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内07——胃痛、腹痛、痞满
userphoto

2022.07.15 浙江

关注

轮考点 每日推送

青竹

考点

胃痛

1、概念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2、历史沿革

a.《证治准绳》→“胃脘痛处在心下”→当心而痛。

b.《医学正传》→九种心痛。

c.《四明心法》→吐酸→治肝为本。

.心悸病名首见→《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炙甘草汤”。

b.《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c.《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d.《医林改错》→“瘀血内阻”。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邪犯胃: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②饮食不节: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a.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

b.饮酒无节→损伤胃体;

c.偏嗜辛辣→蕴热伤阴;

d.嗜食肥腻,积滞难消→酿生湿热:

e.饥饱无常→空腹过劳/保餐后用力过度→损伤胃气。

③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痛。

④脾胃素虚:

a.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胃痛;

b.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胃痛;

c.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痛。

*若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⑤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⑵.【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⑶.【病位】→胃、肝、脾。

4、病证鉴别

[胃痛&真心痛]

5、治疗原则

6、病证转归

⑴.胃痛的调护特点:胃痛的饮食调摄十分重要。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①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②忌长期饮食生冷、醇酒等物;

③忌过用苦寒、燥热伤胃的药物;

④患病后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于消化为宜,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必要时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

⑤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⑥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避免外邪内侵。

⑵.胃痛若病情由轻转重,或血不循经,形成便血、吐血;或毒热内结,三焦壅塞,形成剧烈腹痛;或脾胃衰败,气血生化无源,形成虚劳;或由痰瘀互结,形成噎膈等,俱属危重证候。

7、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血瘀。

2.证治分类

【注】

*[2007.165]胃热肠燥:大黄黄连泻心汤。

*[2012.60]寒邪客胃证:香苏散+良附丸。

*[2013.167]胃阴虚证:益胃汤、一贯煎。

a.失笑散:胃痛[瘀血停胃+丹参饮];积聚[积证-气滞血阻+柴胡疏肝散]。

b.益胃汤:胃痛[胃阴不足];痞满[虚痞-胃阴不足];呃逆[胃阴不足+橘皮竹茹汤];虚劳[脾胃阴虚]。

c.黄芪建中汤:胃痛[脾胃虚寒];黄疸[阴黄-脾虚湿滞]。

d.良附丸:胃痛[寒邪客胃];腹痛[寒邪内阻/正气天香散]。

8、临证备要

1.治肝可以安胃。

2.注意“忌刚用柔”。

3.合理运用活血祛瘀药。

腹痛

1、概念

【腹痛】: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外感时邪: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腹痛。

②饮食不节:

a.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

b.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

c.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腹痛。

③情志失调:

a.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滞不通→腹痛。

b.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腹痛。

④阳气素虚:

a.素体脾阳亏虚→虚寒内生→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不能温阳→腹痛。

b.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⑵.【病机】→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⑶.【病理性质】→寒热虚实。

⑷.【病理因素】→①寒凝;②火郁;③食积;④气滞;⑤血瘀。

3、病证鉴别

[泄泻&痢疾]

4、治疗原则

总则:以“通”字立法。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

【经典】

*《医学真传》:“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

①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

②虚证者→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用攻下。

③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5、预后转归

①饮食有节;

②注意防寒保暖;

③密切关注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其伴随症状,并注意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的关系;

④如出现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脱证,必须立即处理。

6、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腹痛性质②辨腹痛部位。

2.证治分类

7、临证备要

1.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

2.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

痞满

1、概念

【痞满】: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2、历史沿革

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3、病因病机

⑴.【病因】→

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恣食生冷/嗜食辛辣/过食肥甘/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壅塞→升降失司→痞满。

②情志失调:

a.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司→痞满。

b.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无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痞满。

③药物所伤:误用/滥用药物;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遏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痞满。

⑵.【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⑶.【病位】→胃—肝、脾[同胃痛][主要在胃,可影响肝脾]。

4、治疗原则

总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①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并用。

②补虚重在补脾益胃,或养阴益胃。

③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5、预后转归

痞满一般预后良好,但痞满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痞满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可由不痛或痛轻发展至疼痛或由触之无形发展至触之有形,而转化为胃痛、积聚、噎膈等病证;另痞满日重,脾胃大伤,纳食不足,气血乏源,后天失养,可形成虚劳。

6、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②辨寒热。

2.证治分类

【注】

a.泻心汤:痞满[湿热阻胃+连朴饮];血证[齿衄-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血证[吐血-胃热壅盛+十灰散]。

b.补中益气汤:痞满[虚痞—脾胃虚弱];痢疾[休息痢—缓解期—脾胃虚弱];癃闭[脾气不升+春泽汤];耳鸣耳聋[清气不升/益气聪明汤];内伤发热[气虚发热];痿证[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7、临证备要

1.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2.久痞由气及血,痰瘀内生者,治宜软坚散结,化痰活血。

青竹

真题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1、2012N69A 患者性情易躁易怒,胃脘胀痛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A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B

化肝煎合左金丸

C

滋水清肝饮合左金丸

D

知柏地黄丸合左金丸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B

患者以“胃院胀痛”为主症,故可辨病为胃痛;根据“性情易躁易怒,且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可辨证为肝胃郁热证,故治疗时应选用具有疏肝泄热和胃功效的化肝煎合左金丸( B 对)。

2、2010N107B 腹痛寒邪内阻证的治法是

A

温中燥湿,散寒理气

B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C

温里散寒,化瘀止痛

D

温中补虛,缓急止痛

真题解析

【答案解析】B

腹痛之寒邪内阻证,是由于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所致,治当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B 对)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紧抓病机巧辨证 |揭秘刘渡舟先生治疗胃痛十二法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讨
奉献一张治胃痛的好方!
胃痛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