书圣灵前要学什么呢。学他的本真,本来的“本”,真实的“真”,我们学习这样一种精神,“笔出墨池惊鬼神,换鹅写扇性情人,一千六百余年后,书圣灵前始本真”。这个说起来要学他的本真啊,说起来容易,但这个又很抽象,王羲之他的字贴都摆在那里,我学他的本真,我怎么学?这个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努力,这个并不是要完全脱离古人的书法的形,不是这个意思,但我们更需要去注意的是注重他的神,所以我说当我们写的书法没有能够达到古人相似的进候,我们也不要着急。就是说不要因为我写的不像某某这个而遗憾,而要考虑到我这个字到底写好了没有?就是写出我心目当中的一个理想。我刚才说那个从小就对写的那个雅俗的一个看法,我觉得我写的虽然不好,仍然俗,但仍然对雅俗之间的认识还在不断地提高了。我小时候认为俗的,可能有它俗的一面,但是我认为雅的我都对吗?就是在雅俗之间的认识上面有一个不断地在提高的一个层,我要看我的过去,年轻时写的字,我到不一定俗,比如说古有为例呀,也有不够精到的,这些缺点都是有的,但这种认识,我刚才说到的雅和俗都是在不断的层次上面提高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不断地提高。

刚才看到有的字,我觉得写的很熟练,不错。经过了脚踏实地的练习,然而就是缺少一些,因为太熟练了,缺少一些“生”的感觉。这个“叭叭叭”写的那么个劲,你一定要写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快,尤其是草书,一般来讲比较快,是不是?匆匆不及草书来讲一般说来是比较快的,但是你中间要有慢,你写草书你又不得象于右任那样每一个草书都要比较规范,都用草书的写法不一定,你可以用行书的写法,你甚至可以用楷书,你可以用篆隶的笔法,要写好不光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这样你才能够丰富,而不是味道单一。我在这个文化大革命以后,厨师也当过,对我做的宫保肉丁,当时对我的一个评价,我最高兴的一句话就是:“沈鹏你做的这个菜,我就没想明白你这菜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笑)这句话我最高兴。你说你用那几种佐料?他火候怎么掌握,让人家吃不出来,这说明我不单调,我做的菜不是翻一翻也就完了,我最终还有其它的调料在里头,我还有火候,我看到什么火候的时候就怎么做,我在那里灵机一动,比如今天几个料在那里,那我不能够到街上再去买呀,尤其那个年代哪有那么多的料给你呀,那我就根据这个料来做。刚才说的意思就是要有自我,还要有融合,融合很重要,任何好的东西它都是融合的结果,你这样一看,咳!灵气。现在的评委有一个毛病,主要看人,他不要那个本真,他主要学颜,学习那个欧体的不错,实际有点个性的呢被淘汰掉了,这样不好。根据这个我认为我看一张字,那怕他写的不好,但是如果某一点有他的个性化的地方,我就应该肯定,先肯定他这点,当然我不是说不要学习古人,而是要善于融合,融合的面越宽越好。我刚才已经说了,帖已经有很多的流派,帖以外有碑,碑以外又分砖瓦文,陶文、金文、写经啊,往上推有篆书、甲骨文。王羲之书圣他没有看过金文,他没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他善草意,这一点我查了不少的资料呵,大家可以去看,他没有学过,没有见过金文,他如果见过金文,他的书法会更丰富。甲骨文,1899年发现的,那以前的书法家他没有看过啊,是不是。刚才有个同学他想要把甲骨文同篆书融合起来,虽然这想法是好的,但是我想给他提一个建议我提不出来,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有个技法问题。这个石鼓文,唐代发现的吧。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啊,就我们的印刷品比古人刻的东西还要好啊,我们可以能看到原迹啊,但我又要反过来说一句刚才说过的话,还有点习气的话,什么话?我们今天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的时代作为整体来讲一个笔墨的时代―――我们在消失了。我们离开现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大家都是电脑和钢笔呀,但是我们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今天看到了东西,我们看到古人的印刷品的那个质量非常高,非常好,供我们学习的余地还很大,但是我们现在看别的书法作品啊,往往是这样:往往是比较雷同,面貌是比较雷同,面貌比较雷同,个性不够,对古人的东西的融合,融合的能力还不够,要么就干脆走另外一条路去了,它搞现代书法。现代派书法我也不反对,但有的现代派书法它也没有自己真正的创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今天不讲。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力,有一些说法也不能算错,但要辩证的看,比如说要对于古人的东西你要打进去,要完全吃透,然后你才拨出来。什么叫拨出去呀,打得什么程度才能出来?这个书法我看不算很辩证法,要依我说的话,你在打进去的同时就要有拨出来的成分,你在学那个孙过庭、颜真卿的时候,你要想把他学好的时候你就有你自己在内,你要想学一个百分之百的象,不存在,甚至不可能,再说也没有必要。但是你必须要树立笔记高的美学思想,这一点跟我刚才说的要联合起来考虑,一定要树立比较高的美学观念,否则的话那不行。具体讲到书写方面,我稍微说两点简单意见哦,第一个就是写字啊要用气,现在有的同志它写字年岁也不小,手里拿一笔,没有用气,丹田之气没有用上来,唱歌没有丹田之气也不行,唱歌如果没有丹田之气就缺少共鸣,把一手放在头上就知道,有没有共鸣,确实要有丹田之气,为什么写小字还要用丹田之气,用十指拨象呢,董其昌提的那个叫题米芾的自述贴,下面跋的就是,十指拨山用全力,现在我们丹田之气没有了,我希望大家体会体会。这个气要练一千担纸,有没有用丹田之气在里头一看就看出来,一般来讲我们还不算有这个。我自己我认为我用的有,我用的好不好,我要逐渐进步,必须这样。

另外就是虚实,虚实是贯穿与整个作品里头,比如说有的同志写字,咵,这么一笔,再咵这么一笔,再咵一笔,再一笔,这算不算虚实,他想要虚实,他也可以说有了虚实,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说他还没有,他用的黑白,虚实离不开黑白,但是还是要有虚实。从一个字开始,这边重一点,这边轻一点,这几笔这个重一点,那几笔轻一点,从一笔当中,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一波三折,这里面的轻重就有虚实,虚实穿在整个的篇幅里头,当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也有虚实关系,字与字之间,我看大家也还是注意的。状如算子那样的馆阁体也知道虚实,这一点的话也很重要,还有一点的就是行与行之间要气通于各行,记住这句话,知道吗?知道这句话吗?那位同志知道?在张怀瓘的《书篆》里讲道:就是行与行之间的气要相通,这句话我可以说我琢磨了差不多二十年,从理论上研究,特别是在实践上怎么能够做到,这个张怀瓘解释他是这样,王献之说的是其中一个方案,就是这一行字写到最后,写完了吗?在写到下面一行的时候,就要跟前面通气,这是张怀瓘的解释。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够,不够。一个字写到最后与第二行的第一个字通上气,这也可以理解,是不是,因为他连接着的,但更重要的是行与行的关系,大家注意这个问题,行与行之间它有一行空白,这个空白在这个中间你要通气,你写一行字的时候,你要考验右边怎么写。

大家看看那张某位同学临王羲之的字,“十一月十三日”,你把顿首的“顿”和不自胜那个“胜”写得差不多大小、长短,它就缺少一个比较,缺少一个层次,两行如果是非要整齐,气就不通,如果两行一个字跟另外一个字同高齐了大小,气又不顺。这个特别是行草书啊,它这个行与行之间的气,怎么个相沟通?这个要我今天更深入地谈一谈比较困难。但我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要真正利用一句话在实践当中来逐步地不断提高,是很不容易的,我可以说对这句话我琢磨的时间相当长,最后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益处,下面这个字要与上面这个字通气,左边一行要跟右边一行通气。另外,再说一点的就是要有节奏感,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来的时候我给肖华同志一份,第四期的中国书法,他马上就去给每人印了一份,可以看看。我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是音乐、诗歌、舞蹈、书法,他的共同点和关系到最根本的关键上头。我们要记住。草书有节奏,真书、隶书和篆书都有节奏。有的是外在,有的是内在。你看那个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他是楷书,他有节奏的,他的气也是通通隔行的,每一行每一行它之间它是通气的,你别认为楷书就是不要不相通气,那样你就不对了。我希望写字谈到提气,过去有个天津说大鼓的罗云生,他唱的时候啊,他是从脚跟上提气,经过后背脊骨,再到这个脑袋,然后达到丹田,从丹田发气,经过刚才我说的天顶上去,周而復始,吸住这口气以后,在写得过程中间,慢慢地再释放出来,这个跟说大鼓也好,唱戏也好是一致的。

我总结自己一生书法创作,得十六个字: “宏扬原创”,精神原创,原创不是不要传统,原创就是要在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原创比一般的创造力更强。“尊重个性”,我们现在一般来说是比较少的,个性还不够,我认为写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大胆的写。但是,我每张都要有传统的制约着,但是你每张写起来后都要大胆地挂起来不断地研究,我还有那些缺点,我拿好的来比较,我拿我自己的审美观念来比较,不断改进,然而要有突出的个性,书内书外书内功夫书外功夫。任何一种学问我认为分书外和书内,王岳川老师在书法方面比我知道的多,书内书外,任何一种学问都是书外功多于书内功吧,艺道并进。不要光有“艺”,还要有“道”,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个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的,一个“性”一个“进”。我想书法他难在什么呢?它这个自律性很强的东西,它的自律性太强,你写十一月的十字,你只能先写一横再写一竖,是不是啊。你写一个月字,要先一撇,然后再写这么一下,再写里头的两横,它的这个规范性,自律性很强,但又要在这个规范性,自律性很强里头去宏扬个性,带着镣铐跳舞还要跳得很好,确实不容易,大家学了两年确实有很大的进步啊,作品都摆在那,我祝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鼓掌)

王:谢谢沈老。刚才给大家讲的是语重心长。一般来说,讲一些空的理论或者书里照读比较容易,但是先生把他一生当中总结出来的若干书法关键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而且十六字真言也是相当重要的。我相信那些在书法临习创作中遇到疑惑、遭遇困惑的同学特别能体会其中奥妙,那些亟需提高的的同学还要加倍努力,直到爬到山上才知道一揽众山小。今天沈老很累,现在我们集体的欢送沈老,谢谢沈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想被司藤吐槽字丑,你需要看看这本书
很多人不服气,“孙夹史”的字比沈鹏的好,这是事实
欧阳询和“书坛泰斗”沈鹏同写草书《千字文》,你更喜欢谁的?
书协主席沈鹏闹大笑话,“千年古县”写“千手古孙”,还做成牌匾
笔走龙蛇,曲径通幽,中国书协前主席沈鹏草书赏析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书法家成忠臣,其字每平尺拍八十万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