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明扬 | 安禄山的破局,杨国忠的小心思
文章共5678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在颜杲卿就义后,唐军河北敌后战场遭受重创,史思明和蔡希德兵锋所至,很多刚刚反正的河北诸郡,如邺、广平、巨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和信都又落入了叛军手中。

从兄死了,但颜真卿没有停止战斗。在极端困苦的处境下,颜真卿纵横捭阖,联合清河与博平两郡的军队,大败两万叛军,再次收复了魏郡。

此时正逢平卢将领刘正臣起兵叛燕,颜真卿为了坚定他的想法,派人渡海给他送去十多万军费,并将自己的儿子颜颇送到平卢作为人质。颜颇此时刚满十岁,但颜真卿为了平叛大局还是把他送了过去。

尽管颜真卿在河北的敌后抵抗已做得足够优异,但他毕竟是文官出身,擅长的不是亲临战阵,他在河北的成就主要是由坚忍、威望和胸襟所取得的,和指挥作战关系并不大。更何况,颜真卿只有平原一郡之地,军队除了战斗力不高的郡兵之外,都是些近乎乌合之众的新兵,面对的又是叛军名将史思明和蔡希德以及数万叛军精锐。颜真卿几乎没有可能以一隅之地扭转整个河北的战局,自保才是河北唐军最有可行性的出路。

此时,日后平定安史之乱的真正主角终于出场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世称“李郭”。郭子仪虽然名气更大,号称中兴第一名将,但相对李光弼而言,他其实更擅长知人善任和调兵遣将等战略层面的事;而李光弼则是真正的战场天才,用兵常常以少胜多,《新唐书》说他“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时,号称“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


天宝十五载元月,郭子仪向李隆基推举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还大度地分给他一万朔方精兵。次月,李光弼率领“蕃、汉步骑万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口突然进入河北,几天后便杀到常山郡。常山毕竟是颜杲卿就义之地,常山三千团练兵发动兵变杀掉了留守胡兵,擒获守将安思义后举城归降李光弼。

安思义被劝降后,向李光弼献计说:“我军长途奔袭已经人困马乏,如果与史思明的骑兵猝然遭遇,恐怕胜算不大,不如移军入城以逸待劳,早做守城准备,史思明的先锋恐怕明天早晨就会杀到常山了。”

果如安思义所料,史思明闻讯常山失守后,断然放弃了已围城二十九天的饶阳郡(今河北省衡水市附近),次日清晨其前锋已至常山,史思明率主力在后,总兵力两万多人。

李光弼先用弩手击退史思明的骑兵,再趁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派步骑各两千发动突袭。叛军弃甲曳兵,史思明只得率军退守九门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与李光弼军相持。

常山大捷后,常山郡所属九县中有七县反正,归附李光弼。

但对李光弼而言,此时仍是敌强我弱。他据守常山城,与史思明军相持了四十余天。眼见无法打破战场僵局,粮道还有被切断的风险,李光弼便派信使向郭子仪紧急求援。天宝十五载四月初九,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力也走井陉口到达常山,与李光弼会师。合兵之后,郭李二军总兵力号称十余万。

两天后(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城南,史思明大败。九门之战后,史思明率残部逃往赵郡,唐军跟踪追击至赵郡,史思明只得又逃往博陵郡,才稳住了阵脚。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即命从河北逃回洛阳的大将蔡希德率步骑两万回援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调集范阳等郡郡兵万余人南下,增援史思明。史思明重整残军,与两路援军合兵五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骑占全军的五分之一,可见安禄山下了血本,河北不容有失。

即使总兵力已不逊于叛军,但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是很畏忌对方的骑兵冲击优势,尤其是号称叛军中最精锐的曳落河骑兵。因此郭子仪下令不与叛军进行野战,而是深沟高垒,同时采取疲敌战术,敌来则守,去则追击,白天耀兵扬威,夜晚骚扰敌营,叛军日夜疲于应付。

五月二十九日,郭李二人感觉敌军精疲力竭,出战时机已成熟,便下令全军出击,与史思明军大战于嘉山,大获全胜,号称斩首四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数千匹。史思明在溃败中坠马,披头散发光着脚,拖着断枪,晚上才狼狈逃回军营,随即退往博陵。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博陵。

嘉山大捷后,郭李二人威震河北,河北十几个郡杀掉叛军守将而归顺唐军。开战七个月以来,河北打成了拉锯战,河北已往复“反正”了几个回合,唐军势大则从唐军,叛军势大则从叛军,因此要谨慎看待正史中所谓的唐军民心所向,什么“如大旱之望云霓”之类话语,切莫较真。当然,这里并无意否认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威望和忠义。

嘉山大捷让唐军处于自开战以来的最佳战略态势:潼关拒敌于坚城下,潼关守军人数远多于与之在陕郡相持的叛军,挫败了对方的多次进攻;河北战场新败的史思明麾下只剩一支残军,且范阳至洛阳的交通线被唐军切断,家在范阳的叛军士卒人心浮动,唐军则斗志正旺;江淮战场上,在吴王李祗、张巡和鲁炅等人的狙击下,叛军裹足不前,短期内难以危及唐朝的江淮经济命脉。

安禄山则陷入了迅速输掉战争、身败名裂的深层恐惧之中,他已经开始考虑放弃都城洛阳,回撤范阳了。这并非反应过激,毕竟,郭子仪此时正在“北图范阳”。


安禄山大骂怂恿他起兵的两大谋主——高尚和严庄:“你们几年前就让我起兵,还说什么万无一失。现在潼关已经数月攻不下来,到范阳的路也被切断了,我能控制的只有汴、郑数州而已,你们说的'万全’去哪里了!我以后都不会见你们两个了。”

高尚、严庄二人被吓得很多天不敢来见安禄山,叛军上下人心惶惶。此时恰逢安禄山爱将田乾真从潼关前线回来,得知此事后规劝安禄山:“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

现在看起来我们是四面受敌,但其实唐军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没有临阵经验,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高尚、严庄都是追随陛下多年的开国元勋,一旦突然弃用,诸将知晓后岂不是人人自危?如果上下离心,臣真的要为陛下感到前途未卜了。”

安禄山数日以来的心结刹那间被化解,快慰地喊着田乾真的小名说:“阿浩,没有人比你更能体察我的心事。”于是他立即召唤高尚和严庄参加酒宴,据说席间还亲自唱《倾杯乐》助兴,君臣和好如初。

田乾真将安禄山濒临崩溃的心态导回了正轨,但大燕朝的战略态势的确是危机四伏。如何破局?


安禄山将目光投向了潼关。

杨国忠也将视线投向了潼关。哥舒翰大军的威慑力让他寝食难安,不反击就等同于坐以待毙。

但哥舒翰并不易对付。他手握近二十万大军,身后站着崛起中的太子李亨,还拥有李隆基的信任,杨国忠只能伺机而动。

焦灼的窥伺中,杨国忠收到了一则情报:崔乾祐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

这则情报打开了杨国忠的思路。站在杨国忠的角度,如果催促哥舒翰早日大举出关,就可以尽快击败崔乾祐,进而解除叛军对潼关的威胁,那么届时解除哥舒翰的兵权就名正言顺了——毕竟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并不适合承担直捣范阳的远距离流动作战。

退一步说,即使哥舒翰率军横行河朔,这支军队也丧失了对长安和杨国忠卧榻之侧的威胁,兵谏之类的隐忧更无从说起。

对于杨国忠而言,无论是以上哪种结果,都比让哥舒翰长期耗在潼关的风险更可控。

当然,这里预设的是理性版的杨国忠,看起来甚至显得有些良善。

还有些分析预设的是非理性版的杨国忠,比如这一条,“杨国忠是估计到敌我双方实力,知道出关必败,其所以……催促哥舒翰出征,恰恰是将别人推入死亡的深渊”。

杨国忠或许没有多少忠君爱国之心,某些行径甚至可以定义为邪恶,但他绝不会愚蠢到为了除掉哥舒翰而不惜同归于尽。说同归于尽或许过了,但杨国忠不可能装作不知道,潼关失守就意味着长安不保,而长安不保则会一次性打开帝国倾覆的潘多拉魔盒:安禄山的骑兵追杀,李隆基的皇权失位,大唐的江山易主……

别忘了,杨国忠一直看不上安禄山,自他知道范阳起兵的第一天起,就偏执地认为叛军不堪一击,安禄山不日授首。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把哥舒翰和太子视作头号大敌。

杨国忠出关决战的想法得到了李隆基的大力支持,更准确地说,这事本来就是李隆基一力推动的,只是“碰巧”符合了杨国忠隐秘的政治诉求,得到了杨国忠的积极襄助。

李隆基为何如此想让哥舒翰出关决战?原因也并不复杂,他朝思暮想的不仅是平叛,更是尽快反攻,哥舒翰赴潼关上任时带的任务就是“会攻洛阳”,郭子仪出兵河北时接到的旨意也是“进取东京”。

只有尽快平叛,才能挽救李隆基日渐流失的政治威望;只有尽快平叛,才能令开天盛世恒久远;也只有尽快平叛,李隆基才能将盛世之君的神圣人设安放在苍穹之上……

李隆基比杨国忠更真诚地相信,安禄山已是四面楚歌,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潼关大军出关之日,便是叛军全面溃败之时。更何况,数月以来唐军在各大战场上的捷报频传,也可以佐证李隆基的军事乐观主义。

那么,潼关守军的真实状况如何?

从兵力来看,潼关守军号称二十万,且不说这个数字有多少水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支缺乏训练和整合的杂牌军,有新兵,有诸蕃部落兵,有从洛阳、陕郡撤下来的残兵。诚然,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要强于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军,河西和陇右两镇的勤王之军已陆续到位,这些都是哥舒翰的老部队,调度起来也顺手;但是,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还是新招募的市井之徒,他们从军兴之初就成为唐军的最大软肋,一触即溃,一溃即散,用于守关或许还有一战之力,一旦出关野战,可能连叛军精锐骑兵随便一次正面冲击都经受不起。

更何况,哥舒翰本来就身患中风,和杨国忠的暗战又牵扯了太多精气神,已无法胜任日常军务,只得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又互不买账,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兵无斗志。

没有人比哥舒翰更知道手中这支军队的真实战斗力。面对李隆基的催战令,他赶紧上奏:“安禄山身经百战,不可能无备而来。说陕郡只有四千老弱病残,这一定是他们主动放出的假情报,意在诱使我大军出关。此时出关,正中了他们的圈套。而且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防守,利在坚守。时间站在我们这边,陛下何必急于一时,再等等其他勤王之兵吧。”

郭子仪和李光弼也看到了出关决战的巨大风险,上奏陈述个中利害:“现在安禄山的主力都在宛洛一带,其他军队都交给史思明防守河北了,我军只要击破史思明,便可以端掉安禄山的范阳老巢。到时候把留在范阳的叛军家小作为人质,用来招降叛军,贼必内溃。既然有这么稳妥的取胜之策,又何必在潼关进行无谓的冒险呢?一旦潼关战败,继而长安失守,那战局就不堪设想了。”

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三人的劝诫,都拦不住李隆基、杨国忠君臣二人轻于一掷的冒险冲动。更何况,杨国忠还是私心作祟,他一定会尽全力让李隆基坚持原议。

李隆基的信使络绎不绝地来到潼关,哥舒翰就像岳飞一样,在数道金牌的压力下,最终决定出兵。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挥泪出关。就在三天前(六月初一),他刚刚诱杀了杨国忠的亲信将领杜乾运,但无人能料到,杨国忠的反击来得如此迅速狠辣。


六月初七,唐军在灵宝西原遭遇了据险布阵的崔乾祐叛军,这里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

初八是决战日。哥舒翰的兵力配置是,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作为先锋,十万大军紧随其后,他亲领三万人作为预备队,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势。崔乾祐示敌以弱,不仅出战军队不足一万人,而且队列不整,三五成群,有疏有密,前后不一,唐军顿生轻敌之心。十八万唐军对战数千叛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让战前还忧心忡忡的哥舒翰放松了警惕,敦促大军进入隘道向前挺进。而叛军甫一接战即望风披靡,一路逃往隘道深处。正当哥舒翰觉得胜局已定之时,叛军伏兵突然杀出,居高抛下滚木礌石,挤在隘道中的唐军无处藏身,死伤枕藉。

哥舒翰见势不妙,急令用“毡车”开路,冲击敌阵,想凭借兵力优势生生冲出一条血路。毡车是一种用毛皮包裹、由马匹牵引的战车,可以抵御箭矢。崔乾祐早已预备了后手,用数十辆草车堵在毡车的必经之路上,放火焚烧,此时又刮起东风,一时间烟尘滚滚。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朝着烟雾胡乱放箭,直到太阳西沉,弩箭用尽,唐军才发现敌人不在烟雾中。

日落时分才是崔乾祐的总攻时刻。叛军精骑绕道南山,陡然从唐军背后杀出,唐军腹、背、侧三面受敌,这支以新兵为主的军队顿时分崩离析,有的人弃甲逃入山谷,有的人挤落黄河淹死,惨叫声、呼号声响彻战场,据称仅淹死的唐军就有数万。

绝望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当作小船,以枪当桨,奋力划向黄河北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之一二。

乱战之中,哥舒翰已经丧失了有效指挥的可能性,只得自己带着一百多骑兵逃往潼关。但剩下的唐军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逃过了战死和淹死,却死在了潼关城下。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坠落无数,深沟须臾而满,后面的人踩踏在他们的身体上才跑回潼关。战后清点残兵人数,近二十万大军,劫后余生的只有八千余人。

惨败过后,惊魂未定的哥舒翰在关西驿收拾残军,本想固守潼关,但适逢崔乾祐率军杀来,哥舒翰麾下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势不可为,就劫持了哥舒翰准备归降叛军。哥舒翰愤然质问,火拔归仁回答说:“公一战损失了二十万大军,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公难道忘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场了吗?”当哥舒翰硬气地表示宁死不降后,火拔归仁就将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带去敌营。

直至此刻,哥舒翰的表现都是颜杲卿级的:战前极力劝阻出兵,战败后重燃斗志整军再战,被挟持后拒绝苟且偷生。但是,几天后哥舒翰被送到洛阳见到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的那一刻,他的意志瞬间就崩溃了,或许是“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又或者是安禄山称帝后自带王者之气,总之安禄山才问了一句:“你过去一直藐视我,现今又如何呢?”哥舒翰扑通就跪倒了,伏地叩首说:“臣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现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只要陛下饶臣一命,我愿写信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面唐军。”安禄山大喜,当场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以叛主为由,砍了火拔归仁的头。

哥舒翰的三封招降信没有取得任何积极反馈,回信都在痛骂他不为大唐死节。安禄山大失所望,索性把丧失利用价值的哥舒翰囚禁在洛阳,弃之不理。

一年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兵败弃守洛阳之前,随手杀掉了哥舒翰。这一次,哥舒翰连一个跪地乞活的机会都没有,就毫无声息地死去了。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姿态是如此的徒劳。

李隆基获悉哥舒翰被俘的那个深夜,他与杨玉环正在通往马嵬驿的永诀之路上。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分享到朋友圈
也许您的分享,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

友朋文化简介:
友朋文化(全称:上海友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游学活动,致力于实践多元化经营的新型文化企业。联合国内外思想界,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性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启迪智慧。




—— 版权声明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
一代名将哥舒翰为何“变节”背叛大唐?
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安禄山已死,为何此乱6年多后才彻底平定?
安禄山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安史之乱十年就被平定了?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安史之乱,冤杀2名将,唐玄宗为何敢兵出潼关?原因:河北打得太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