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官若是小人可真麻烦!

本文摘自侯杨方《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感谢天地出版社授权发布

康熙皇帝亲政时自己制定的三大目标,除一项军事任务即平定三藩外,其他两项就是河务与漕运;他将这三大目标写下来,悬于日常起居的乾清宫的柱子上,时刻鞭策自己。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当时的东京留守杜充扒开了黄河堤防,黄河改道向东南,分别由泗水、济水入海,随后黄河主流又侵夺淮河入海,一直持续到了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淮以后,改变了整个江淮地区的生态系统,大量泥沙阻塞了黄河的主干道,使其经常发生水灾。现在江苏北部的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就是在黄河夺淮以后,河道淤积逐渐形成的一个湖。

明朝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河后,黄河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入淮,即今黄河明清故道。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冲出峡谷到了中下游平原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淤塞,形成地上悬河,有些地方河道甚至高出两岸平原十多米,因而需要不断地加固堤防,清理河道。明末清初战乱,河道、堤防缺乏维护,再加上黄河、淮河合流,河水入海不畅通,因此中下游频频决口,河水泛滥成灾,黄淮、江淮平原经常一片汪洋。

这就导致了黄淮海平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灾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明清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都在淮安附近交汇,运河、黄河在江苏北部平行且相距很近,甚至运河的一段就直接利用了黄河水道。黄河水多势大,经常倒灌进淮河、运河,导致堤坝溃决,严重影响到漕运。

漕运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当时每年约有四百万石漕粮经京杭大运河从江南运往京师,供给文武官员以及军民食用;漕运一旦中断,京师就会陷入恐慌,严重影响政治稳定。当年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使得首都与经济中心脱离,华北平原的粮食支撑不了几十万官民和几十万军队,清朝也同样如此,因而需要不断地从南方调运粮食。“国家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因此一定要治理好黄河与漕运。康熙皇帝之所以将河务、漕运与平定三藩并列为头等大事,就是因为这三件事都关系政权稳定。

亲政后的康熙皇帝开始治理河务与漕运,后因三藩之乱而中断。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的大水灾促使他下了“务为一劳永逸之计”解决河务、漕运的决心,并提拔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此事。

康熙十六年,靳辅到任不久,即与幕僚陈潢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的主张,反对治运不治黄的错误观点,一日内向康熙皇帝上了八道奏疏,系统提出综合治理黄、淮、运的规划。他认为现在整治河道刻不容缓,提出以下措施:疏浚清江浦以下至云梯关到海口一带的河道淤泥,用来修筑两岸堤防,开挖洪泽湖下游高家堰以西至清口(淮河与黄河的交汇处)的引水河,修筑加固各地险要的堤防,设置巡河官兵,等等。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此项计划太过浩繁而予以否决,后经补充说明,于次年正月获得批准,预算高达白银二百五十多万两,限定三年完成。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秋天,因黄河又一次决口,靳辅请求处分,但康熙皇帝只是催促他尽快修筑堤防;第二年靳辅上疏:“臣前请大修黄河,限三年水归故道。今限满,水未归故道,请处分。”康熙皇帝充分考虑到了河工的复杂性,命令他戴罪督修,终于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使黄河复归故道。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亲自视察黄河、运河工程。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东西,他跟着传教士学习了西方的算术几何、天文地理的观测等。他在工地对减水坝提出了异议,认为它会导致“减水旁流,浸灌民田”;在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时,他看见两岸农田与房屋浸在水中,恻然同情溢于言表。

靳辅会意到了康熙皇帝的心思,因此计划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县)、清河(今江苏省淮安市)三县黄河北岸的堤内开新运河,“以免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此即现在仍然通航的京杭运河中河段,也是整个京杭运河段质量最好、最宽、通航能力最强的一段运河。

南巡后,为了避免民田再遭水淹,康熙皇帝提议疏浚黄河入海故道,并任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督理下河事务,疏浚海口。但靳辅反对康熙疏浚黄河入海故道的方案,认为海水会倒灌;他想通过高筑堤防束水,下游不疏自通,而于成龙则赞同康熙皇帝的意见。


两人被召到京师廷议,当时以权臣、大学士明珠为首的主要大臣赞同靳辅的意见,而只有少数中下级官员支持于成龙,但康熙皇帝仍然认为疏浚河道的方案不仅便民,而且耗费钱粮不多。谨慎起见,康熙皇帝决定派遣工部尚书萨穆哈、学士穆称额速往淮安、高邮与漕运总督徐旭龄、江苏巡抚汤斌一起实地调查,结果当地百姓认为挑浚海口无益,应行停止,康熙皇帝只好暂时中止了这一方案。

康熙二十五年,江苏巡抚汤斌升任礼部尚书后,认为海口“开一丈有一丈之益,开一尺有一尺之益”,康熙皇帝发内帑二十万两,委任工部侍郎孙在丰督修,实际上又重启了此前疏浚海口的方案。但靳辅内心依然反对,汤斌在下游疏浚海口的时候,靳辅意气用事,在上游不关滚水坝,继续放水,给海口工程制造困难。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矛盾终于激化。此时适逢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的第一次御门听政,身着青色布衣的康熙皇帝因悲伤过度,在侍卫的搀扶下落座。江南道御史郭琇参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宾陈潢之言,阻挠下河开浚,宜加惩处。户部尚书王日藻、兵部尚书梁清标等认为靳辅奏请屯田一事有累于民。康熙皇帝也认为靳辅的屯田方案有问题;他说当时南巡的时候,亲自沿着河堤走过,详细考察,河道的情况都了然于胸,陈潢是个小人,大家都知道,而屯田只有利于廷臣而祸害百姓,江南的老百姓都怨恨屯田,难道大臣们没听说过吗?

康熙皇帝说的“廷臣”暗指明珠。

此时明珠为朝廷首要重臣,他因当年力主撤藩而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任大学士长达九年,和曾与康熙皇帝合谋擒拿鳌拜的索额图同为当朝大学士。两人势同水火,形成了明党与索党。索额图去职后,明珠权倾朝野,不仅擅权而且贪腐,逐渐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满。

此时,康熙皇帝已经获悉明珠是靳辅的后台,因此特地暗示郭琇参明珠。三天后,郭琇上疏参“明珠、余国柱背公营私、卖官鬻爵;靳辅与明珠、余国柱交相固结,每年靡费河银大半分肥”等八项罪状,意思是说靳辅是明珠等人赃款洗白的中间人。因为治理黄河是个肥缺,每年有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治理花费又很难核查,而黄河一旦决口又得重新修,所以贪污黄河的工程款可以很干净,是黄河水把它洗干净的。很有可能很多银子都没有出京师,而是直接去了明珠和余国柱家里。

结果觉罗勒德洪、明珠被革去大学士职务,大学士李之芳退休回原籍,大学士余国柱被革职,大学士科尔坤以原品解任,内阁五员大学士中有四员被革职,户部尚书佛伦、工部尚书熊一潇被解任,此即著名的河工案,是清代罕见的政坛大案,明党至此消亡,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两个月后,康熙皇帝御门听政,召靳辅与于成龙、郭琇等人廷辩。靳辅承认因为下属执行的问题导致屯田害民,但仍然坚持“开浚海口,海水必将倒入”的观点。他随即被革职,陈潢被下狱。

于成龙攻击靳辅开中河劳民伤财,全无用处,为此康熙皇帝特意派遣学士凯音布、侍卫马武前往察看,却发现“中河商贾舟楫不绝”,康熙皇帝因此明白于成龙虽然是一个爱民缉盗的好官,但心胸狭隘,怀挟私仇,阻挠河务。凯音布另外报告漕运总督慕天颜曾经不让漕船航行在中河,以制造中河失败的假象。康熙皇帝闻讯大怒,将已被革职的慕天颜逮捕审讯,结果供出了于成龙与他串通诬陷靳辅。于成龙为官一向清廉,深受康熙皇帝喜爱,仅被削去太子太保衔,而慕天颜则被杖一百,徒三年,且不准折赎。

康熙皇帝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错误,于是派遣兵部尚书张玉书、刑部尚书图纳、左都御史马齐去视察河工。三人回来后对靳辅的工作给予肯定,但也有些不同看法,因此工部尚书苏赫等人请康熙皇帝再次南巡,以亲临决策。

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特定让靳辅、于成龙这两个政敌随行,目的是“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他重点考察中河,并肯定了靳辅的成绩,回京后恢复了靳辅从前的衔级,并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新起用,任命他为河道总督。不久,靳辅去世,于成龙继任。

于成龙是一位能胜任的河道总督吗?

于成龙是个清官,但是他的治河能力十分低下

他奏请增设河道官员、豁免民夫的提议被驳回,康熙皇帝为此当面质问他:“你以前天天奏议河工之事,曾当面说减水坝宜塞不宜开,你现在看看减水坝真的应该阻塞吗?

于成龙回答:“我那时妄言减水坝应当阻塞,今天看确实不应该。”

康熙皇帝继续质问:“你从前说靳辅靡费钱粮,没有尽心整治河道,你现在看有何想法呢?”

于成龙回答:“我今天也是遵循靳辅的做法。”

康熙皇帝继续质问:“既然你所奏错误,而靳辅所行正确,为何不明说?这不正说明你以前排挤、陷害他人,自己担任河道总督后才觉得河工的不容易吗?”

此外,于成龙曾多次诬告靳辅,也被康熙皇帝一一揭穿。康熙皇帝认为,虽然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奉公廉洁,表现不错,但是为人偏激,心胸狭隘,好胜心太强,办事希望别人感激他的私恩,喜欢沽名钓誉

河务艰难超乎想象,远远超过了平定三藩、征准噶尔、出兵安藏、收复黑龙江。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工部同意了漕运总督桑额继续开浚下河海口的建议,但康熙皇帝逐渐认识到靳辅是正确的,自己是错误的,认为以前开浚下河不过是浪费钱财而已,对治河、对民生都没有任何帮助,因此他要求谨慎对待此事。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康熙皇帝形成了新的治河主张。他认为洪泽湖是黄河的屏障,洪泽湖的水势强盛,可以抵挡黄河水倒灌入运河;现在淮河水势弱,挡不住黄河水,结果黄河和淮河水全部倒灌入运河,导致泛滥成灾。因此,要做到让淮河水三分入运河,七分归黄河,才能保障运河的安全。总之,要先疏通上游,下游河道自然通畅。

带着新的治河方略,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二月至五月开始第三次南巡,视察高家堰、归仁堤工程。经过实地测量,他发现黄河水高于两岸田地与洪泽湖,致使湖水无法排泄,泛溢于兴化、盐城等七州县。因此,他认为要深浚河底,并且拆除前河道总督董安国修建的拦黄坝,裁弯取直,让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河底沙土让河道变深,洪泽湖水就可以排泄到黄河,保证七州县无泛滥之患,民间田地也就自然露出水面。

康熙皇帝发现黄河、淮河交汇过于垂直,所以黄河水经常逆流倒灌;他提出应将黄淮改道,让它们“斜行会流”。

康熙皇帝坐船继续南下,路过高邮一带直到扬州,提出了“引水归江”的方案,即将黄淮以及洪泽湖、高宝湖水引入长江,这样就不必再开凿下河。但于成龙迟迟不执行以上的方案,直到第二年三月他去世。康熙皇帝任命张鹏翮为河道总督。刚一上任,张鹏翮就拆除了拦黄坝,改名为大通口,并深浚河身;完工开放后,“水势畅流,冲刷淤沙,旬日之间深至三丈,宽及百丈有余,滔滔入海,沛然莫御”,黄淮及洪泽湖水顺着新开的河道流入大海。

张鹏翮严格遵照康熙皇帝的治河方略施工,先疏通海口,将水下泄入海;继而挑浚芒稻河,引湖水入长江,高邮、宝应一带积水得以排泄;再辟清口,开张福口、裴家场等引河,淮水得以排泄;加修高家堰,堵塞六坝,逼清水复归故道;引张福口等河汇入裴家场,开放清水流入运河;浚深挖阔洪泽湖,在张福口引水入裴家场,再挖宽加深畅流入黄河;流入运河的全是清水而非富含泥沙的黄河水,而且黄河水没有倒灌运河。

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底,河务终于基本完成。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正月,黄淮河务正式告成,康熙皇帝进行了第四次南巡,这是对张鹏翮三年来工作的验收。他遍阅河工,认为已经基本成功。此时恰逢康熙皇帝的五十寿辰,他为了“颁诏天下,大沛恩赉”,星夜赶回京师,颁布了三十八条恩款,并又一次拒绝了众大臣上尊号的请求。

虽然河工告成,但康熙皇帝仍然于康熙四十四年二月第五次南巡,目的是视察黄河水是否还会倒灌清口,并对中河、黄河、运河堤防需要增加修防的地段进行实地指示。

此次康熙皇帝只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居住,以免地方借修缮行宫趁机摊派。他在河工现场亲自筹划施工方略,指导修建挑水坝以及需要加固堤防之处。两年后,经河道总督张鹏翮、两江总督阿山、漕运总督桑额等人的“再三陈请”,康熙皇帝不得不第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以便决定是否要新开河道,分流淮河。

年老的康熙皇帝在寒风中骑马从清口至曹家庙察看,他发现“地势甚高,虽开凿成河亦不能直达清口”,与三位总督之前进呈的地图完全不同。

更让康熙皇帝愤怒的是,他发现很多开河的标竿立在老百姓的坟头上,若依照所立标竿开河,不仅要毁坏民田庐舍,还要毁掉百姓的坟冢。康熙皇帝怒斥张鹏翮身为河道总督,居然想要挖人家的祖坟,怎能干出如此残忍之事来!康熙皇帝问,如果开这条河,能确保以后再也不会出事吗?他尖锐地指出在这个开河工程中,不是地方官想从中获利,就是河工官员妄图借此升迁。与其开新河,不如加宽、加深洪泽湖的出水口,使清水更加畅流,因此他断然否决了一众总督的开河方案。

当康熙皇帝禁止开河的命令传达后,百姓们群情欢悦,不胜鼓舞感激。康熙皇帝很喜欢这种为民做主、与民同乐的感觉。

自靳辅之后,治河都是在康熙皇帝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他严厉批评张鹏翮的工作态度与作风:“加筑高家堰堤岸,闭塞减水六坝,使淮水尽出清口,非尔之功;修治挑水坝,逼黄水流向北岸,非尔之功;堵塞仲庄闸,改建杨家闸,令黄水不致倒灌清口,非尔之功。”[[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一六。

因为这些方案都是康熙皇帝亲自设计的。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河务终于大功告成,黄河畅流入海,不再倒灌清口,漕运就此畅通无阻,水灾也大大减少。亲政时康熙皇帝给自己定下的三大目标终于全部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有位落魄书生凭着一首诗,一跃成为朝廷重臣,他是谁呢
古代黄河治理背后的故事
真实的《天下长河》:康熙乾隆都重视,清朝治理黄河为何还失败?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苏峰作品丨第一江山春好处
靳辅[清康熙时治河名臣]
文史天地|靳辅治河疏漕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