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德明会典 卷一 ----- 卷十

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一

宗人府

谱系

国初置大宗正院正一品衙门洪武二十二年改院为府设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职专玉牒谱系之事初以亲王领谱事後但以勲戚大臣掌之而不备官永乐七年迁都於北置行在宗人府十八年除行在二字洪熙元年复称行在正统六年复除之以本府所领系宗室重事故品秩特崇序列於文职衙门之首

皇明祖训

凡立宗正院以亲王长者主领院事以次官员皆用勲旧大臣专领玉牒谱系辨其亲踈敦睦皇族凡宗室有所陈请即为上闻听天子命

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正院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字临时随意选择以为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续添永为定式

东宫位下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

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

时永信惇

晋王位下 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

学继前修

燕王位下今为帝系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

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泽昭

恪广登庸

楚王位下 孟季均荣显英华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

士立全功

齐王位下 贤能长可庆睿知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

思复会通

潭王位下 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啓处询从式尊

闻汝贵中

鲁王位下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逹康

庄遇本宁

蜀王位下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

居务穆清

湘王位下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

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彛传贻连秀郁炳

燿壮洪基

肃王位下 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

谏处恒隆

辽王位下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

翰丽龙舆

庆王位下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隲

眷发需毗

宁王位下 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濶作

哲向亲衷

岷王位下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寛

熔喜贲从

谷王位下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

霁昱祯祥

韩王位下 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慥令

绪价蕃维

渖王位下 佶幼诠勋允恬珵效迥瑝湜源諲晳暐圭

璧澈澄昂

安王位下 斐序斌延赏凝覃濬祉襄恢严颛辑矩缜

密廓程纲

唐王位下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啓龄蒙颂体嘉

历恊铭图

郢王位下 伟闻参望奭箴诲洎臯夔麒麟余积兆奎

颖晔璿玑

伊王位下 顒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

玉冠泉金

毖初斯建节勖好必贞诠执凖符钧正询旼汝励?

荐諝演还畅先施遂省稽诹懽爰造就适艺冀埙箎

慧坚忻愿确监洁绰侁孜习献增盈谧临饶轶绩撝

靖江王位下 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

远得袭芳名

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大宗正院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陞转如常选法如或有犯宗正院取问明白具实闻奏轻则量罪降等重则黜为庶人但明赏罚不加刑责

事例

凡各王府有新生子女具生年月日并分嫡庶及生母姓氏奏报本府抄出附注宗支簿籍

凡各王府亲王郡王将军中尉诸名请封袭封及出阁新封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并薨故等项奏报本府抄出亦各附注宗支簿籍

凡各项附注簿籍俱备礼部行查及验玉牒文册相同囘报施行

凡亲王未之国除授长史等官吏部行本府转行各府长史司取具到任日期及啓王知会

凡各王府奏请禄米户部行本府查勘相同囘报施行凡亲王出府兵部奏拨仪卫司羣牧所等衙门官军旗校人等随侍行本府转送各长史司啓王知会在外无行

凡各王府有郡王将军中尉及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出阁起造房屋奏行工部转行本府查勘相同囘报施行

凡在京郕府秀府仪宾朝参俱由本府带注门籍凡玉牒翰林院每十年一次纂修本府具各王府宗支开报

凡玉牒纸劄永乐二十二年奏准於司礼监关领表背匠工部取用洪熙元年奏准行司礼监别造纸劄翰林院委官一员公同附注宣德三年奏准本府附写玉牒用翰林院官一员同本府经历於史馆内附写

凡本府合用纸劄弘治十年奏准於刑部关领印色顺天府买办

凡附注宗支弘治十年奏准吏部拨办事吏三名本府印信於承差内选补知印一名

南京宗人府

南京在洪武间为京师自永乐定都於北因名南京官署并置在南京者加南京二字今朝廷政令皆自京师出以逹於南京故以南京宗人府次宗人府诸衙门皆然其事例与在京衙门不同者各列於後

事例

永乐十八年改本府为南京宗人府不复降印惟改降经历司印与南京各衙门行移

凡本府正厅及中门以洪武间亲王曾掌府事至今官员人等不敢中厅而坐中门出入

明会典卷一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二

吏部一

官制

国初因前代之制置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等官天下政事皆由之而出其属有四部分治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俱正三品衙门设尚书侍郎等官仍属中书省十三年中书省革陞六部为正二品衙门如周官六卿各任其职建置大意具见祖训条章自是中书之政分於六部永乐初陞北平为北京总置行部後既迁都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於北除行在二字其旧在南京者加南京二字洪熙元年复称行在宣德三年行部革正统六年复除行在二字遂为定制两京六部并诸衙门建置沿革悉同以吏部为各部之首故总叙於此

诸司职掌

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勲封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曰选部司封司勲考功

皇明祖训

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後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文选清吏司

洪武元年初置六部每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十三年每部分四子部每子部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如周官六卿各率其属而治本部四子部曰总部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又改选部为文选司封为验封司勲为稽勲考功仍旧俱称清吏司各部诸司建置沿革悉同以文选为诸司之首故总叙於此其名目沿革各有不同则别见於本部之下

诸司职掌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文吏班秩品命

国初选用人才不拘一途设贤良方正聪明正直孝弟力田通经孝廉等科或从耆民及税户人材与科贡之士兼收并用随才授任多出亲擢其後始定铨选之法

诸司职掌

凡内外官员考满侍亲致仕丁忧残疾极刑考功司勲来付案呈本部立案作缺类写缺本赴内府铨注如遇本科迁调改降及内外衙门开到为事提问等项官员本部立案作缺仍连送选部移付司勲照勘明白开附转续贴黄考功附写行止如事故不明难以作缺者本科自行照勘囘报明白者一体作缺开附贴黄行止

事例

洪武间内外大小衙门缺官逐日申部作缺临选类缺赴科填注铨选永乐间按季造册送部成化以来在内缺官照旧移报本部在外所司五日一申巡抚都御史廵按御史都御史御史两月一奏以凭铨补

诸司职掌

凡考功付到考满官司勲付到起服官及内外衙门送到降用裁减截替别用官员就凭来文附簿立案起服考满官止凭来付案呈本部审实相同比例无差就便誊録选本引选本科该管裁减改降截替并为事释放罢闲起取官员随令备供历任脚色开写公私过名赴堂题判送稽勲考功查对贴黄纪録明白类奏照例选用如有公过差错就行引问取招移付考功纪録通问如隐匿的决及?私等项过名及改换出身有害於事者具奏送问进士监生通经秀才人材孝廉贤良方正等项俱凭来文附簿责供年籍住址出身名色丁产营生过名分成等第然後引奏选用隂阳医术行移太医院钦天监考试如果堪用照例具奏引选不堪用者将原举官吏依贡举非其人律付考功纪録本人放囘仍督令别举僧道亦凭僧道録司考试堪用申送本部俱该类奏引选其应选官员人等除僧道隂阳医士就除原籍其余俱各照例避贯铨注如无相应见缺借除在京在外者皆仍支合得俸给通理月日凡在京初入仕者试职其在京实授试职官员凡有陞除即与实授量才授职比与前任品级降等者亦实授外任官员果有才德荐举陞除在京者亦实授若因朝觐给由等项到部遇有缺员就便对品改除者实授陞除者试职如遇特旨陞降及与实授者不在此限在京已入流仓官不须试职未入流品官员俱与实授举人出身第一甲三名第一名从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在外承差有缺於能干人员内取用考满者准考功来付於行人内用起复者准司勲来付於五府六部知印内用五府六部知印有缺具奏於识字人材内取用

大明令

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

凡流官注拟并须回避本贯

事例

凡进士第一甲第一名除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除编修其余分送各衙门办事内外以次兼除

凡进士间选为庶吉士洪武间分置近侍衙门永乐以後止隶翰林院命学士等官教之学业成者除翰林官其後二甲除编修三甲除检讨兼除科道部属等官凡国子监监生入选分北监南监正行杂行每两月一次考试选用或有?缺不拘时月

凡监生不愿出仕成化十一年诏听选者授从七品依亲坐监者正八品有司职名二十三年令仍填注衙门给与散官

凡各部主事及大理寺评事历俸未及两考员外郎寺副未及一考序陞者俱令署职考满後奏请实授凡给事中有缺旧皆类选後止於进士内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弘治十五年令博士行人兼选又令照御史例选历练老成者除补其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有缺於年深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内具奏陞用

凡中书舍人有缺旧皆类选後止於进士举人监生内选除间有大臣子孙廕授或令试职习字出身者不在此例

凡监察御史有缺旧皆类选後於进士举人教官等项选除近例於行人博士进士及行取进士举人出身知县推官本部会同都察院考选分送两京理刑或试职满日陞除实授弘治十五年令照宪纲例於博士行人知县推官并教官考选历练老成者除补

凡行人洪武二十七年令於进士内除授

凡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録於教官内陞用凡太常寺恊律郎司乐以掌乐教师执事乐舞生选补天地山川坛并各陵奉祀祀丞以乐舞生选补神乐观提点知观於奉祀祀丞内选补俱从本寺选定送部奏除其曾经问罪者不许选除

凡钦天监官不由常选非奉特旨不得陞补监正监副有缺於本监官内推补五官正五官灵台郎於属官内推补保章正以下於天文生内选补

凡太医院官不由常选院使院判御医多奉特旨陞用御医有缺或行本院於医士内选补各王府良医俱於医士内选用

凡各王府长史等官但曾经过犯之人不许选用亲王妃父原无官者授兵马指挥及郡王妃父授兵马副指挥职衔俱不任事

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男为仪宾等项俱各见在及有子孙者不许陞除京职如已故及无子孙者一体陞除

凡公侯伯家宣德以前置教书儒士一人驸马家或有学録正统元年诏公侯伯自保通经秀才各除教官一员景泰五年令教书三年考中者给冠带三年授职後奏保勘实考中者准令教书三年除训导於本都督府带俸弘治十三年奏革保举从本部选除

凡两京礼部铸印局儒士辨印三年满日除授本局大使副使无缺除各府检校

凡鸿胪寺通事初办事三年食粮三年礼部考中冠带又三年除序班

凡各处举到经明行修怀才抱德之士旧例送翰林院考试後止於本部考分拨各衙门办事一年本衙门考勤谨者径自引奏送本部选用

凡教职洪武十八年以会试下第举人俱授学正教谕二十六年以监生年三十以上能文章者授教谕等官训导有缺以举人及考中监生并通经儒士选用永乐元年令由举人授者皆署职其所教生员科贡及数者方与实授正统八年令副榜举人限年及三十除授十一年令内外诸司官各举山林隐逸经明行修之士及科举出身仕宦为民无赃罪通经学者除授景泰元年令岁贡生员愿就教职者从翰林院考中除学正教谕训导成化元年奏准岁贡及纳马纳粟四十五岁出身者止除训导後惟岁贡考除余不准进士及内外见任官科目出身愿就教职者听

凡承差在外都布按三司役满到部分拨各衙门办事二年满日除驿丞

凡宗人府五府六部都察院知印有缺於役满承差内引奏选用三年满日考中宗人府五府从八品用六部都察院正九品用不中与不愿考者俱杂职用都司布政司知印从九品用

凡监生吏员系广西人除州县正官外不拘本地皆许选任教官系云南人亦许

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松人

凡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起复赴部除京官不考外如布按二司盐运使知府考过复除知州知县历俸半年之上者亦考过复除不中者逓降其余不考

凡类选官有进士监生吏员出身及考满起复病痊等官数内该有除授陞授改除降调等项考试已定查审得实先具各官印子数进入至日早朝将毕本部官请旨选官上退御便座奏选官总数毕引官叩头驾囘印绶监出印子用於各官职名之上对数相同司礼监官持本入奏本部官出就阙左俟旨出填榜揭示於午门东廊各官通知毕送吏科收贮

凡在部听选挨次未到官员监生情愿告就远方者成化五年奏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辽东所属衙门边远去处缺官查照考验奏请选用

凡府佐州县正官每遇朝觐年後员缺数多将挨次未及科贡监生拣选除补或远方知县缺多将地方相应科贡监生选补弘治十二年奏准每年二八月除常选外拣选一次

凡云南等处极边司府仓大使从九品员缺数多於考中二等杂职出身吏员内每年一次选补其南北二京仓塲及各边杂职仓官并各王府仓库官员缺於常选未及告愿杂职者每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选用

诸司职掌

凡内府除授官员令主事抄写处所到部呈堂具本覆奏附选京官就令赴任行移在京各衙门在外官员关领劄付其布政司正佐官员关领照会俱定限到任仍行取到任月日候囘报立案送司勲附黄如遇特旨陞改降除官员皆要具本覆奏附选一体行移其在外官员赴任一千五百里之外者移咨兵部应付脚力後惟云南应付脚力近年贵州亦许应付

诸司职掌

凡内外开设裁革减并一应衙门钦奉圣旨或据准各处来文开列各项缘由若系开设复设衙门定拟衙门品级合设官员数目具奏附写官制照例除官设吏若系裁革减并衙门具奏销除官制见任官吏取囘移付该科别用俱咨礼部铸销印信仍立案连送付司勲贴黄缺科作缺司封行移设吏

事例

凡父兄伯叔仕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在外有僚属者亦改调

凡各衙门官遇有更革及合回避任满如本衙门无相应员缺於相应衙门对品改调有为事问结送部收查发落例该降调及奉特旨降调者具奏除授

凡京官有才堪繁剧者具奏调用外官有才堪治繁见任偏僻及堪治简见任繁剧地方巡抚巡按官奏请更调者酌量更调或俱无可取起送赴部别用

凡京官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若王府官不拘军民职但与王同城居住者皆改调

事例

凡保举人才洪武十五年令朝觐官各举所知一人永乐元年令内外诸司文职官於臣民中有沉滞下僚隐居田里者各举所知正统元年御史有缺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各举一员除见任知县不举知县有缺令在京四品以上官及国子监翰林院堂上各部郎中员外郎掌科掌道官各举一员俱从本部推访除授不职者并坐举主五年令进士办事一年监生历事考中并坐监三年以上由吏员授官曾历两考者悉听保举十四年方面知府命在京三品以上官保举有才能出衆屈在下僚者听风宪官及上司举荐陞擢景泰三年诏各处见任官有屈在下僚文学才行之士隐於民间文官罢职无赃犯而才学可用者并听在京四品以上在外巡抚巡按方面并府州县正官举荐听用

凡在外布按二司府州县等官及教官有政蹟才行者许巡抚巡按官奏举

事例

凡两京衙门堂上官本部具缺奏请多从特旨陞用每缺一员推二人奏请简用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皆会各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推举巡抚都御史在内陆者会户部在边方者会兵部推举在外方面官本部推二人简用

凡南京翰林院掌印官缺本部具奏行翰林院推举简用

凡通政司缺通政参议鸿胪寺缺寺丞等官俱於相应官内择音吐洪亮便於言说者具奏简用

明会典卷二

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三

吏部二

官制

国初官制具载於诸司职掌至洪武末渐加更定革除年间多所变易永乐初悉复其旧暨建两京各衙门官职并置繁简随宜其後亦或因事损益而纲维体统一遵旧制今具列於後其所损益者各附本条之下南京所减员数正佐多寡不一不复备列

诸司职掌

凡内外各司府州县衙门并合属仓库河泊所税课司局驿逓闸坝僧道医术大小衙门合设官员及五军都督府并各卫所军职文官制度并令典名数务要周知

在京

太师      太傅

太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国初置三公府後不设官不特授但为大臣加官及赠官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太子宾客

已上皆东宫官不专授但为大臣兼官加官或赠官

宗人府

正官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首领官

经历一员

吏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属官选部司封司勲考功四部

後为文选验封稽勲考功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一员

文选司洪武二十一年添设主事一员考功司正统十一年添设主事一员

首领官选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员

初选部等部各有印信又有主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部为司郎中员外郎主事连衔佥书革去主事印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户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永乐後添设提督仓塲侍郎一员或尚书

属官浙江等十二部

後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一员

浙江司正统二年添设主事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本年又添一员

江西司正统五年添设主事一员七年又添设一员八年添设郎中一员【总理宣府粮储】十四年又添设主事一员

湖广司正统二年添设主事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成化六年又添一员陕西司正统三年添设主事二员十四年又添一员

广东司正统元年添设主事一员四年又添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

山东司正统二年添设主事一员七年又添一员九年又添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後革】弘治十三年又添设郎中一员【辽东管粮原在贵州司今改本司】

福建司正统六年添设主事一员十年又添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後又添一员後革一员

河南司正统元年添设郎中一员【後革】二年添设主事二员十四年又添一员山西司宣德元年添设主事一员【承运库办事】四年又添一员七年添设郎中一员【大同管粮】正统元年又添一员【蓟州管粮】二年又添主事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

四川司宣德七年添设员外郎一员【後革】正统元年添设主事一员二年又添一员七年添设郎中一员【後革】十四年又添主事一员

广西司正统十四年添设主事一员成化元年又添一员三年又添一员贵州司正统二年添设主事一员十四年又添一员成化元年又添一员云南司宣德七年添设员外郎一员【後革】九年添设主事一员【後革】正统二年添一员【专管收放苏常等府草价银】八年又添一员【专管监督御马监草料】九年又添二员【专管提督山海等处粮储】景泰元年添设郎中一员【後革】

首领官浙江等十二部主事各二员【内北平部四员】

後改革与郎中员外郎连衔佥书

照磨所

照磨一员    检校一员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所属衙门

宝钞提举司

提举一员    副提举一员【後不设】典史一员【後革】

抄纸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不设】

印钞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不设】

广盈库【後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宝钞广惠库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广积库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典使一员

赃罚库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外承运库【後革】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甲乙丙丁戊字库

大使各一员   副使六员【丙丁字库二员】

行用库【後革】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御马仓【後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军储仓【後革】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张家湾检校批验所【南京】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龙江盐仓检校批验所【南京】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礼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属官仪部祠部主客部膳部

後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一员

仪制司正统六年添设主事一员祠祭司正统六年添设主事一员主客司正统等年添设主事二员

首领官仪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员

後改革与郎中员外郎连衔佥书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所属衙门

仪礼司【後改为鸿胪寺另开於後】

司正一员【後改为卿】

左右副使二员【後改为少卿】

左右司丞四员【後改为寺丞革二员】

鸣赞四员【後改为属官添设五员】

序班四十四员【後为属官革十员】

首领官【後添设】

主簿一员【後添设】

属官【後添设】

司仪署【後添设】

署丞一员【後添设】

司宾署【後添设】

署丞一员【後添设】

行人司

司正一员    左右司副二员

行人三百四十五员【後减为三十七员】

铸印局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後添设一员】

教坊司

奉銮一员    左右韶舞二员

左右司乐二员

兵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属官司马职方驾部库部

後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一员

武选司洪武宣德等年添设主事三员正统十年添设员外郎一员後又添设郎中一员

车驾司正统十四年添设主事一员成化三年添设郎中一员

职方司洪武三十五年添设主事一员後又添三员正统十年添设郎中一员武库司正统十四年添设主事一员弘治九年添设员外郎一员

首领官司马等四部主事各二员

後改革与郎中员外郎连衔佥书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所属衙门

典牧所【南京设】

提领一员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革】  典史一员

会同馆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添设一员】

大胜关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刑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属官浙江等十二部

後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二员

正统六年各司俱添设主事一员广西司

四川司成化元年各添主事一员【後革】

首领官浙江等十二部主事各一员

後改革与郎中员外郎连衔佥书

照磨所

照磨一员   检校一员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司狱司

司狱六员

工部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後添设提督易州山塲侍郎一员间亦设太仆寺卿及通政等官而侍郎居多

属官营虞水屯四部

後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员   员外郎各一员

後设主事各二员

营缮司添设员外郎一员【管修京仓】又添一员【管神木等厰】添设主事一员【管清匠司】又添一员【管缮工司】又添一员【管张家湾砖厰及修通州仓】又添一员【管临清砖厰】

虞衡司添设郎中一员【管盔甲厰】又添一员【管遵化铁厰】添设员外郎一员【管理街道沟渠】都水司添设郎中一员【管理通州至德州河道】又添一员【管理济宁至仪真河道】添设主事一员【管器皿厰】又添一员【管庆丰等闸】又添一员【管六科廊】又添一员【管卫河提举司兼临清闸座】又添一员【管泉】又添一员【管济宁以南等闸】又添一员【管沽头上中下三闸】又添一员【管徐州洪】又添一员【管吕梁洪】又添一员【管苏松水利今改郎中】又添一员【管清江提举司造船】四司郎中等官间或因事添设改革不常者今不具载

首领官营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员

後改革与郎中员外郎连衔佥书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照磨所【添设後革】

照磨一员    检校一员

所属衙门

文思院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洪熙元年添设大使副使共六员不管院事

巾帽局【今设於内府】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针工局【今设於内府】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营缮所

所正二员【後革一员】  所副二员

所丞二员【後添设一员又添一员管器皿厰】

皮作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顔料局【後革】

大使一员

宝源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鞍辔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军器局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广积抽分竹木局【後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通积抽分竹木局【後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织染所杂造局【後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卢沟桥通州白河三处抽分竹木局【後添设】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正统九年卢沟桥添设副使二员

大通关提举司【後添设】

提举一员    副提举二员【後革】

典史一员

龙江提举司【南京】

提举一员    副提举二员

典史一员

龙江抽分竹木局【南京】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大胜港抽分竹木局【南京後革】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後添设一员】

都察院

正官

左右都御史二员

左右副都御史二员

左右佥都御史四员

後因巡抚地方添设不拘员数

首领官

经历一员    都事一员

照磨所【後添设】

照磨一员【後添设】 检校一员【後添设】

属官浙江等十二道监察御史六十员

後增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员

浙江道十员

江西道十员

湖广道八员

陕西道八员

广东道七员

山东道十员

福建道七员

河南道十员

山西道八员

四川道七员

广西道七员

云南道十一员

贵州道七员

司务四员

後止设二员

司狱司

司狱六员

通政使司

正官

通政使一员   左右通政二员

左右参议二员

首领官

经历一员    知事一员

中书舍人二十员

明会典卷三

卷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四

吏部三

官制

吏科

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

给事中四员

户科

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

给事中八员

礼科

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

给事中十员

刑科

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

给事中八员

工科

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

给事中四员

承天门待诏一员【後革】

阁门使四员【後革】

观察使十员【後革】

太常司【後改为太常寺】

正官

卿一员     少卿二员

司丞二员【後改为寺丞】

首领官

典簿二员

属官

博士二员    恊律郎二员

赞礼郎六员【後革一员】 司乐二员【後添设一员】

天地坛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山川坛籍田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祖陵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皇陵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扬王坟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後革】

徐王坟祠祭署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後革】

孝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长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献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景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裕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茂陵祠祭署【後添设】

奉祀一员    祀丞一员

牺牲所【後添设】

吏目一员【後革】

大理寺

正官

卿一员     左右少卿二员

左右寺丞二员

属官左右二寺

左右寺正二员  左右寺副四员

左评事四员   右评事八员【後革四员】司务二员

应天府

正官

府尹一员    府丞一员

治中一员    通判一员【正统四年添设一员管马】推官一员

首领官

经历一员    知事一员

照磨所【後添设】

照磨一员    检校一员

所属衙门

上元江宁二县【其余县分在外者见户部图志项下】知县各一员   县丞各二员

主簿各二员【後各添设一员】典史各一员

儒学

教授一员    训导六员【後添设】

隂阳学

正术一员

医学

正科一员

司狱司

司狱一员

江东巡检司

巡检一员

江淮巡检司【洪武二十四年添设】

巡检一员

都税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龙江宣课司

大使一员    副使四员【後俱革】

聚宝门宣课司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江东宣课司【洪武二十五年添设】

大使一员    副使二员

太平门税课司【後改为宣课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革】

秣陵镇巡检司

巡检一员

织染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後设左右副使各一员

龙江税课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龙潭税课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俱革】

大胜驿

驿丞一员

江东驿

驿丞一员

龙江水马驿

驿丞一员

龙江逓运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批验茶引所

大使一员

龙江里外河泊所

河泊所官二员【後革一员】

石灰关

大使一员    副使四员【後革三员】

龙江关

大使一员    副使四员

顺天府

正官

府尹一员    府丞一员

治中一员    通判六员【旧设一员後添一员管马又一员管粮又一员管匠又一员管柴又一员管河】推官一员

首领官

经历一员    知事一员

照磨所

照磨一员    检校一员

所属衙门

宛平大兴二县【其余县分在外者见户部图志项下】知县各一员   县丞各一员【後添革不一】主簿各一员【後添革不一】

典史各一员

儒学

教授一员    训导六员【内二员永乐十九年添设】

隂阳学

正术一员

医学

正科一员

司狱司

司狱一员

都税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正阳门外宣课司

大使一员

正阳门宣课司

大使一员

崇文门分司

副使一员

安定门外税课司

大使一员

安定门税课司

大使一员

德胜门分司

副使一员

张家湾宣课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添设】

芦沟桥宣课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添设】

王平口巡检司

巡检一员

石港口巡检司

巡检一员

齐家庄巡检司

巡检一员

芦沟桥巡检司

巡检一员

大兴县逓运所

大使一员

批验茶引所

大使一员

光禄司【後改为光禄寺】

正官

卿一员     少卿二员

司丞二员【後改为寺丞】

首领官

典簿二员    録事二员

属官

大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

署正各一员   署丞各四员

监事各四员

司牲司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後革】

太仆寺

正官

卿一员     少卿二员【後添设一员】寺丞四员【後添设八员】

首领官

主簿一员

常盈库【後添设】

大使一员

所属衙门

各牧监【後革】

监正各一员   监副各一员

録事各一员

各羣【後革】

羣长各一员

国子监

本监

祭酒一员    司业一员

监丞二员【後减一员】典簿一员

属官

博士五员    助教十五员

学正十员    学録七员

典籍一员    掌馔二员【後革一员】

中都国子监【後革】

本监

祭酒一员    司业一员

监丞二员    典簿一员

属官

博士一员    助教二员

学正一员    学録一员

掌馔一员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後添设】

武英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詹事府【後添设】

正官

詹事一员    少詹事二员

府丞二员

首领官

主簿一员    録事一员

属官

通事舍人二员

左右春坊

大学士各一员  左右庶子各一员

左右谕德各一员

左右中允各二员

左右赞善各二员

左右司直郎各二员

左右清纪郎各一员

左右司谏各二员

司经局

洗马二员    校书二员

正字二员

翰林院

正官

学士一员    侍读学士二员

侍讲学士二员

首领官

孔目一员

属官

侍读二员    侍讲二员

五经博士五员  典籍二员

侍书二员    待诏六员

史官

修撰三员    编修四员

检讨四员

尚宝司

卿一员     少卿一员

司丞三员

钦天监  囘囘监【後革】

正官【系囘囘监官後俱革惟添设囘囘科博士三员】监正各一员【今止一员】监副各二员【今止一员】

首领官

主簿各一员【今止一员】

属官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员【今止五员】

五官灵台郎各八员

五官保章正各二员

五官挈壶正各二员

五官监候各三员【今止二员】五官司历各二员【今止二员】五官司辰各八员【今止二员】漏刻博士各六员【今各项共七员】

太医院

正官

院使一员     院判一员【後添设一】

首领官

吏目一员

属官

御医四员

所属衙门

惠民药局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生药库

大使一员    副使一员

上林苑监【员後添】

正官

左右监正二员  左右监副二员

左右监丞二员

首领官

典簿一员

属官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

典署各一员   署丞各一员

録事各二员

左右中前後五军都督府经历司

经历各一员   都事各一员

五军都府断事官【後革】

正官

断事官一员   左右断事官二员

首领官

提控案牍二员

司务二员

司狱司

司狱一员

属官左右中前後五司【後革】

稽仁各一员   稽义各一员

稽礼各一员   稽智各一员

稽信各一员

中东西南北城五兵马指挥司

正官

指挥各一员   副指挥各四员【後各添设一员】

首领官

吏目各一员

各卫经历司

经历司各一员【後粮多卫分各添一员专管收粮】知事各一员

仓大使副使各一员

京卫武学【添设】

教授一员    训导六员

留守中等卫各门千户所

吏目各一员

牧马千户所

吏目一员

僧録司

左右善世二员  左右阐教二员

左右讲经二员  左右觉义二员【俱不支俸】

道録司

左右正一二员  左右演法二员

左右至灵二员  左右玄义二员【俱不支俸】

神乐观

提点一员    知观一员【後添设一员】

明会典卷四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五

官制三

吏部四

在外

各布政使司

正官

左右布政使各一员

左右参政各一员【後因事添设无定员】

左右参议各一员【後因事添设无定员】

首领官

经历各一员    都事各一员

照磨所

照磨各一员    检校各一员【後添设】

理问所

理问各一员    副理问各一员

提控按牍各一员

所属衙门

库杂造军器宝泉织染局【军器宝泉後革】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陕西四川茶马司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广西裕民司云南滇池鱼课司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後俱革】

各府

正官

知府各一员

同知各一员【後因事添设无定员】

通判各一员【後因事添设无定员】

推官各一员

首领官

经历各一员    知事各一员

照磨所【後添设】

照磨各一员    检校各一员

所属衙门

司狱司

司狱各一员

儒学

教授各一员    训导各四员【後添设】

仓税课司杂造织染局税课分司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府州县巡检司

巡检各一员

隂阳学

正术各一员

医学

正科各一员

僧纲司

都纲各一员    副都纲各一员

道纪司

都纪各一员    副都纪各一员

府州县水马驿

驿丞各一员

府州县递运所

大使各一员

府州县河泊所

所官各一员

各州【若不及三十里长有所属县分者裁减同知无所属县分者裁减同知判官】

【添设官与府同】

正官

知州各一员    同知各一员

判官各一员

首领官

吏目各一员

所属衙门

儒学

学正各一员    训导各三员【後添设】

隂阳学

典术各一员

医学

典科各一员

各处税课局茶课司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长淮广济二关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二员【後俱革】

各处铁冶批验茶盐引所

大使各一员

各处闸坝

闸官各一员    坝官各一员

州县仓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僧正司

僧正各一员

道正司

道正各一员

各县【若不及二十里长者裁减县丞主簿 添设官与州同】

正官

知县各一员    县丞各一员

主簿各一员

首领官

典史各一员

所属衙门

儒学

教谕各一员    训导各二员【後添设】

隂阳学

训术各一员

医学

训科各一员

僧会司

僧会各一员

道会司

道会各一员

四川阜民司福建银屏山银场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後俱革】

陕西司竹局

大使二员【後革】

各按察司

正官

按察使各一员

副使各二员【後因事添设无定员】

佥事【员数不等】

首领官

经历各一员    知事各一员

照磨所【後添设】

照磨各一员    检校各一员

司狱司

司狱各一员

各盐运使司

正官

运使各一员    同知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判官【员数不等】

首领官

经历各一员    知事各一员

各盐课提举司

正官

提举各一员    同提举各一员

副提举【员数不等】

首领官

吏目各一员

各煎盐提举司【後革】

正官

提举一员     同提举一员

副提举一员

首领官

典史一员

各盐运司提举司所属盐课司仓库

大使       副使

行太仆寺【後添设】

正官

卿一员      少卿一员

寺丞【员数不等】

首领官

主簿一员

苑马寺【後添设】

正官

卿一员      少卿二员

寺丞【员数不等】

首领官

主簿一员

各牧监

监正一员     监副一员

録事一员     围长一员

中都留守司并各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经历各一员    都事各一员

中都留守司并各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断事各一员    副断事各一员

吏目各一员

各卫经历司

经历各一员【後添设】  知事各一员

各守御千户所

吏目各一员

各宫观提点【後添设】   灵官【後添设】

副灵官【後添设】

王府官

长史司

正官

左右长史各一员

首领官

典簿各一员

属官

审问所

审理正各一员   审理副各一员

典膳所

典膳正各一员   典膳副各一员

奉祀所

奉祀正各一员   奉祀副各一员

典乐各一员

典宝所

典宝正各一员   典宝副各一员

纪善所

纪善各二员

良医所

良医正各一员   良医副各一员

典仪所

典仪正各一员   典仪副各一员

伴读各一员【後添设】

教授各一员【後添设】

引礼舍人各三员【後革二员】

工正所【後添设】

工正各一员    工副各一员

各仓库

大使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郡王府官【後添设】

教授一员【各府镇国将军有奏乞教授者添设一员】

典膳一员

宣慰使司

正官

宣慰使各一员   同知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佥事各一员

经历司

经历各一员    都事各一员

宣抚司

正官

宣抚各一员    同知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佥事各一员

经历司

经历各一员    知事各一员

安抚司

正官

安抚各一员    副使各一员

佥事各一员

首领官

知事各一员【後改为吏目】

招讨司

正官

招讨       副招讨

首领官

吏目

长官司

正官

长官       副长官

首领官

吏目

蛮夷长官司

长官      副长官

蛮夷官

苖民官

千夫长

千夫长     副千夫长

百夫长

军民万户府经历司

经历一员     知事一员

自蛮夷官以下後不选

明会典卷五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六

官制四

吏部五

吏【旧隶本司掌行今归验封司】

国初因前代之制令有司设司吏许各保贴书二名其後定设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俱视政事繁简为额及政事益繁又设提控都吏人吏胥吏狱典攅典事简者则裁减之所设各数今各注诸司职掌本文之下其所未载衙门亦增书於後云

诸司职掌

在京衙门该设吏典【今将名数各注于下】

宗人府

提控一名     典吏一名

中军都督府

提控二名     掾史六名

典吏一十九名   门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掌关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左右前後军都督府

提控各二名    掾史【各六名後府添五名】

典吏【左府一十四名 右府一十八名前府一十四名 後府二十五名】

承发       架阁库典吏

掌关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吏礼兵工部

都吏各四名

令史【吏礼部各七名 兵部二十六名工部一十六名】

典吏【吏部三十四名 礼部三十五名兵部一百三十四名 工部七十九名】承发【吏部四名   礼部二名兵部三名   工部五名】

架阁库典吏【吏部一名礼兵工部後俱革】

兵部所属衙门【後添设】

大胜关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工部所属衙门【後添设】

文思院

司吏一名     典吏三名

营膳所

司吏三名     典吏十一名

作皮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宝源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鞍辔局

司吏一名

军器局

司吏二名     典吏一名

柴炭局

攅典四名

织染所

典吏二名

台基厰

攅典二名

大通关提举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通州抽分竹木局

攅典二名

芦沟桥抽分竹木局

攅典三名

通积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白河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广积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芦沟桥北抽分厰

攅典一名

磨石口抽分厰

攅典一名

户部

都吏十三名    令史四十一名

典吏一百四名   承发

架阁库典吏【後革】

照磨所

司吏二名     典吏十二名

所属衙门

宝钞提举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抄纸局

典吏一名

印钞局

典吏一名

宝钞广惠库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广积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罚库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承运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甲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乙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丙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丁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戊字库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广盈库

攅典一名

张家湾检校批验所

攅典一名

御马仓

司吏二名     攅典一名

东安门仓

攅典二名

西安门仓

攅典一名

北安门仓

攅典一名

长安门仓

攅典一名

旛竿寺

司吏一名

蜡烛寺

司吏一名

刑部

都吏一十三名   令史二十六名

典吏一百十八名  承发四名

架阁库典吏【後革】  掌簿籍典吏四名

照磨所

司吏【後革】      典吏十二名

司狱司【後添设】

狱典六名

都察院

都吏二名     令史六名

典吏二十二名   看奏本典吏

承发【後俱革】     巡按书吏【见後】

巡抚【增】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二名

十二道【今十三道】

书吏       典吏

承发【後革】

浙江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江西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福建道

书吏四名     典吏七名

湖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广东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广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河南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东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陕西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四川道

书吏二名     典吏七名

云南道

书吏一名     典吏八名

贵州道

书吏一名     典吏十八名

巡按书吏各二名

巡盐书吏各二名

清军人吏十三名

提督学校书吏各一名

刷卷人吏

通政使司

令史六名     典吏十九名

大理寺

胥史八名     典吏二十二名

承发四名     架阁库典吏一名

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後革】

司吏       典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五司【後革】

司吏       典吏

太常司【今为太常寺】

司吏【後改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祠祭署

司吏【後革】

牺牲所【後添设】

司吏一名

国子监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簿厅

典吏一名

光禄司【今为光禄寺】

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大官等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大官署添一名】司牲司

司吏二名

司牧局【後添设】

司吏二名

王府典膳所

司吏

太医院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

惠民局

司吏二名

生药库

司吏【後改攅典一名】

钦天监

司吏二名     典吏二名

五官司历

司吏【後革】

翰林院

司吏一名

仪礼司【今为鸿胪寺】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後添设】

司仪署【後添设】

司吏一名

司宾署【後添设】

司吏一名

会同馆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後添设】

行人司

司吏一名

铸印局

司吏一名

太仆寺

今史七名     典吏十四名

常盈库【後添设】

攅典一名

各牧监

司吏       各羣司吏【後俱革】

应天府

令史八名     典吏三十名

承发一名     架阁库典吏一名

经历司

典吏

司狱司

狱典一名

上元县

司吏       典吏共三十九名

铺长

江宁县

司吏       典吏共四十二名

承发       书状

铺长

本府儒学

司吏一名

顔料局

司吏

龙江递运所

司吏       典吏

龙江龙潭税课局

司吏       攅典

都税司

司吏       典吏

聚宝门龙江宣课司

司吏       攅典

太平门税课司

司吏       攅典

织染局

司吏       典吏

秣陵镇等巡检司

司吏

东阳等驿

驿吏

龙江石灰山大胜关

司吏

东西南北中城兵马司

司吏       典吏

甲乙丙丁戊字赃罚广惠承运广积库

司吏       攅典

宝钞提举司

司吏       典吏

抄纸印钞局

司吏       典吏

军储仓

攅典

龙江盐仓批验所批验茶引所

攅典

典牧所

司吏

司牧局

司吏

牧马千户所金驼羣养马看山百户所

司吏

午门端门承天门东上门东中门东安门西上门西中门西安门北上门北中门北安门

门吏

军器局

司吏

龙江提举司

司吏

营缮所文思院

司吏       典吏

巾?针工局

攅典

龙江大胜港抽分竹木局

司吏

宝源皮作鞍辔局

司吏       典吏

顺天府【已下俱後添设】

令史十六名    典吏三十五名

经历司

典吏

照磨所

典吏四名

本府库

攅典一名

司狱司

狱典一名

宛平县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大兴县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广源闸双丰闸

闸吏

芦沟桥王平口石港口齐家庄四巡检司

司吏各一名

芦沟桥宣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都税司

司吏二名     攅典二名

正阳门宣课司

司吏二名     攅典三名

德胜门分司

攅典一名

崇文门分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批验茶引所

攅典一名

张家湾宣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安定门税课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大兴县递运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郑家庄马房仓

汤山草场仓

明智房草场

台基厰草塲

黄土仓

安仁坊草场

北草场

北新草场

攅典各二名

义河仓

坝上南仓

坝上北马仓

石桥南仓

东直门里牛房仓

南石渠仓

吴家驼牛房仓

胡渠马房仓

坝上北仓

北高仓

芦沟桥抽分

东直门外牛房仓

南石渠西仓

坝上东马房仓

金盏儿甸仓

坝上仓

攅典各一名

西城等草场

攅典共十一名

东西南北中城五兵马司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五名【中兵马司添一名】东上门

门吏二名

东上北门

门吏一名

东上南门

门吏一名

北上门

门吏四名

长安左门

门吏二名

北中门

门吏二名

西上门

门吏二名

长安右门

门吏二名

北安门

门吏四名

东安门

门吏三名

西安门

门吏四名

端门

门吏四名

承天门

门吏三名

午门

门吏四名

西中门

门吏四名

东中门

门吏一名

詹事府

令史二名     典吏二名

左右春坊

司吏各一名

司经局

司吏一名

上林苑监

司吏二名     典吏七名

林衡良牧嘉蔬蕃育四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

明会典卷六

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七

官制五

吏部六

锦衣卫

令史       典吏

承发

千户所百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典吏

仓攅典

鞍辔火药局

司吏

草场柴场所

司吏

王府仪卫司

司吏

金吾前卫

令史       典吏

卫镇抚司

司吏

所镇抚司

司吏

千户所拨守大理等旗军所草场所

司吏

羽林左右府军府军左右前後旗手神策骁骑右镇南水军左龙骧天策豹韬虎贲右兴武鹰扬江隂十九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仓攅典

柴草场

司吏

留守中虎贲左广洋三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卫镇抚司

司吏

所镇抚司

司吏

仓攅典

应天和阳留守左右水军左龙虎武德横海龙江九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仓攅典

渖阳左右留守前後英武蒙古右六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广武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仓攅典

飞熊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蒙古左卫

令史       典吏

千百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仓攅典【已上皆南京】

锦衣卫【已下俱後添设】

令史六名     典吏十九名

仓攅典一名

镇抚司

司吏四名     典吏九名

驯象等所

司吏共二十四名

仓攅典一名

百户所

司吏共八十七名

北镇抚司

典吏一十名

彭城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仓攅典二名

旗手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留守中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史七名

留守右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留守左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留守後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

留守前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

武骧左右卫

腾骧左右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十九名

长陵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八名

献陵卫

景陵卫

裕陵卫

茂陵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六名

仓攅典各一名

神武右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神武左卫

神武後卫

大宁中前卫

忠义左右前後卫

府军後右卫

龙虎卫

大兴左卫

虎贲左卫

龙骧卫

蔚州左卫

义勇左右中前後卫

富峪卫

济州卫

会州卫

武成中卫

燕山左右前卫

济阳卫

永清左右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司吏各六名

仓攅典各一名

虎贲右卫

武德卫

兴武卫

鹰扬卫

神策卫

渖阳左右卫

豹韬卫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六名

寛河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九名

仓攅典一名

羽林左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仓攅典一名

羽林右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羽林前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八名

仓攅典一名

金吾前卫

武功右中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十名

仓攅典各一名

武功左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六名

所司吏六名

金吾後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仓攅典一名

金吾左右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九名

仓攅典各一名

府军卫

府军左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七名

仓攅典各一名

府军前卫

令史四名     典吏十一名

所司吏二十三名

应天卫

典吏八名     司吏八名

和阳卫

典吏七名     司吏八名

骁骑右卫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镇南卫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通州卫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仓攅典八名

蕃牧千户所

司吏七名

牧马千户所

司吏二名

王府长史司

司吏二名     典吏十二名

典簿厅

典吏一名

仪卫司

司吏一名

羣牧所

司吏一名

典仗所

司吏六名

审理所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

典膳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纪善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奉祠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工正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宝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良医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仪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仓攅典

库攅典各一名

在外衙门该设吏典

各布政司

通吏       令史

典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库攅典

经历司

典吏

理问所

司吏       典吏

各府

司吏       典吏

承发

经历司

典吏

司狱司

狱典

各州县

司吏       典吏

承发

各府州县儒学

司吏

各府州县税课司局

司吏       攅典

各府州县仓

攅典

各府库

攅典

各递运所

司吏       典吏

各水马驿

驿吏

各巡检司

司吏

按察司

书吏       典吏

承发

经历司

典吏

司狱司

典吏

架阁库

典吏

盐运使

书吏       典吏

承发

经历司

典吏

盐仓攅典

批验所

攅典

库攅典

盐课提举司

司吏       典吏

盐课司

司吏

各都指挥使司

令史       典吏

承发

架阁库典吏

经历司

典吏

断事司

司吏       典吏

各卫

令史       典吏

千户所

司吏

镇抚司

司吏

各守御千户所

司吏

还职役官吏人材生员

诸司职掌

凡在京各衙门送到还职官员俱凭来文随即附簿查对缺册如未作缺者立案类写手本赴吏科给凭已作缺未除官者立案给凭就连送付缺科销缺司勲续黄作缺已除官者见送官员若照钦定事例戴罪还职者立案给凭赴任仍将新官类奏取回或就彼调用若不系戴罪还职先已除官代替者不必发回就令备供脚色过名查考类选别用但有过名纪録的决并戴罪者俱付考功纪録司勲附黄还役吏送付司封转发还役人材生员人等咨发原该衙门收管办事

事例

洪武间令府州县首领官在任三年及九年考满考不称职者发充吏役三十一年令不分在任月日浅深但不称职俱发充吏至三十五年令未及三年九年者俱仍旧引奏复职 成化六年奏准官员除事干情重照例改调若违限失错犯笞杖等罪免其问断止令罚赎还职

凡法司问断还职官员在京者用手本送还职在外者给凭赴任各王府文职官员法司问拟答杖罪名送来还职者给凭赴任徒流及私罪具奏定夺法司送来收查发落官员查例定夺

天地山川等坛孝陵长陵等祠祭署奉祀祀丞两京太常寺典簿恊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官并两京乐舞生有犯除奸盗诈伪失误供祀并一应?私罪名不分轻重照例黜罢外其有讦告词讼及因人连累并一应公错犯该笞杖罪名并徒罪不系干碍行止者俱赎罪各还职役 弘治十三年奏准在京大小衙门当该吏典患病一个月勘寔俸粮住支名缺拨补病痊仍送原役衙门收候参补若有奸?托故以图改拨者问发为民

给假

诸司职掌

凡内外官吏给假省亲迁葬者须要具奏俱量地远近附簿定限行移应天府给引照回仍行体勘至期各还职役不在作缺之数如违限日久不到者就行提问

事例

洪武间在京大小衙门官吏给假省亲祭祖等项自行具奏取自上裁如准本部覆奏定限放回其考满吏给假别无粘带就行定限除路程日期外别与假一个月在家俱给引照回 洪熙元年诏内外文职官员离家年久者许具奏挨次给假省亲祭祖 宣德元年奏准外官九年考满到部许令给假省祭陞除以後不许给假又令京官给假但违限一年之上停俸五个月 景泰六年奏准听选监生并考满起复裁减等项官员守候日久许其给假依限回部听用 天顺二年奏准办事官满者数多俱候类奏方得放回省祭自後各衙门送到查审明白即送顺天府给引照回以次取用 成化五年令监生给假违限三年之上者送问未及三年告有事故文凭俱免问罪十一年令京官离家十年者方许省祭 二十三年诏两京文职有离家六年之久欲给假省亲者查无违碍许其归省

凡两京给假省祭官员除往回水程许在家两个月违限一年以上住俸五个月一年半以上者送问

凡京官及进士奏乞毕姻行同郷官员保勘明白具奏定夺

凡官吏监生妻故送幼子还乡行勘是实官具奏许在家两个月违限半年以上者送问监生吏典给引放回

明会典卷七

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八

吏部七

验封清吏司

诸司职掌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邦之封爵

国初封功臣因前代之制爵有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後子男革不封其有功封公侯伯者皆给诰劵或世袭或不世袭各因其功之高下为等

诸司职掌

一凡公侯伯子男见职授封者必须随即奏请封号爵禄等级及驸马婚礼俱用具奏给授诰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书舍人书写尚宝司用宝完备择日具奏颁降

一凡功臣殁後加封公追封为王侯追封为公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赠封爵一体追封其袭爵子孙非建立奇功异能生死只依本爵

一凡命妇因子孙官爵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追封则不用

一凡封赠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须用爵

一凡功臣封号如开国辅运守正文臣之类非特奉圣旨不与

一凡见封公侯伯子男封赠三代并妻室合依钦定事例各依见授名爵照例封赠

事例

凡勲阶如特进光禄大夫柱国之类乃一品官所该给授公侯伯间有特旨给授者旧制亦惟本身受封始得後袭封者或有之

诸司职掌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国夫人本官妻封某国夫人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侯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侯夫人本官妻封某侯夫人

伯子男同

诸司职掌

凡受封官身死须以嫡长男承袭如嫡长男事故则嫡孙承袭如无嫡子嫡孙以嫡次子孙承袭如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承袭不许搀越仍用具奏给授诰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书舍人书写尚宝司用宝完备具奏颁降及孔氏袭封衍圣公如之其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务要本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具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移付选部附选司勲贴黄考功附写行止类行到任见到者关给劄付颁降诰勑

事例

洪武十三年奏定公侯封号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世袭者曰世袭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追封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其将军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諡某

凡公侯伯殁後子孙奏请袭爵本部奏准行该府保勘应否袭爵取具结?宗图连人送部奏请定夺

凡土官承袭国初皆本部掌行洪武三十年以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职掌土兵改隶兵部其府州县巡检驿传土官仍属本部 正统元年奏准土官在任先具应袭子侄姓名开报合干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袭六年奏准预取应袭儿男姓名造册四本都布按三

司各存一本一本年终类送本部以凭查考以後每三年一次造缴 天顺二年奏准土官病故该管衙门委堂上官体勘应袭之人取具结?宗图连人保送赴部奏请定夺 弘治二年奏准十年外文书到部者不准承袭 五年诏十年内曾在本处上司具告者亦准承袭

文武官俱有封赠武官归兵部惟公侯伯以封爵从本司掌行与文职封赠制度具列于此

诸司职掌

一凡文职官一品至五品武职官一品至六品照依生前散官果有功蹟合加封者例与加赠

诸司职掌

一凡公侯一品赠三代二品三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赠父母妻室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散官职事其合封三代二代并父母及妻者照依子孙见授职事照例封赠一凡封赠文官散官如上阶特进光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类非特奉圣旨者不与

一凡文官应封赠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钦定资格一品赠三代二品三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赠一代各照见授职事依例封赠

正一品至从七品曾祖父祖父父各照见授职事对品封赠

正从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赠一品夫人正从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赠夫人

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

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

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

正从六品母妻各封赠安人

正从七品母妻各封赠孺人

一凡遇前项封赠依例具本奏闻吏科给事中置立文簿附写各该封赠爵职钦用勑符御宝本部抄录具印信手本送中书舍人书写诰勑其文职官员申请封赠本部行移保勘如果於例相应然後照例施行

一凡文职官一品至七品止封赠散官职事其合封一代二代三代者俱照见授职事父母见任者不封已致仕并不在任者封之能在任弃职就封者听

一凡诸子应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若所生母未封赠不得先封其妻

一两子当封从一高者妇人因其子封赠而夫子两有官亦从一高者

一应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生前未封已殁继室当封者正妻亦当追赠其继室止封一人

一凡命妇因子孙品级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若已亡殁或曾祖祖父在者不加

一凡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陞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陞至正从三品封赠一次陞至正从二品封赠一次陞至正从一品封赠一次【洪武十六年正从四品亦封赠一次】一凡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十恶奸盗除名等罪及例所封妻不是以礼娶到正室或系再醮倡优婢妾并不许申请

一凡诸职官曾受赃者不许申请封赠之後但犯取受之赃并行追夺其祖父原有官进一阶非因子封赠者不在追夺之例

一凡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如不遵守将所授诰勅追夺断罪离异

一凡在京官四品以上试职实授颁给诰命取自上裁已给诰命者亦须一考满方许封赠五品以下官初到任试职一年後考核堪用者与实授仍具奏颁给诰勅不堪用者不与已给诰勅者亦须一考方许封赠一凡在外官员三年为一考称职者颁给诰勅再考称职听请封赠其有才能卓异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

事例

凡武职子任在京文职成化二十三年诏书照依文官事例父职高于子者依原职进一阶职卑者从子官封凡在京品官考满应得本身诰命或以亲老乞停本身而移封其亲者本部奏请定夺

凡两京官应得诰勅封赠其父有犯罪问革为民不该受封子将本身诰勑奏请移封者取自上裁

凡公侯伯有加师保者弘治十四年奏准止授本身诰命不许乞赠三代

国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廕子一人以世其禄後乃渐为限制

诸司职掌

一凡用廕者以嫡长子如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曾玄同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如絶嗣者傍廕其亲兄弟各及子孙如无傍廕伯叔及其子孙

一凡用廕者孙降子曾孙降孙及傍廕者皆於合叙品从降一等

一凡职官子孙廕叙正一品子正五品叙从一品子从五品叙正二品子正六品叙从二品子从六品叙正三品子正七品叙从三品子从七品叙正四品子正八品叙从四品子从八品叙正五品子正九品叙从五品子从九品叙正六品子於未入流品相应上等职事内叙从六品子於未入流品中等职事内叙正七品子於未入流品下等职事内叙

一凡职官用廕各止一名年及二十五以上须试本经或四书能通大义其有不通者发回习学再试

一凡廕官各具其父祖历仕缘由去任身故岁月并所授诰勑彩画宗支指实该承廕人姓名年甲本处官司体勘房亲揭照籍册别无诈冒及无废疾过犯等事上司审验相同保结申覆令亲齎文解赴部

一凡廕叙其远方地面官员宜照原籍於附近布政司所辖去处铨用

事例

成化三年奏准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听令一人送国子监读书出身若大臣果有勲劳於国出自特恩录用其子孙者不在此限

官员封赠有诰勑制度等第必视其品秩若颁给之制见於诸司职掌其後事例多不同今备录之

诸司职掌

一公侯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勑命妇人诰勅同夫品级

一公侯诰用玉轴一品官同伯子男诰用犀轴二品官同三品四品官用抹金轴五品以下用角轴

一在京官四品以上试职实授颁给诰命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初任试职一年後考核堪用者与实授颁给诰勑已入流仓官不须试职候一年任满给与勅命守支未入流品官员俱与实授不给勅命在外官员三年为一考称职者颁给诰勑陞职官员合与实授者於本任内历事一年後方可出给诰勅若有才能卓异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正官颁给诰勅取自上裁本部遇有应给诰勑官员具本奏闻仍具印信手本开写合授散官并年籍脚色送中书舍人候书写完备本部具印信手本送尚宝司於御前用宝讫具奏御前颁给其有追夺为事官员诰勅具本奏缴内府会同吏科给事中中书舍人於勘合底簿内附写为事缘由眼同烧毁

事例

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给诰皆如一品之制惟公侯用玉轴伯子男用犀轴为别 永乐二十二年诏五品以下官曾经一考称职未给诰勅陞用改除者一体封赠未及一考陞用改除者满日方给在京王府长史一体给诰 洪熙元年令方面官到京曾经一考称职给与本身诰命九年考满方与封赠 宣德元年令在外王府长史纪善九年无过者许给诰勑 四年令文官有犯贪汚者追夺原给诰勅未给者不给 五年令应授诰勅官员未授之先曾犯赃罪已经赦宥者悉免追夺若授诰勅之後犯赃罪虽经赦宥皆追夺 十年令在外官员三年考满称职者给与诰勅 正统二年奏准收粮经历满十万石给与勅命 三年令文官诰勅俱待九年考满方与 十二年定诰勅轴数一品五轴二品三轴三品二轴四品五品一轴六品以下一轴仍待三考满方给 天顺元年奏定一品四轴二品三品三轴四品至七品二轴 二年诏文官未及一考父母见在者授封其父在而母亡或母在而父亡者奏准共给一道

凡各王府将军郡主仪宾诰命礼部奏准移咨本部类奏撰写用宝并造袱匣完备该府具奏关领仍候礼部移咨到日类奏给授

凡两京应请诰勅官员三年考满各衙门勘实移咨本部行考功司查其考称出身历任两月一次具奏凡在外司府州县等官九年考满取给诰勅付考功司查其考称平常仍行各该衙门掌印官勘实其巡抚巡按奏保旌异官员本部查曾经考满果勘旌异者仍行都察院转行巡按御史覆勘卓异政绩具奏定夺凡两京各卫收粮经历三年考满任内收粮十万石之上者给与勅命

凡诰勅用宝诰用制诰之宝勅用勅命之宝仍以文簿与诰勅各编字号复用宝识之文簿藏于内府

凡功臣铁劵刻其文於上以黄金填之左右各一面右给功臣左藏内府

诸司职掌

一自荣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凡九等十八级所余官员合得散官照依定制奏闻给授及选部付到在京各衙门实授官员及考功考过试职一年堪用并三年称职者合得初授陞授散官具奏行移该衙门转行给授一凡白身人入仕并杂职人等初入流者与对品初授散官任内历俸三年初考称职与陞授散官又历俸三年再考功蹟显着方与加授散官若考核平常者止与初授其任内未经初考迁调改除者仍照见授职事与初授散官已经初考合得陞授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照见授职事与陞授散官若陞等者止与对品初授或有已得陞授未经再考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照见授职事与陞授散官已经再考合得加授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与加授散官若陞等者止与对品初授其有先曾历任二品三品等职今次降用若系有罪及闒茸不称职贬降者照依见授职事与初授散官若量才任使不系贬降但今授职事比与原授降等其原授散官诰勅仍旧者亦照见授职事与对品初授散官俱於三年之後照例陞授其加赠一节考验本人生前功蹟合得加授者照例给与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陞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陞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陞授资政大夫 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陞授通奉大夫 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陞授通议大夫 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陞授中大夫  加授太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陞授中宪大夫 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陞授朝议大夫 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陞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陞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陞授儒林郎 儒出身】

【宣德郎 吏才干出身】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 儒出身】

【宣义郎 吏才干出身】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陞授徵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陞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陞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陞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陞授登仕佐郎】

明会典卷八

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九

吏部八

吏员两考役满起送到京参拨各衙门各有资格以後又有办事之例

诸司职掌

凡在外各衙门送到考满吏典於在京对品衙门内用在京各衙门考满吏典照依资格陞用无缺借用仍支合得俸裁革减并吏对品衙门用借拨者支前役俸农吏罢闲官生员监生承差为事充吏遇缺拨用各支本等俸其五品以下衙门吏典该与俸米食米者照例支给若罢闲永充截替市井吏遇缺量度拨用止支九品衙门司吏俸一石工满并为事断发吏遇缺拨用月支食米五斗每月通类行移各衙门收役并勾取在逃吏自首行勾日浅未曾拨补准首仍送着役若及日久窥伺拨补避难及已移文原籍勾解者俱送刑部问罪仍发本部听用若各衙门退回奸猾托称不谙吏事旧吏照地方发边远充军为事还役吏典在京者行移各该衙门收役在外者劄付应天府给引转发着役【在京劄顺天府】

洪武礼制

一凡内外有出身吏员俱以三年为满给由止据现历俸月不许通理

正七品出身

五军都督府提控

从七品出身

五军都督府掾吏

六部都吏

正八品出身

六部令史

从八品出身

五军都督府知印

正九品出身

五军都督府典吏

六部知印

在外二品衙门令史

在京三品衙门令史

从九品出身

六部典吏

在外二品衙门知印

在外各卫令史

察院书吏

在外三品衙门书吏

谏院书吏【後革】

杂职出身

在京三品衙门典吏

内府仓库司局吏攒

在外二品衙门典吏

内外四品衙门司吏

一凡内外无出身吏员亦以三年为满陞转五品六品衙门司吏在外三品内外四品衙门典吏满日於四品衙门司吏在京三品在外二品衙门典吏内陞转无缺给由【如是军吏不在此限】

七品衙门司吏五品六品衙门典吏满日於五品衙门司吏内陞转无缺给由

八品以下衙门吏攅七品衙门典吏满日於六品七品衙门司吏内陞转缺给由

在京各仓库局关塲所等衙门吏攅满日於五品六品衙门司吏同

宪纲

凡都察院及按察司吏典须於考退生员与应取吏员相参补用不许用曾犯奸贪罪名之人

事例

凡佥充吏役於农民身家无过年三十以下能书者选用但曾经各衙门主写文案攅造文册及充隶兵与市民并不许滥充 洪武二十八年奏准正军户五丁者充吏四丁不许水马驿站贴军杂役养马等项人户四丁以上者充吏三丁不许民户两丁识字亦许勾充宣德元年奏准一户有三丁三丁内一丁充吏一丁为官者免其吏农民一丁充吏一丁或自监生生员谪充吏者免其农民先佥一丁充吏後又佥一丁免其後充者生员果有成效入学虽後即免其为吏者若及四丁之上俱不免 正统元年奏准军职衙门不许滥用军吏违者问调南丹等卫补伍 三年奏准还俗僧道营充吏役罢归为民若出入衙门嘱托公事结揽写发蠧政害民者发口外充军为民 四年奏准在京在外吏典曾充隶兵者历三年满日不与出身 五年奏准按察司吏典役满行布政使司转属佥拨不许径行各府州县佥取 景泰三年奏准父兄伯叔充吏离役未久及犯?问发充军为民者弟男子侄不许参充若役满出身年远者不拘此例

凡吏役资格洪武十七年奏定在外二品衙门通吏考满於在京从七品出身吏员内陞转令史於在京正八品出身吏员内陞转在外三品衙门令史书吏于在京正九品出身吏员内陞转在外三品衙门典吏四品衙门司吏于在京从九品出身吏员内陞转察院磨勘司典吏仍依原定未入流品内出身五品以下衙门吏人依原定资格陞转其在京一品二品知印承差不许于吏员内取用 十九年更定中外诸司吏员役满转补资格在京入流衙门吏员充九品衙门司吏九品衙门司吏充八品衙门司吏及七品衙门典吏八品衙门司吏七品衙门典吏充七品衙门书吏及七品衙门六品衙门典吏七品衙门书吏充五品衙门司吏胥史六品衙门典吏充五品衙门典吏及六品衙门司吏六品衙门司吏五品衙门典吏俱充五品衙门司吏胥史四品衙门典吏五品衙门司吏胥史充四品衙门司吏及三品衙门典吏四品衙门司吏三品衙门典吏俱充三品衙门令史及二品衙门典吏三品衙门令史及二品衙门典吏俱充二品衙门令史及一品衙门典吏二品衙门令史充一品衙门掾史及对品衙门都吏都吏充一品衙门提控一品衙门典吏充对品衙门掾史及对品衙门提控皆以三年为满给由赴部录用在外衙门若各驿递传所河泊闸坝等衙门吏攅充七品衙门典吏七品衙门典吏充五品六品衙门典吏或有俸九品衙门并有俸未入流品衙门吏充七品衙门司吏六品衙门典吏充六品衙门司吏五品衙门典吏六品衙门司吏充五品衙门司吏五品衙门司吏充四品衙门司吏及三品衙门典吏四品衙门典吏充四品衙门司吏及三品衙门典吏三品衙门典吏充二品衙门典吏及三品衙门令史书吏三品衙门令史书吏充二品衙门令史二品衙门令史充二品衙门通吏已上三年满日无缺给由到部于在京衙门内用 三十一年续定吏员出身事例皆以九年考满出身或在京两考在外一考或在京一考在外两考一品二品衙门提控都吏从七品出身掾史令史典吏并内府门吏正八品出身三品衙门令史从八品出身典吏及四品衙门司吏正九品出身四品衙门典吏五品衙门司吏典吏书吏俱从九品出身六品至九品并杂职衙门吏典都察院各道吏典俱除杂职後俱以在外两考在京一考为满

凡吏典拨历俱以实俸为准在外通吏拨在京五府六部提控都吏如通吏少则以都布二司令史兼拨在外都布二司令史按察司盐运司书吏卫令史拨在京五府六部都察院掾史令史在外府司吏拨在京各卫并顺天府光禄寺通政司太仆寺令史大理寺胥史在外都布按并各卫府盐运司典吏拨在京五府六部都察院典吏并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典吏在外州所司镇抚司长史司吏拨在京各卫并顺天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太仆寺典吏在外县司州典拨在京鸿胪寺翰林院各千户所司吏在外县典拨在京十三道书吏典吏巡按书吏各百户所司吏户刑二部都察院顺天府照磨所宛大二县司典并十库司攅在外仓攅拨在京马房攅典并草塲抽分局巡检司闸坝吏各税课司攅典在外巡检司税课司儒学驿闸吏库攅拨京通二仓守支攅典其北直隶都司卫所一考役满吏典本处听候三月之上无缺转参起送後府转送到司者拨别处卫所府州县起送考退廪膳生员充吏者拨附近府分考功司付到重历者拨临近卫所俱附卷其广东广西四川三布政司湖广所属永州辰州宝庆靖州常德长沙衡州郴州江西所属南安贑州福建所属漳州泉州汀州兴化及福建行都司所属建宁左等五卫二十五所并武平等守御千户所吏典俱南京拨历

凡吏典办事旧例俱以三年为限成化二十二年奏减半年弘治四年又奏减三个月十一年又奏减三个月止办二年其两考通吏旧例免办事就拨当该十四年奏准办事二年若仓攅守支六年盐课司攅守支八年亦俱免办事未及六年八年者扣算补办全无守支者不免其在南京办事者原无定例弘治十年奏准大小二石办事半年大小一石并州所司吏办事一年凡吏典裁革永乐二十年南京各衙门设吏一名二名者仍旧三名者减一名四名减二名 正统元年奏准天下裁减衙门每房止存司吏一名典吏二名

凡吏典丁忧起复成化二十三年奏准一年者免其办事未及一年者补办

凡在京在外三考役满吏典给由赴部查考明白通类引奏冠带入选其上粮免考者行户部该司勘实仍查役内有无过犯无过照资格出身若犯公私徒杖罪及私笞减等不尽者俱降级若犯公私笞罪减尽无科者俱免降级

凡在京为事监生承差问发充吏者俱附卷拨各衙门着役

凡在京办事吏典原籍灾伤告回省灾者类题给引定限回部仍送原役衙门补办违限半月者送问

凡当京听拨当该吏典告称取拨未到者送顺天府给引照回依限回部听拨若延住三年之上者行查其愿告南京外考者听

凡法司送到各衙门为事还役吏典呈堂送原役衙门还役收查发落者干碍行止发原籍为民其在外吏典有犯笞杖徒流杂犯例该的决与赎罪还役者俱要明着年月日期若离役一年以上不许还役

凡在京各衙门开送逃吏类行原籍官司提解中间有一年之内告患病者行兵马司勘实具结缴报仍候原籍回文至日送衙门着役若一年以上不复役未经告官及原籍提解赴京者俱为民

凡江西浙江苏松吏洪武二十六年奏准不许於户部内用

凡云南贵州四川土吏洪武年间不与出身考满後仍发原衙门着役 宣德元年奏准土吏考满到部发本布政司改调别衙门 成化四年诏云南土吏两考役满免送赴部就於本布政司给由照例调用 十五年奏准革去贵州土吏 弘治三年奏准仓攅未及周岁及已周岁未及守支丁忧曾交盘无碍者起复到部拨各衙门办事一年半准作守支月日收考违者仍拨原仓守支照三年满日事例收考 又奏准两考吏到部有少历未及三月该拨外卫者免其辏补就於办事月日内照数增加准作该补之数三月以下仍拨外卫辏补 十三年奏准革去四川永宁龙州二宣抚司泥溪平夷蛮夷沐川九姓五长官司并各司所属驿站巡检司土吏各添设流吏

凡户兵二部书算有缺移文到部类行直隶常镇二府所属殷实户内?选起送赴部考中转送该部着役

诸司职掌

凡本部四子部付到合行各布政司直隶府州事件通类具手本赴吏科关填勘合仍附写底簿开列前件以凭回销

事例

洪武初凡有除授官员皆给勘合到任 十九年革勘合其行取官员及查理事务等项仍用勘合各布政司及南北直隶府州各有字号

浙江布政司寅字  河南布政司申字

贵州布政司抚字  广东布政司辰字

广西布政司子字  山西布政司午字

云南布政司丑字  湖广布政司卯字

山东布政司未字  福建布政司亥字

陕西布政司戌字  江西布政司已字

四川布政司毕字

应天府酉字    扬州府心字

凤阳府房字    宁国府牛字

庐州府奎字    镇江府危字

常州府女字    太平府斗字

广平府井字    苏州府氐字

真定府柳字    隆庆州翼字

和州胃字     松江府尾字

徐州?字     永平府娄字

安庆府虚字    池州府壁字

顺德府张字    淮安府箕字

保定府觜字    滁州角字

河间府参字    大名府星字

广德州室字    徽州府亢字

保安州轸字

诸司职掌

凡本部额设皁隶照依原定则例分拨跟官听差如有事故行移兵部照缺取补

明会典卷九

卷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十

吏部九

诸司职掌

凡除授官员於吏部给凭就行关领到任须知前去本衙门到任务要照依须知内条欵事例逐一遵守施行毋得视为文具

勅谕授职到任须知

士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事但肯於闲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提此纲领举是大意以推之诸事无有不知办与不办若人懒於观是纲领虽是聪敏过人为官之事亦不能成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事不劳而疾办此书所载学生及野人辈皆可预先讲读以待任用且五经四书修身为治之道有志之士固已讲习此书虽麄俗实为官之要机熟读最良故兹勅谕

授职到任须知目録

一祀神

二恤孤

三狱囚

四田粮

五制书榜文

六吏典

七吏典不许那移

八承行事务

九印信衙门

十仓库

十一所属仓塲库务

十二系官头匹

十三会计粮储

十四各色课程

十五鱼湖

十六金银塲

十七窰冶

十八盐塲

十九公廨

二十系官房屋

二十一书生员数

二十二耆宿

二十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二十四官户

二十五境内儒者

二十六起灭词讼

二十七好闲不务生理

二十八祗禁弓兵

二十九犯法官吏

三十犯法民户

三十一警迹人

授职到任须知

凡到任那一日便问先任官首领官六房吏典要诸物诸事明白件数须知

祀神有几各开

祭祀国之大事所以为民祈福各府州县每岁春祈秋报二次祭祀有社稷山川风云雷雨城隍诸祠及境内旧有功德於民应在祀典之神郡厉邑厉等坛到任之初必首先报知祭祀诸神日期坛塲几所坐落地方周围坛垣祭器什物见在有无完缺如遇损坏随即修理务在常川洁净依时致祭以尽事神之诚

养济院孤老若干各开

养济院见在孤老月支粮米岁支布疋逐一开报须亲自点视给赐毋致失所以副朝廷存恤之意

见在狱囚若干已未完各开

刑狱者死生所系实惟重事故报祀神之次即须报知本衙门见禁罪囚议拟已完若干见问若干其议拟已完者虽系前官之事亦宜详审决放见问者到任尤宜究心中间要知入禁年月久近事体重轻何者事证明白何者取法涉疑明白者即须归结涉疑者更宜详审期在事理狱平不致寃抑

入版籍官民田地若干官粮民粮若干各开

版籍田粮政事之大故於祀神理狱之次即须报知此件中间须要分豁军民匠竈僧道医儒等户各若干官田地若干民田地若干每岁民间夏秋二税该粮若干官田租粮若干各分欵项开报以备度量支用

节次圣旨制书及奉旨榜文谕官民者若干曾无存者若干各开

为官之道政治禁令所当先知须考求节次所奉圣旨制书及奉旨意出给榜文晓谕官民事件逐一考究讲解立法旨意已未施行中间或有损缺不存者须要采访抄写如法收贮永为遵守

本衙门吏典若干各开

分科办事在吏典之能否必须先报吏典总数若干然後分豁六房某房司吏几名典吏几名备细开报所该房分须令常川掌管考其所办事务验其能否勤怠以示惩劝

各房吏典不许那移管事违者处斩

凡有司内吏典各有所掌房分如刑房专掌刑名户房专掌钱粮该吏承管日久则知事首尾容易发落近有司多听从吏员托嘱将所管房分时常迁调以致所管事务不知首尾多生情弊今後各房若有仍前那移管事者吏处斩官别议若一房事更过十名二十名或二三名接管人人不到了时都拏来要处斩罪其有事故接管者不拘此例

承行事务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各开

六房吏典各将节次承受上司来文及照行事件分豁已完若干已作施行未曾完结若干未作施行若干各另开报除已完外未完事件要分事体急缓重轻先後催并完结其未施行者即作施行毋致沈匿稽迟以致耽误公事

在城印信衙门若干各开

除本衙门外所属衙门如一府所辖有州县学校巡检司水马驿河泊递运所仓塲库务凡有印记衙门各若干逐一报开庶知所辖处所及所理庶务州县所属印记衙门一体开报

仓库若干各开

凡本衙门所有仓库须分豁报知某仓见储某年收到官粮若干民粮若干几年干粮若干民粮若干已支若干见存若干其库分依上分豁金银钱货什物某件若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支用无致侵欺埋没

所属境内仓塲库务若干各开

除本衙门仓库已报外所属境内应有仓场库务某仓储某年所收官民粮米见在若干某塲所收竹木等项数目若干某库盛贮金银钱货什物各若干某税课司局岁收钱钞若干逐一开报庶知境内所产所税钱粮物货数目

系官头匹若干各开

本衙门或有系官头匹及所属驿分所有马驴孳畜等项头匹数目务要逐一取勘见数或有孳生数目随即报知作数以凭考核

会计粮储每岁所收官民税粮若干支用若干各开

量入为出国家经费重事须要开报每岁收到入官租粮若干民间税粮若干或漕运邻境或折收布疋钱钞货物各该若干及每岁官吏俸给军士月粮等项支用若干各另开报庶知每岁所收及支用数目以候经度

各色课程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出产货物各色课程酒醋茶矾等项各别开报每岁所收数目以凭稽考支用

鱼湖几处岁课若干备开各湖多少

所属境内若有鱼湖须报总计几处岁办鱼课若干内某湖坐落某处岁办若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

金银塲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或有出产金银塲分须知总计若干分豁坐落某处金塲额办数目若干某处银塲额办数目若干须要稽考实办数目以革侵欺隐匿之弊

窰冶各开是何伎器及砖瓦名色

所属境内若有窰冶去处须要各另开报某窰出产或铜铁锡岁办若干烧窰去处所烧是何器物或砖或瓦椀楪什物等项名色逐一开报

近海郡邑煮海塲分若干各开

国家所需多资铸山煮海之利以省民租所辖境内或系边海郡邑须将所有煮海塲分某塲竈户若干该工本钱若干岁办盐课若干所有塲分逐一开报以凭稽考

公廨间数及公用器皿裀褥之类若干各开

署事公厅及住歇房屋公用器皿皆民所办须分豁公厅左右两厢门屋後堂等项间数内公用什物椅桌裀褥等项逐一开报遇有缺坏随即修理务在整治洒扫洁净相沿交割其有毁坏者必须究治庶令爱护使用免致重劳民力

邑内及乡村系官房舍有正有厢若干各开

系官房舍若不以时整点恐致颓敝埋没必须逐一开报某处官房几间正房几间厢房几间其有便於民间租赁者约量租赁从便住歇须令时加葺理免致颓敝

书生员数若干各开

培养生员所以作成人才以资任用如一府所属本府学肄业生员几名中间通经成才者几名年幼及未成才者几名时加考试勉励劝勤惩怠遇有缺员随即选补其有入学已久不遵教养者随即黜退罚充令典若建言实封告讦把持公事者照依已行榜文内事理治罪所属州县依前开报考试勉励务求实效以称善俗良才之意

耆宿几何贤否若干各开

设耆宿以其年高有德谙知土俗习闻典故凡民之疾苦事之易难皆可访问但中间多有年纪虽高德行实缺买求耆宿名色交结官府或蔽自已差徭或说他人方便蠧政害民故到任之初必先知其贤否明注姓名则善者知所劝恶者知所戒自不敢作前弊矣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境内若干各开如前官未明到任之後须当日访以开之

移风易俗在於激劝善良所属境内或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孝行可称节操显着已行旌表者必须报知数目其有未经旌表者必须亲自体访的实申请旌表以励风俗

境内士君子在朝为官者几户

所属境内有士人君子在朝为官及任府州县事者须逐一开报几户及见任是何职事其有仕於朝廷年老致仕还乡者一体开报

境内有学无学儒者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之贤愚不等其间儒者或有精通经典或有长於文章或有牧民驭衆之能或有干办小才之用皆当察其能否记其姓名一可访问以补政治二可充贡以资任用

境内把持公私起灭词讼者有几明注姓名

为政之要必先除奸去恶则良善得安所辖境内或有把持公私事务说事过钱教唆起灭词讼骗诈良善者着令备细开报但恐到任之初一时吏典人等访寻不实以善为恶反害忠良必须到任之後详细究问的实注其姓名以候再犯则恶者知惧不敢为非矣毋得纵令吏典人等指此为名徧行取勘以致扰民

好闲不务生理异先贤之教者有几

民有常产则有常心士农工商各居一业则自不为非或有游手好闲不务生理及行邪术左道以惑人视听扶銮祷圣烧香结会夜聚晓散并不孝不弟好饮赌博不遵先贤之教者须采访姓名注於簿籍以示惩戒其人畏惧更改则止若仍前不悛则治之以法毋得纵令吏典人等指此为名徧行取勘以致扰民

本衙门及所属该设祗禁弓兵人等若干各报数目

本衙门见设祗从禁子弓兵人等各报数目若干分豁额设定数到役日月毋令容留滥设作弊

境内士人在朝为官作非犯法黜罢在闲几人至死罪者几人

所属境内有为官作非犯法断发他所工役迁徙安置家不存者及罢闲在家住坐者须逐一开报其已犯死罪家小见存者一体开报

境内民人犯法被诛者几户

境内民人有作犯非为已经诛戮者逐一取勘数目及所犯是何罪名

境内警迹人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充警迹人若干逐一开报

明会典卷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司职掌
道监察御史
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卷之三
承宣布政使
明史职官一 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吏部户部附总督仓场礼部
清朝官制知识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