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稿 | 马勇:迟到的工业化

者:马勇


易在自由状态下不会失衡,因为贸易追随利润走。贸易管制之后,贸易就不再跟随利益走,而是跟着行政指挥走。这是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

当然,贸易在充分自由状态下也会有短暂时间的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可以很自然的通过自由贸易活动重回平衡状态。从商朝开始的一个漫长时间段里,中国的商业传统中是没有贸易失衡问题的。中国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对外部的需求很少,自己的农产品能卖出去换钱,就是完成了一个交易过程,这使得中国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贸易处在比较平稳的状态。

一直到明朝建立,中国的贸易一直处在大体平衡的状态,没有出现大问题。中国内部需求不充分,对外释放的初级农产品又很充分,贸易盈余很大。两宋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对外贸易。明朝建立以后,这种状况开始逆转。在北方,为了防范元朝的残余势力,开始修长城来规范贸易,使得贸易走上不自由状态;在南方实行海禁政策,导致贸易失衡和走私的出现。贸易管制形成价格落差,合法贸易空间收窄,走私贸易开始大量出现。

走私贸易大幅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政府为了消灭倭寇,又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剿倭在当时是爱国行动,但是在自由贸易状态下是不可能出现倭寇的,结果因为体制性的安排出现了倭寇。剿倭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剿灭倭寇本身成为一个产业。剿倭和平定叛乱一样,将领们通常不会按期完成朝廷的指令,在剿倭这件事情上,即便戚继光不这样想,他的那些部将出于生存需要,其实早已将剿倭作为一项事业。因为是事业,所以不可能很快结束;结束了,他们那庞大的部卒如何安置?这就是在威权体制下任何事情都容易走向自己的反面,都容易做成产业。因此我们看到在管制状态下,出现了一系列背离常识的东西:剿倭的人希望倭寇适度存在。这表明有一个“潜规则”的轨道在运行着,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后,贸易失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816 年,英国又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阿美士德使团的副使是小斯当东,当年他曾跟随马戛尔尼见过乾隆皇帝,那时他只有 12 岁。乾隆皇帝很喜欢小斯当东,鼓励他好好学习中文,将来为中英交往做贡献。小斯当东果然没有辜负乾隆皇帝的期望,他回国之后发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把《大清律例》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在陪同阿美士德访华之前,小斯当东已经在广东通商口岸干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理解得很透彻。小斯当东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当中讲,我们不要在细节上屈从清政府,不要清政府讲一个什么小事情我们就接受,大事情要利用中英两个大国的体制来解决。中国是管制贸易,英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管制贸易,通过东印度公司让两国市场有序打开,之后两个国家贸易的盘子做大了,贸易失衡问题就解决了,要把中国纳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小斯当东在小节上不妥协,哪怕破裂都不妥协,这个政策是提前秘密制定的,中国方面当然不知道。

到了该觐见嘉庆皇帝的时候,中国大臣要求英国人给嘉庆皇帝磕头,阿美士德和小斯当东都予以了回绝。这使得阿美士德使团连谈判环节都没有进入,在礼仪环节就结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当然,如果从情理去分析,英国方面确实希望与中国重谈贸易失衡、扩大贸易,而作为顺差方的中国则未必。我是赚得多了点,但我的顺差是因为你们需要我的物品,愿买愿卖,这就是自由贸易,凭什么要我人为去平衡?不能说中国绝对没有道理。

1836 年的时候,中英已经不需要谈判了,因为中英的贸易失衡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在这 20 年中发生了逆转,白银外流,外汇储备用光了,因为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鸦片。

受权刊发,选自《极简中国史》,马勇 著,海峡书局 | 后浪2023年3月。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鸦片了。长期以来,鸦片主要作为镇痛的药品来使用,此外还有麻醉和刺激的功能。在近代以前,鸦片主要是贵族群体的消费品,在底层社会并不流行。明清两朝收到的属国贡品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鸦片。这种贵族圈的消费并不构成经济上的障碍和问题,但是等到贸易失衡问题持续不能解决的时候,鸦片这个因素就出现了。其他东西卖不掉,鸦片在中国能卖掉。鸦片在中国的进口量逐年提升,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卖出茶叶和丝绸,换回来的是鸦片。

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短时期形成的,是从明朝开始逐步积累的。在鸦片进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把财富抽空了。鸦片对中国国民的身心伤害也很严重,贵族圈消费鸦片的时候多少还有些节制,但是底层社会抽鸦片是什么情况呢,有钱的时候拼命抽,没钱就想办法弄钱。

19 世纪早期,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伤害是真实的。林则徐等人主张禁绝鸦片贸易,严厉处罚鸦片商人,不是单纯出于一般的爱国感,还有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级关怀。他们觉得鸦片不应该向底层社会渗透,更不应该向无辜的青少年渗透。

当时的鸦片并非全都来自英国商人,还有很多中国商人特别是官员以隐蔽的方式参与其中,围绕鸦片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在 1840 年之前,中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围绕严禁和弛禁有过争论,最后各种争论都消弥在道光皇帝和林则徐的几次谈话当中。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决定严厉禁止吸食。因为我管不了外国人,我管得了自己人啊,绝对禁止中国人吸食鸦片,从源头去解决问题。

林则徐作为特命全权大臣到广东去处理这个事情,大体上不差,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我们教材里讲过虎门销烟,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虎门销烟的前半部分,不知道后来清政府又赔偿了虎门销烟给英国造成的损失。当时很多英国商人觉得中国很快会开放市场,所以他们进了一批鸦片,准备赚个“快钱”。林则徐让英国商人把鸦片统统交出来,然后签个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做鸦片生意。签了保证书的放走,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义律让英国商人把鸦片交给自己,由他跟林则徐交涉,这样一来,就把林则徐和英国商人之间的谈判转化为两国政府之间的对话。《南京条约》当中的赔款,有一部分赔偿的是虎门销烟给英国商人造成的损失。

林则徐对英外交的强硬是后来发生问题的原因,我们把这场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西方称其为“通商战争”。在局部战争状态下,中国政府不会扩大战争,如果真的放开打的话,英国只有几千士兵,离本土又那么远,怎么和清朝 100万军队打?但是除掉 20 世纪的中日战争,其他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并不是宣布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状态,林则徐作为全权大臣,只是在两广可以指挥,到了江浙他就指挥不动了。所以我们才看到战争到了后半段的时候,出现一个怪异现象。英国人不在广东跟林则徐打,转头北上,到了两江总督的辖地,在浙江打。浙江说你到我这儿打什么打啊?你还回广东交涉。英国人不跟林则徐交涉,所以继续往北打,去威胁北京的时候,那就更不行了。北京方面说,你们回去吧,回南方谈判。我们才看到鸦片战争的后半程其实就一个进入谈判的环节,中间是换掉了林则徐,由琦善等人去善后。

1842 年,中英之间达成妥协,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近代中国和西方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这次谈判之后,中国政府是带着某种赞赏口吻来感谢英国的,谢天谢地,问题终于解决了。当时有一个普遍的说法,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表明中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延迟几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一直要求中国增加通商口岸,卡茨卡特的使命在《南京条约》中都得到了体现。半个世纪三次谈判都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场不到两年的局部战争解决了。当时大清帝国确实没预感到这是一件大事,它觉得这个事情很好,通过谈判也可以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打。

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林则徐就被充军,发配新疆,因为清政府要林则徐承担中英冲突的责任,他没有提出妥协的方案。清政府并不认为《南京条约》对自己有根本伤害,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重回往日的宁静气氛。

林则徐的朋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一切都无从谈起了,重回宁静状态。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此非常愤怒,他说清政府如果能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接受教训,立马按照魏源、林则徐讲的思路去维新,去变法,那中国的维新就会提前 20 年,远东格局将完全改变,就没有日本什么事了。

这牵扯到从大历史叙事重新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问题,因为西方因素构成这种转型,就是唐德刚先生后来讲的“历史三峡”。从明清之际西方因素东来,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到了这个时候发生冲突,仍然在“三峡”之中。中国社会怎么从原来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原来的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都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冲突中展开的。

从大历史的脉络看,《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没有能够迅速改变,尽管有中国内在的必然逻辑,但我们去检讨的话,还是有很多我们自身的问题。就像胡适说的,我们不能动不动就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当然有责任,但我们也有责任。无论国际环境怎么变化,我们一定要看清问题的本质,要有反省精神,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应对有些失策,为后来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没有变,结果被邻居日本看到,日本变了。在 1000 多年的交往过程中,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而且是优等生,它对中国文明的理解最清楚。中国怎么应对西方,日本就怎么应对西方。晚明以来,西方因素在大航海开始之后影响远东的时候,中国把西方因素规范起来,广州一口通商,西方商人可以在澳门居住。日本长崎一口通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广州有一口通商的效仿,是应对西方变局当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不谋而合,或者叫有所参照。

总体来讲,西方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中国如何应对,日本全都看在眼里,但是作为学生辈,它没有办法对中国进行指点,但是它记在心里,把中国的精神产品带回去,就是魏源写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传到日本以后,日本很快进行了多次翻印并售之一空。日本通过《海国图志》看到世界的变局,因为《海国图志》有图有志,介绍了世界一些重要国家的历史现状、资源、体制,让日本人开阔了眼界。日本人知道世界是这种状况,也看到中国的应对是无效的,日本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自己该怎么应对。

1853 年,美国的佩里将军带着黑船舰队来叩关,日本人说给我们点余地,我们商量商量,先别开炮。第二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日美通商条约》,日本没有通过战争就打开了国门,而且日本充分理解通商是双向的。你到我这儿来通商,我还得到你那儿通商呢。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都没有真正理解通商是双向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没想着到别人那儿通商。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不改革,广州地方当局要求中央撤销五口通商,我们教材里面一般叫它“反入城运动”,说它是爱国主义运动,因为不让洋人进城。可是不让洋人进城是违反条约的,条约里边写得很清楚,要通过五口通商来解决贸易失衡问题,打开贸易空间。其实外国商人对广州的垄断性贸易早已十分厌烦,要求多开口岸就是为了和广州形成竞争态势。广州当局拒绝外国人入城,外国人就不进来了,这导致两广地区急剧性的衰落,1851 年发生了金田起义。参加金田起义的人,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农民。在这之前,他们利用广州一口通商的条件寻求谋生的机会,比如做小买卖,给外国人做事情。广东衰落下去之后,这些人的生路被堵死了,只能铤而走险。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能在短时间内势如破竹,就是很多人在争取自己的生存权。

我反感太平天国的某些做法,但是我并不整体性地反感太平天国运动。反抗是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当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状态下,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活下去也得反抗,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理解底层社会的抵抗。

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架构,当年能征善战的八旗劲旅如今已经不堪一击,完全成为只能看家护院的稻草人。清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允许士绅就地办团练来对抗太平天国,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原来受到抑制的汉人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力挽狂澜的中兴大臣。此外,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开启了国防和军事的现代化过程,曾、左、李身体力行,号召学习西方,接续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路径,师夷之长技,创办近代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被创立。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从重工业开始起步的,和英国工业革命差了整整100年。这100年的落差,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难。

《历史学人》02已经出版上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庚子之灾: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易锐:“自由贸易”掩盖不了殖民主义本相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十四)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走向近代
中国通史.第096集.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你了解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