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1-1945:苏德坦克大战史话


T-34/76与被击毁的德军38(t)坦克

1941年:德军在苏德战场上遭遇“T-34危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德国投入了包括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在内的390万军队,分为成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进攻部队共拥有3600辆坦克。而苏联在西部防线的部队约有320万人,拥有各类坦克约12000辆。


战争爆发初期,苏联拥有坦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全国拥有坦克25000辆,其中半数部署在西部地区。苏联坦克主要包括T-26、T-37、BT系列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T-35重型坦克,以及最新型的T-34中型坦克,KV-1、KV-2重型坦克。


新装备的T-34在战争爆发时,已经生产了1225辆,其中967辆已装备部队。面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西部特别军区,装备了266辆T-34,面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基辅特别军区,有494辆T-34。苏联最新型的KV重型坦克,则已有508辆装备部队,分别装备于六个机械化军。


与苏联相比,德国投入进攻的3600辆坦克,大半数为II号、35t、38t轻型坦克,基本不具备坦克对抗能力。德军较为先进的III号坦克在东线战场只有960辆左右,IV号坦克在东线则只有400余辆。


双方坦克性能相比,T-34和KV-1均拥有76毫米炮,可在500米外击破德军III号、IV号坦克约30-50毫米的前装甲。德军反坦克威力最好的III号坦克50毫米L/42炮,要在100米内才能对T-34的45毫米倾斜装甲造成威胁。KV-1坦克前装甲达75-90毫米,侧后部装甲也有60-75毫米,德国任何坦克炮都无能为力。至于IV号坦克的75毫米L/24短管炮,威力更加虚弱,100米内也难以威胁T-34。这就是战争初期,德国装甲部队所遭遇的“T-34危机”。


尽管德军在坦克性能方面劣势明显,但苏军坦克部队却在战争初期遭到巨大损失。据称,苏军初期的2万余辆坦克到1941年7月中旬仅有1500辆可投入战斗。在苏军损失的坦克中,由于机械故障和维护不利丢弃的比例很大。以第15机械化军为例,该军拥有的64辆KV坦克在一个半月内损失了56辆,其中只有11辆为战斗损失,另有11辆为乘员操作失误损失,其他34辆则为机械故障或维护不足被放弃或破坏。另外,战争初期苏军后勤保障准备严重不足,大批新装备的T-34无弹药可用,每辆车仅能配备数发76毫米炮弹。大批新型T-34只能冒着德军炮火,以车体撞击德军坦克和火炮,虽然卓越性能给德军造成极大困扰,但陷入德军步兵包围后很难幸存。


苏军在初期遭受巨大损失后,坦克数量已经陷于劣势,但前线一些坦克部队凭借T-34、KV-1不断有出色表现。尤其是姆岑斯克战斗中名声大噪的苏联第4坦克旅,击毁坦克20辆以上的优秀王牌就诞生了五位,其中拉布里年科上尉战绩达到了52辆。第4坦克旅也因此被荣誉更名为苏联第一近卫坦克旅。


 在苏军顽强的抵抗下,德军装甲部队最终在莫斯科城下遭到惨败,大量瘫痪的坦克、突击炮被丢弃在雪地中。事实证明,面对苏联的新型坦克,德国现役的所有坦克都已经过时了


1942年:苏军坦克部队面对最大危机


经过1941年的残酷交战,苏德双方都对本国坦克设计进行了反省和改进。苏联着重提高坦克的生产性,大量生产T-60、T-70轻型坦克,以确保坦克装备数量。同时,对T-34和KV-1进行一系列简化设计,完善火炮性能,推出了T-34/76 1941/42年型、KV-1 1941年型、KV-1 1942年型、KV-1S等。当年,苏联坦克产量达到了24668辆,其中T-34产量达12527辆,KV系列坦克达2635辆。苏联当年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德军历年产量的总和,再次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

进入1943年,长身管的III号坦克成为德国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

德国方面,则针对T-34的威胁对III号、IV号进行全面改进,一方面两种坦克均大幅加强装甲防护,炮塔前部增厚到50毫米以上,车体则增厚到70-80毫米。III号坦克换装60倍口径的长身管50毫米炮,IV号坦克换装43倍或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在火力上已经超过苏联T-34/76和KV坦克的76毫米L/43炮。其中德国新型的IV号F2型和IV号G型,均能够在1000米外轻松击毁T-34/76,而T-34/76则只在500米内才有机会IV号G型。


另一方面,德国开始推出更新一代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并在1942年8月底在列宁格勒首次将“虎”式投入战场。坦克性能的天平开始向德国倾斜。


但德国在军工领域仍未吸取教训,仍没能及时展开全面总动员,当年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只有5530辆,远远不及苏联和美国均超过2万辆的水平。其中,能够和T-34对抗的III号、IV号改进型不过3000辆。另一方面,德国开始大量制造安装长管火炮的III号突击炮,数量上开始匹敌主力坦克。


在德国展开夏季攻势时,共投入了1100辆III号J型、L型,以及170辆IV号F2型、G型。坦克数量上的劣势,导致德军装甲部队只能集中投入于有限的战线,德军分兵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以及斯大林格勒解围时坦克兵力捉襟见肘,都暴露了这个缺陷。


苏军虽然再次获得坦克数量上的优势,但1942年上半年一系列盲目反攻,损失了上百万兵员和数千辆坦克,对德军装甲部队未造成实质损害。面对德军的夏季攻势,苏军训练不足的新型坦克部队匆忙上阵,为抵抗德军装甲部队的前进,又损失了大量坦克。至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时,苏军坦克部队实力再次陷入低谷。


但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发起全面反攻,扭转了战略态势。朱可夫指挥的“天王星行动”,投入了110万人的兵力,包括146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撕开了德国B集团军群(兵力100万,坦克675辆)的防线,成功合围德国第六集团军等部队共27万人。


12月,以曼施泰因统帅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发起解围战,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锋,与苏联坦克部队发生激烈碰撞。德国第57装甲军一度突破到距包围圈内线50公里的地方,但随即被苏军的强大反攻所击退。曼施泰因的失败,最终令德国第六集团军走向灭亡。


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1943年:德国装甲部队的盛衰转折点


1943年是苏德战争决定胜负的一年。这一年,德国终于开始进入全面动员状态,坦克产量成倍提高,同时十多种新型坦克、自行火炮投入战场,在质量方面已占据优势地位。


这一年,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均开始大量投入战场,当年产量分别为649辆和1849辆。IV号坦克产量大幅增加,III号坦克则停产,底盘转为制造III号突击炮。当年,IV号坦克和III号突击炮均超过3000辆。

与之相对,苏联当年坦克产量与1942年持平,达到24162辆,但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比例大增,其中T-34产量达到15812辆。但这一年里,苏联生产的坦克仍主要以T-34/76、KV和T-70为主,性能上落后于同期的德国坦克。


苏军主力的T-34/76和KV坦克,仍装备F-34型的76毫米炮,100米内仅能击穿70毫米厚装甲。面对“虎”式坦克100毫米的正面装甲,“黑豹”坦克正面80毫米倾斜装甲,苏军现有坦克基本没有对抗手段,甚至无法对付IV号坦克正面80毫米装甲。在1943年里,苏联坦克都被“虎式危机”的阴影所笼罩。


与之相对,德军坦克火力则进一步提升,IV号坦克的75毫米L/48炮已超越当时苏军所有坦克,而“虎”式的88毫米L/56炮,“豹”式的75毫米L/70炮性能更是登峰造极,均可在1500米外击穿KV坦克的120毫米重装甲。库尔斯克战役亮相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其88毫米L/71炮在2000米外的穿甲能力就达到了153毫米!


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是检验苏德双方坦克实力的一场决战。在这场战斗中,苏联坦克的性能劣势暴露无遗,无论正面还是侧面,几乎无法对“虎”式、“豹”式以及“费迪南”坦克歼击车造成威胁。尽管苏军最后获得胜利,但坦克损失数量是德军的四倍以上,几支主力坦克部队几乎损失殆尽。


面对德国坦克的性能优势,苏军开始全面升级自身坦克,以击败“虎”式等坦克为最终目的。一方面,苏联将85号毫米、122毫米、152毫米炮装上坦克底盘,推出了SU-122、SU-152、SU-85自行火炮。另一方面,苏联开始在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上安装85毫米炮,进而在新型的IS坦克上安装了威力巨大的122毫米炮,1000米外的穿甲能力达到130毫米。


尽管苏军坦克处于性能劣势,但依然完成了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苏军在一系列反攻作战中,均以T-34/76为突击主力。德国装甲部队建立了多个“虎”式独立重型坦克营,在防御战中创造了巨大战果,与苏军坦克交换比达到了1:5以上,但无法制止德军防线的不断后退。

1943年年底,作为二战后期苏军坦克主力的T-34/85和IS系列坦克正式诞生,代表着苏军坦克火力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发起突击的T-34/85坦克

1944年:红色坦克部队发起全面反攻


这一年,苏联和德国最优秀的坦克均走上战场,德国坦克产量也开始缩小与苏联的差距。但德国坦克的性能和数量进步,都已经无法改变战略上的全面失败。


德国最强的“虎王”重型坦克在这一年正式登场,其88毫米L/71炮,180毫米的炮塔装甲,都超过了对手IS-2重型坦克。但过度强调火力和装甲,导致坦克机动性全面下降。而性能较为均衡的“虎”式,表现远比“虎王”更出色,在1944年连续诞生多个著名“虎”式王牌。


这一年,德国坦克数量达到高峰,全年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18956辆,其中“豹”式3777辆,IV号坦克3126辆,“虎”式623辆,“虎王”377辆,各类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产量则超过10000辆,大大超过了坦克产量。


相比之下,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在这一年达到28159辆,其中T-34中型坦克达到13949辆,IS-2重型坦克达到2252辆,各类自行火炮则达到12000辆,其中SU-76为7155辆。另外,反坦克威力最强的SU-100在这一年诞生,当年产量为500辆。


1944年里,苏德双方的自行火炮数量均大幅提高,但德国自行火炮多数为反坦克目的,而苏军则多为火力支援目的,分别体现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角色特点。


在性能方面,苏德坦克已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德国的“虎王”和“豹”式虽然指标上仍分别优于IS-2和T-34/85,但却不能抵挡对方的炮弹。德国数量更多的IV号坦克和各型突击炮,面对T-34/85均处于下风。随着西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军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德军坦克数量尽管有了大幅增加,但面对漫长战线已经不敷分配。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在一系列进攻战役中,T-34/85和IS-2发挥了巨大作用。

坚守柏林市区的“虎王”坦克

1945年:纳粹钢铁巨兽的末路


进入战争最后一年,在资源匮乏、盟军轰炸的情况下,德国坦克生产陷入困境。“虎王”和“豹”式坦克,生产线在盟军轰炸下产量大幅减少。各型战车中,只有III号突击炮、“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产量超过1000辆。当年德军坦克、自行火炮总产量为4406辆,但德军各方面战线已陷入支离破碎,再加上缺少燃料,很多新出厂的坦克、突击炮都未能投入战场。


与之相比,苏军当年的坦克、自行火炮生产数量仍达到19481辆,其中T-34/85达到12110辆。新型的T-44中型坦克和IS-3重型坦克在这一年问世,均有少量生产,但未在实战中有所表现。


进入1945年,德国装甲部队已经陷入坐以待毙的境况。3月份,德国装甲部队在东线发起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春醒”行动。德军的“虎王”、“黑豹”、“猎虎”、“猎豹”、“追猎者”等战车在苏军强大火力下风光不再,苏军T-34/85、IS-2和SU-100则成为战场的主角。苏军坦克一路冲进华沙、布拉格、维也纳等城市。


在柏林最后一战中,德军的坦克沦为巷战中的火力据点。对苏军坦克威胁最大的,反而是德军步兵装备的“铁拳”反坦克火箭。苏军坦克虽然在柏林巷战中损失巨大,但最终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国会大厦。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坦克研制基本已陷入停顿,包括“黑豹II”中型坦克以及E系列战车,均未能坚持研制下去。仅有“黑豹”坦克的末代改进型“黑豹-F”定型,但在后期的混乱中未能投入生产。

史事挖掘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德坦克大战(1941
1943年的T34危机——苏联T34-85中型坦克
续写神教传说--苏联SU-152/ISU-152自行火炮史话
IS-2重型坦克
二战中那些著名火炮:日本鬼子的步兵炮排末位,第一无疑问
解密:荣誉无数,二战“最牛”坦克IS-2暗藏多少“杀手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