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全译 第21章 ~ 第30章

第21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5)。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以此(6)。

【题解】

此章描述精神性的“道”在恍惚窈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具体的万物是第二性的,是由“道”派生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及诸今本悉如此。景龙“德”作“得”。唐李约枟道德真经新注枠、明太祖枟御注道德真经枠枟永乐大典枠本,“是”作“之”。孔,河上公说:“孔,大也。”容,高亨说:“容,疑借为搈,动也。枟说文枠:'搈,动搈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言大德者之动,惟从乎道也。王弼注:'动作从道。’似以动释容。”

(2)王本如此。诸本大致相同,惟“恍”“惚”两字,各本写法不一样:有的作“慌惚”,有的作“怳”,有的作“芒芴”,有的作“怳惚”。“恍惚”系联绵词,以音义为主,字形多式多样,不足为怪。下四句亦然。马王堆本乙本作“道之物,唯望唯沕”,省一“为”字;甲本同,“望”、“沕”作“坚”,盖皆声假;下四句亦然。

(3)诸王本与宋刊河上本、傅本如此。河上作“怳”、“忽”,傅作“芒”、“芴”,又“窈”作“幽”。马王堆本乙本作“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其中有请呵”。甲本作“呵,中有象呵。坚呵沕呵,中有物呵。呵呜呵,中有请吔”。范应元本作“芴兮芒兮,中有象兮。芒兮芴兮,中有物兮。幽兮冥兮,中有精兮”。除借字假字不计,正与马王堆本相同。此六句依范应元本写定。开元与伦敦图书馆敦煌本作“忽兮恍,其中有象。恍兮忽,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省三“兮”字。窈,深远。冥,暗昧。精,精气。

(4)河上、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并同,惟“精”假作“请”,甲本“有信”二字损掩。王弼说:“信,信验也。”

(5)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略同。惟末句作“以顺众父”。“自今及古”,他本皆作“自古及今”。马叙伦说:“各本作'自古及今’,非是。'古’、'去’、'甫’韵。范谓王弼同古本,则今弼注中两作'自古及今’,盖后人依别本改经文,并及弼注矣。”俞樾《平议》:“谨按甫与父通。众甫者众父也。四十二章'我将以为教父’,河上公注曰:'父,始也。’而此注亦曰'始也,’然则众甫即众父矣。”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阅万物始也。”成玄英疏:“阅,览也。”览,训观。阅众甫,犹言观察万物之始也。

(6)诸唐本如此。傅、范“何”作“矣”。景福无“之”字。王弼与《释文》,“然”作“状”。景龙、李约及北京图书馆敦煌本,“众”作“终”。马王堆本乙本作“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甲本无“也”字。

【今译】

大德之人的行动,只是以道为准绳。“道”这个东西,变化莫测,无影无形。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物象。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体。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之中,却涵育着细微的精气。这精气很实在,里面包含着具体的内容。从现今追溯过去,它的名字永远不会废除。根据它,就能认识万物的起源。我凭什么去认识万物起源的情状呢?就凭这个(道)。

第22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夫则惑(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5)。

【题解】

此章揭示老子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常持“辞让”、“曲全”的态度,以求全身而远祸,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注释:

(1)傅范及景龙、敦煌、龙兴碑、诸本悉如此。河上、王弼及开元,“正”作“直”。

马王堆本甲乙本全同。惟甲本“全”讹作“金”,“正”假作“定”;乙本“枉”讹作“汪”,“敝”写作;两本“窪”均省作“洼”。苏辙《道德真经注》“惑”下有“矣”字。范应元说:“'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奚侗说:“全、正、盈、新为韵,以全、新韵正,盈乃音变。如《九辨》清、人、新、年、生、怜、声、鸣、征、成相韵之例。”

马王堆本甲本“定”字,亦“正”字音假。

(2)王、范与诸唐本如此。傅本无“是以”二字,作“圣人裒一,以为天下式。”马王堆本均有“是以”二字,“抱”作“执”,“式”作“牧”;“圣”字甲本假作“声”,乙本省作。按,“式”与“得”,“惑”为韵,故从今本写定,作“式”,不从马王堆本作“牧”。易顺鼎说:“式,即栻字。《广雅》:'栻,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木为之。《汉书·王莽传》'天文即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曰:'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此式字,即此义。”任继愈说:“式,也作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到汉代卖卜的人还使用它。见《史记·日者列传》。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的人的吉凶祸福。《老子》这里是说,'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不是木制的式,而是用'一’作为式(工具),这一个'一’,就是道。”

(3)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乙本作“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敦煌及龙兴碑,“不自见,故明”,在“不自是,故章”下。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不自伐,故有功”,在“不自矜,故长”下。

(4)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天下”两字。成玄英《义疏》无“之”字;敦煌、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天下”及“之”字。唐李约本及明危大有本,无“故”字。宋叶梦得《老子解》下句作“是以天下莫能争”。蒋锡昌《校诂》:“宋河上本同此。道藏河上本'争’作'矜’,涉上'矜’而误。河上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可证。”

(5)王、范诸本悉如此。傅奕本“言”下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甲本同,惟上句“之”至“几”七字损掩,下句“全”讹作“金”。景龙与道藏龙兴碑二三两句作“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并无“也哉”二字,有“故”字,“诚”作“成”。张松如说:“他本'成’皆作'诚’,无'故’字。

'诚’谓信然,'故’与'固’通,亦明不虚,其义一也。今之帛书,盖作'诚’是。”

马叙伦《校诂》:“此三句似注文。”意谓于经为衍文。今查马王堆本此三句系白文,无注,此疑可以消除。

【今译】

“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多获,贪多反而昏迷。”因此。圣人用“道”(一)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固执己见,所以事事物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是非非判得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充当首领。正因为不跟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谓“委曲反能全身”等语,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

第23章

【原文】

希言自然(1)。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2)。孰为此者?天地(3)。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4)?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5)。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6)。信不足,焉有不信(7)。

【题解】

此章老子奉劝人们,相信“道”,皈依于“道”,就能得到“道”。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河上、王、范并唐宋诸本悉如此。傅本“希”字作“稀”。

王注引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谓希言犹言微言、罕言、无言也。姚鼐本移此句属上章,谓言、全、然为韶。其实马王堆本“言”字作“语”,叶韵之说,难以成立。

高亨《正诂》从之,并改“希”为“常”,谓形近而误。亦不足信。奚侗说:“以文例求之,必有偶语,上下或有脱简。”马叙伦说:“此句上下有脱文。”亦不可从。此处“自然”疑指自然规律或自然现象,下文“飘风”、“骤雨”、“天地”等词,都跟自然有关。希言,训罕言(从王注)。主语“圣人”,省略。此言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圣人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界,不想多说,也不能多说。

(2)河上及景龙、广明、景福、古观楼、龙兴碑并唐宋诸本多如此。王本句首冠“故”字。傅、范亦有“故”字,两“终”字并作“崇”。苏、范“骤”字作“暴”,北京图书馆敦煌本作“趋”。马王堆本甲本作“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乙本“飘”作。马叙伦说:“崇、终古通假,《书·君奭》'其终,出于不祥’,马本'终’作'崇’,是其证。”又说:“骤,馆卷作'趋’者,趋、骤古亦通假。”

(3)河上、王、范及诸通行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孰为此?天地”。

景龙、开元、敦煌及龙兴碑同马王堆本,无“者”字。傅本,末有“也”字。易州“孰”作“熟”,无“者”“也”二字。寇“为”作“谓”。河上公说:“孰,谁也。谁为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4)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尚不”写作“而弗”,“而况”讹作“有兄”,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甲本上残存“天地”、“人乎”四字,中间数字尽损掩。景龙本“尚”作“上”,末无“乎”字。易州“尚”作“上”。《牟子·理惑论》引作“天地尚不得长久,而况人乎”。

(5)道藏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大致相同,惟前“于”字作“而”。“失者”甲本讹作“者者”。前句如《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二三句,王、范与诸唐本皆如此。傅本作“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得者,得者同于得;从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俞樾《平议》:“谨案下'道者’二字衍文也。本作'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其下'德者’、'失者’蒙上文'从事’之文而省,犹云'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也’。《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证古本不叠'道者’二字。王弼注曰?'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是王氏所据本正作'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然以河上公注观之,则二字之衍久矣。”依俞说,傅本后两“从事”,亦系衍文。高亨说:“失,当作天。形近而讹。老庄特重'道’、'德’、'天’,三字故此文并举之。《庄子·天下篇》:'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看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亦此三字并举,可为左证。今此文'天’讹为'失’,而老子之恉晦,其文亦难通也。下文同。”此说甚是,今从之。

(6)河上及王本如此。范与诸唐本无三“乐”字。傅本无三“乐”字,且无三“同”字。马王堆本只二句,乙本作“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甲本前“者”字及两“失”字损掩。

(7)傅本及景福如此。王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景龙、龙兴碑《道德真经》及唐玄宗、司马光、苏辙、范应元唐宋诸本,无“焉”字。奚侗说:“二句与上文不相应,已见第十七章,此重出。”马叙伦说:“此二句疑一本十七章错简在此,校者不敢删,因复记之,成今文矣。”张松如说:“帛书(即马王堆本)无此二句,疑为注者所加。奚、马所见甚是。”

【今译】

(圣人)不想多说自然界的情形。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一切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行为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依归于道的人,与道合一;依归于德的人,与德合一;依归于天的人,与天合一。与“道”一致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与“德”一致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与“天”一致的人,“天”也愿意得到他。诚信不足,才有不信任的心理。

第24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3)。物或恶之(4),故有道者不处(5)。

【题解】

本章大意与二十二章大致相同,宣扬以退为进、所谓“曲全”的处世策略。

注释:

(1)王、傅如此。“企”河上作“豉”,殆“崎”之讹。范及唐宋诸本作“崎”。

“崎”为“企”之假。“立”,景龙作“久”。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只一句作“炊者不立”,失韵,疑有讹夺。广明本三句,上有“喘者不久”。敦煌及龙兴碑二句,作“喘者不久,跨者不行”。奚侗说:“《说文》:'企,举踵也。跨,渡也。’段玉裁云:'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朱谦之说:“企与崎,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崎’,《释文》'崎’作'企’。

《庚桑楚》'人见其崎’,《古钞卷子》本作'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崎同。’是河上本作'崎’,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足而竦身。’《玉篇》:'崎,崎切,有崎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

(2)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倒置,“是”作“视”,“彰”作“章”。甲本第二“自”字损掩。景龙、敦煌、龙兴碑,无四“者”字。开元无下三“者”字。敦煌、龙兴碑,“伐”作“铙”。明周如砥《道德经解集义》“无”作“不”。

馆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饶”。

(3)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馀”作,甲本无“也”字。

“其在”,景龙作“于其”。河上、范应元及开元、敦煌、古楼观《道德真经》唐宋诸本,作“其于”。景龙、敦煌、龙兴碑。无“也”字,“赘”作。潘静观《道德经纱门约》“行”作“形”。朱谦之说:“赘字馆本、遂州本作,非。《方言》十二',也’。《字林》:',以酒沃也,祭也。’行,无义,盖音近而误。”王道说:“'行’当作'形’。'赘形’,形之附赘者。骈拇之类。”易顺鼎说:“'行’,疑通作'形’。

'赘形’即王注所云肬赘。肬赘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是古'行’、'形’固有通用者。”蒋锡昌说:“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曰:'食之馀弃,形之赘肬,人必恶之’;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犹弃馀之食,适使人恶;附赘之形,适使人丑’;是三书皆以'行’为'形’。高亨说:“余疑'行’当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讹。《法言》'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司马光注:'有馀曰赘,不足曰亏。’是赘亦馀也。馀食、赘衣犹言馀食、馀衣。食有馀,则饥者恶之,衣有馀则寒者恶之,故曰'物或恶之’。此今谚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也’。”刘师培说:“馀食之食,亦当作德。德与行对文。馀德者,骈衍之德也;赘行者,附属之行也。老子求尚简易,故舍馀德赘行两不处。”两说各有新义,录以备考。

(4)王、傅及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乙本“恶”省作“亚”。景龙本“或”下有“有”字。敦煌:龙兴碑,“或”作“有”。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或”作“故”,或与古与有通。《广雅·释诂》:“或,有也。”

(5)王本如此。傅与河上,句末有“也”字,他本皆无。景龙、敦煌、龙兴碑无“者”字,他本皆有。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有欲者弗居”,甲本“弗”字损掩。

【今译】

踮着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跳跃着前进的人,不能远行;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充任首领。(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剩饭残羹,赘疣枝指,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第25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3)。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6)。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7)。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

【题解】

此章老子进一步说明“道”是独立的、客观的、永恒的、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希望理想中的统治者要效法“道”,效法“自然”,要“无为而治”。

注释:

(1)河上、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并同,惟“混”字省作“昆”。

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地”作“而”。《御览》一引“混”作。

(2)河上及今王本如此。范及《释文》“寂”作“宋”,“寥”作“寞”,傅本“寥”亦作“寞”。景龙,唐人写本残卷及龙兴碑,全句作“寂寞”,无两“兮”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呵呵”,乙本作“萧呵谬呵”。范应元说:“'宋’,古'寂’字。'寞’字王弼与古本同。河上公作'寥’。《韵略》云:'寂寞,无声也。寂寥,空也。’按《庄子·天下篇》亦有'寂漠无形’。”按,《天下篇》“寂”亦作“芴”。蒋锡昌校今王本说:“'寂’,'寥’当依《释文》改作,'寞’,以复王本之旧,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

(3)傅、范如此。王弼无前“而”字,“天地母”作“天下母”。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周行”句;甲本“而不改”三字损掩;乙本“改”作“孩”;“可以为天地母”句,甲乙本同。范应元说:“'天地’字,古本如此。一作'天下母’,宜从古本。”张松如说:“今之帛书,作'天地母’是。上谓'先天地生’,则此作'为天地母’,亦如六章'天地之根’也。《道德真经集注》引王弼注'故可以为天地母也’,正如范所见古王本,亦作'地’,不作'下’。”

(4)傅、范如此。傅“强”作“彊”。王弼无“故”字及前“强”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甲本无“也”字,馀悉同。河上公、司马光、李约、王雱、程大昌诸本,“为之名”作“名之”。刘师培说:“按《韩非子·解志篇》:'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则'字’上当有'强’字,与下'强为之名曰大’一律,今本脱。”易顺鼎说:“按《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干宝曰:'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字’上有'强’字,与《牟子》引同。”蒋锡昌说:“范谓王弼同古本,则范见古本,'字’上有'强’字。《庄子·则阳》郭注:'而强字之曰道。’是郭本亦有'强’字,以理而推,大即强名,则道亦强字,'字’上有'强’字者是也。”

(5)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逝”假作“筮”,馀悉同;甲本“远曰反”三字损掩。

傅与景龙、开元,“反”作“返”。“反”“返”古字通,回返根源。曰,则,就。逝,运行不止。远,无边无际。

(6)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惟无“故”字,甲本“道大”二字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人写本残卷,无“故”字“亦”字。傅无“故”字,范有“故”字;惟“王”字,傅、范俱作“人”字,不曰“王亦大”,而曰“人亦大”。张松如说:“老子曾屡以'天’、'地’、'侯王’与'道’并言,盖以三者为'道’所生,而得其一体故也。

如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一’即'道’也,正是以道与天、地、侯王三者相并言。此章所讲的是体道之人,不是一般人,所以依王弼及诸家写定作'王’,且之帛书,亦曰'王亦大’,又焉知作'人’者非妄改之邪?”

(7)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作“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句上有“故”字。龙兴碑句中无“有”字。河上公、李道纯无“而”字。

景龙“居”作“处”,无“其”字“焉”字。傅奕本,后一句作“而王处其一尊”。范应元“王”作“人”,全句作“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陈柱说:“此'域’字当作宇宙解。”张松如说:“王弼注:'无称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泛谓'域中’曰'无称之内’,不知其意何云。帛书曰'国中’,于'王’可,于天、地、道,则不伦,显然容纳不下'四大’。近人陈柱以为域中当作宇宙解,得之矣。”

(8)古今本悉如此。惟“王”字作“人”。马王堆本甲乙本亦作“人”。惟金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占道集解》作“王”,今据改。顾本成疏:“人,王也。”据此古今本即使作“人”,亦指上文之“王”。此四句,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作“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断句跟别本不同,近人高亨《正诂》、张松如《校读》从之。李约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故曰'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法上三大之自然妙理也。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而已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李约的读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启发性。录以备考。

法,以为动词(以为),训法则。

【今译】

有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没有声息,没有形体,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转,永不疲倦。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大”就运行不止,运行不止就广阔辽远,广阔辽远就返回到自己的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宇宙间有四种东西可称“大”,君王就是其中的一种。君王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身的本性为法则。

第26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2)。虽有荣观,燕处超然(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5)。

【题解】

此章老子提出重与轻、静与动(躁)两对矛盾。并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又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他认为轻与重对立,重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动(躁)与静对立,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在接触到动静关系时,把静看作是起主要作用的方面,这就把矛盾的主要方面颠倒了。也就把事物的主要性质弄颠倒了。所以他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含有形而上学的因素。(采任继愈说)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及诸今本皆如此。《韩非子·喻老》所引亦同。马王堆本甲本“重”字损掩,“轻”省作“圣”,“静”假作“清”。皇侃疏《论语·学而》第一所引,“君”作“本”。毕沅说:“古字'躁’应作'趮’。”按马王堆本甲本乙本,“躁”均作“趮”,作“趮”是。《说文》:“趮,疾也。”段注:“今字作躁。”引伸为动。“静”傅本作“靖”。张煦说:“吕等'靖’作'静’。”马叙伦说:“各本及《文选·秋声赋》注《誉何劭诗》注引,并作'静’。”今据改。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离”作“远”。河上、王弼,“君子”皆作“圣人”。

傅、范与唐宋诸本,大都同马王堆本甲本,惟傅有“其”字,他本均无。《韩非子·喻老》引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亦作“君子”,无“其”字,句末有“也”字。

高本汉本无“是以君子”四字。“终日行”遂州本作“行终日”。御注、景福两本“辎”作。罗振玉说:“乃'辎’之别构。”奚侗说:“君子,谓卿大夫也,说见《礼纪·乡饮酒义》注,对下文万乘之主言。”洪颐煊说:“《文选·东京赋》'终日不离其辎重’,李注:'张楫曰:'辎重,有衣之车也。’”《汉书·韩安国传》:“击辎重’”。师古注:“辎,谓衣车,重谓载重物车,故行者之资,总曰辎重。”朱谦之说:“辎重为载物之车,前后有蔽,载物有重,故谓辎重。古者吉行乘乘车,师乘兵车,皆有辎重车在后。此以喻君子终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

(3)诸今本悉如此。傅、范及《释文》,“燕”作“宴”,古通用。马王堆本乙本作“虽有环宫,燕处则昭若。”甲本“虽”作“唯”,未两字损掩。荣观,河上公注谓宫阙。陈景元引一本作“荣馆”。盖假“观”为“宫观”之“观”。蒋锡昌《校诂》:“此言道中虽有荣华之境,可供游观,然彼仍要随辎重之旁,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也。”可供参证。

(4)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奈”作“若”。景龙、龙兴碑、唐人写本残卷,“奈”作“如”,无“而”学。傅、范,“何”上有“之”字,作“如之何”。河上、景福及《群书治要》“轻”下有“于”字。马叙伦说:“《韩非子·喻老》篇曰:'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古本有'于’字。”高亨说:“《韩非子·喻老》篇:'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以生幽而死。’《老子》此句,疑后人本韩非所加注语。”

(5)焦竑《老子翼》及王夫之《老子衍》如此。焦竑用王弼本,盖依据《永乐大典》王本也。马王堆本甲乙本及傅、范本,“根”作“本”。河上及唐宋诸本,“根”多作“臣”。朱谦之说:“此文当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文。”俞樾说:“此章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朱、俞二说颇近老氏原义。劳健《古本考》:“轻则失臣二句,乃承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句,而失为臣之用,过在人主不身处于无为,故躁而失为君之道也。轻字与章首以轻重设喻之辞无涉,君字即指人主,并与章首君字义别。旧说亦多强为牵附,故改失臣作失本失根,以求与章首二句文字相对,乃反与万乘之主句不贯。”高亨《正诂》:“余疑此文当作'轻则失臣,躁则失民’。河上本'臣’字,《韩非子》引同,可证古本如此,原不误也。

民作君者,盖形近而讹。轻则失臣,躁则失民者,言轻则其臣思篡,躁则其民思叛也。与前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并非反正相明。臣、民谐韵。”劳、高二说,各富新义,录以备考。

【今译】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有粮秣诸物的辎重车。虽有荣华的生活,享受它而不沉溺于它。为什么一个万乘大国的君主,反而把自身看得比天下社稷还轻微呢?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地位。

第27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1)。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2)。是谓袭明(3)。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5)。

【题解】

此章前半部分讲善行“无为而治”的权术,是“圣人”的高明;后一部分讲善于资取矛盾的各个方面,是“善人”的要妙。

注释:

(1)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及傅、范、景福、广明诸本,于“行”、“言”、“数”、“闭”、“结”下,五句俱有“者”字,马王堆本后两句末并有“也”字。“善数不用筹策”,马王堆本甲本“用”作“以”;景福、广明,“数”作“计”,傅、范“不用”作“无”。

善闭、善结两句,马王堆本甲乙本作“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范应元本元“不可启”、“不可解”之文。严可均说:“'辙迹’,河上作'徹迹’。梁简文云:'应“车”边,今作“彳”边者,古字少也。’”彭耜《释文》:“轮辗地,为辙。”瑕谪,御注、河上作“瑕讁”,王弼作“瑕谪”。高亨说:“瑕讁,皆玉疵也。无瑕讁,犹言无疵病耳。”按,谪,或作讁,俗字;或作瓋,后起专字;或作適,借字。今据王弼本改。扬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责怒。”引申为疵病。筹策,御注作“筹算”。高亨说:“筹策,古时计数之竹筳也。”关键,关,《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今本作楗,古字作。纪昀说:“楗,本作键。”傅本作键。《淮南子·道应训》引亦作键。范应元说:“横曰关,竖曰楗。”绳约,《说文》:“绳,索也。”“约,缠束也。”《仪礼·既夕记》:“约绥约辔”,郑注“约,绳也。”

按,绳约,犹今言绳索。旧注谓约为约束之约,当非《老子》原义。

(2)依据河上、王弼,再参照马王堆本写定。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如此,后两句作“物无弃财”一句,似有讹夺。河上、王弼,两“恒”字均作“常”,两“而”字均作“故”。傅、范与《淮南子》所引同河上、王弼,惟前“故”字下有“人”字,后“故”字下有“物”字。景龙、敦煌,“故”字作“而”,同马王堆本。高亨说:“是以二字衍文,盖后人所加。”

(3)河上、王弼及诸今本悉如此。袭明,马王堆本甲本作“伸明”,乙本作“曳明”。奚侗说:“《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以文义求之,今本捝(夺)二句。”任继愈说:“袭,覆盖,掩藏,不露在外面。”袭明,犹言聪明不外露,即“大智若愚”之意。

(4)依据河上,王、傅,参照马王堆本写定。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河上、王、傅,俱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范与诸唐本及《淮南子》所引,均无“者”字。诸本均无“不善人之师”一句。今依马王堆本改作“善人之师”。资,凭藉,借鉴。

(5)《韩非子·喻老》所引及河上、王弼、开元、范应元俱如此。傅与景龙、敦煌,“是”作“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三、四句作“虽知乎大迷,是胃眇要。”高亨说:“要,疑当读为幽。幽妙,犹言深妙也。”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路上无辙迹;善于谈吐的人,言辞无差错;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锁钥也能叫人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没有绳索也能叫人解不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经常善于挽救物,所以没有废弃的物。这叫做内聪明。所以善人们啊,是善人的老师;恶人们啊,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虫。这就是深妙的道理。

第28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3)。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4)。

【题解】

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理想中的“圣人”,也以之治国安民。

注释:

(1)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于婴儿”。前两“鸡”字,显系“谿”字之讹;后两“鸡”字,显系“离”字之讹。乙本同,“复”下“归于婴儿”四字损掩。“谿”字,景福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敦煌本作“奚”。刘师培说:“《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以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龙兴碑及《道德真经注疏》,无下“为天下谿”句。景龙“德”作“得”,下二“德”字同。

(2)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是。恒德乃是,复归于朴。”甲本“恒德”二字以下俱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无下“为天下式”句。朱谦之:“忒,敦煌本作。按假借为'忒’。

《礼记·月令》'毋有差’。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不得过差也。贷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转。’”

(3)王、傅、范及诸今本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白,守其,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忒),复归于无极”。乙本同,惟“白”字及下“恒”字损掩。张松如说:“帛书此段七句,与前段七句显然错简倒置。

此中似有衍文,龙兴碑及林希逸《道德真经经义》,无下'为天下谷’句。”朴,《吕氏春秋·论人》篇:“故知知一,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淮南子·精神训》:“契大浑之朴。”高诱注:“朴,犹质也。”任继愈说:“朴,素材。老人有时用朴表示道。”

(4)范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之”字,“故”字作“夫”。甲本同,惟“散”后四字损掩。傅无“故”字。景龙、龙兴碑,“故”作“是以”。王弼“无割”作“不割”。严可均说:“'朴散’,各本'散’下有'则’字。'用为官长’,各本'用’下有'之则’字。”朱谦之说:“'朴’,本或作'璞’《玉篇》引《老子》曰:'璞散则为器。’《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故大制无割,严可均说:“各本作'故大制不割’。”罗振玉说:“敦煌本'制’作'剬’。”“无”,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无割”二字,知王本作“无”,今据改。

景龙、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易顺鼎说:“'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道应训》正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篇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

此章经后人窜改之处颇多。易顺鼎首发其覆,指出从“守其黑”至“知其荣”凡二十三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马叙伦《校诂》从之,并从“谿”、“谷”与“荣”、“辱”诸字的训诂,证成其说。高亨《正诂》更列举六例,加以阐述。张松如《校读》把后人窜改的过程,划分三步,加以说明。都很确切。兹将此章重新写定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于柔弱,甘愿处于天下卑低之处。

处于天下卑低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单纯的婴儿状态。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亮,却安守于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栻木。做天下的栻木,永恒的德性才不会偏离,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道”的境界。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天下的下流。处于天下的下流,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回复到质朴———物类的本性。物类的本性被破碎之后,就割裂成各种具体的器具,圣人利用这种破碎的本性,便建立了官署和官长。可见治理天下的理想原则,是不破坏“道”的完整性。

第29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剉,或培或堕(4)。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5)。

【题解】

这里老子宣扬“无为”的思想,主张人们顺应物性,听任自然;干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得已”二字损掩,乙本“将欲取”下九字损掩。

他本“弗”作“不”。傅、范、王羲之、赵孟頫本“为之”下有“者”字。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在“为之”句下,王注有“为造为也”四字,他王本脱去此句。彭耜说:“《纂微》、苏、曹、陈、程,并无'者’字”。毕沅说:“河上公、王弼无'者’字。”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前三字损掩。王弼本无“夫”字,傅奕本有“夫”字,王、傅并无前“也”字。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及《永乐大典》本有前“也”字;诸本下句皆作“不可为也”。景龙、景福、龙兴碑、唐人写本残卷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并无两“也”字,下句作“不可为”,无“者”字。易顺鼎说:“按'不可为也’下当有'不可执也’一句。请举三证以明之。《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引《文子》称《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证一。王注云:'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王注有,则本文可知。

其证二。下篇六十四章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即'不可为’,'无执’即'不可执’。彼文有,则此文亦有。其证三。

盖有'执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执也’一句明矣。”马叙伦说:“彭耜引黄茂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至于人身,独非神器乎?’是黄见本有此一句。”易、马二说甚是,当据补。

(3)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两“者”字前有两“之”字。龙兴碑上“者”字作“故”。《群书治要》下“之”作“也”。

(4)傅奕如此。王弼“凡”作“故”,“噤”作“觑”,“剉”作“羸”,“培”作“挫”、“堕”作“隳”。“凡”字,范与开元作“故”,同王弼;景龙、敦煌作“夫”。马王堆本省为三句,乙本作“物或行或隋,或热或,或陪或堕”,{甲本“热”作“灵”,字多损掩。

(5)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诸。”甲本“圣”作“声”,“诸”作“褚”。按,“大”、“泰”古通,“诸”、“褚”乃“奢”字音假。

【今译】

谁要想占有天下而且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治理它,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去摆弄的。谁勉强去摆弄,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想把持下去,谁就会丧失天下。大凡天地间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屏息,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衰弱,有的增益,有的损毁。因此圣人必须不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

第30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1)。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军(2)。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3)。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4),是谓果而不强(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6)。

【题解】

这一章,老子继承前期兵家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指导思想,作了哲学的概括,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论法色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严格区分战争的性质是否符合正义,一味加以反对,这是错误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景福、《群书治要》皆如此。河上、王、傅及诸通行本,“主”下有“者”字“强”下无“于”字。

(2)王、傅及诸通行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两句,前三句亦多损掩,惟“所处”作“所居”,“荆棘生焉”作“楚棘生之”,合两本对照,尚可辨识。景龙、龙兴碑及唐人写本残卷无“焉”字,亦无后二句,与马王堆本同。

还,报应,反应。荆棘,带刺的小灌木,酸枣之类。

(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惟无“故”字“故”字据傅、范及诸唐宋本增补。傅本“勿”作“不敢”。诸唐本多无“矣”字及“焉”字。王本亦无“故”字,两句作“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成功,胜利。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景龙、景福、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大致相同,惟“勿得已居”作“不得已”。他本如王、傅等多以“果而勿骄”移作第三句。诸本均无“居”字。张松如说:“居,句末助词,与'乎’同,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及杨树达《词诠》。”伐,夸耀。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夺“不”字。范应元及黄茂林、程大昌、吴澄、明太祖诸本,大致相同,惟“不强”作“勿强”。傅及景龙、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无“谓”字,王弼及诸他本,并无“是”字,诸本“不强”均作“勿强”。

(6)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乙本无“是”字。景龙、敦煌、龙头碑诸本,“是谓”作“谓之”。傅奕、成玄英及景龙、敦煌、《道德真经》诸本,两“不道”悉作“非道”。龙兴碑及邓锜《道德真经三解》,无下“不道”二字。易顺鼎说:“《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作'不道早亡’,疑唐时本有作'亡’者。”马叙伦说:“《臧疏》'已’作'亡’。《藏疏》河上注曰:'不行道者早亡。亡,死也。’较今本河上注,多两'亡’字,是河上作'亡’,亡与强明韵。”姚鼐说:“'物壮则老’十二字衍,以在下篇《含德》章'心使气日强’下,诵者误入此'勿强’句下。”三说各有所见,录以备考。

【今译】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种事情,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所以会打仗的人,获得胜利就适可而止,不要用武力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高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啊。这就叫做胜利而不逞强。物类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样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很快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校订说明及校订内容
《老子校释》第十三章
老子校釋 朱謙之撰四十三章
【老子校释】四十三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善贻且善成
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不以兵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