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胁痛

1、 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 胁肋刺痛

B、 胸闷腹胀

C、 痛有定处

D、 入夜痛甚

E、 舌质紫暗

2、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A、 疏肝理气止痛

B、 清热利湿止痛

C、 祛瘀通络止痛

D、 养阴柔肝止痛

E、 疏肝和络止痛

3、 肝胆湿热证的胁痛,治疗主方为

A、 小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甘露消毒丹

D、 龙胆泻肝汤

E、 三仁汤

4、 患者,男,60岁。久患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应首选

A、 柴胡疏肝散

B、 逍遥散

C、 杞菊地黄丸

D、 一贯煎

E、 二阴煎

5、 患者梁某,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选用

A、 疏肝理气

B、 祛瘀通络

C、 清热利湿

D、 养阴柔肝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与解析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胁痛之瘀血阻络证。证候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瘾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之肝胆湿热证。证候主症: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肝肾阴虚,肝络失养,患者出现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等症状,本病辨证为胁痛肝络失养证,治法为养阴柔肝,方用一贯煎加减。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之肝络失养证。证候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 要点一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二) 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其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热。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中,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不畅而致胁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则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亦可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要点
1.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 鉴别诊断

1. 胁痛与胃脘痛

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2. 胁痛与悬饮

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过食肥甘,劳欲过度,跌仆外伤有关,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其表现为咳唾引痛胸胁,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见发热。

#4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胁痛应首辨胁痛在气在血。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其次辨胁痛属虚属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

(二) 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 证治分类

1. 肝郁气滞证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鸟、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

2. 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加减:若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3. 瘀血阻络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络脉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粉。

加减: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可见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大黄、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若胁肋刺痛较重,可酌加当归尾、延胡索等活血调气,化瘀止痛;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4. 肝络失养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加减: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以上诸证所涉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
胁痛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胁痛
肝胆疾病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之:胆
每日一练——中医内科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