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汪黎特的传拓人生


E

F

古碣凭人拓

闲诗任客吟

传拓留影

金石为开

O

T

R

F

2015年,在北京东正春季拍卖会上,一幅名为“湖帆石瓢”的全形拓作品以2817万人民币成交;同年在香港的一场高端拍卖会上,又一幅名为“旅爽尊(于省吾旧藏)”的全形拓作品以1230万余港币落槌。这两起交易都引起了金石界、书画界和收藏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于是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两幅全形拓佳作是何人所创,他们是古人,还是今人?其实,这两幅一北一南被人争相收藏的绝世佳作均出自同一位高人之手——西泠印社社员汪黎特

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文人社团,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名社”。

位于西湖畔的西冷印社

西泠印社入社的严格历来与印社的影响力成正比,上个百年西泠印社仅吸收400余人入社,而近年来入社标准则更加从严,印社人才选拔的标杆之高让不少老艺术家都望而却步。

汪黎特却是个例外,身为“70后”的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了西泠中人,被人称之为业内奇迹。后又因他高超的全形拓技艺成为了当前代表性社员之一。

汪黎特

出生在四川内江的汪黎特,现定居成都。为方便我们理解,汪黎特把他的全形拓技艺比喻成在物品上做临摹,临摹之物均是价值连城的古董、文物,物品极其贵重,所以平日很少在家,工作室和传拓工具也随着工作全国各地搬迁,并没有放在家里固定下来。

据汪黎特介绍,所谓全形拓,学术上又称“器物拓”“图形拓”“立体拓”,是一种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的墨拓技法。例如,传递青铜器或紫砂器皿等形制,主要是以墨拓为主,过程中辅以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在平面的拓纸上传达立体的形制与花纹。该技艺将书法和绘画运用到了巅峰状态。由于全形拓自民国后几乎失传了几十年,令多少文人墨客、金石学家沉浸在此法的乐趣中,却又在叹息此法的消亡。

汪黎特拓片作品——湖帆石瓢,2015东正春拍,2817万人民币成交

汪黎特早年习画,后改习篆刻,师承当代西泠名家余正先生,擅元朱铁线类印风。自2001年接触传拓技艺以来,经过十几年潜心实践研究,在传统全形拓的基础上,开发并完成了立体全形拓技术的整理和完善,将这门中国古文化的奇葩更精致、更完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连同为西泠印社社员的刘新惠也曾评价汪黎特为,“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

玩文舞墨把业余做成专业

“从小喜欢画画,上班以后一直坚持,从来没有放弃过。”汪黎特回忆,从校园步入社会,他进入内江棉纺厂从事机械维修工作,虽然专业跟爱好一点联系都没有,但是绘画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为了这个爱好,虽然牺牲了很多,但终究是业余的,也不能靠此为生,一直没有想把它做成专业。”汪黎特说真正为他人生带来转折的是一次旁人的冷眼。

“接触绘画久了,慢慢的就会涉及到一些篆刻和书法的东西。但那个时候我对篆刻、书法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只有求人帮忙做。”汪黎特告诉我们,当年因为年轻,在与一些手艺人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层层阻碍,遭遇了旁人的冷眼。“我扪心自问,为什么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求人不如求自己,于是凭着这股劲购买书籍专心研究起了篆刻,那年我26岁。”说到此处,汪黎特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满满当当的书架上堆放着2万余册艺术类图书。“我这个人只要是自己认同的做法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可以说书籍成为了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汪黎特拓片作品——旅爽尊(于省吾旧藏),2015香港,1230万余港币落槌

此后,汪黎特由业余绘画转投到业余篆刻当中。2001年,一场四川与浙江联合举办的篆刻交流展为汪黎特专业从事艺术事业带来了转机。“江浙一带篆刻技艺历来发达,可能是因为当初购买的书籍大多出自那一带的名家,所以自己的篆刻风格也偏向他们一带。”汪黎特透露,在这场交流展上,他邂逅了他的老师西泠名家余正先生,余正老师看了他带去的作品后认为他刻的这一路十分应对江浙一带的篆刻风格,并邀请汪黎特到杭州的家中做客。“我带上自己的篆刻作品,来到杭州才发现自己的技艺根本微不足道,差距巨大无比。”汪黎特回忆,当时他的老师余正先生拿出一本《韩登安印谱》给他,让他回去照着学。“老师开玩笑地说我能用20年把他学好就已经很聪明了,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是拿着这本书开始了我专业从事篆刻的道路。”汪黎特回忆当初那趟杭州之行,不仅是开了眼界,也为他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大门,但最为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名师指点,找准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他受益匪浅。

回归古法触摸传统拓技艺巅峰

初入传拓大门,汪黎特从余正老师那习得了一套在印章上用墨汁拓字的简洁方法。“古人用墨拓一个边款需要半个小时,现在用墨汁只要2分钟,字体清晰,墨色亮,不漏墨为基本要求。”汪黎特当年虽是带着这套简洁高效的传拓技艺回到四川,但在多年以后却又回到了用墨传拓的传统方式上。汪黎特透露,墨汁传拓方法虽然简洁,但墨汁是化学产物,它对纸具有腐蚀作用,不利于保存存放,而传统的墨是颗粒物和水的融合,避免了这个问题,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拓片历经百年依然完好。而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墨天生具有颗粒感,有厚度,更容易体现作品的厚重。“所以现在我从拓一个边款2分钟又回到了半小时。”汪黎特说边款虽然小,但是它包含了平面拓的基本技术,其具有延展性,此后他便偶尔开始为一些小件制作拓片,偶尔也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全形拓。

制作托片工具

技术加实践,汪黎特的传拓技术逐渐成熟,名气也越来越大,会时常有人来找他制作拓片。2013年,一位朋友找到他,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由汪黎特出技术做监制合伙制作当年还很少见的全形拓片。然而还没有等到项目落地,这位朋友却反水走人,汪黎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既然我能出技术教你做,那为什么我不自己干?”下定决定,汪黎特带上徒弟从那一年全身心投入到全形拓的制作当中。

“就传统拓技法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汪黎特解释,六朝初创时期传统拓技法由不太讲究透视、阴阳的拓平面的方法,发展到后来加入西方透视、素描等方法;又经过表现光线明暗的变化、立体呈现所拓器物图像的阶段,至民国时到达顶峰。当时最有学问的人都在研究青铜器。由于照相技术在当时还未普及,人们想窥见到一件别人收藏的青铜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青铜器全形拓则满足了广大爱好者的需求。

百褶圆鬲炉

全形拓技艺最难的是拓纸不能做任何裁剪,上纸过程中需随器形变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费工。“每次上纸不可贪多,移动部位不宜过大,每移一次都要衔接好花纹线条,始终要在所绘出的线内进行,绝不可延伸到线外,否则会失真变形”。汪黎特回想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全形拓作品为一个鬲式炉,前前后后做了六天,总共尝试了17次才终于完成。“随后我们又接到了门里集团订单,一共4件青铜器用全形拓呈现,用时4个月完成。”汪黎特说由于制作全形拓工序复杂,容错率低,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业内做这行的没几个,而他却在这行越走越远。

浮雕高士图筒式炉

2013年10月下旬,时值西泠印社110周年华诞,又逢西泠印社美术馆新装典成之际,一场名为“吉金乐石”的中国传拓艺术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开馆第一展,除了有印社110周年华诞献礼的非凡意义外,对业界人士,尤其是喜好传拓艺术的观众来说,这次展会绝对称得上“视觉盛宴”。而汪黎特正是这场盛宴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参展作品最多,亦在最显赫的位置悬挂,非常清晰地将中国拓片艺术的最高制作水准呈现示人。他无疑成为西泠印社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上最耀眼的“明星”,这对业内来说是一项极高的荣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石之振:“保存金石”在印学研究中逢生
【视频】西泠印社理事唐存才亲授“全形拓”技艺
【图片新闻】陈振濂出席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动
陈振濂:“ 金石学 ” 研究的当代意义与我们的作用
全形拓是什么?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一场高规格青铜器传拓精品展
万物皆诗,不止黑白丨《虎嗅蔷薇​》——重现中国文化的顶级“金石风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