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走进西藏征文| ​世界屋脊上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昳岚


世界屋脊上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昳岚

 
去往日喀则
 
梦幻中出现的场景与反复听闻的名字一并在脑子里形成了特别印象。日喀则不比拉萨,除去已近国界边缘,海拔更高(3836米),活动更难让我徘徊了两天,终于禁不住扎什伦布寺以听闻先入的魅力,下了决心毅然前往。
日喀则不是品山水字画,是以精神引领而入圣的完美超脱之构想,以其神圣和胜境为超凡脱俗为吸引,又以普渡为入世,引发真实又虚幻想象而庄严殊妙,而向往之。
出了拉萨城不远,茫茫土色沧然扑来,山脉连绵起伏,不知大地多少万亿年前翻身换了个姿势休息,埋了生命的颜色,只把原始的底色裸露出高低凸凹,光秃得有点寒掺。也许它休息得太长太久,N年后仍然没有披上丝毫衣裳,让那些沧桑的群山只显巍峨坚硬,没有一点绿色养眼,让投去的目光枯槁。列车不断钻进一个又一个隧道在山的腹部穿行,偶尔惊艳的几棵单薄小叶杨,静立在光溜溜的路基不远处,坚强得伸展在茫茫荒凉之野,绿得寂寥绿得珍贵,孤单中渴望着普遍生机。属于拉萨地区的藏民居不时略过,区别于四川甘孜州民居的石砌三层碉楼,一律是较矮的土坯二层平房,显得小而节省材料。屋檐周围飘曳的风马旗,虽然已被阳光风雨曝露已近白色,吉祥之音却仍在风中不断传扬。房顶不见了其他地区把供养置在顶上的小桑烟炉,而挂经幡的树枝,鲜艳着红黄绿蓝紫,随风飘摇,精精神神的标志着藏式建筑无论楼房民居共有的精神胜境。远望过去,一片繁荣景象在空中赋予着无限希望和力量。
列车继续运行,渐渐出现的一片片田池整齐规整,只要有村落掠过就有大片的田池始见苗芽,把荒凉干燥的大地点缀得奢侈精致。而不远处的山脉仍然没有一点植被,匍匐着焦渴。列车里偶尔感到气喘,一种没做运动却出现张口喘一下的状态。日喀则在意向中接近,终于出现绿色,荒凉被铁轨两旁的绿色覆盖,成片的杨树在山下单细成林,小叶杨婷婷清秀,站在路边仿佛列队迎送。青稞田池便在树木中越来越密,“世界最高的青稞产地”在秃山上白字亮眼,湿地水泽奢侈地润着空气,大片的人工林夺目抢眼,属于干旱温热气候的树木不高不矮,以伞形树冠传递着适时的语言。我的眼睛渐渐湿润,为这荒凉中珍贵的生命颜色,为给凉薄的大地带来生机希望的栽植。这一路虽然仅三个半小时的路程,却被那绝无草植生命的干燥弄得焦虑不安,心无着落,我禁不住祈祷。
大地又变了,满目蓝微微的塑料扣在大地上隆起了无数个大棚,盖住了路基两侧的大地直至山脚,高原的绿色渴望都植种在里面了,给百姓的餐桌送去不再是单一的牦牛肉而是丰盛的各种蔬菜。这是旧日西藏不可能的事物,即使近几十年前也是难能的作业。藏地缺少蔬菜是共同的认知,没有鲜花以哈达代替敬献三宝也从久远沿袭下来。如今日喀则已今非昔比。
 
宾馆过于清凉有点不适
 
列车在期盼中进入日喀则车站。没料这座高原最南边界的城市,竟然有不断的旅人从各车厢门口吐出,涌满站台并有序地走出站口。公共汽车站就在第一眼可见的右侧,醒目着珠穆朗玛峰、阿里之游字样,一下把那高耸的珠穆朗玛蜂拉至眼前,仿佛就站在了雪山脚下。面对生命的严酷考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坦然面对,我顿然生出敬畏
出租车司机很是年轻,黄色的面孔几近黑红,暴露着日喀则的紫外线更强,太阳更近更亲热,你无须在阳光下行走,天天车里运行照样会被光栅透射得彻底无余。相比缺少阳光的脸,我惨白似病,这时倒觉得他们的颜色是一种健康,一种力的象征。
入住宽敞的宾馆,过于清凉有点不适,睡了一夜才发现,没发现电热毯,没有享受热风,习惯了东北温暖如春的室内温度,没有借电取暖的习惯意识,瑟缩了才开始寻找,才发现虽然干燥的电热,也能驱寒令你伸展。日喀则陡然变得温暖亲切起来。
日喀则不是寻常的旅游之地,扎什伦布寺更不为观山观景之足涉履,对于向往已久而到来的人来说,定是宿缘牵引才能千里万里赶来相遇,接续某一生的靓缘。我笃信之。扎什伦布寺是天边,是遥远,是值得一一巨细描述的境地。在西藏是唯一,在世界也是唯一,打破以往取一个场景内容描述的宗旨,我流水叙来,满足此行一一朝圣的虔敬之心。
 
扎什伦布寺转经路
 
也许一座寺庙在无信仰游人面前构不成什么吸引,而我虽不摈弃信仰之外却也没有入道,爱好促使怀着无比希望走来,一进入寺院便觉得别一样的清凉扑面,掩去了身后的凡尘。跟着藏民走进长长的转经路,从转经筒开始绕塔。古老的转经筒小而沧桑,在原始的油润中不停地转动,噜噜之声仿佛走过了千年有点疲累气喘,反倒让人摄心一境,进入它的声音。藏人虔诚,看他们转经的身姿脚步和口诵经咒的专心,你无形中受到影响。在这样的群体,若有左右顾盼便是一种辜负,不配走在他们之中。除了我们身着短衣长裤夹在藏民中尤显外夷,其他无余全是长裙藏民,他们的虔诚都集中在了左手长垂的念珠和微躬腰背走坡的姿态,融入他们就是融入境一的经行,融化累劫的坚执。但愿仅此经行消弭尘障,踏破坚冰融为清泉流水,洗净客尘,自利利他。
山像个巨大的屏障,较比一路所见的秃山,扎什伦布寺北依连绵群山,黄中微微泛绿透出无限生机,风马旗飘杨化作甘霖澍露着无处不在的生灵。和平鸽在眼前不时飞落,无视路过的脚步自顾祥和,鸟鸣空灵幽静,尤如迦陵频伽鸟出和雅音,杨柳随处投下树荫凉爽一刻热行的步履。所见扎什伦布寺墙内草木繁盛,绝不是一代人的栽培呵护,几代人的精勤操守在那些树木建筑上呈现光阴。岁月打扫出的各个路径洁净不染。路石、围墙、佛殿一律方形石头砌成,相比哲蚌寺大块随形而起的古老石砌,扎什伦布寺的建筑功夫是否更近一些?想象或猜测只归想象,而脚下的洁净让人止不住的赞叹起敬。路石已被摩擦的光亮,岁月的扫把经年累月打扫,身心恐怕也被清扫干净,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满眼的光洁,令人身心舒畅。
眼前出现了许多红色靴子摆在大门外,院内门口也摆放着两排整齐的靴履,想必里边集聚了很多光脚辩经的和尚,果然问之两位出来的和尚确定,且不许进入,打消了进去观看的念头。辩经是西藏僧众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相互提问、解答、辩论,消化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以达进一步明白理解,加深记忆。好比学生作业中的复习思考,这种方式从古延续下来成为西藏僧众学习的一大风景及特点。
路已呈下坡姿势。旁边几位维修工人传递水泥的样子,令人引去目光,他们不像劳动仿佛游戏。下边一人把装好的半袋水泥一甩,甩给几步之外的二传,二传接住顺势又是一甩,甩到二楼终点,如此反复,活儿干得看起来轻松愉快,还有不时回头笑看被观赏的暇余。劳动没有沉重反而有趣开心,丝毫不比也曾见到过的建筑工地的劳动场景逊色,他们在白晃晃的阳光下,亮着黑红的脸堂,伴随口中的歌声把铁锹撮起的水泥送到指定地方的几步距离,变成舞台踏出有节奏的舞步,抬腿、踏脚、错步、甩出水泥,全身动作都踩在歌曲的节奏上,把肢体协调得优美自在,让人看呆。他们哪里是在做着原始的沉重劳动,分明赋予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歌唱着劳动。原以为锅庄舞就是表现劳动的原生态舞,实际上就是劳作中实地操作的蹈步,伴以歌声节奏踏成舞蹈,而一转苦为性的劳作为快乐自在,不能不叹服藏人的聪明智慧,人可以做到自主。我一下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赞叹这样的劳动是如此的身心愉悦。扎什伦布寺气温越来越适宜可人,不再阴凉。
由于此行是朝圣的最后一站,格外珍惜着所遇所见,不肯落过每座山门每个大殿,每一处都可能触及的心灵,哪怕是一棵树,一枝花,一个台阶一处门槛,更有一座座佛像,一盏盏油灯或壁画什么景相,都可能擦出心灵的火花,成为顿然见性的所缘,我默默珍惜体验。扎什伦布寺成全了这种心情,没有人挨人的排队,没有匆忙的走过,更不担心碰到随处拿着酥油的手,安静地立在所遇的境前,数数心音找找自己很好。转经朝圣实际就是在朝自心,若能在纷繁的世事中静在一个角落发现自心、或找不见了自己,那是一种境界。有与没有,在与不在都是你的清净本然,不着有无,方归本初。
 
强巴佛是未来佛
 
走过所有的铺陈进入第一座主题大殿,门扁上的标志是强巴佛殿即弥勒佛。一迈进高高的门槛便见满面慈容的弥勒佛像,从高处垂着眼帘,笑看着你几乎把头仰到后背才能望到他的脸。强巴佛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未来佛,不同于汉地所有寺院第一进门就拜见的大肚弥勒佛,以“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之楹联让有心人思索自身哪些地方是可笑之处,而无意中引发深思警醒之普渡寓意,强巴佛以坐姿在高高的莲花座上表化,俯瞰众生乐苦,仅耳轮2.8米的长度, 3.2米的手长就能成为雕塑行列中的珍品。再看其皆属藏地佛像共有特点的眉眼,跟所有藏传佛像一样,传自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又融入西藏原始苯教的神,分别形成藏地佛像的妩媚、狰狞、极美极丑、极善与极恶等随化机而显现的面容。眉眼曲线的特别,相比显宗佛像的慈眉善目与沉静,藏传佛像表现睿智、力量、生动,仿佛随时都可能与你沟通满足你的心思,让你不肯挪步。强巴佛手中的如意宝应该赋予一切如意,只要你虔敬精勤善行,那如意宝便会满足你之所愿如意。或许塔座的莲花耐不住了持久的摩擦,已被黄铜全部包裹。低下头来绕佛三匝,才发现脚下的大块深色石砖是那么明亮,跟所见佛前台面无论什么颜色基质都透着亮光。时间在这里没有流去,多少日月光阴都被那些无数勤奋的手留在了面上,折射出幽幽之光,连门前的台阶也亮着历代的光影,使你迈上去的脚步都小心着,担心惊扰了那些精勤的人影。恰见一位和尚正在打扫院落,线麻扫把在他手里柔软地贴着地面,微尘都没有漏掉。不免又是一阵感叹,如此不时勤扫,经年累月哪个不会给你发光?一如身心的客尘,时时清扫岂有不清净之理。禁不住要过扫把也扫了起来,扫尘除垢一偈便随之涌出口来:“此尘是欲非土尘,密说此欲为土尘,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无惭放逸人……”扫得开心快乐。
撂下扫把转身,自来水龙头又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也学藏民接三次水向上杨出三下,再同样拍三次头顶,喝三口水,为吉祥之愿。印度阿迪峡尊者曾说,藏地的水质极好,仅以水供佛都会非常殊胜。
出了殿门往右,小胡同有个双开的门,被岁月淘洗的油漆斑驳露出木质原色,不像经常开启,只无声留着曝露沧桑,引人怀想又不知怀想什么。实际上,古老的寺庙本就在历代高僧大德祖师班禅达赖喇嘛们的祀殿灵塔中,继续着他们没有走完的佛陀之路,本就在他们法身不灭的光环中延续前行,岁月重叠着几个世纪的庇护和思绪,处处显现厚重古老。
 
灵塔祀殿
 
扎什伦布寺不同一般,以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和藏传佛教格鲁六大寺庙之一而闻名,更因象征着法身不灭的8座灵塔而具备法脉传承之殊胜加持。灵塔一事由来古印度国,两千多年前世界第一批释迦牟尼佛舍利灵塔的建树,成为先导承传下来,漫漫岁月中积习传到西藏,由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灵塔产生,于桑耶寺附近由印度高僧寂护大师圆寂而建成。后来历代喇嘛、班禅的遗体自然都有了各自的灵塔。
首先进入的是第四世班禅灵塔殿门。时间又在这里停驻,从1666建成至今三个半世纪,用在塔上的黄金白银铜、珊瑚珍珠玛瑙松耳石及绸缎幢幡,已经从起初的色彩缤纷、荣繁华贵褪色至暗淡甚至陈旧。万物可以经得起生死毁灭,却经不起光阴。追随精神依怙的人们舍得无偿投入,舍得巨资去建造一处所依来纪念他们的依怙而得到心灵安抚。寿至94岁的四世班禅由于对扎什伦布寺的特殊贡献,圆寂四年后肉身住进了用了四年建造的这座豪华的灵塔殿堂,延续无数信众的继续朝拜信仰。这是第一位驻锡扎什伦布寺的班禅,开创了历代喇嘛驻锡扎什伦布寺的先河。如此不能不以凡夫之想,三百多年的肉身现将如何,的确是凡夫之境界无法想象通达的境地。灵塔所建年代毕竟久远,高垂的幢幡已经褪色平淡,只把漫长岁月的暗沉垂在上面以示万物经不住的光阴,曾经的繁花似锦、金银琉璃也经不住漫漫时光侵蚀而失去光泽,无常是这里的最后语言。
五至九世的灵塔可谓幸运,WG时虽然遭受破坏,但被信众冒死保存下来,分别装进5个檀香木匣里,安装在塔的宝瓶之中才有了1980年后十世班禅主持的重建,让后人得以继续风雨之后的瞻仰。藏人可以缺氧,但绝不能没有信仰,信奉班禅喇嘛跟信仰佛陀无二。
释颂南捷,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灵塔祀殿。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过去在电视中每当听到他的名字,不免被他长长的名字停住一刻,为什么那么多字读起来那么冗长?又何为班禅,何为达赖喇嘛?不知西藏高低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如今用点心便知,在西藏作为常识的班禅、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格鲁两大系统的大活佛,达赖为观世音化身,班禅则为无量光佛化身,相互没有隶属关系。从教阶而论班禅高于达赖,从字意上讲“达赖”是蒙语大海之意,喇嘛即为上师、大师;班禅之“班”字是“班智达”学者之意。禅,跟汉语解释有所不同,臧语意为大,班禅即大班智达、大师、大学者。两种称谓均为清朝皇帝所赐。达赖喇嘛是顺治皇帝册封于1653年;班禅则是康熙皇帝册封于1713。那么额尔德尼——满语珍宝之意,班禅额尔德尼,是所有班禅的统称,确吉坚赞才是十世的名字。十世班禅一直被称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这是他一生的修为境界所达。那一年,十世班禅也许知道了生命的舟船将要在哪里停靠将息,他来到了日喀则,尽管路途遥远气候冬寒,视察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天机,1989元月28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轮转的指针将停定那里。那天十世班禅在日喀则圆满走完了这一世的路程而圆寂,转身奔赴另一程的所化之缘。党中央国务院获悉消息立刻决定在扎什伦布寺修建其遗体灵塔祀殿,并拨出6425万元,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筹建(网络),尤显十世班禅之伟大杰出。所建祀殿墙壁的厚得堪称无双,将近两米的厚度仿佛隔绝风雨雷电而归清静安宁。从建筑风格看,唐、清建筑艺术特色和佛教灵塔建筑艺术均融合其中,是佛教建筑史上少见的建筑艺术。
一路瞻仰朝拜下来不免生出疑问,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为何不见一、二、三世的灵塔?得到的答案是一世建在他生前主持的寺院甘丹寺,二、三世班禅也在曾主持的寺院建了灵塔。
 
扎什伦布寺的花草树木
 
高原寺宇中的花草似乎是一种极为奢侈的点缀,除去气温凉薄干旱,静修者们也许无瑕培植而忽略了植物的葳蕤,而扎什伦布寺不比其他,寺院内不时可见花草植物,在你转弯处,或门前墙角发现一簇美丽夺目的鲜花让你亮眼,或在伟岸强壮的白色碉楼的窗台,盆栽鲜花会在高处红粉亮绿,给庄严肃穆的氛围点缀出些许活泼生动色彩,尤显柔软。修行境界是要有美丽鲜花草木供养佛的,你可以把此点簇鲜花观想成一片无限,供养诸佛菩萨。那是僧舍的窗户,碉楼前后左右都洁净得纤尘不染,鲜花便显得更加鲜美宜人。走在这样的环境不仅心清静,身也清静。一座较矮的小房子前,翠绿的三棵园载植物格外撞眼,其形态如东北的倭瓜秧苗,阔大的绿叶衬得根部的黑土特别黝黑,刚浇过水湿润潮气,人的气息仿佛犹在那里。探头看看小屋里面,是个非常干净的水房?有水龙头,有专用的如厕之所、抹布,如此一个地方竟也清理的如此干净整齐,真的止不住再再赞叹。扎什伦布寺的环境,殿内殿外,点点处处都显着一个亮字,一个净字,可谓人静身净环境净,情器世界皆清静。
转经路上有几棵树陡增风景儒雅,也是朝过的几座寺院中唯所见的古树,且树身古老沧桑形状怪异不知何名。近前一看,见有牌子上写:互叶醉鱼草,178年树龄,这是否藏地最古老的树?不然,再往前看,有232年的,最后一棵竟然434年,树身粗壮两臂一抱不及,不知它们经历了怎样的风寒雨雪高阳烈日,把身体拧成麻花劲努力向上参空,甚至拧裂了树皮成为沟壑,集出顶冠一枝枝稠密的黄絮来遮挡烈日?她若是花是怎样的花呢?若不细看,还以为是提前偷享了春夏,过早入了秋的干叶,凑到鼻子跟前方才看出,那一片淡淡的黄色,是一朵朵小如高粱米粒的花朵,紧密的组成了穗状花序,没有花萼,没有叶子陪衬,纯粹的一树小花,黄得拥挤黄得一点也不水灵。却以紧密团结一起绽放,绽出了一树繁华。
 
暂别扎什伦布寺的路上
 
准备走出山门的感觉恋恋不舍,总想再待一会,再坐一会儿。待在这里就有清净的世界,走出山门便是尘嚣凡俗。你的心尚还没有入梵契修,清静的僧院会影响了你,诱惑的世界也会叨扰了你,便坐在椅子上多待一刻,多清静一刻。
从左侧红门陆续走出和尚,三五人,十来个人,或两三个都很年轻,他们绛红的僧衣仿佛一展展红旗,无论出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鲜明眼亮。他们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纯粹深邃的可知又难能的境界,让人忍不住会想象他们的世界,可你想不明白。和尚是一种精神意义以躯体呈现的符号,看似用着“不劳而获”的食物,可谁知他们所承载的救度担责,说有多么沉重就有多么沉重,丝毫的懈怠和不精勤都跟着因果,所以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学业繁重,消化吸收的方式辩经也不轻松,更有他们一切为了利众的修为修改自心,也很艰难。
他们刚刚下课,属于一个札仓的学僧。寺院有好几个扎仓犹如大学的各系各学院,学习内容也在共同的基础上各有不同。常住僧人900多名,分别归属各个扎仓学习管理。凡人只知和尚在深墙大院里念经打坐磕头的外相,内心的世界永远无法探进。远望他们的背影,为那个世界的孤独又无限宽广遐想,为卑自的始终在看,在望,在走无法领略深墙之内的精髓而无奈遗憾。那是由无数大德喇嘛高僧现观的清静世界,是凡尘无法了知无法走进的密境,更是他们追求证悟的一种世界。当然,和尚讲菩提心,讲慈悲心,正如一位大德所说,若生起利众的菩提心,他宁愿不要神通。
走到大街上,立刻又回到了衣食住行粮米油盐的买卖人流,来往扎什伦布寺的这条大街,交换更多,买卖更旺,商铺林立多是佛教用品,买与不买必须浏览驻足,认认日喀则的颜面,继续看望走。而此看望走不比彼看望走,没了支撑也没了脚力。路边一侧的古树成为我眼中最大最惹眼的风景。在高寒地区,能见如此沧桑老迈的古树,很是奢侈。南方虬髯苍苍的树,是温度和湿度的语言,而在世界屋脊上的日喀则,这样的大树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我停留在每一棵树下观望,走不进它们的生命也走不进它们的年轮,何况那样的高墙寺宇,那样的修行密境。沉默中我们对望,对它们形态曲伸仿佛经不起岁月风寒日曝的弯腰塌背,找不到答案。树是我永远的情结,无论走到哪个地域南方北方,树在我心中是最亮最倾心的风景,我们缺少树的风骨。
 
米勒日巴尊者的野菜
 
根本没有想到还能再遇这个野菜。就在返回的路旁,不经意中看见了它,绿绒绒的像一棵棵出苗不久的东北苋菜,摆在一个藏女面前,连人和菜均显一小堆一小块,她褐红的脸庞似乎也被那绿色的菜显得更加褐红,黑眼仁也仿佛被紫外线射得少了亮度。我欢喜地前去相问,错过了拉萨街巷的偶遇,在日喀则再遇,实在是一种补过。但她不懂我的语言,摆手不语。
初遇这种野菜是在甘丹寺背依的山上,见一个青年蹲在凹凸的山上做着什么,一同转经的喇嘛走上前去与他搭讪,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棵野菜,说他在采这种东西。我有点奇怪,这山上除了光秃秃的石头就是灰涂涂的土,哪有一丝绿芽?走了几步,喇嘛回过头来又说,这是密勒日巴尊者曾经吃过的野菜。哟!这可引起我的兴趣,有谁不知米勒日巴尊者在山洞苦修经年没有一点食物,是野菜帮他度过难关并吃绿了身体呢,也许那就是天道酬勤刻意为他而生出的食物。在凡人眼里那就是一种野菜,而在密勒日巴尊者或许就是来成就他的天馐……一路遗憾着喇嘛为什么不早说,也好找几棵回去尝尝……迈下一个个台阶,突然看见石阶缝里有一簇绿色惹眼,赶紧蹲下身来,奇怪这一片土石干燥的地方没有一丝绿,怎么石阶缝里竟然挤出了如此生动的绿叶?细看过去,竟是刚才喇嘛手里的那种野菜,一阵欢喜立刻伸出手去,啊呀!我大叫着迅速缩回了手,一阵钻心的刺痛疼得我几乎跳了起来,怎么这么厉害?我使劲甩手,然后伸到眼前,只见细细的针芒刺满了中指食指。前面的喇嘛已经回过身来采下了那两棵菜,先生也跟着在瞅。我再小心捏起叶子,发现野菜的根茎上生满了细细密密的针芒,看上去那么纤细却犹如钢针,我陡然生出敬畏,的确是不一般的菜呵,要想到手或吃到它,得吃点苦?它应该有个名字。
而这时,在日喀则无意相遇,真是喜出望外,想尝一尝的愿望也越来越切。能够提供山洞里苦修者的生命基本需求并令其躯体遍绿的野菜,定有妙处,却因嫌贵没有买下,心中耿耿,回到宾馆仍放不下。第二天又到这条街有心无心地转,果然又看见了那一小堆绿色,便站在那里不走。这次是个小伙子在卖,脸色尤其黑红,眼仁如果没有眼白衬托,界限几乎分不清楚,他坚守着20元一盘的价格,二话不说。先生这次没有犹豫立刻买下一盘,也就一把。不知怎么食用,恰好路遇一个机关单位大门处站着一人,看上去像懂汉语,便过去问,果然他说这是米勒日巴吃的野菜,叫沙不掘,可以水焯后吃,拌面条吃等。好喽。回到宾馆,便水焯一下放点油盐佐料跟土豆煮熟,期待着,非常认真地放进嘴里,一阵清鲜入口入味,果然不凡,连汤带菜吃得满足惬意,仿佛在吃密勒日巴赐予的圣物。次日又去买了两盘……
返回拉萨,在八廓街一条佛教用品及民俗饰品商业街,发现了曾经一走而过的沙不掘,也知道了这野菜很不好采,山上坎坷时有陡峭,大概都生长在石缝里,采摘的人起早上山,找上大半天才可能采到那么一点,便为20元一盘曾跟人家还价非常惭愧非常自责。以后不管几元一盘,只要发现就买回来,也不拘泥于吃法,就按着条件.拌了吃,蘸酱吃,汤吃炖吃,吃得不想回家,最后返程东北时,还在乘车前抽空又去买回两盘焯好,放在方便盒里带上,路上享用……
我欢喜着,欢喜感恩与“沙不掘”的缘分,我牢牢记住了这个了不起的野菜,记住与之相遇所赐予我的针刺和几番重复的经历,并把在西藏之行身体的妙好轻松部分归于“沙不掘”的功劳,因我愿意它拥有这样的神奇。

 

作者简介:
昳岚,原名张华,内蒙古人。作品刊载于《草原》《民族文学》《钟山》《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山花》《美文》《文艺报》等报刊杂志。作品获内蒙古政府“索伦嘎”奖;“汨罗江”文学奖等三十多次全国各种奖项,数次获得呼伦贝尔文学骏马奖。散文入选原《散文海外版》主编谢大光主编的《艺术的穿越死》等多种版本。著有散文集三部,中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雅德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2013年重点扶持作品;入选2015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工程;入选全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第四届全国百种优秀民族图书。有部分文章译介成外文。



 

      走进西藏征文活动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征文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当时间的脚步穿越光阴行至2021年时,当党和国家一并同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疫时,我们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2021年。西藏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4个历史阶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实现了两大跨越。
      西藏拉萨,一个离苍穹和神性最近的地方。那里的山绵延起伏直达云霄;那里的水湛蓝湛蓝如同一湖湖的蓝墨水;那里的云就在头顶;那里的天,近在云水之间……布达拉宫屹立在蓝天之下,千多年来,召唤着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大昭寺四周的青石板上,一年四季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叩着等身的长头。一个多美、多神圣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见证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特举办征文活动 |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 。


一、征稿主题
(一)本次征文大赛以、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以及民族文化、高原山水、雪域风情等为主。


(二)征文体裁以诗歌、散文为主。
(三)征文范围:面对全国文学爱好者。
(四) 《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散南国文学社 、《天涯诗刊》大家网中国作家在线作家网主办
(五)由榆次诗歌协会、朗诵协会、 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
中国创新文学网、《黄河文艺》、《东方诗韵》协办。
(六)终审将特邀全国知名文化人组成终审团。
(七)将评选出散文、诗歌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二三等奖颁发纯玉奖牌、书画,奖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优秀奖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奖品。届时还将择机邀请部分一、二、三等获奖者参加在拉萨举办的颁奖典礼。(优秀奖获得者采取适当缴费,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颁奖典礼及相关活动)


 二、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9月10日


三、征稿要求
  1、须为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文学作品(包括未在任何公众号发表的作品),诗歌、散文、字数不限。
  2、参赛作品一律必须为本人原创,杜绝抄袭、套改、拼接之作。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
  4、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享有使用权和版权,可复制、翻译、发行、汇编、改编或演出,有权在媒体上展示、展播,或用于相关的公益性活动。作品的阅读量和留言量也将作为评委评奖的参考依据。
 5、来稿一律注明“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征程+作者姓名”,以word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不得一稿多投,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详细地址、真实姓名、电话、邮编等联系方式。


四、投稿邮箱
《大家》微信平台:995624633@qq.com
榆次诗歌协会:baienjieshige@sina.com





 

《大家》书画:画家赵小杰作品


赵小杰,1974年生于秦皇岛,现居住北戴河。2007年师从孟祥顺老师门下学习国画,孟老师赠送堂号【风林堂】,2015年师从唐坚深造国画,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北戴河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画展并获奖,作品【瑞雪】入选2012年全国【百年百虎】国画精品展(中国美协江西美协举办),并在印度等国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赵小杰与唐坚老师合影
赵小杰和孟祥顺老师合影


感谢您的关注:《大家》欢迎您


        

 大家编辑部 


 名誉顾问


吉狄马加|贺敬之 | 李敬泽|白庚胜|邱华栋|李少君|  黄亚洲  | 燎原|梁平 | 李一鸣|成曾樾|叶梅|徐坤|郭雪波|张 柠|张清华| 张燕玲|

  

顾 问


潇潇|杨四平|胡弦|李自国 |刘川| 王爱民|金汝平|赵兴红|侯波|朱晓军|孙建军|吕贵品 |周占林|曹宇翔|罗广才|大卫|周瑟瑟|曹谁  |韩嘉川|马启代|韩庆成|胡茗茗|张桂兴|安娟英|罗永良|梁志宏|毅剑 |  韩玉光 |梁生智 |三色堇 | 慕白|李不嫁| 匡文留 | 黄栋梁|大枪|施秀华|赖廷阶|铁岭范君|王俊才|于江龙|瞿永生|宝 蘭|刘 年


名誉社长 |  路军锋  | 白恩杰


社长总编 |  西玛珈旺


名誉主编 |  孙振彦 | 田春来 |  蔡玉启  | 释圣静


主     编  |  王永淳


副 主 编  |  紫    箫


编  委   |锦上|贺秀琴|徐祯霞 | 碧金雕|伍三权|冯兴龙|松雪远阳|  | 子凡 |张常波 |王耀华|朱建燚


经典阅读:黄亚洲 周占林  李少君  胡弦 叶延滨 梁平 马启代 慕白  雷霆 大卫  三色堇 李不嫁 潇潇 杨四平 叶匡政 曹宇翔 汤养宗 周瑟瑟 马永波 雷平阳  沈天鸿 阎安 乐冰  曲近 王俊才 韩玉光 梁志宏 赖廷阶 纪洪平 王猛仁  秦巴子 大枪  铁岭范君  马慧聪 梁晓明 韩嘉川 曹谁  班琳丽 西征  静川 爱斐儿 霜扣儿 王童 匡文留 白恩杰  路军锋 大海  鲁橹  胡茗茗  张靖  李克利 大梁 阿未 大连点点 高伟 川美  湖北雪儿  蝶小妖  方文竹 付桂秋 朵拉 和四水 王川 姚树森 邓太忠 何金 老丹 吕贵品 施施然 陈广德 雨田  巩本勇 鹰之 宫白云 封期任 散皮 雾都蓉儿  花语  朝颜  曹三娃 姜华  胭脂茉莉 燕南飞 英伦 程红梅  冬雁  金汝平 芷妍  长安瘦马  赵小北  严小妖  汪抒   徐祯霞  徐庶  李解  金铃子 梅依然 铎木 空也静 铄城  白滢 虎兴昌(陆续添加)


 
 
 
 
 
 
 
 
 
  
 
 
 
 
 
 
 
 
 
 
《大家》平台
100000+作家文学爱好者都关注的微信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扎什伦布寺【西藏日喀则】
甜酱西藏行4(日喀则)
大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组图)
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景区
西藏归来不看寺【3】扎什伦布寺
一路向西,班禅驻锡之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