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中国画写意墨竹的赏析》

《试论中国画写意墨竹的赏析》

一.摘  要:

本文论述了“墨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淡逸抒情的审美情趣的特征。

“墨竹” 是中国文人画及传统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因为“墨竹”这一独特的绘画内容和形式已经超越了艺术审美的范畴,才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寄予了“墨竹”的竿、节、枝、叶许多象征意义,其构图中的启承开合变化多端,这些都综合了自然观、宇宙观及关照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墨竹”所寄寓的品格,正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人格追求,也是整个民族的人格认同,继而建构起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核心。

二.关键词:墨竹  赏析
在我国绘画中“墨竹”兴起很早,元代张退公《墨竹记》中云:“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肖悦,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又传说五代西蜀李夫人月夜映窗描竹等。关于“墨竹”画法的确立,大家比较认同始于北宋,代表画家是文同、苏轼等。

宋代画家所描绘的竹子真实生动,很好地表现了竹子优美绰约的姿态,并注重以刚柔相济的笔墨线条来表现竹子的特质。虽然宋代画家以“理性”的思维和“写实”的手法把竹子刻画得栩栩如生,但也十分重视“墨竹”特有的韵味。苏轼所讲的“写胸中之竹”表明古代画家很早就在“墨竹”绘画表现中关注竹子的特质与人的精神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了。由此成为后世画家以写“墨竹”抒情言志的先端。

宋代《宣和画谱》中将竹子列为十大绘画门类之一,其中《墨竹叙论》中提到“有以淡墨浑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文人墨卿之所作。”(1)可见,正是由于竹子之美在中国文人画家审美意识里的独特地位,因而才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生活和精神追求。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不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竹子历岁寒而不调,虚心劲节,刚正兼柔。它已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内涵。因而中国文人更是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千百年来竹子一向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画家托意于画材,使之具有了不染世俗的高士品格。历代画竹名家的阅历、修养及笔墨技巧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呈现于世人面前丰富多彩的墨竹画面。辈出了许多著名的咏竹诗篇和画竹大家。 

墨竹,是中国画中技法最为讲究,笔墨结构最为严格的题材之一,花鸟画中尤以兰竹最难,古人说:“一世兰半世竹”。因其生长结构特点与自然界其他花木不同,非草非木,不藤不蔓,枝叶挺韧,气节凌空,况写竹更重其精神和喻意。因此,表现它所用的笔墨形态及组合结构也相对特殊。要求人们重视竹的特殊质感和其精神相统一的笔墨形态,因此,古人总结了许多画竹的口诀和技法,其枝叶健利爽达,笔致内蕴,立干贯气,勾节连属得意,出枝迸垛,鹊爪丁香,撇叶劲利,斩钉截铁;画竹难在画叶,“个”、“介”破叠形神兼奋,结顶出梢各得体势。笔笔见功力、叶叶讲理法、、实按虚起、一波三折、运笔要爽达。粗短似桃叶,瘦能似柳叶,均为大病。竹竿:挺拔圆润、无心为虚、弯而不折、疾风劲节。因此,画竹杆运笔要有力,一气呵成。所谓“怒气画竹”就是用笔要爽捷。抒胸中之块垒。

竹与梅兰菊而被人们尊为“四君子”,东坡甚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爱竹之情,可代饮食。千百年以来,它吸引着无数的画家不断为之倾心创格,因其笔墨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各异。历代写竹者多为文人士夫,将诗文与书画相结合,把情感精神与题材相结合,丰富发展了墨竹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归纳了很多宝贵的画理画论,提高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境界和审美层次。

苏轼的《墨竹》赋写到:“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壤同而性异躺。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明……” (注2)”写出了文同画竹的状态,其“胸有成竹”“胸中之竹”“胸无成竹”“笔下之竹”的完整的中国画创作过程和理念规律。也就是意与法的统一,意象与笔墨结构的统一。此理一直推动着中国画的创作,尤其写意画和写竹的发展。

中国绘画中的竹之画法历史归结为画竹、写竹两种。画竹以勾描法或敷彩,写竹即谓墨竹。如徐熙画竹、勾线挺劲,结构严紧,墨彩兼施,工细中有写。写意的技法影响极其深远,而他的画竹法有勾有写很少有人继承。

南唐李煜、五代李颇,宋朝文同,元季赵孟頫、柯九思、顾安、明代夏昶、王绂等写竹大家,多为文人,以上诸家笔下写竹的笔墨形态形神兼备,楷隶入画,酣畅刚健,笔墨结构合理生动,神韵真态俱全。元吴镇、倪瓒和清郑板桥等人,笔墨结构更是写意寄情,奔放潇洒。吴镇笔底圆健刚毅,浑厚如斩铁;写雪竹有以淡墨勾雪法亦为独特;倪瓒笔墨清劲结构松动,逸气横生。而东坡、青藤、八大、石涛、金农诸大师,竹之结构不泥“个”、“介”,借竹抒情,一味写意,其眼中、胸中不知何竹,而笔下之竹类竹又非竹,却如狂草,楷隶、魏碑、篆籀,富有金石味道。东坡是典型的文人气度,写墨竹一笔作干,然后勾节,竹即人,即心境也。对明清以来的大写意画有直接影响。明代徐渭意至笔随,狂放不羁,竹叶长短宽窄,枝干粗细随笔势而就,统一于草书笔法,率意有致,其画中之竹在笔墨之中亦在笔墨之外,文长雪竹先以狂草写竹之筋骨气势,形则不周,意亦不完,当以淡墨水渲染时,不仅点染积雪,同时更巧妙地掏挤点染出一些枝叶形迹,使其雪意更足。

清初的八大山人也作兰竹,其用笔取势刚强,组合结构极简括,竹的枝干如东坡也有不分节者,如弓如杵力顶千均,用墨饱满厚重,有的竹叶挺劲偏长者,“人”、“个”互破,也有的较短,折叶带雨,含浑厚重。石涛写墨竹,水墨交融,拖泥带水,淋漓酣畅,枝叶极密,甚至有成墨团者,却得致趣,竹干竹枝笔犹劲,刚中含柔,极有韧性,任风东西,意通天地。写竹名手郑板桥,多为晴竹新篁,六分半书入画,干叶爽直挺拔,竹干常不点节,神气凌空,如其自题:“冗繁削尽留清瘦”,不泥前人独树风格,只是刚正中略有娇脆之感,不宜狂风。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挥毫依旧爱狂风”不求形似,草书为之,竹叶形象长而秃,有波动感,结构洒落,放纵之致,执意风雨,达到了意与法的统一。

三.写意“墨竹”艺术风格的初探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及格调。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1).绘画材料的使用对与艺术风格

笔.墨. 纸.砚.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工具.

绢--------丝织品。不宜保存,易变色,牢度大。缺点是吸墨能力差、洇散效果差。,不宜表现出大写意画的笔墨效果。

宣纸------用植物纤维手工制作。因产于安徽泾县,集散于宣城,以此得名。纸性分为生宣、熟宣。元以后宣纸大量应用于绘画,在明清之际的大量使用,使中国画进入了新的时代。

生宣纸有吸水性强、洇散、便于皴擦、行笔、运笔等特点。使墨分五色,干、湿、浓、淡尽显纸上。这是中国大写意画的主要特点。画竹更是如此,笔法、功力,风、晴、雨、雪易于表现。这一时期画竹名家辈出。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个性,展示其艺术风格。
墨------墨是中国画的主要材料。可分松、油烟两种。好的画家驾驭水、墨的能力强,尤其在生宣纸上能充分表现笔墨结构。抒发内心之感受。

笔、砚-----我认为因画家本人的习惯及好恶而论。不做太多论述。

(2).画家的思想理念与艺术风格 

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充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艺术家风格并非抽象存在的,而要具体落实到艺术作品上;艺术作品的风格直接根源于艺术家的风格。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艺术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如宋代宫廷的花鸟画,以工整娟秀华丽著称。清四王的正统文人画,格调高雅脱俗,以拟古、端庄为代表。这些画家出身于文人士大夫,高官厚禄,生活安逸。画风自然迎合帝王的口味。但是,只能代表这一时期的主流审美观。每个时代都有非主流的代表。如“四大名僧”这些艺术家是跨越时代的、是永恒的。
清初的朱耷,他作为明宗室后裔,怀着国破家亡的身世之痛,出家为僧。心情孤僻,参禅证道。试想这样一位画家,他的绘画风格肯定与众不同。画风狂野不勒,随心所欲。充分表现了对时代的不满和对家仇国恨的宣泄。在他的作品里可见一斑。所以,每个画家所处的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差异决定了绘画艺术的个人风格。

(3).文人画的发展对写意墨竹艺术风格的影响

文人画产生于盛唐,兴盛于元代,发展与明代,鼎盛于清代。其主要特征是:以儒、释、道作为思想基础。,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带有文人情趣。
a、文人画重内涵。不仅运用绘画的技术来完成,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书法、诗文的语言来配合绘画的技术,并容诗、书、画、印合为一体,俗称“四绝”。由于吸收了绘画之外的文化因素,所以形成了更为完美的欣赏体系。

b、文人画重神似。不求形似,是为了在艺术形象中偏重主观思想的表现,把形象当成寄情之物。在强调个性,情感的文人画那里,缺乏情感真实的形象,在真实也毫无意义。文人借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写心灵感受。

c、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黑白概括绚丽的自然。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文人画重视墨的运用是因为它有以墨代色的作用。盛唐以前,绘画主要是靠线条和色彩作为造型手段,文人画兴起后,水墨清淡的画风就逐渐发展起来,以至取代了色的位置。在墨色的复杂变化中体现无限丰富的色彩,在色彩的有限使用中衬托墨色的简淡。有着深刻的审美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d、文人画重意境。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瓒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e、文人画重简约,讲究章法。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

“墨竹”这一画题正好符合文人的追求。文人常借其怡情养性,寄托人生观,因竹外实内空,表征着虚心劲节,成为士大夫所喜爱的主因。

三.宋----清代画竹名家作品格赏析

(1).宋----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北宋梓童永泰人(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由于他死于往湖州任官的路上,亦称他为文湖州。善画墨竹,提出“胸有成竹”之说。对当时画竹画家以及后世文人画的兴起有其影响。(注3)





   苏东坡在《书竹石后》也记载: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姻云风雨,必曲尽真态,于天造,厌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墨竹图》(绢本、墨笔;131.6cm×105.4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4))正是在“形理两全”的创作理念中全以笔法写出,枝干挺劲,竹叶风姿错落,并以浓墨写正面竹叶,淡墨写背面竹叶,竹叶正背交错,叠加聚散,很是生动。

(2).元--------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吴兴人(今浙江吴兴)。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宋亡后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者,封魏国公,谥敏。精书法,     

擅山水、竹石、人物与花鸟画,为元代画坛宗师。由于其精于书法,因此主张画  以书出。此种观念的提出,为元以后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促进作用。(注5)

此幅《窠木竹石图》(绢本、墨笔;99.4cm×48.2cm 现藏台北博物院(注6)中竹的画法,较宋代的画更为“写意”。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行草书笔法来描绘,颇具书写意味。而且,竹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个”、“介”、“分”等画法。应该说自此以后,墨竹画家越来越重视抒写内心感受。

(3).明代—— 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其在诗、文、戏剧、书法、绘画方面皆有造诣,绘画上尤擅花卉,笔意纵横、淋漓,为大写意花鸟画开创者,在绘画史上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注7)此幅《墨竹》(注8)几乎不分浓淡 
全用重墨写成。在画面左方起笔,竹叶三组向画面的右上角伸出,确定了主体的气韵走势。竹叶寥寥数笔,大小、宽窄、疏密、穿插恰到好处。徐

渭并没有把竹杆全部画出来,而是以意到笔不到写意手法来表现。为平衡画面,向左侧斜出一重墨粗枝,枝顶数笔向右飞舞的竹杆叶。使画面的势依然不变。竹竿不勾节,确灵动洒脱。整体构图呈不等边V字型,将画面分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空白。使人感到画外有画,气韵非凡。为了呼应左侧画面,在右下角大块的空白处竖题行书诗一首。。配以鲜红的印章,起到了平衡画面,化龙点睛的功效。此乃徐渭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加之深厚的笔墨功力,及良好的修养,才能临池写出如此完美的逸品。

(4).清代----石涛  郑板桥

     石涛(1630—1718年),姓朱名若极,后更名为原济,

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苦瓜和尚等。明

宗室,全州人(今广西桂林)。其画个性鲜明,笔墨姿肆,

意境苍茫,极重视写生,力主“尽奇峰打草稿”,力挽清四

王绘画流派之颓势,对后世绘画亦有重要影响。著有精深

论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注9)



 

石涛擅山水、花卉,花卉中以兰、竹见长。其画,一重构图,二重笔墨,墨气淋漓,纯以气胜。其论画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于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并在题画跋中论:“是竹是兰皆是道,乱涂大叶君莫笑。香风蒲纸忽然来,清湘倾出石厢调。”由此知墨竹画法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已经由宋元画墨竹“形理两全”,演变到“画气不画形”的又一境界。

《临风长啸图》(纸本,墨笔;126.2 cm×47.5 cm 上海博物馆藏(注10))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赈济灾民遭罢官,

辞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擅兰竹,工书法,自创“六分半书”,为“扬

州八怪”之一。(注11)

《兰竹图》(104x51cm浙江博物馆藏(注12))郑板桥画竹声名之大至今不衰。因其有让世人敬重的人格。任职一方,为百姓疾苦着想。在所画墨竹题画中有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所画之竹,很见生活气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其题画中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可知其画亦以生活为师。其提出画竹三段论“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至今仍是画道津梁。
四.“墨竹”画的发展及传承浅谈

诗、书、画、印俱精,并熔为一炉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其墨竹直抒胸臆,执羊毫如铁锥,笔墨形态生脱于书篆金石之法,其画面造型结构,竹随笔墨,笔从意旨,竹叶取金错刀,组合排列成方向一致的斜势,与枝干走势交错,画面布局构势博大壮阔,竹叶往往不长在竹枝上,如群燕争飞,得其大风摆动之举,!他的竹干、枝、叶分解后重新组构,真可谓现代“立体主义”“结构派”之祖了,超出了现实生活,超出了前人所想,又不失生活常理,真大写也。

近代蒲作英画竹,以羊毫濡墨,泼辣沉厚,画面上常

误洒水墨别生异趣,其笔酣墨饱,任尔浓淡,漫笔不意间,

外柔内刚,落笔直率,亦常一笔作干,枝叶松动,乱中有

序,结构尽脱古人,恰传移造化之神。另外,当代董寿平的焦墨竹子干枯老辣,也别具风格。特别要提出是: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张立辰所画的墨竹,更是在吸取了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为当今画竹之大家。《雪竹》(138cmX68cm张立辰作本人藏)

五.结论

“墨竹”作为传统花鸟画科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也正是因为“墨竹”这一独特的绘画内容和形式已经超越了艺术审美的范畴,才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墨竹”的竿、节、枝、叶寄予许多象征意义,其构图中的启承开合变化多端,这些都综合了自然观、宇宙观以关照生命之存在,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墨竹”所寄寓的品格,正是人们所向往的人格追求,也是整个民族的人格认同,继而建构起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核心。
墨竹文化是中国的精神内涵之一,墨竹艺术是画家以高度概括的笔墨抒发内心精神世界的手段。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是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二次飞跃。正合画竹的创作过程的理念规律“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笔下之竹”。 墨竹——值得我们加以欣赏。

  资料来源:

(注1)《宣和画谱》,卷二十, 墨竹叙论。

 (注2)九州出版社《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集第543页《墨竹赋》

 (注3) (注5) (注7) (注9) (注11)资料来源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简明美术辞典》
 (注4) (注6) (注8) (注10)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
 (注12)图片来源于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郑板桥书画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图】宋 文同《墨竹图》
藏品鉴赏——冯起震的《墨竹图》
这才是正宗画墨竹的方法,7个要诀,让你水平提高不止一档!
说竹,画竹
竹子的写意画法图文教程
历代名家画竹,其身与竹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