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家的“老礼儿”与“老理儿”


我家在山东,虽然已经离开多年,但仍然沾着老家的光。在各种“商务晚宴”上,对喝酒来说,山东人的招牌大概算得上核武级的威慑。大家对山东人的刻板印象,在我这个非典型山东人身上成了一种保护。

 

偶尔顺着京沪高铁回去一趟,总是感觉有两个“老家”存在,一是同学朋友觥筹交错之间的老家,一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之中的老家。两种场合,一个随意,一个严肃,但都讲究一些“老礼儿”。只是不知道长辈们喜欢挂在嘴边究竟是“老礼儿”还是“老理儿”,因为从来没在纸面上见过这几个字。

 

最近我在编辑一本自己几乎完全不懂的书,叫作《民间应用帖牍笺注》。里面收的全是红白喜事、社交应酬上用的各种传统帖式,用的净是些原来只是听说过,或者在帖式上见过,但并不理解的词汇,比如冰教、玉音、璧谢、友谊、踵谢、五服、六亲之类。

 

搞清这些词的意思、分清各种繁体写法之后,也想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老礼儿,其实就是老理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举个喝酒的例子。这例子书中没有,但用来论证老礼儿与老理儿的关系比较合适。

 

山东人爱喝三十八度左右的低度酒,所以,我猜对于我们那儿的“酒文化”,最让外地朋友头疼的应该不是酒精,而是繁缛的酒桌礼节——而这正是外地朋友每喝必倒的根本原因所在。

 

比如,主宾、副主宾,以及主陪、副主陪的座位应该如何安排?很多本地的也搞不清楚,更别说是外地来的朋友,也不要提什么三宾、四宾,三陪、四陪了。

 

下面我做点普及性的介绍,保证各位下次到山东的时候能记得住。

 

主陪是请客一方为主的那位,坐在距离房间大门最远的主座——在很多地方这个位置是留给主宾的,我们山东不一样,谁让我们有文化呢。副主陪则要坐在主陪的正对面,也就是离门最近的位置。


各种“商务晚宴”或者朋友聚会,一般来说主陪和副主陪会率先坐定。接下来的座次就好安排了。

 

主宾是宾客方最尊贵的一位,要坐在主陪的右手边,“右”是尊位嘛。而副主宾坐在主陪的左手边,三宾、四宾则分别坐在副主陪的右手和左手边。

 

这样的老礼儿,如果直接这样告诉你,估计还是记不住。但如果能理解这背后的老理儿,就简单了。

 

主陪实际上就是掏钱请客的人,所以他要让最重要的两位客人坐在自己左右两边,以便沟通感情,达到宴会的核心目的。又因为尊贵的客人要坐在靠里的位置,所以主陪只好坐在最靠里的位置。这样才能同时满足刚才说的两个条件。

 

副主陪相当于主陪的助手,除了迎来送往、添茶倒酒,还得找机会偷偷出去结账——去过山东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老家是怎么抢着结账的,当然,副主陪兜里装的往往是主陪事前塞给他的钱。另外,副主陪还要照顾除了主宾和副主宾之外最重要的两位客人:三宾和四宾,于是只好让他们也坐在靠外的位置、自己的左右两边。

 

你看,所谓的老礼儿,背后确实是些老理儿。所以,老辈人所说的究竟是“老礼儿”还是“老理儿”,其实无所谓,本来就是一回事。

 

再正式的宴会,也比不上婚丧嫁娶场面大。到了红白喜事这样的严肃场合,讲究和礼数就更多了,其中的道理可能也更难理解。《民间应用帖牍笺注》这本书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就是“婚嫁应用帖式”和“丧葬应用帖式”,编辑过程中,很多在老家的回忆又被勾了出来,并串联在一起,我也借此搞清了许多老礼儿背后的老理儿。

 

《民间应用帖牍笺注》的作者张焕瑞先生是河北赵县人,他在全书最前的“凡例”中明确地提醒读者:“本书所涉及的民俗礼仪等活动内容,为河北赵县城北城东一带所流行,与其他区域可能有所出入。”我老家所在的鲁西南地区,距离赵县有千里之远,但很多帖牍的格式、用词与功能与书中的内容是相通的。

 

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看看在你的老家,有没有类似的讲究。

 

既讲“礼”又讲“理”的帖式

 

中国传统婚嫁礼俗中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其实就是从做媒到娶亲的六个环节。其中每一个都具有特定的礼仪和实用功能。

 

比如“请期”时要用到的“择吉帖式”:



在帖式之后,附有老先生的解说,讲的就是这些礼数背后的道理:

 

男家行纳徵礼之后,要与女家协商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女家也要请先生推算,从男家卜选的几个吉日内确定一个最合宜的吉日为成婚佳期。若认为几个日子都不相宜,女家自己又卜选了认为双方都无妨碍的日期,可由媒人告知男家。通常都是以女家选定的吉日为准。

 

“吉日”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的确也有很大的合理性。男方选择所谓“吉日”主要是依据自家情况,比如考虑农事的安排或某位重要家庭成员是否方便等等,但并不能确保具体的日期对女方也合适。所以男方才会列出多个可能的“吉”日供女方选“择”,甚至允许女方推翻重选。这张不足三十字的小小帖式,所承载的功能不可小觑。


而且,在长期的传承中,帖式中的用词和格式,也形成了规范化、制式化的体系,这反过来又能方便人们掌握和使用。

 

至于被称为“大帖”的“男家求亲婚书”和“女家允亲婚书”,作用就更大了。所以婚书中所填写的信息也特别准确详尽,籍贯、祖宗、媒人、行(钗)次、命名等等都要开列在帖式中:




由于这种帖式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婚书“大帖”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受法律保护,在古代和民国时期,这相当于现今民政机关登记颁发的结婚证书。当事男女两家自然也会把过大帖、下聘礼仪式看作向街坊邻居宣示儿女婚事已定的大好机会而大事张扬。

 

不过,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婚俗中的“六礼”也在不断改进、合并和简化,在我自己的印象中,没怎么见过书中所列这些婚用帖式,但在我们老家那里,新婚前后的基本礼仪程序的确符合传统六礼的框架,只是我们并不一定知道存在所谓的“六礼”而已。

 

书中所列的各种丧葬应用帖式,在山东也很常见,“报丧帖”“谢孝帖”之类的我都见过:白纸、墨字、繁体。现在想来,格式也大抵如书中所示,确实是既讲“礼”,又讲“理”,同时承担礼仪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主要讲“理”的文牍

 

《民间用帖牍笺注》包含五章,分别是社交应酬帖式、婚嫁应用帖式、丧葬应用帖式、庆生祝寿帖式、其他文牍帖式,分上下两册,辑录约一百七十种传统帖式文牍。

 

前面的帖式,大部分兼具礼仪与实用功能,最后一章“其他文牍帖式”中则收录了不少主要强调实用功能的文牍。所含项目较为繁杂,比如借贷、典当、绝卖田产、集股经商、立嗣、出嗣、分家、养老等等,有不少文牍现在还可以用。

 

来看这份“绝卖房产契”:



不知是不是为了防止篡改,这类买卖契约一律不用标点。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要引用的最后一段加上了标点:

 

洋契两交无误。自卖之后,如有其他纠葛,概由卖主承当理直,与买主无涉。恐后无凭,立卖契为证。

 

这是让我非常后怕的一段文字,编辑时差一点就出了差错。

 

既然是“绝卖”,按理说成交之后再有的纠葛,应该由买主承担才对啊?为什么原文却是卖主呢?这就是当时我的理解,有些参与审校的同事也和我一样,最后连纸样上的“买”和“卖”都已经改好了、准备互换位置。幸亏我当时还是不放心,然后和一位同事分头查到一份清朝的买卖契约、最近的一份学术论文,还请教了一位法律人士,这才确认原文是对的。

 

如果交易完成,再有其他争执,买主在法律上被称为“善意第三人”,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应该对其进行保护。这份“绝卖房产契”中的规定与现代法理是一致的,还真是一份讲“理”的契约。

 

衰变:依然鲜活的传统


《民间用帖牍笺注》全书第一个帖式是“请师帖”:



我在老家当过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收过这样的“请师帖”,更没有收过全书第二个帖式:“入校与拜节帖”。


 

其实很正常,人家这是给私塾先生的帖式,第一个是用来请老师的,第二个是给老师交学费的。现在,哪怕是在私立学校教书,初次见面也不敢收“贽敬”、过年过节也不敢收“节敬”吧?就算收了,又怎么敢要什么帖式呢?

 

全书之中,类似这种第一次见,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见的帖牍还有不少。比如春宴帖、饯行帖、送行馈赠帖、金兰谱帖式、贺男子生新须帖等等。如果你像我一样看过本书,不知会不会生出传统消亡、古礼没落的感慨,反正我不会。

 

今年上半年我曾经回老家参加丧事,发现以前的喇叭班子早已改为用手提音箱播放的哀乐;而负责流水席的厨子也已经外包给专业团队,备料、制作、服务一条龙,按桌数结算;以前要用白棉布“敷”孝鞋,现在大都改成了白色旅游鞋,大概是为了丧事之后还能继续再穿。孝子手提的哀杖,也从原来又粗又重的柳树干换成了裱着白纸的竹筒,不知是为了给孝子减负,还是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柳树可砍。

 

相对于传统礼仪,着装、程式变了,甚至各种帖式也会有所变化。这些表面上“礼”的变化,体现的是“理”的变化。但无论背后的“理”怎么变,一些基本的“礼”还在。

 

即使大部分参与祭奠的人所穿的孝鞋已经改成了旅游鞋,但孝子穿的还是白布敷的布鞋,这表示在新的孝服体系下,孝子所服的仍然是最重的孝。这一级别的孝服称为“斩衰”,“衰”音cuī,通縗,指粗麻布丧服,这样的难点字词在书中都有解释。

 

即使大部分的孝服已经不能从材料、制作上区分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个级别,但“五服”的说法还在。是否在五服之内,依然会被作为判断远近亲疏的一个标准。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存在却被我们忽视的民间,传统还在顽强地延续,并且依然鲜活。那些祖辈传下来的礼俗,并谈不上衰落,充其量算是在衰变。就像物理学中所讲的碳14通过释放电子衰变成氮14一样,虽然内在特征和外在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但毕竟还维持着可以被称为原子的基本结构。而且,这些礼俗在祖辈传到我们手里之前,一定也经历过多次衰变呢。

 

希望《民间用帖牍笺注》这本书能提醒我们,回望一下每次归家时并不会太注意的另一个“老家”,也希望通过各位一双双抱着手机不放的手,把这本书送到真正能令其派上用场的乡间,送到那些也许永远看不到本文的人手中。

 

在上架之前,这本书至少已经卖出两本,我的同事饭老师已经预定了两本,准备过春节时带回去,一本送给父亲,一本要送给村上的写帖先生。

 

“铁匠怕打圈儿,木匠怕锛楔儿,先生怕写帖儿。”这本书的确可以给村里的写帖先生提供参考。就怕饭老师在归乡的火车上翻阅之下,舍不得送给村里的老先生了。


本书作者张焕瑞先生,在担任县里的文化馆馆长时,也仍然身兼村里的写帖先生。这和我们一样,无论走到多远,也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在老家的身份,以及那些“老礼儿”和“老理儿”。


《民间应用帖牍笺注》

定价:128元

作者:张焕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盲派命理的宾主、体用、做功,盲派的一些技法总结aa
每日笔记(6月30日)沙尘暴和成人礼
你给贵客倒酒,人家为什么要“敲桌子”
道门理葬吉日
《散原精舍诗编年笺注稿》1662
李冠云:古代的冠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