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平原︱我的师兄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钱理群著
九州出版社
2023年4月出版
824页,129.00元
━━━

文︱陈平原

可敬与可畏

上个月,在《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九州出版社,2023)出版座谈会上,老钱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最喜欢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同时也是一个可笑的老头。我觉得人生最后归结到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可笑的人,这正是我追求的一个价值。”类似的表述,私下聊天时也听他说过,可这回不一样,几百人的场子,且用念稿的形式,郑重其事的,故值得认真对待。
说自己是“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没问题,他本人认可,读者一般也可以接受。需要斟酌的是,为何还要特意加上一句“同时也是一个可笑的老头”?这就说到老钱的理想主义、抗争意识以及理性思维。有兴趣的朋友,应该读读他三十年前撰写的《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在很多人看来,老钱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有点大战风车的中国版“堂吉诃德”的味道。可笑着笑着,你我很可能逐渐笑不出声来,或许还会反躬自省,我们是不是太聪明了——见了风车绕着走,甚至还给它磕头?追求“学者兼精神界战士”的老钱,不认输、不屈服、不妥协,知其不可而为之,你说这是“可笑”还是“可爱”?
其实,单说“可爱”与“可笑”还不够,最好再添上另外两个头衔:“可敬”与“可畏”。两年前,我撰写《老钱及其〈安顺城记〉》(2021年4月24日《上海书评》),其中说到:“2002年,满六十三周岁的钱理群教授,'循例’退出北大课堂。当初他的表态是:这是一段生命的结束,又是新的生命的开始。大家也就听听而已,知道他还会继续写作,但谁也没想到,失去北大舞台的老钱走入更为广阔的世界,左冲右突,越战越勇,将自家智慧与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上月的出版座谈会上,老钱得意地宣告:这是他出版的第一百本著作!在岗时,老钱很努力,也才完成了二十六种图书;换句话说,目前的战绩,四分之三是退休以后取得的。单就工作量这一点,你都很难不敬佩。
老钱称,以每种三十万字计,他已经有三千万字的著述。这就有点夸张了,这些书我大都收藏,有厚也有薄,还包括若干选本与未刊。刚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算是最厚的,号称七十多万字,但其中一半以上是选文。这就说到老钱的特点——善于总结,爱用大词,略显夸饰,不拘小节。请记得,我的师兄钱理群,无论作文还是讲话,从来都以“气势磅礴”而非“考据精确”取胜。还是那句话:“想大问题,出大思路,写大文章,这是老钱的特长,也是老钱对读者的期待与召唤。读老钱的书,不要过分计较局部的得失。”(《老钱及其〈安顺城记〉》)
人们喜欢说“后生可畏”,又说“欺老莫欺少”,因为年轻人来日方长,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发迹,大展宏图。可这说的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每年新生入学典礼上,长辈都会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也跟着说了若干年,后来就不说了,因为,以我有限的经验及观察,“青年”未必都值得“崇拜”。有时我甚至故意泼冷水,称个人的发展既得益也受限于大时代,确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钱的学生感叹,老师写书比他们读书还快,让他们很绝望。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年过八旬的老钱,依旧保持童心、敏感与洞察力,每日笔耕不辍,此等强盛的生命力,让无数企图躺平或已经躺平的“后生”,感叹这“老头”比他们更“可畏”。
钱理群、崔可忻伉俪合影
老钱与钱老
必须先推敲“老头”这两个字。老钱并不是一开始就“老”的,他有过出演《三毛流浪记》中阔少爷的童年,有过在南师附中做各种文学梦的少年,有过北大及人大校园里意气风发的青年,以及困守贵州安顺卫生学校十八年,带动周边年轻人读书,在特殊年代形成民间思想群落的坎坷历程。老钱学术上真正起步,是1979年考回北大念研究生,而后教书、著述、演讲等,路子越走越宽。
我1983年第一次见老钱,至今刚好四十年。当我循例称呼他为钱老师时,他一口回绝了,说就叫他“老钱”好。而后我们一起读书、撰文、编辑、对话、游玩等,可谓亲密无间,故说话一向随意。直到不久前一次座谈会上,主持人说,你看别人都提“钱老”或“钱先生”,陈平原一口一个“老钱”,可见关系很不一般。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老钱”已经变成了“钱老”,以后公开场合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能随便开玩笑。
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是自然状态;可“老钱”之所以变“钱老”,不纯粹是年龄的缘故,而是学问、修养以及名望的叠加。据说在他居住的养老院里,服务人员眼中只有一个“钱老”,别人是不能随便称“老”的——要称也可以,只是不被广泛认可。
因为出道较晚,老钱自嘲从来没有过一般人认定的年富力强的“中年”——从“青年学者”一转就成了“老教授”。而在我看来,老钱的最大特点在于,年轻的时候不年轻,年老的时候又不老。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及学界风起云涌,浙江文艺出版社适时推出了“新人文论”丛书,老钱谢绝了编辑的热情邀稿,理由是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不好意思占用“新人”的名额。进了养老院,别人都开始颐养天年了,老钱则反其道而行之,斗志越来越旺盛。
之所以说老钱不老,标志是每天都在写作,且文思泉涌。与我辈常人写作时容易犯困相反,老钱说他不写作就困,容易睡着。两三年前,有学生送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创产品,折扇上印着鲁迅的手迹——“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话见于《两地书》。她说自己写博士论文很辛苦,写不下去时,就打开扇子看看,心安理得地散步或吃饭去了。怕我和钱老师工作太劳累,送了两把同样的扇子,希望我们劳逸结合。我收下属于自己的,但将送老钱的退回,原因是,他没有“写不出的时候”。
教书与演出
老钱著作等身,但他首先是教师,站稳讲台,对他来说是第一位的。很多报道都提及,老钱是“北大十佳教师”。可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每年都评,我也曾获得过此称号。可以这么说,评上的很光荣,落选也没多大遗憾,因评选对象仅限本科教学,且是必修课。
老钱讲课名声在外,主要不是靠什么称号,而是他的全身心投入,以及恰如其分的表演才华。所谓“演讲”,可以理解为有表演成分的讲话。我曾这样描述老钱的授课经过:拎着一个半旧书包,缓缓走进教室,稳稳坐下来,一副老教授的派头。老钱五十多岁就开始坐着讲,不以在教室里踱来踱去吸引学生目光。上课铃响,老钱推推眼镜,开始授课,有讲稿,但略作发挥。讲课渐入佳境,老钱脱帽,解围巾;越说越激动,感觉有点热了,于是脱去外套;再讲,更激动,脱去毛衣。这个时候,演出进入高潮,教室里回荡着老钱那略显沙哑但很有磁性的男中音,听众如痴如醉。高潮已过,老钱的情绪逐渐平复,担心受凉,于是穿毛衣,再穿外套。下课铃响,老钱围上围巾,戴上帽子,走人。他曾自我总结:这课讲得好不好,就看流汗多与少。
老钱讲课及演讲之所以很有魅力,除了学问、真诚与人格,还有就是舞台经验。老钱的演艺生涯很短,儿时参拍《三毛流浪记》,虽属于群众角色,但演员表上有他的大名。这使得他很自信,说如果不离开上海,说不定日后会走另一条路。我则提醒他,曾经登上银幕的人很多,从群众演员到电影明星,这距离还是很长的。不过,看他日后在贵州以及在北大编演话剧,确实是有舞台经验。成为北大教授后,老钱的表演才华转化为讲课及演说,还有就是接受媒体专访时的应答自如,镜头感十足。我看《十三邀》第五季第十三期许知远对话钱理群,那一集基本上是老钱在主导,采访者明显被带节奏。好在许知远是北大学生,虽念的不是中文系,照样尊称“钱老师”,故一点也不计较。
后排左起:陈平原、朱晓进、夏晓虹。
大学与中学
还需要讨论一下“老钱”,不,“钱老”为何选择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设立奖学金。十二岁进入南师大附中,在这里读完了初中和高中,而后考上北大。多年奋斗,成为北大名教授。退休后,钱老曾跑到南师附中给高中生讲了一学期的“鲁迅研究”。这里有全国唯一一所建在中学校园内的鲁迅纪念馆,那是因为,南师附中的前身,可追溯到鲁迅曾就读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终身学习、研究、传播鲁迅思想及文学、精神及学问的钱理群,最终选择这所学校作为“托命之所”,这让我很感动。
今日中国,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大学,每年高考及录取,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尤其是家长,把孩子考上好大学当成头等大事。前些年的211、985,如今的双一流,都是家长们念兹在兹的。每到节假日,北大清华人满为患,必须预约、排队才能入校参观。这确实是中国特色。办好大学当然很重要,但我以为,要说对年轻人精神气质的陶冶,中学更为关键,也更值得重视。老钱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大概也是基于此思路。
十八年前,我答《光明日报》记者问,其中有这么一段:“中学六年,恰好是青少年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觉醒、叛逆、独立思考、自我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出问题,因而也就最需要指引与关爱的时期。可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真是有点'惨不忍睹’——校园生活太单调了。”(《中学往事,那青翠的记忆》,《光明日报》2005年5月18日)
答问中,我还提及:“好中学的标志,不仅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是不是好中学,主要不是看高考成绩,而是看学生的人格、理想、思维方式,以及有无明显的精神标记。我有两个毕业于南师附中的学生,一个在国内教中学,一个在国外教大学,都很精彩——主要不体现在能力、职业以及日后的成就,而是精神气质。因此,我对钱老在南师大附中设立奖学金十分赞赏。有钱老等诸多老校友的鼎力支持,加上现任领导及教师的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顶住将中学办成高考补习班、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歪风,南师大附中很值得期待。
精神与身体
说老钱至今不老,那是指精神状态。前些天,北大举行一百二十五周年庆典,学校郝平书记专门跑来跟坐在第一排的老教授挨个握手。其他人都站起来了,我看老钱两手支撑,很吃力的样子,只是略为欠了欠身子。虽然说话中气十足,仍在坚持写作,但我的师兄老钱,明显还是衰老了。
最近几年,老钱一直唠叨,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出门,趁着还有体力与精力,眼下最想做的,一是南京行,一是贵州行。这个怀旧之旅筹划已久,但被疫情严重耽搁了。终于、终于,这两件大事都可以在今年五六月份达成。我对于自己能有机会陪同师兄钱理群教授来南京出席“钱理群崔可忻奖学金”颁奖仪式深感欣慰。谢谢老钱,也谢谢南师大附中!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平原:我的师兄钱理群
锵锵 钱理群和许子东说我们北大有陈平原,不怕你们了20130409
于仲达:旁听生眼中的北大教授
今晚不生,您还做吗?
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教育观——访中文系钱理群先生(一)
中国社科院杨早 | 分享6本现代文学入门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