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画讲究“墨分五色”,那么书法也有墨色的讲究吗?
原创 翰墨今香 2019-03-07 11:38:07

我们传统的水墨画中,墨色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那么书法创作是否也有墨色的讲究呢?其实书法创作也是讲究墨色的。

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宋代的大书法家苏轼就是喜欢用浓墨,苏轼对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他认为墨不但要黑而且要有光泽,如果光而不黑则失去了墨的作用,而黑而不光则写出来的作品缺少神气,所以苏轼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有一种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还有清代的“刘罗锅”宰相刘墉,就喜欢用非常浓重的墨,人送绰号“浓墨宰相”。

苏轼《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

与浓墨相反的就是淡墨,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变化更加丰富,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这与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不谋而合,黑是阴白是阳,阴阳相生,变化万千。明代的书画宗师董其昌的书法就善于用淡墨,他的作品墨色变化丰富,给人一种意境萧散,空灵剔透,清静雅致的感觉。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王文治就师承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疏秀淡古,被誉为“淡墨探花”。

王文治行书对联

其实墨色的浓淡各有风韵,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用墨过淡则神采丧失,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的周星莲所说: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墨色的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下面我了解一下墨与不同因素的关联:

1,墨和水的关系。有人讲墨是笔之魂,水为墨之灵。无水则墨是死墨,遇水则活。书法作品中浓淡润燥的墨色是墨和水的关系,但墨和水的比例关系不可量化,还需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总结,这里经验比知识更重要。

书法中常用墨破水,书写之前笔先蘸清水,再蘸墨,这样墨不容易滞浊,而墨色由浓变淡,墨色鲜活,“将浓遂枯”。还有一种水破墨,先蘸墨后蘸水,笔入纸就会涨墨,水外洇。当笔上的墨接近用完之时会出现渴墨,效果是“带燥方润”,但这种方法用的人较少,明代的王铎比较善用此法。

王铎行书

2,墨和笔的关系。狼毫和兼毫吸墨吸水快流出也快,羊毫则比较慢、储量大。因此用笔不同蘸墨和蘸水的情况就不同。

3,墨和写字的速度也有关系。写的慢了墨流下的就会多,写的快了就少。所以一幅作品的首字就非常重要,要确认含墨合适了再下笔,墨少就用笔速度慢点,不要急于蘸墨,用笔要到位。淡墨写字速度不宜太快,否则墨色漂浮,气衰乏力。

4,墨和各种字体的关系。楷、隶、篆用墨要浓点,但要防备墨太浓了会滞笔,行草书墨要稀一些。

董其昌的行书

5,墨和纸的关系。除写小楷外,一般都是用生宣,用好一种纸就不要经常的换,不然换一次纸就要找一次墨和纸的感觉了。楷书和隶书用纸可以厚点,行草书可以烧薄点。

6墨和审美的关系。浓墨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有精气神。而淡墨则韵雅、枯涩显苍劲,燥墨取险,润墨取妍。浓淡相间、润燥相应、气韵生动则墨趣无穷。

书法作品中的墨色变化,可以增强作品的韵律感,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过于造作有时反而易堕入俗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用墨方法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12届国展创作手记|大字行书中堂(拼接)
“神笔”王铎,到底神在什么地方?
想要书法写得好,墨色变化很重要一、墨变与用水的关系通常书法家的案
185年前的行书作品,清人许锦堂经典书法,网友,如美女在跳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