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已经30岁了,生活还可能变得好些吗?

今天,2019年12月31日,21世纪10年代的最后一天(这句敲出来莫名地多了几份仪式感)

网上漫天飞的资讯有两种,一种是第一批90后成功步入30岁行列,第二种是总结告别2019年展望2020年。其中第二种不消说,年年岁岁如此;第一种虽矫揉造作了些,但合着“三十而立”也值得琢磨一下30岁。

 01  


关于30岁,想到了前几天和发小的一段聊天。发小做了份MBTI测试,对照着解析感到道:

看了一下适合的职业里面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估计我以后的工作会很幸苦的。

我安慰:“没事的,不用担心”,没忍住加了句:“30岁就定了。

他哪肯服:

也不一定。30岁,说不大吧,也是生命的1/3 了;说大吧,也才刚刚开始。

“30岁就不会有大的变化了[苦笑脸]”,我继续强调我的看法,末了不忘说:“相信我(得出的这个看法)”。

继续追问:

你说的“变化”指什么?思维、工作、生活境况、.... 为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嗯…你刚才说的那个'不一定’是个概率问题……”

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说不明白,展开了回答需要时间,于是就模棱两可的跑偏了话题。

 02  


其实打心底里我是讨厌这个看法的,这明明就是变相的决定论。如果未来已定,不可期,人活着还有什么奔头?赤裸裸地是对所谓生命意义的挤压。试想一下——

如果你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给学生们上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坐教室后面一头白发的老教师旁听后带着慈祥而欣慰的笑容给你说:“小伙子(/小姑娘)讲的不错,好好教,30年后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坐在这里了。

你是感到被认可而开心,还是一眼望到头的毛骨悚然?

文字和语言是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的,而不是用来掐灭期望的火种的。常规的观点里,有时哪怕是这个文字或语言撒了谎,只要起到导人向善、给予希望、传递力量的目的也可接受。

对此做法我能理解,但不接受。花朵在温室呆久了,一旦接触风霜雨雪,岂不更糟。用欺瞒来维护的美好,垮起来声音更刺耳。

相比较我更喜欢罗曼·罗兰: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我们认清了我们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后,再有根有据有行动的朝着“好”的方向行进,那么这就是生活的英雄主义,这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03  


我为什么说“30岁就不会有大的变化了”呢?(更悲观地一句是“如果变,可能变的越来越遭”没有讲出来)源自于下半年做的两件事,在其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点:




一、认知是天花板

之前讲“一个企业的天花板是老板的认知”感觉有点远,但是当不同的认知把你身边的人一个个拉到不同的位置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好坏)也取决于各自的认知水平。

就拿讨薪这件事来看,就有很多种表现:有的人觉得麻烦干脆放弃、有的人火爆脾气暴力冲突、有的人选择走法律途径、有的人当成了玩游戏、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摸索着人性的规则……

这些不同的认知,是在30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起来的,如果符合事物本质规律,处理问题时事半功倍,否则,费时费力也不见得有效。如果要改善或者提升,不是没有可能,只是难度非常大。




二、思维模式是工具

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思维模式简单的讲是“想问题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就像手脚一样,时时刻刻也在使用,比如看这些文字的时候即是通过眼睛给大脑输送一个个文字,大脑串起来翻译成语义。

只是我们自己是如何使用的?要怎么更高效的发挥它的价值?就不见得每个人都注意了。于是遇到同样一个问题,比如填表格(都没有接触过的那种),知道如何思考的人会自觉的“想办法”弄清楚怎么填,而未刻意关注的人就可能不知所措。

思维模式既然是个工具,那么有意识利用起来的人就越用越顺手,使得思考效率也就越高;对此没有意识的人则依旧靠着“经验”——条件反射似的来处理问题,遇到陌生的事情,便无能为力了。更可怕的是,对于别人建议,会怼一句“我不都这样好好活了30年了嘛,继续这样有何不可呢?”




三、行为习惯是规矩

一个简单的假设:你每天或者每周的生活行为习惯都是很规矩的,比如几乎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每隔一个周期重复一次,那么试问重复之后的结果会和之前的结果有多大不同?

习惯了睁眼洗漱、挤公交/地铁上班、听工作安排、按部就班处理工作、回家躺尸玩手机、冲凉睡觉……第二天继续重复,第二年继续重复。那么第二年与第一年的结果变化可能多的是工龄奖金(如果有)。但这也不是变化,只是被动分配而已。

拿做课程这件事来说,如果仅仅是把它停留在“想”里面,每天依旧和往常一样,那么一定是做不出任何东西的。再比如想投资赚钱,当见到一个陌生项目时,第一时间跟从以往本能的行为习惯表示抗拒,降低了损失的概率是真,可能错过了机会也不假。

习惯了30年的既有的行为,想要改变,哪怕做一点点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想要求得更好的结果,只能靠机遇。否则,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是本质的规律。




四、现实生活是套索

这个更好理解,自己和家庭的吃穿住行日常开销是一定的、车贷房贷是一定的、“该”结婚了要结婚、“到点”了就生孩子、孩子教育费用逐年累加……自己学习提升还不算。除了富裕、有家底的、能力比较突出收入不错的小部分人,其他大部分普通人几乎在30岁的时候就会被这些套住(40岁是套的更死)

赤裸裸的人民币,追求变化本是为了更多的拥有它们,可是前提得先投入,投入了还不一定能达成理想的效果,却在大概率上会影响到当前的生活。变?还是不变?

想不想变?能不能变?敢不敢变?要如何变?……不好思考,感觉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没个头绪,思考起来也累得慌,罢罢罢~想这些干啥,是抖音不好刷,还是游戏不好玩,还是剧不好看?何必整这些,好好的按部就班的过日子就是了。 

如此四点,如何变? 

 04  


当然,生活不会堵死人。要变很难,但不是不能。

知道了难在何处,只要有强烈的意志和行动力,还是可以做些改善和优化的。

针对以上四点,做一个简单的方向性建议(具体操作细节暂不表)

  • 关于认知,多读书——揭示世间本质规律的好书,多接触自己觉得有“新奇”想法或观念的人。

  • 关于思维,学会质疑,万事问个“为什么?”,横向询问扩展面,纵向询问可探索的更深入。

  • 关于习惯,认定了的好习惯——比如思考、记录、交流,就开始试着坚持,一次养成一个即可。

  • 关于现实,未陷入其中的,可从自身客观基础出发做设计;已陷入其中的,分清轻重缓急逐次应对。 

我在观念上支持每一个想去尝试改变的人,去改变、去追求理想。人生因为有所追求,也尽力而为,便可无怨无悔。

但不盲目煽动。只有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旧愿意且有能力去尝试改变、追逐理想的人,便是坚定地理想主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拜单车:创业要明道、取势、优术/孙娟
习惯(好文分享)
看透本质四个步骤: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变得自律?
人的本质差别在于认知水平的差别,因为认知...
心智模型与认知层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