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抗菌药到抗微生物药,不仅仅是更名


从抗菌药到抗微生物药,不仅仅是更名

抗微生物药物,也即抗感染药物,主要是指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等。此次更名旨在提高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卫生工作者和决策者采取最佳做法,避免耐药性感染的进一步出现和蔓延。同时,也从概念上进一步扩大了对药物滥用问题的警惕范围。

由于细菌引发的感染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具有耐药性和难治性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和合理应用。但是近二三十年来,病毒等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感染发生率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病毒感染,不仅传播快,变异快,而且死亡率也较高,也缺乏针对性有效药物,例如此次新冠疫情。对此,世卫组织发出警告,“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导致抗生素的使用增加,最终将导致更高的细菌耐药率,从而影响到大流行期间和以后的疾病负担和死亡人数。”

抗菌药物可杀灭细菌,不能杀灭感冒和流感等病毒,但是抗菌药物又常常被错误地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或者在没有适当医疗监督的情况下使用,加剧了抗菌药物耐药趋势。

还有真菌感染,过去主要以浅部真菌感染为主,如足藓、体藓等,威胁生命的深部真菌感染相对少一些。但是由于抗菌药的广泛的使用,导致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增加,从而造成医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诱发二重感染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无论从药物的滥用,还是药物的研制开发,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减少抗菌药物依赖,中医药也可有作为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细菌感染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然而随着抗菌药的出现,细菌感染得到了有效治疗。抗菌药一度也被视为“万能药”,老百姓在家里也会常备一些。但由于过度的滥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减少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和依赖是十分必要的。

对此,中医中药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的事。在抗感染治疗上,其实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病原微生物的问题,这个是源头。二是病原微生物的炎症介质。病原微生物通过体内的炎症介质的介导,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在治疗过程中,不是说把这个病原微生物杀灭了,就解决问题了。如果在杀灭的过程中,炎症介质的介导没有被阻断,那么有可能是病原微生物杀灭了,但患者的器官也受到损害,甚至死亡。

中药在抗感染治疗中主要有几个特点:其一,中药里面有许多单体成分,被提炼之后,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已被证明对某些病毒、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比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甚至一些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是不可否认,很多中药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不似西药那么明显。其二,中药主要作用还是在体内产生一些抗炎的介质,包括K细胞、NK细胞等,增加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中药能够调控这些炎症介质,使得抗炎介质增多,那么就可以抑制病毒。我们叫这样的过程为非特异性免疫。

如果患者是比较轻的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个人建议完全可以使用中药。我们在救治危重患者过程中,虽然大多数为细菌感染,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也会考虑使用一些医院自己研制的中药,如炎调方等,对患者炎症介质的介导起到一个阻断作用,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在临床疗效以及症状的改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

我们看到,在新冠肺炎治疗方案中,中医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很多的新冠患者不是直接死于病毒,是病毒通过炎症介质的介导造成了炎症风暴,导致组织器官损害而死亡,那么中医药可以在抑制炎症风暴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也显示,中药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抑制炎症风暴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临床中,西药杀灭病原微生物,中药调节炎症介质,两者联合应用,就等于多靶点的治疗,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缩短用药时间,那么患者耐药的机会就会减少。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方向。

抗菌药,不宜作为家庭常备药

随着抗菌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最常见的药品,伴随着抗菌药的大量生产与应用,如医疗、养殖等,其造成的污染也逐渐扩大,并向着难以控制的方向迈进。刚才提到,老百姓喜欢在家里备些常用药,这是应该的,但最好备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或者OTC药物即可。

由于绝大部分的民众缺乏专业医学知识,无法准确判断病因。比如很简单的拉肚子,有可能是感染性的腹泻,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凉后导致肠蠕动增加。一般而言,OTC药比较安全,能够缓解腹泻症状和疼痛,避免过多损失水分。如果服用后未见效,则立刻去医院就诊。切不可自行服用广谱抗感染药,因为在家无法确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是阳性细菌或阴性细菌感染,最后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并带来更大的耐药性。

一旦明确病因之后,患者应该尽量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药物。有些医生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药物产生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忽略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注意!抗生素、抗菌药、消炎药大不同,很多人都吃错了
阿奇霉素抗病毒吗
区分抗菌药、消炎药、抗生素 不能再“吃错药”
抗生素,你滥用过么?
小儿咳嗽慎用抗生素
消炎药和抗生素,你还傻傻分不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