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旎║还活着

  前段时间,“浅浅体”一度上了热搜,成为广大吃瓜群众茶余饭后调侃的热料。作为杂文作者,且不论“浅浅体”到底是“高雅的艺术”还是“低俗的粪体”,单只说一个“浅浅体”在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就说明我们的国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并不亚于观看一场国足赛那般亢奋,也说明文学艺术在经济发展时代是完全与社会同步的,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同样受民众及媒体关注的,这是一个可喜的文学生态反应。

  作为杂文作者,我们当然希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纵观当前各类文体的活跃度和关注度,似乎诗歌、散文、小说这几种文体更占主导地位,杂文在这几种文体中所处的境况则显得孱弱无力,大有青黄不接、摇摇欲坠之态。特别是近年来,杂文似乎陷入了衰退期,不少杂文作者感叹“杂文已死”,能发杂文的媒体、杂志也是越来越少,仅存的几家比较有名气的杂文刊物也似乎处在转型期。但杂文真的死了吗?真的在读者心目中没有一席之地了吗?其实不然,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杂文不仅没死,而且枝繁叶茂。虽然我们从面上看杂文作者的文章发表空间越来越狭小,但喜欢杂文的群体却越来越多,可以说满大街都是。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比如出租车司机,10个司机就有9个司机会跟乘客聊天下大事、身边小事,时不时的还发表些评论和见解,言辞之犀利、见解之独到,不亚于我们拿笔杆子的杂文作者;还有小区广场、文学沙龙等,这些场合同样深藏着很多“草根杂文家”和杂文爱好者,他们聚在一起往往为了某一观点、某一社会热点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有时甚至为了坚守自己的立场、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当然,还有各个论坛、社交群等更不必说,那里简直就是杂文爱好者唇枪舌战的“战场”。

  虽然我们不是处于鲁迅那个时代,但在当下这个言论自由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化引领、思想引领,需要时代的“清醒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来鼓与呼,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前文说到的那些“草根杂文家”和杂文爱好者,他们虽然对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起不到明显的直接作用,但他们具有精神意识领域的觉醒,他们通过自由交流的方式,杂糅各个方面碎片式的信息,倾注个人感情和经验,表达出一种自身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提倡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现代杂文特征,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延伸和表现。

  一说到杂文,很多人就会想到批判,想到斗争,想到讽刺,想到“匕首与投枪”,其实,对于杂文的形式,我们不要拘泥于认知上的浅见。从广义上理解,一切有思想的、有见地的、有议论的文章都可以归纳为杂文,比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的很多诗词都有杂文的思想和议论在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这些诗词都有杂文的显著特征。还有那些社会学者、评论家,他们其实就是一群有真知灼见的杂文家,他们站在讲台上,或者发表的评论就是一个杂文家所具备的特质,他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与判断,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调研提出的观点其实就是一个杂文家所倡导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当然,任何时代,都需要鲁迅精神,都需要“匕首与投枪”,比如,一些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及不正之风等,都需要我们拿出杂文作者的思想去批判,拿出我们的笔去疾呼,发挥“手术刀”的作用,剜出毒瘤,还社会一个健康的肌体。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旗号手”的作用,通过手中的笔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成为时代的旗帜和奋进的号角,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所以说,杂文不但没有死,还肢壮体健,活得有滋有味,因为时代需要它,民众需要它,社会发展需要它,它就像春风吹过的原上草,葳蕤而生,强大的生命力里蕴蓄着博大的思想肌液,为时代发出最强音!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柳馨梦;校对:林诗晴

策划:黄健峰;责编:廖秋香;

延伸阅读

梅旎║黑子楼的前生今世

梅旎║蝴蝶的翅膀(小小说)

梅旎║无计东西

作者简介

梅旎,河南省杂文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热爱文学,有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散见各文学网络媒体及国内期刊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杂文
如何写散文式杂文? - 精华知识 - 搜搜问问
[磁湖夜话]范国强:刍议杂文与散文的“互渗”
文学看台184 | 《海陆物语》研讨会发言摘要
【马达声声】新时代杂文写作的示范与指南——读段柄仁先生杂文集《杂文的魅力》/马誉炜
桑木:略议杂文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