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天水郡治舛误原因分析

张国藩

随着汉天水郡治平襄县故址两个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天水湖”“三堆”的发现和确定,历史上有关天水郡治的争论遂告一段落。现在终于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其他问题了。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造成汉天水郡治舛误的原因是什么?是谁不小心给后人留下了争论的空间?我想这个问题还得从现有史料中按时间顺序分条缕析,才能得出答案。

第一,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原著没有错,“天水郡,县十六:平襄……”平襄县(今通渭县)为天水郡辖县之首,即附郭首县。因未点明“郡治平襄”,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

第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孝明帝纪》:永元“十七年,改天水为汉阳郡。”同书《郡国》“汉阳郡”:“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范晔(398—445年)在这里犯了一个错,即汉阳郡就是天水郡,汉阳郡的前身即天水郡,郡治(冀县)没变郡名变了。陈寿《三国志》就是这样称呼汉阳为天水的。说明南北朝时,有关汉天水郡治的问题已经成为史学界的悬案。而《后汉书》为汉天水郡治的争论开了先例。

第三,郦道元著《水经注·渭水》“温谷水”条记述平襄故城位置精准,并为我们留下了关键的地标性描述“绕三堆南”。如果不是这四个字,我们今天很难拿天水湖遗址确定平襄县故城的具体位置。遗憾的是他和范晔一样出了错,在记述冀县(今甘谷县)天水郡和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郡时错误太半。《水经注·渭水》:

其水北径冀县城北……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镇戎,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汉阳郡……

上邽……故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很显然郦道元在支持“汉阳郡即为天水郡”观点的同时,又将晋上邽天水郡误为汉天水郡,前后出现矛盾。甚至“汉武帝天水郡”是由别的什么郡改的。两条错误描述遂成为后世“汉天水郡”争论最大源头。

出现这种地理概念错误的原因:一是,郦道元根本没有到过这一地区。《魏书·郦道元传》记载:郦道元(470—527年)太和末(499年)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素有严猛之称。孝昌三年(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朝廷便遣他为“关右大使,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阴盘驿亭在今陕西临潼东北。二是,郦道元获得的资料不是第一手资料,是由当地人采访、整理、上报并且经过纂改的二三手资料。作为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不会看不出资料的抵牾处,更不会将破绽百出的资料留给后世。其中“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便是最大的破绽,因为《水经注》记录传说的唯有此处。庆幸的是为我们留下了“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的珍贵线索。

那么《水经注·渭水》有关冀县、上邽的资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

经过西秦末年的战乱,平襄县残破不堪,鲜卑越质部落成为新的主人。平襄人流落冀县、上邽的不在少数,加上西汉末追随隗嚣征战将士的后裔和明帝时随郡官吏迁移的眷属后裔,形成侨居的群体“襄人”,他们对平襄故地肯定有不舍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到了范晔、郦道元时,距离迁徙时间最近的也已七八十年、四五代人,有些误会文化记忆逐渐消失,只知祖籍平襄而不知天水,对于天水的记忆只停留在东汉末或三国时间段上。有些文化片段仍代代相传,如“郡前有湖”“五城相连,北城中有湖水”“七里甜(天)水”等,但人们往往把这些传说当成了冀县、上邽天水郡。此其一。 

编纂地理类图书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除依据国家档案图书外,绝大部分由各州组织人力收集、整理后上报,编纂人员再根据上报资料去粗取精,汇总成书。一本书从编纂到成书一般要几易其稿,郦道元在审读过程中肯定接触到了冀县、上邽的资料,看到了问题所在,但由于某种原因未来得及修改就放下了,由他人代为处理;或者已经定稿,由他人代转朝廷。就在这个时候,《水经注》最后一稿指出的问题未作处理或者遭人(秦州人)纂改。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郦道元罢官后期至起用为关右大使这段时间。《魏书·郦道元传》载:延昌至正光年间(约515—524年)罢官家居,是有时间和精力潜心著述的。《水经注》可能成书于此时,但随着他的起用和遇害,冀县、上邽的问题资料就被永远保留下来。此其二。 

第四,唐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天水郡”曰:“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镇戎。明帝改曰汉阳。”并在句末“汉阳”之下引《秦州地记》曰:“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依颜师古的治学态度,引《秦州地记》注的就是天水郡,是毫无疑义的。但笔者认为,正是这个句末的注引给后人留下了“指鹿为马”空间,错误地认为句末注引指的是汉阳郡而不是天水郡。于是后人顺理成章地将汉天水郡考证到了冀县,由于证据不足,硬是在冀县凭空制造了一个“平襄城”,在秦州(今天水市)将《秦州地记》的“郡前有湖”起名“天水湖”。

第五,明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提到了通渭“平襄故城”和甘谷“平襄城”。《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平襄,今巩昌府伏羌县西北有平襄故城。《通典》: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勇士。”在《陕西方舆纪要》:冀县“平襄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汉置天水郡治于此……王莽改天水曰镇戎,仍治平襄。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应汉,攻平襄,杀镇戎大尹李商。又隗嚣初据平襄,后据冀,是矣。后汉属汉阳郡。”在前款承认通渭县平襄故城的同时,又依据《后汉书》在甘谷县制造了一个平襄新城,将隗嚣割据放到了甘谷,混淆了历史。引唐《通典》“天水属国”更是一种误导,后世读者以为天水属国有个平襄城呢!笔者以为《通典》所谓汉武帝时的五属国是对《汉书》武帝纪、霍去病传 “五属国”的臆测,不符历史。因为武帝元狩初,还没有天水郡,既然天水郡未设立,又何来天水属国?

同书秦州“天水湖”:在“州南七里。”来自《大明一统志·巩昌府·山川》:“天水湖,在秦州南七里,其水冬夏无增减,天水郡以此名。”

可以说《读史方舆纪要》将南北朝以来所有的错误信息集于一书。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和《水经注》大同小异,也不排除人为加料的成分。但从另一方面讲,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线索,佐证了碧玉上店子代代相传的“七里甜(天)水”的真实性。

综上,千百年来“汉天水郡治”争论的源头在《后汉书》《水经注》,错误信息集大成者乃《读史方舆纪要》。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历代史学家留下的珍贵史料。只要我们善于从这些史料中,哪怕是错误信息中抽丝剥茧,总会发现与地上文物相印证的史料,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天水地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汉天水”文化更是天水文化的源头。在华夏文明传承、开发上我们要有所作为,以告慰先贤,启迪后昆。

(作者简介: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第四届理事,碧玉文化研究院顾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姓源流
读懂汉代凉州刺史部
如今的甘肃省天水市,在汉末三国时期属于哪个郡,出过哪些名人
秦安县历史地理沿革
话说武汉 | 汉阳城从来不在汉水北岸
史说三国:五 乱起凉州(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