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疟疾

小执医整理的中医内科学知识点,必须学习


1、 除感受“疟邪”外,疟疾的诱发因素,以下列哪项为最多(单选)
A、 风寒
B、 风热
C、 寒湿
D、 暑湿
E、 暑热

2、 疟疾的好发季节是(单选)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
E、 四季
 
3、 感受疟邪后,疟邪一般伏藏在(单选)
A、 表
B、 里
C、 营
D、 卫
E、 半表半里
 
4、 患者女性,50岁,发热寒战,每日中午发作,发时热多寒少,口渴饮冷,便秘尿赤,头痛,汗出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此辨为何疟(单选)
A、 正疟
B、 劳疟
C、 温疟
D、 疟母
E、 寒疟
 
5、 何人饮是治疗下列哪种疟疾的主方(单选)
A、 正疟
B、 温疟
C、 寒疟
D、 瘴疟
E、 劳疟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疟疾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疟疾的基本病机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邪伏少阳,所以为半表半里。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温疟-证候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劳疟代表方:何人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疟疾



 要点一 概述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二) 病机

疟疾的基本病机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本病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脏。病理因素为疟邪、瘴毒。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后期正虚邪恋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 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二) 鉴别诊断

1. 疟疾与风温发热

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 疟疾与淋证发热

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鉴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疟疾的辨证应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其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首先瘴疟为疟疾一种,但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其次辨寒热偏盛。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瘴疟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再辨正气虚实。疟疾初起,邪盛正不虚,病属标实为主;如反复发作,耗伤气血,病程日久则现正虚邪恋之候。
 
(二) 治疗原则

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区别寒与热的偏盛进行处理。如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如属疟母,又当祛瘀化痰软坚。
 
(三) 证治分类

1. 正疟

证候: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证机概要: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
 
加减:痰湿偏重,胸闷腹胀,舌苔白腻,酌加厚朴、苍术、陈皮;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生姜、大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2. 温疟

证候: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柴胡、青蒿、桂枝、常山。
 
加减:表邪已解,里热较盛,发热,汗多,无骨节酸痛者,去桂枝;热势较盛而气津两伤者,去桂枝,加人参、北沙参;津伤较著,口渴引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
 
3. 寒疟

证候: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头身酸痛,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素体阳康,疟邪入侵,寒湿内盛。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甘草、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
 
加减:但寒不热者,去黄芩苦寒之品;寒郁日久化热,心烦口干,去桂枝、草果,加石膏、知母。
 
对于疟疾的治疗,多使用柴胡之剂,但必须辨证,不能见到疟疾一概使用之,临床应根据寒热往来的症状特点使用为宜。
 
4. 瘴疟

(1) 热瘴

证候: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瘴毒内盛,热邪内陷心包。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代表方:清瘴汤加减。
 
营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常山、青蒿、半夏、竹茹、碧玉散。
 
加减:壮热烦渴者,去半夏,加生石膏清热泻火;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干红少津者,酌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神昏痉厥,高热不退者,急用紫雪丹清心开窍。
 
(2) 冷瘴

证候: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证机概要: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槟榔、草果、石菖蒲。
 
加减:嗜睡昏蒙者,可加服苏合香丸芳香开窍;呕吐较著,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和中止呕。瘴疟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治疗宜重视解毒除瘴。如出现神昏谵语,痉厥抽风等严重症状时,宜早投清心开窍药物,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5. 劳疟

证候: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疟邪久留,气血耗伤。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截疟。
 
代表方:何人饮加减。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陈皮、生姜、红枣、青蒿、常山。
 
加减:气虚较著,倦怠自汗者,可加黄芪、浮小麦;偏于阴虚,下午或夜晚见低热,舌质红绛者,加生地、鳖甲、白薇;如胸闷脘痞,大便稀溏,舌苔浊腻者,去首乌,加姜半夏、草果芳化湿浊。
 
此外,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整甲煎丸。兼有气血亏虚者,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扶正祛邪。疟疾的治疗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截疟药物,常用的如常山、青蒿、槟榔、马鞭草、豨莶草、乌梅等。此外,服药时间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若在疟发之际服药,容易发生呕吐不适,且难以控制发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第九节 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71
【中内】20考研进行时-第175天
疟疾中医护理方法
第五十四节中医辩证治疟疾探讨
疟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