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喜志卷三卷四

法喜志卷三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白少傅

白居易。字樂天。年十七登進士。憲宗朝極被寵遇。時事無不言。為當路所忌。遂擯斥不得施。乃放意文酒。東都所居。疏沼種樹。架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晚年好佛特甚。至經月不茹葷。長慶二年知杭州。問道於鳥窠禪師。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居易服其言。作禮而退。嘗問惟寬禪師何以修心。師云。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又問垢即不可念。淨亦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翳。樂天從此悟入。又諮心要於凝禪師。得八言廣為八偈。八言者。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捨。其觀偈曰。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末後捨偈曰。眾苦既濟。大悲亦捨。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年七十五。贈尚書左僕射。宣宗以詩弔之。既卒。以其所居施為佛寺。

李濬之

李渤。字濬之。初隱廬山。更從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以右拾遺召不拜。洛陽令韓愈遺書曰。朝士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爭覩為快。始出為諫議大夫。朝有闕政。輙附章列上。孤摻自將。雖屢斥不少衰其節。為江州刺史日。嘗問歸宗禪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渤有省。

杜彥之

杜荀鶴。字彥之。牧之子。大中間登科。官至翰林學士。所居得香林之勝。與顧雲諸賢為友。自號九華山人。有詩集行世。其送僧詩曰。利門名路兩何憑。百歲風前短焰燈。只恐為僧心不了。為僧心了總輸僧。

韋南康

韋皋。字城武。萬年人。皋初生。厥父飯僧祈福。忽有應真尊者至。齋畢。乳媼抱兒求呪願。尊者起謂眾曰。此兒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不見。其後皋游宦出處。節義功名。大槩與武侯相類。始李白為蜀道難以斥嚴武。陸揚更為蜀道易以美[自/本]焉。治蜀二十一年。官至大尉中書令。封南康郡王。雅好釋氏法。嘉州彌勒如來石像初成。皋為之記曰。頭圍七尺。目廣二丈。其餘相好。一一稱是。世美其簡而雅。又嘗訓鸚鵡念佛。鸚鵡斃。以桑門故事闇維之。得舍利十餘粒。皋為之記。其抑揚讚歎。頗得禪那之妙。

皇甫湜

皇甫湜。字持正。新安人。元和中擢進士。游心內典。其送簡師敘曰。鳳羽而麟毛。此鳥獸也。經傳以比聖人。師雖佛氏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仁義其心。即未齒於士。與鳳麟類矣。不猶愈於冠冤朝服。或漏於淫怪之說。以斁彞倫者耶。官至工部郎中。韓愈愛其才。與李翱張籍齊名。

韓昌黎

韓愈。字退之。南陽人。三歲而孤。鞠於嫂鄭氏。自知讀書。日記數千言。既長。盡通經史百家之學。擢進士第。累官刑部侍郎。憲宗迎佛骨。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既至潮。聞大顛禪師之名。致書問道。書三至。顛始入郭。愈敬禮焉。留師旬日乃返。後因祀神海上。登靈山。復造其居問道。尋改袁州。施衣二襲為別。後周茂叔往靈山寺訪大顛遺迹。見文公留衣亭故事。題詩壁間曰。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裴公美

裴休。字公美。孟州人。兒時與兄弟偕隱。晝講經。夜著書。經年不出戶。有饋鹿者諸生薦之。休不食。曰蔬食猶不足。今一啗肉。後將何繼。擢進士為監察御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嗜浮圖法。講求其說。雖當世嘲之而所好不衰。公守新安日。屬運禪師初於黃蘗山。捨眾入大安精舍。混迹勞侶。公入寺因觀壁間畵。乃問是何圖相。主事者對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公命至。覩之欣然。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和尚代詶一語。運曰。第言之。公即舉前問。運朗聲曰裴休。公應諾。運曰。在什麼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遂迎入府第。旦夕問法。及移鎮宛陵亦命與俱。由是深徹法源。復與圭峯密禪師道緣尤密。年七十有四卒。休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為人摻守嚴正。進止雍閑。宣宗嘗曰。此真儒者。居嘗不御酒肉。著釋氏文數萬言。如作勸發菩提心文。圓覺經敘。法界觀敘。禪源詮敘。世皆服其精要。

丁繁

丁繁。自尚書郎參靈度師。去官求道。日食脫粟二外。鉢水一盂。夏月夜禪。雖飛蚊咂食終不搖動。

陳琡

陳琡。鴻之子。咸通中佐廉使郭常侍銓之幕於徐。性耿介。非其人不與之交。同院有姓武者。為元衡相國之後。汾陽之壻也。琡心不屑與為侶。遂挈家居於芧山。與妻子隔山而居。短褐束縧。焚香習禪而已。在職之時。惟流溝寺長老與之款接。自述壇經三卷。今在藏中。臨行留一章與僧云。行若獨輪車。常畏大道覆。止若圓底器。常恐他物觸。行止既如此。安得不離俗。乾符中弟璉復佐薜能幕於徐。薜公重其為人。延請入城。遂堅拒之曰。琡已有誓不踐公門矣。薜乃攜舟造之。清言永日。不宿而去。

崔群

崔群。武城人。未冠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數進讜言。憲宗嘉納之。後被譖出為湖廣觀察使。公至任。即訪湖南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師曰。見性得。時師方病眼。公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稱謝。穆宗朝超拜吏部尚書。

司空表聖

司空圖。字表聖。河內人。咸通末進士。拜諫議大夫不赴。居中條山官谷。作休休亭。以禪悅為樂。號耐辱居士。有詩云。昨日流鶯今日蟬。起來又是夕陽天。六龍飛轡常相窘。更忍臨危自著鞭。

呂許公

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累官參知政事。封許國公。少時寄食僧房。得以安意書史。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其故。對以私恩未報。帝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賜紫袍加號以旌之。於是恩俸悉推之寺僧以酬夙德。公嘗晨興禮佛。祝曰。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從子夷簡申國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後。歸焚香發廣慧璉公書一封展禮之。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元日發天衣懷禪師書。左丞好問。元日發圓照禪師書。左丞之子用中。元日發佛照禪師書。其家世崇信有自來矣。

李文靖

李沆。字太初。太宗時為右補闕。真宗時拜相。日取水旱盜賊奏聞。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則留意於土木禱祠之事矣。厥後其言果驗。王文正公且歎曰。李丈靖真聖人也。居常端默寡言。深通釋典。尤厭榮利。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勸治之。公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亦可治。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堂下花檻欹損。經歲不問。有請之者。曰豈以此故動吾一念哉。臨終右脇而逝。時盛暑停屍七日。顏色不變。吐香如蓮花。人謂履踐之驗。

謝宗源

謝泌。字宗源。舉進士為右諫議大夫。太宗時修正殿。泌諫不當用采繪。丞命代以丹堊。且獎其忠藎。公知人能得士。每發薦牘。必望闕再拜曰。老臣又為陛下得一人矣。王文正公旦。皆公所薦引也。與查待制道博通佛典。其亡也沐浴儼衣冠。無疾端坐而盡。

曾運使

曾會。字宗元。端拱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丁謂建捍海塘。索民太急。時無敢言者。公極論奏罷。軍民得安。幼時與雪竇顯禪師同舍。及冠異途。天禧初值於淮甸。公遂將中庸大學。參以楞嚴符宗門語句質顯。顯曰這箇尚不與教乘合。況中庸大學耶。學士須直揵理會。乃彈指一下曰。但恁麼薦。取公於言下領旨。

查湛然

查道。字湛然。性慈孝。母病思鱖魚羹。市無鬻者。道泣禱於河。鑿氷得之。母病尋愈端拱初舉進士。官至龍圖閣待制。公嘗守果州。洞賊作亂。相戒曰。查使君以仁義撫此境。未可犯也。及城而遁。所著文集二十卷。嘗為石門聰禪師作僧堂記曰。自佛法廣被。達磨西來。具信根者求證本原。衣不禦寒。食不充腹。邇來禪剎競規宏壯。少年初學恣臥其間。明因果者如臥鐵牀。若當冤敵。自非朝夕密養聖胎。潛求解脫。其或心汩盖纏。身利溫暖。不察無明。惟究文字。自謂究竟。紀盡遷謝。墮彼惡趣。猛利丈夫得不為之動心哉。

楊文公

楊億。字大年。浦城人。累官朝林學士。性鯁介。尚名節。文格雄徤。學者宗之。諡曰文。所著文集一百九十四卷。公嘗自謂少時銳於仕進。常若有物礙於胸中。及學釋氏法。其物嚗然破散。無復蔽礙而心泰然。

晁文元

晁迥。字明遠。清豐人。歷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以太子少保致仕。年八十四。諡文元。迥性寬簡。當官蒞事。未嘗挾情害物。所著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公所讀壇經。其七世孫子徤見其後題云。時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過。公當弱冠時。遇高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性不滅。公始悟其說。自是留意禪觀。晚年尚看壇經孜孜如此。又嘗見藂寶錄紀公一事。公謝政後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戒家人無輙有請。其子宗慤擢進士。易章服詣謝。公亦不顧。其夫人密覘之。但見瞑目端坐。鬚髮搖風。凝然若木偶。嘗有詩云。鍊鑛成金得寶珍。鍊情成性得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百人中無一人。公又嘗曰。予觀寶積經中末後云。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予詳此語。若有酌然明禪理而學佛者止用此一科足矣。

王文正

王旦。字子明。累官工部尚書同平章事。贈魏國公。諡文正。因省常禪師刺血寫華嚴經淨行品。結社修淨業。旦為之首。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囑翰林楊億曰。吾深厭勞生。願來世為僧。宴坐林間。觀心為樂。

朱炎

朱炎。真宗時為節度判官。久讀海眼。未知趣入。一日問講僧義江曰。此身死後。此心何在。江曰。此身未死。此心何在。公契旨述偈曰。四大不須先後覺。六根還向用時空。難將語嘿呈師也。只在尋常語嘿中。江曰。更須吐却。

朱正裕

朱昂。字舉之。荊南人真宗朝翰林學士。博學有清德。晚年乞歸。真宗下詔留俟秋涼。時吳淑贈行詩曰。浴殿夜涼初閣筆。渚宮秋晚待懸車。昂前後所得俸資。日購奇書云自樂。尤好釋氏書。自為墓志。門人諡曰。正裕先生。弟協為主客郎。亦退居里中。人號渚宮二疏。

王中立

王中立。岢嵐州人。家豪於財。悉以供客而自舉甚儉。妻亡不再娶。居一室如神僧。數年乃出。人覺其談吐異常。叩之不言。晚年更名雲鶴。自號擬栩。臨終豫期而逝。多禪詠。

王隨

王隨。字子正。河內人。天聖初。自潤州徙知江寧府。歲大饑。時轉運使移府發常平倉米。計口日給。隨不聽。曰民饑由兼拜閉糴以邀高價耳。乃大出官粟私價遂平。民之全活者以萬計。居嘗慕裴休之為人。以御史中丞出鎮錢塘。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自是踐履益深。竟明**。與楊大年俱號參禪者。先是大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去其繁為十五卷。名玉英集。臨終書偈曰。畵堂燈已滅。彈指向誰說。去住本尋常。春風埽殘雪。

富丈忠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慶曆中與文彥博竝相。天下稱為富文。封鄭國公。諡文忠。公方鎮毫州時。迎華嚴顒公館於州治。既有證入而別。後答顒公書曰。示諭此事。聞佛必有夙因。今弼遭遇和尚。即無始以來忘失事一旦認得。此後定須拔出生死海。不是尋常恩知。雖盡力道。斷道不出也。和尚得弼百千。其數何益於事。不過得人道華嚴會下出得箇老病俗漢。濟得和尚甚事。所云陶汰甚多。此事誠然。每念古尊宿始初在本師處。動是二三十年。少者亦是十數年。日夕侍奉。開道聞法。方得透頂徹底。却思弼兩次蒙和尚垂顧。共得兩箇月請益。若非和尚巧設方便。著力擿發。何由見箇涯岸。雖竭踵頂難於報稱。未知何日再得瞻拜。但晨夕依依也。

文潞公

彥文愽。字寬夫。介休人。進士及第。歷仕四朝。出入將相五十餘年。再相時與富弼同拜。士大夫相慶以為得人。官至太師。封潞國公。年九十二。諡忠烈。公守洛陽日。嘗致齊往龍安寺瞻禮聖像。忽見像壞墮地。略不加敬。但膽視而出。旁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吾將何禮。僧曰。譬如官路土。人掘以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謂像生。後來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益力。專念阿彌陀佛。辰香夜坐。未嘗少懈。每發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大諸含識。如如居士有頌贊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杜祁公

杜衍。字世昌。山陰人。慶歷中為相。與富弼韓琦范仲[泳-永+菴]同革弊事以修紀綱。而衍尤抑絕僥倖。凡內降恩澤一切封還。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封祁國公。卒諡正獻。時號清白宰相。公以張方平好佛。常竊怪之。有醫者朱生遊二公間。一日公召生診脉。至遲。公詰之。曰看楞嚴經未了。公曰。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楞嚴何等語耶。生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觀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駕見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范文正

范仲淹。字希文。讀書長白山中。一日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貴。語僧出金修寺。仁宗朝。累官樞密參知政事。諡文正。追封楚國公。公嘗宣撫河東。宿保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元羅漢因果頌。藏經所未錄也。公為之敘曰。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讀之。一頌一悟。方知人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付沙門慧喆俾行於世。公守吳日。瑯琊覺禪師謁之。留數日。公於言下知歸。贈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収識性入玄關。

尹師魯

尹洙。字師魯。博學。深於春秋。唐末以來。文章寖敝。洙與穆伯長倡為古文辭。自是文風少變。慶曆中。累官起居舍人。公謫官大梁時。與老衲去眼游。一日謂法眼曰。洙邇來頗以退靜為得法。眼曰。盍若退靜兩忘。公即有省。臨終之日。先以手書。別范文正公。適朱從事炎至。公謂炎曰。吾素學佛於禪師法眼者。乃今資此也。及文正公馳至慟哭之。公張目曰。已與公別。何用復來。且死生常理。希文豈不曉乎。言訖端坐而逝。

馮當世

馮京。字當世。江夏人。舉進士。自鄉選至廷對俱第一。京知制誥日。韓琦為相。京數月不一見。琦謂其傲。京聞之謂韓曰。公為宰相而不妄詣公者。乃所以重公也。豈傲哉。其在并州。嘗以書寄王安國曰。并門歌舞妙麗。閉目不窺。日以談禪為上。安國曰。若如所論。未達禪理。閉目不窺。已是一重公案。

夏英公

夏竦。字子喬。德安人。仁宗朝舉制科。皇祐中參知政事。公自契機於谷隱。日與老衲游。偶上濫溥禪師至。公問百骸潰散時。那箇是長老自家的。藍曰。前月二十離蘄陽。公休去。藍却問百骸潰散時。那箇是相公自家的。公便喝。藍曰。喝則不無。畢竟那箇是相公自家的。公對以偈曰。休認風前第一機。太虗何處暑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萬里無雲月上時。

李覯

李覯。字彥禮。南陽人。通五經。生徒數百。曾鞏鄧潤甫皆其商弟。覯嘗著潛書力於排佛。自嵩禪師攜所詮輔教編讀之。始留意佛書。乃悵然曰。我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佛道豈易言哉。皇祐間范仲淹薦試太學說書。既沒。潤甫上其退居類藁。皇祐續稿。詔官一子。

趙清獻

趙抃。字閱道。氣宇清逸。人不見其喜慍。自號知非子。宋至和中為侍御。彈劾不避貴戚。居嘗以一龜一鶴自隨。後以龜放汴水。有龜放長淮不再來之句。公在成都。有僧上詩云須向維摩頂上行。嗣後從天鉢寺重元師問心要。及知青州。隱几公堂。聞雷聲忽然大省。後以太子少保歸三衢。與山僧野老往來無間。名所居為高齋。以詩自見曰。軒外長溪溪外山。捲簾空曠水雲間。高齋有問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晝間。元豐間。忽一日徧辭親友。其子[山*几]見其形色異常。問後事。公厲聲叱之。少頃語如平時。趺坐而化。法泉禪師以偈贊曰。仕也邦為瑞。歸於世作程。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慧劍無纖缺。氷壺徹底清。春風瀫水路。孤月破雲明。壽七十七。諡清獻。

歐陽永叔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仁宗朝為諫官。論事切直。後拜參知政事。矢心匡弼。與韓琦策立英宗。凞寧初。以太子少師致仕。諡文忠。公始不信佛。知酬淨照詩云。佛說吾不學。勞師空款關。吾方仁義急。君且水雲閑。後守毫社。有許昌齡來遊太清宮。公邀至州舍與語。忽然有悟。居洛中時。游嵩山。却僕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滿軒。風物鮮美。公休於殿陛。傍有老僧閱經自若。公問誦何經。曰法華。公曰。古之高僧臨死生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慧。公大歎服。後居頴州。捐酒肉。徹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華嚴經讀至八卷。乃安座而薨。

司馬溫公

司馬光。字君實。夏縣人。寶元初進士。累官端明殿學士。上疏極言青苗法不便。退居洛十五年。哲宗初立。召拜左僕射。罷青苗法。人謂公元祐相業。有旋乾轉坤之功。卒贈太師。封溫國公。諡文正。生平著述甚多。嘗作解禪六偈。謂世之談禪者。好為隱語以相迷。遂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其一曰。念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其二曰。顏回安陋巷。孟軻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其三曰。孝弟通神明。忠信行蠻貊。作善降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義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

張文定

張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累官太子少師。諡文定。與眉山父子友善。受知神宗。時王安石用事。公嶷然無所動。望高一時。慶曆中嘗為滁州守。遊瑯瑯山。抵藏院。偶見楞伽經取視之。忽感悟前身事。入手恍然。如獲舊物。開卷未終。宿障氷釋。讀至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遂明己見。偈曰。一念在生滅。千機縛有無。神鋒輕舉處。透出走盤珠。暮年以此經授蘇子膽。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江淮間。子膽乃為書而刻之。

范忠文

范鎮。字景仁。華陽人。累官翰林學士。熈豐鎮。士大夫論天下賢者。必歸於司馬光及鎮。光嘗自謂勇決不如景仁。卒諡忠文。有文集百卷。或問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爾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後為信耶。山谷一日過景仁。終日相對。正身端坐。未嘗回顧。亦無倦色。景仁言吾二十年來胸中未嘗起一思慮。二三年來不甚觀書。若無賓客終日獨坐。夜分方睡。雖兒曹歡呼咫尺皆不聞。山谷曰。公却是學佛作家。

邵康節

邵雍。字堯夫。范陽人。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名所寢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公有學佛吟曰。飽食豐衣不易過。日長時節奈愁何。求名壯歲投宣聖。怕死老年親釋迦。妄欲斷緣緣愈重。徼求去病病還多。長江一片平如練。幸自無風又起波。熈寧初。以著作郎召不至。死諡康節。有皇極經世書十二卷。擊壤集行於世。程子稱為振古之豪傑。

王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神宗朝拜相。封荊國公。一日訪蔣山元禪師。坐間談論。品藻古今。師曰。相公口氣逼人。恐著述勞神。心氣不正。何不坐禪體此大事。公從之。一日謂師曰。坐禪實不虧人。予數年欲作胡笳十八拍未就。忽於夜坐間得之。師呵呵大笑。公讀書定林。嘗問元公祖師意旨。元不答。公益扣之。元曰。公於般若有障者三。其近道一耳。公曰願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於世緣深。以剛大器遭世緣深。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世之志。用志不純。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則與物多競。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澹薄如頭陀。此為近道。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公再拜。後於首楞嚴得旨。熈寧八年。公復入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為善。豈小補哉。公居金陵。由蔣山至其故宅當半道。後請以宅為寺。因號半山。

蘇端明

蘇軾。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又曰。橫看成嶺側成峯。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此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公嘗訪弟子由於高安。將至之夕。子由與真淨文禪師。壽聖聰禪師聯牀夜話。至三鼓方睡去。真淨忽驚覺曰。吾夢謁五祖戒禪師不思而夢。何祥也。子由撼聰公。聰曰。吾方夢見戒禪師至是品坐。黎明。俄報東坡已至奉新。有頃東坡至。理夢事。公問戒公生何所。曰陝右。東坡曰。軾十餘歲時每夢與是僧往來陝西。又問戒狀奚若。曰戒失一目。東坡曰先妣方娠。夢僧至門瘠而眇。又問戒終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矣。而東坡時四十九。後與真淨書曰。戒和尚不識人嫌。強顏復出。亦可笑矣。紹聖間公謫儋耳。攜阿彌陀佛一軸。曰此吾往西方公據也。公於建中元年七月。卒於毗陵。時錢濟明侍傍曰。公平生學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語亦不受。又徑山琳禪師問疾云。學士生平踐履。至此更須著力。公應聲曰。著力便差。語絕而速。

蘇欒城

蘇轍。字子由。號頴濱。又號欒城。累官翰林學士門下侍即。諡文定。元豐三年。公以辠讁高安。會黃檗全禪師於城寺。熟視公曰。君靜而慧。苟留心宗門。何患不成此道。公識之。因習坐。數求決於全無契。後忽有省。聰禪師來居壽聖。公以此事往問。聰不答。公又叩之。聰徐徐謂曰。圓照未嘗以道語人。吾今亦無以語子。公於是得言外之旨。又嘗咨心法於洪州順禪師。順示以搐鼻因緣。公言下大悟。作偈呈曰。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鎚。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米襄陽

米芾。字元章。吳人。號海嶽外史。由臨光尉累官禮部員外郎。芾為文奇險。不剽前人一語。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獻之筆意。蘇子膽自海外歸。嘗與元章書云。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念。但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雅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及得寶月菴賦琅然一誦。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元章答云。更有知不盡處。修陽許之業。為帝宸碧落之遊。異時相見乃知也。其高自標置如此。及晚年學禪有得。知淮陽軍。未卒前一月作親朋別書。盡焚其所好書畵奇物。造香楠棺。即其中坐臥飲食。書判前七日不茄葷。更衣沐浴。焚香清坐而已。及期徧邀郡僚。舉拂示眾曰。眾香國中來。眾香國中去。擲拂合掌而逝。平生好石。見有壞奇秀溜者取袍笏拜之。呼為石丈云。

文與可

文與可。名同。嘗守湖州。元豐三年八月。至陳州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冠帶正坐而化。同館崔公度聞之。驚謂人曰。昨別與可於州南。與可曰明日復來乎。及再造。與可徐曰。經言人不妄語者舌覆面上。與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疊。公度大駭。今聞其亡又異。信得道人也。同漢文翁之後。方口秀眉。以學名世。其襟韻高潔。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司馬光蘇子瞻尤雅重之。自號笑笑先生。子瞻嘗題笑笑先生墨竹贊曰。先生閑居。獨笑不已。問安所笑。笑我非爾。物之相物。我爾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餘。以竹發妙。竹亦得風。天然而笑。嗚呼。此足以占與可矣。

程明道

程顥。字伯淳。洛陽人。神宗朝進士。以道學為己任。世稱明道先生。嘗曰佛說光明變現。初莫喻其旨。後看華嚴合論。却說得分曉。應機破惑。名之為光。心垢解脫。名之為明。只是前自心光明。便能得入光照無盡世界。公每覺釋子讀佛書端莊整肅。乃語學者曰。凡看經書必當如此。今之讀書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僧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一坐一起。竝準清規。乃歎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呂晦叔

呂公著。字晦叔。舉進士。累官御史中丞。元祐初拜尚書右僕射。與司馬光同心輔政。公自少講學。即以治心養性為本。寡嗜欲。薄滋味。生無窘步惰容。凡嬉笑俚近之語未嘗出諸口。晚多讀佛書。討究禪理。溫公博學有至行而獨不喜佛。公勸其留意。且曰。所謂學佛者直貴其心術簡要耳。非必事服習為方外人也。屬纊時雖子孫滿前。親朋遝至。初不談及身世。經理後事。

楊無為

楊傑。字次公。元祐中為侍郎。自號無為子。嘗歷參諸名宿。晚從天衣懷禪師游。懷每引龐居士機語。令研究深造。後奉祠泰山。一日聞鷄鳴覩日出如盤湧。忽大悟。乎居以淨土自信。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嘗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凡聖一體。機感相通。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若自棄己靈。是誰之咎。又嘗與僧談道云。大凡學道之人十二時中。嘗須照顧。不見南泉道三十年看一頭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變成露地白牛。躶躶地放他不肯去。諸人長須著精采。不可說禪道之時便有箇照帶的道理。洗菜作務之時。不可便無知也。如鷄抱卵。若是拋離起去。暖氣不接。不成種子。如今萬境森羅。六根煩動。略失照顧便致喪身失命。不是小事。

晁以道

晁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孫。嘗慕司馬光范仲淹之為人。自號景遷。登進士。蘇子瞻以文章可備著述薦於朝。官至徽猷閣待制。生平愽極群書。通六經。尤精於易。所著有客話等書行於世。公嘗監稅明州。嘗往湖南訪明智法師。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其旨。晚年日誦法華。自號天台教主。又從事禪學。山谷嘗寄詩云。念公坐癯禪。守心如縛虎。其答趙子和書曰。我釋迦文佛與阿彌陀佛。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立此淨土之一門。釋迦賓之也。彌陀主之也。釋迦於病藥之也。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釋迦之土猶逆旅也。彌陀之土猶鄉閭也。自西竺以望安樂國。與震旦之望安樂國一也。

王觀文

王韶。字子淳。為洪州刺史。延晦堂禪師問道。默有所契。因述投機頌曰。晝曾忘食夜忘眠。捧得驪珠欲上天。却向自身都放下。四稜塌地恰團圓。堂深肯之。

劉元城

劉安世。字器之。魏人。既舉進士。不謁選。從司馬光受業問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旦令自不妄語。始居臺諫。論事剛直。權豪斂手。目之曰殿上虎。忠孝正直。居家未嘗有惰容。嘗曰吾欲為元祐全人。見司馬光於地下也。公嘗謂弟子為永卿曰。佛法到梁敝矣。人皆認著色相。至梁武帝為人主不知治民。至亂天下。豈佛意也。達磨西來。其說不認色相。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予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喫緊處得力。然亦不可謂此事不得力。世間事有大於死生者乎。而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箇見處。則於貴賤禍福輕矣。又嘗取楞嚴經示永卿曰。觀音大士。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盖割水吹光而水火之性不動搖耳。猶如遇害而吾性湛然。此觀音無畏之力也又云。音性圓消。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鎻所不能著。謂人得無畏力。則枷鎻不能為害。故祖師被刑云。將頭迎白刃。一似斬春風。又呼永卿囑之曰。吾友可以此理諭人。使後人不至謗佛。

法喜志卷三

法喜志卷四

氷蓮道人 夏樹芳 輯

寤斗居士 馮 定 閱

胡康侯

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紹聖中進士。累官紛事中。謝良佐嘗稱其如大冬嚴雪。百萎死而松栢獨秀。所著有春秋傳。卒諡文定。公久依上封。秀禪師得言外之旨。崇寧中過藥山。有禪人舉南泉斬猫話問公。公答偈曰。手握乾坤殺活機。縱橫施設在臨時。玉堂兔馬非龍象。大用堂堂總不知。又寄上封詩曰。祝融峯是杜城天。萬古江山在目前。須信死心元不死。夜來秋月又同圓。

周濂溪

周敦頤。字茂叔。春陵人。因游廬山樂其幽勝。遂築室焉。時佛印寓鸞溪。公謁之。相與講道。問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禪門何謂無心是道。師曰。疑則別參。公曰。參則不無。畢竟以何為道。師曰。滿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見牕前草生。乃曰與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師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草深牕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遂請師作青松社主以媲白蓮故事。茂叔太極圖。其源從陳搏來。搏師麻衣。今正易心法。是麻衣涯公之傳。東林總公廣之也。總公門公門人弘益有書曰。性理之學實起於東林涯總二師。總以授周子。故劉後村詩云。濂溪學得自高僧。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節二公。於佛書早有所得。

秦淮海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虗。少豪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元祐初以薦起。累遷國史編修官。坐蘇軾黨謫監青田酒稅。嘗寓僧寺中有詩云。市區収罷魚豚稅。來與彌陀共一龕。忌者執詩以劾。復以謁告寫佛書為辠。削秩從郴州。已徙橫州雷州藤州。徽宗朝自藤州召還。出游華光寺。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夢中之作。有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則公之去來。可謂逍遙無礙矣。曾作五百羅漢記。歷落如畵。有法寶長老贊曰。欲老不老。八反九倒。昔是西菴。今為法寶。又建隆和尚銘曰。大因緣。十八年。結跏坐。帶力眠。汝鼻孔。未撩天。呼我作。無事禪。其他禪語一一勝妙。

李伯時

李公麟。字伯時。舒州人。元祐進士。博雅能詩。多識奇字。工於畵馬。不減韓幹。秀和尚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畵名。矧又畵馬。期人誇以得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由是絕筆。秀勸畵觀音像以贖過。黃魯直愛作豔辭。人爭傳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此乎。魯直笑曰。又當置我於馬腹中耶。秀曰汝以豔語動天下人。淫心不止。馬腹正恐墮泥犁耳。魯直從是絕不作豔辭。

黃魯直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蘇子膽見其詩文。歎其獨立萬物之表。舉進士為著作郎。紹聖間。為章惇蔡京所嫉。謫涪州別駕。嘗參黃龍死心新禪師。有省。在黔時。止酒絕慾。讀大藏經三年。嘗曰。利衰毀譽。稱機若樂。此八風於四威儀中未嘗相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者乎。公有發願文曰。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願我以此盡未來際。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盡眾生中現作佛事。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嘗答胡逸老書云。君遂歸心於禪悅。何慰如之。可試看楞嚴圓覺二經反觀自己。是何道理。既為大丈夫。須辦大丈夫事耳。又與周才翁云。思公窮悴。守道不渝。盖古人所難也。然已知求道於生死之際。則世累目輕。但未直下撥塵見己耳。投子聰禪師。海會演禪師。道行高重。皆可親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

吳德夫

吳恂。字德夫。官至秘書。參晦堂禪師。師曰。平生學解記憶多聞即不問。却問父母未生已前時道將一句來。公擬議。堂以拂子擊之。即領深旨。呈以偈曰。咄這多知俗漢齩盡古今公案。忽於狼藉堆頭。拾得蜣螂糞彈。明明不直分文。萬兩黃金不換。等閑拈出示人。止為走盤難看。

江民表

江公望。字民表。睦州人。徽宗朝左司諫。時陳祐論曾布罷去。公望入對曰。陛下臨御以來。易三言官。逐十諫臣。非天下所願望也。夫諫臣養之不可不素用之不可不審。聽之不可不詧。去之不可不慎。時以為名言。後疏劾蔡京坐貶。士論惜之。家居蔬食清修。一無愛染。嘗著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又嘗書於家塾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銷落。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一心攝念如來。即使營辦家事。種種作務。亦自不相妨礙。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陳忠肅

陳瓘。字瑩中。南劍人。少年登上第。性閑雅。與物無競。見人之短未嘗面折。但微示意警之而已。嘗為右司諫。極論蔡京蔡卞。連謫通台楚三州。立朝骨鯁。有古人風烈。卒諡忠肅。自號了翁。公初尚雜華。頗有所詣。及會明智法師。叩天台宗旨。明智示以止觀上根。不思議境。以性奪修。成無作行。忽有契悟其謫居海上。未嘗有不滿意。惟尅念西歸。會作延慶寺淨土院記。又嘗謁靈源清公。執聞見以求解會。清公曰。執解為宗。何日偶諧。公乃開悟。寄師偈曰。書堂兀兀萬幾休。日暖風柔草木幽。誰識二千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頭。

李漢老

李邴。字漢老。濟州任城人。崇寧中官翰林學士。後拜參知政事。諡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公浮游塵外。心醉祖。道有年。聞大慧示眾語曰。庭前栢樹子。今日重新舉。打破趙州關。特地尋言語。敢問既是打破趙州關。為甚麼却特地尋言語。後以書咨決曰。近扣籌室。伏蒙激發。忽有省入。顧惟根識暗鈍。平生學解盡落情見。一取一捨。如衣壞絮行草棘中。適自纏擾。今一笑頓釋所疑。欣幸可量又書曰。比蒙誨答備悉深旨。邴自驗者三。一事無逆順。隨緣即應。不留胸中。二宿習濃厚。不加排遣。自爾輕微。三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復瞥地。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

韓子蒼

韓駒。字子蒼。政和中進士。從學於蘇轍。評其詩似儲光義。盖江西詩派之一也。嘗問道於草堂清禪師云。近聞傳燈。頗合於心。但世緣未易消釋。須有切要明心處。毋吝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惡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皆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門。子蒼得旨乃述意云。鍾[目/折]山林無二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空照。養性存心不問人。

呂居仁

呂本中。字居仁。宣和中為樞密院編修官。兼侍講。卒諡文清。居仁性清約。以躭禪而病。癯癯不勝衣。作江西傳衣詩派圖。推山谷為詩祖。列陳無己等二十五人為法嗣。甞致書問大慧禪要。慧答書曰。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若一向問人佛語如何。祖語又如何。諸方老宿語又如何。永劫無悟時也。居仁自是有省。每以前路資糧為念。嘗有詩云。病知前路資糧少。老覺平生事業非。紹聖丙寅夏六月。趺坐而逝。考其修蘊。定知稛載而去矣。又嘗曰。予病不能蔬食。惟有五味爽口之責。作詩自戒。君不如屈大夫。夕餐但秋菊。又不如顏平原。米盡旦食粥。雖知舌本欠滋味。頗覺和氣充其腹。癡人涴腥羶。杯盤眩紅綠。四方采珍異。亦未極所欲。何如野僧飯。菜羹下脫粟。竹間新筍大如椽。樹頭老耳肥如肉。亦不見蟹躁擾。亦不見牛觳觫。石郎愛惜韭蓱虀。晉侯睥睨熊蹯熟。以此為重輕。與君未為福。

張無盡

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童兒日記萬言趙抃薦之。召赴關。袖草茅憂國書以進。徽宗朝拜相。是夕彗星滅。久旱大雨。御書商霖二字賜之。公初不信佛。後見維摩經信手開視。有云此病非大地。亦不離大地。倐然會心。後漕江西。見兜率悅禪師相與夜話。公曰。比看傳燈尊宿機緣。惟疑德山托鉢話。悅曰若疑此話。其餘即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界。公憤然就榻屢起。夜將五皷。不覺踢飜溺器。忽大有省發。即扣悅門謂悅曰。已捉得賊了也。悅曰。贓在何處。公擬議。悅曰都運且寢。翌日公投偈曰。皷寂鐘沉托鉢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悅於是焚香付囑曰。等閒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臨機不礙。應物無拘。飜身魔界。轉脚迷途。了無逆順。不犯工夫。未幾悅入滅。公奏諡號真寂。宣和四年十一月黎明。公卒。口占遺表命弟子書之。仍作偈曰。幻質朝章八十一。漚生漚滅誰人識。撞破虗空歸去來。鐵牛入海無消息。

趙郡王

趙令衿。號超然。太祖五世孫。靖康初論事被謫。高宗召見。令衿奏乞留張浚趙鼎。以言不合罷歸。後襲封安定王。公在南康時。政成事簡。多與禪衲游。公堂間為摩詰丈室。適圓悟禪師奉旨來居甌阜。公欣然就其鑛錘。悟不少假。公固請。悟曰。此事要得相應。直須是死一回始得。公默契。因自疏曰。家貧遭劫。誰知盡底不存。空室無人。幾度賊來亦打。悟見。囑令加護。

王以寧

王以寧。湘潭人。由太學任鼎澧帥。靖康初金兵入寇。以寧遣兵入援解太原圍。建元中。以宣撫司制置襄鄧。招諭桑仲等來降。以寧嘗過雪峯。問道於真歇禪師曰。予昔訪宏智大師。師令讀起信論。謫官天台時於鄰僧僧得之。披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蕩空。一法不留之書也。而末章以繫念彌陀往生淨土為言。其旨何歟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歸空。然後為道耶。以寧默然。

潘待制

潘良貴。字子賤。金華人。政和間進士。官直龍圖閣。宰相呂頤浩嘗造良貴曰。旦夕當引入兩省。良貴退語人曰。用人自宰相事。何可握手密語。先示私恩。若士大夫受具籠絡。何以立朝。即日乞就外補。父喪。家貧無以葬。高宗賜錢五十萬緡。清風高節。凜然當世。年四十回心祖闈。所至挂鉢。隨眾參叩。後依佛燈守珣禪師。久之不契。因訴曰。良貴只欲知死去如何。珣曰。好箇封皮且留著使用。而今不了不當。忽被他換却封皮。卒無整理處。又以南泉斬猫兒話問。珣曰。爾只管理會別人家猫兒。不知走却自家狗子。公於言下如醉而醒。

徐師川

徐俯。字師川。分寧人。建炎中累官僉書樞密院事。長於詩。所著有東湖集。父禧。元豐中禦寇死節。諡忠愍。俯嘗侍先龍圖謁法昌禪師。及靈源禪師語論終日。公聞之藐如也。及法昌歸寂在談笑間。公異之。始篤信此道。後丁父憂。即命靈源至孝址說法。源登座問答已。乃曰。諸仁者。只如龍圖。平日讀萬卷書。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且道尋常眷在甚麼處。而今捨識之後。這萬卷書的。又却向甚麼處去也。公聞灑然有得曰。吾無憾矣。源下座問曰。學士適來見箇甚麼便如此道。公曰若有所見則鈍置和尚去也。源曰恁地則老僧不如。靖康初。與朝士同志者。挂鉢於天寧寺之擇木堂。力參圓悟。悟亦喜其見地超邁。一見至書記僚。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脚根獨未點地在。悟[((白-日+田)/廾)*頁]面曰。甕裏何曾走却鼈。公曰。且喜老漢脚根點地。

楊龜山

楊時。學中立。將樂人。從二程游。得河洛之傳。累官諫議大夫。諸所論立皆關世道。高宗時除工部侍郎。世號龜山先生。諡文肅。嘗曰微生高乞醯與人。孔子以為不直。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與東林總禪師友善。謂師曰。禪學雖高。却於儒道未有所得。師曰。儒道要緊處。也記得些子。且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得個甚麼。中立默然。

張魏公

張浚。字德遠。宜公南軒之父也。高宗時累官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始終不主和議。為秦檜所嫉。所著有五經解。及雜說文集。孝宗朝封魏國公。諡忠獻。公嘗問道於圜悟勤禪師。師曰。巖頭云。却物為上。逐物為下。若能於物上轉得疾。一切立在下風。復示以偈曰。收光攝彩信天真。事事圓成物物新。內若有心還有物。何能移步出通津。公伏膺投偈曰。教外單傳佛祖機。本來無悟。亦無迷。浮雲散盡青天在。日出東方夜落西公之母秦國夫人。嘗問道於大慧禪師。夫人疾亟。曰妙喜老師此生無復見也。我有私恩未報。時大慧居宜春。公三走介趣之。兼程而至。夫人已捐館矣。公遂舘師於光孝寺之東堂。盡誠供奉以慰秦國之願云。

胡致堂

胡寅。字明仲。崇安人。建炎中拜起居郎。諸子嘗侍坐。數杯之後。歌孔明出師表。誦陳了翁奏章曰。可謂豪傑之士也。後為秦檜所忌。謫新州。著論語詳說。及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學者稱為致堂先生。王隨刪傳燈錄。改名玉英集。公作敘曰。傳燈所載。釋子以葛藤目之。今獨取其敷揚明白。庶易考其是非。若夫說秘怪。舉詩句。類俳優。夸誑誕者則盡削之。觀少林啟迪姬光。警發梁武。莫非的確要論。烏有如來流蘿蔓轇轕。不可致詰者哉。

張文忠

張九成。字子韶。錢塘人。受學楊時之門。紹興初。以直言對策。上及兩宮。下及閹寺。忠憤激烈。無所顧避。仕至禮部侍郎。贈太師崇國公。諡文忠。早業進士之暇。篤志釋典。嘗謁靈源明禪師叩宗旨。師令看趙州庭前栢樹子話。久無所入。謁胡文定公。咨盡心行己之道。胡告以將語孟談仁義處類作一處看。則要在其中。公稟受其語。造次不忘。一夕如廁。思惻陰之心仁之端也。正沈默間。忽聞蛙鳴。不覺舉庭前栢樹子。驀成頌曰。春天夜月一聲蛙。撞破虗空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脚痛有玄沙。公嘗奉祠得請。詣徑山問格物之旨。妙喜曰。公只有格物而不知物格。公聞之。恍如夢覺。題於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識一貫。兩箇五百。公從是參道。得法自在。號無垢居士。嘗感歎曰。凡聞徑山老人所舉因緣。無不豁然四達。如千門萬戶。不消一踏而開。公在朝。與秦檜和議不合。坐貶南安。一十四年。未嘗以得失芥蔕。識者莫不高其風。

王龜齡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紹興中廷對第一。累官龍圖學士。諡忠文。朱晦翁嘗稱之曰。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君子人也。幼嘗夢游天台石橋看一石碑。有神僧數百出迎。指公示眾曰。彼前身嚴首座也。曾寫此碑。後親到石橋。與夢中所見之境無異。遂留詩云。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僧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會寫石橋碑。

游定夫

游酢。字定夫。建陽人。師事可南二程子。第進士。累官監察御史。嘗致書於開福寧禪師曰。儒者執五常。欲各盡其分。釋氏謂世間虗妄。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異。何歟。師答曰。人溺塵情愛網。晝思夜度。無一息之停。須力與之決。収其放心。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同異。揭揭焉盡分於郛廓之間。我習內熏。愛緣外染。於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則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難以口舌爭也。定夫又問造道必有要法。師曰。道不在說與示也。說示者方便耳。須用就己知歸。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也。定夫默然。

于憲

于憲。侍郎張九成之甥也。常隨舅氏自嶺下歸淦。九成令拜大慧禪師。憲曰素不拜僧。曰汝姑叩之。憲遂舉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三句以問。慧曰。凡人不知本命元辰下落處。又要牽好人入火坑。如何聖賢於打頭一著不鑿破。憲曰。吾師能為聖賢鑿破否。慧曰。天命之謂性。便是清淨法身。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修道之謂教。便是千百億化身。憲以告舅氏。曰子拜何辭。

朱晦菴

朱憙。字元晦。婺源人。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談禪。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著。年十八。從劉屏山游。屏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金城錄謂公之學得於道謙禪師。公嘗致書問師云。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詐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願投一語警所不逮。師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公於言下有省。有久雨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暫息塵累牽。超然與道居。門掩竹林幽。禽鳴山雨餘。了此無為法。身心同晏如。

馮濟川

馮楫。字濟川。號不動居士。自壯叩諸名宿。雖在仕塗。不忘學佛。居龍門從佛眼游。偶一童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佛眼拊公背曰好聻。公於其契入。後帥瀘南。篤志淨業。所至勸發道俗。兵興以來。教藏煨燼。公發願從建炎後。凡名山巨剎藏經殘失者。給與俸祿印施補之。足五千餘卷者凡四十八藏。有偈曰。我賦耽癡癖。視財等空虗。不作子孫計。不為聲色娛。所得月俸給。惟將贖梵書。庶使披閱者。咸得入無餘。古佛為半偈。尚乃捨全軀。是以不惜財。開示諸迷途。借問惜財者。終日校緇銖。無常忽到日。寧免生死無。紹興三十二年。以給事中乞休。一日忽報親朋。期以十月三日告終。至日設高座。見客如平日。辰巳間降階望闕肅拜。復登座書偈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盡。龜哥眼赤。書畢。拈拄杖按膝而化。

陸放翁

陸游。字務觀。仕至華文閣待制。封謂南伯。孝宗朝。南臺劾其恃酒頹放。因自號曰放翁。嘗問松源嶽禪師云。心傳之學可得聞乎。師曰。既是心傳。豈從聞得。公領解呈偈曰。幾度驅車入帝京。逢僧一例眼雙青。今朝始覺禪家別。說有談空要眼聽。公居鏡湖時。有塗毒策禪師往來寖厚。策往雙徑受生。餘七日跏趺而逝。公哭以詩曰。岌岌龍門萬仞傾。翩翩隻影又西行。塵侵白拂繩牀冷。露滴青松卯搭城。遙想再來非四大。尚應相見話三生。放翁大欠修行力。未免人間愴別情。

王龍舒

王日休。字虗中。自號龍舒居士。為國學進士。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一且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歸乎。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布衣蔬茄。重研千里。以是誨人。閒居持戒甚嚴。坐必宴寂。臥必冠帶。面目奕奕有光。見者知為有道之士。有淨士文行於世。凡修持法門。感驗彰著。具有顛未。

張南軒

張栻。字敬夫。嘗問萬菴顏禪師曰。見即便見。擬思即差又作麼生。師曰。還問不知有。公曰。政當知有時如何。師曰。聞聲見色只如常。公豁然有省。乃留偈曰。聞聲見色只如常。熟察精麤理自彰。脫似虗空藏碧落。曾無少剩一毫芒。師然之。公僭心經史。動以古聖賢自期。孝宗朝直秘閣。累官吏部侍郎。諡曰宣。所著有論孟大極諸書。學者稱為南軒先生公疾革。定叟求教。公曰。蟬蛻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語訖而逝。

尤遂初

尤袤。字延之。梁谿人。紹興中進士。眾擬延之為秘書丞。張南軒得報曰。此真秘丞矣。聞釋氏出世之法。見廬山歸宗禪師。欲謀隱計。朱元晦寄詩。有逃禪公勿遽。且畢區中緣之句。出守台州。孝宗臨軒親遣曰。南台有何勝槩。延之曰。太平洪福。國清萬年。上曰。聞石橋應真是五百強漢。時忽出現。鄉以何法處之。延之報拳曰。臣有金剛王寶劍在。上喜。書遂初老人四字賜之。到台一以慈愛蒞民。官至禮部尚書。諡文簡。所著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

吳明可

吳芾。字明可。仙居人。舉進士。累官龍圖閣直學士。前後守六郡。吏畏民懷。嘗曰覩官物當如己物。視公事當如私事。與其得辠於百姓。寧得辠於上官。為文豪徤峻整。有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以淳熈五年逸老於休休堂。時簡堂和尚自天台景星巖再赴隱靜。公和淵明詩十三篇送行。其一曰。師心如死灰。形亦如槁木。胡為衲子歸。似響答空谷。顧我塵垢身。正待醍醐浴。更願張佛燈。為我代明燭。

葉水心

葉適。字正則。永嘉人。淳熙中進士。雄文奧學推重當世。紹熈中徧歷華選。嘗密助趙汝愚定策。上疏辨朱熹之誣。官至寶謨閣學士。諡忠定。所著有水心等集諸書。公以佛書條項甚多。相反處亦不少。往問石巖璉禪師。師曰。佛以戒定慧為宗。心境不感諸緣。水流花開。鳶飛魚躍皆吾性真。要在千差一照。事理渾融。日久月深。真空妙智自印本心矣。若能收視返聽。心外原無別佛。不必問條項多言相反也。適由是知歸。與朱子書云。適在荊州。無事讚佛書。乃知世外瓌奇之說。本不與道相亂。良由讀者不深考也。

真西山

真德秀。字景元。慶元中進士。累官參知政事。世稱西山先生。諡文忠。公帥湘州時。潭人為立生祠。深於禪學。嘗謂遺教經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智慧之本。至謂制心之道。如牧牛。如御馬。不使縱逸。去瞋止妄。息欲寡求。然後由禪定造智慧。具有漸次階級。非謂一超可入如來地也。又云。予讀楞嚴經。觀世音以聞思修為圓通第一。其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答能如是圓拔一根。則諸根皆脫。於一彈指頃。徧歷三空。即與諸佛無異矣。又讀金剛經至四果。乃廢經而歎曰。須陀洹所證。則觀世音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者耶。入流非有法也。惟不入六塵。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於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求而實無不來。盖往則入塵。來則返本。斯陀含雖能來矣而未能無住。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無來。至阿羅漢則往來意盡。無法可得。然則名雖四果。實一法也。但歷三空有淺深之異耳。

錢公相

錢象祖。字公相。錢塘人。寧宗時問道於保寧全禪師。又參護國此菴元禪師。師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纔涉脣吻。便落意思如何。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公渙然有得。自左丞相歸。日修淨業。

劉後村

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淳祐中遷秘閣修撰。克莊生有異質。為文援筆立就。真德秀以學貫古今。文追騷雅薦之。有十釋詠。其達磨詠曰。直以心為佛。西來說最高。始知周孔外。別自有英豪。圖澄詠曰。值亂行何適。隨緣住亦安。能將石虎輩。只作海鷗看。

陸省菴

陸沅。號省菴居士。尚書左丞陸佃之孫。任福建提舉。中交代鄭興裔之言。閑退於家。客至語及。必合爪曰。沅與鄭歷却中冤耳。謹當以善法解之。否則彼此酬酢無了時也。居常持法華經。晨起即澡浴焚香。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佛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迴。然後開卷而讀。不緩不忽。聲如貫珠。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又閱毗盧大藏。凡台教律部。少林心宗。靡不參究。

范致虗

范沖。字謙叔。一字致虗。甲翰苑守豫章。謁圓通道旻禪師曰。某宿世作何福業。今生墮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遠。旻呼內翰。公應諾。旻曰何遠之有。公為躍然。

吳履齋

吳潛。字毅夫。號履齋。正肅公柔勝之子。理宗朝拜相。後為賈似道所排。遂謫循州。宿楓亭接待寺。與僧曰。昔文殊告世尊曰。我初入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所謂繫心一緣。如日觀月觀。眉間毫相。與鼻準白之類。事雖淺近。理實幽微。如趙州云。老僧十二時。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溈山問嬾安云。汝十二時當作務。安云牧牛。溈云作麼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來。此皆繫心一緣也。自後尊宿又生生巧妙方便。令學者看箇話頭。如狗子佛性。麻三斤。乾屎橛。青州布衫。庭前栢子之類。都是理路不通處。教人取次看一則。看來看去。疑來疑去。十二時中。常不放捨。忽然鼻孔噴地一下。即是當人安身立命處。此皆繫心一緣之證據也。公於法門得大自在。其在循州豫知死日。語人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雨。已而果然。作詩端坐而逝。封許國公。

饒德操

饒節。字德操。臨川人。以文章著稱。曾子宣魏了翁皆與之遊。往來襄鄧間。甞令其僕守舍。一日見僕歸。占對異常。怪問之。僕曰。守舍無所用心。聞隣寺長老有道價。特往請一轉語。忽爾開悟。身心泰然。無他也。德操慨然曰。汝能是。我乃不能。何哉。徑往白崖問道。與其僕祝髮為浮屠。德操法名如壁。僕名如琳。琳有疾。德操躬親藥餌。既卒。盡送終之義。夏均父為其疏云。無復挾書。更逐康成之後。何憂成佛。不居靈運之先。時稱其精當。德操號倚松道人。所撰詩辭有倚松集。呂紫薇云。饒德操自為僧之後。詩更高妙。甞勸予專意道詩云。向來相許濟時功。大似頻伽餉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兩頰紅。好貸夜牕三十刻。胡牀趺坐究幡風。

劉中明

劉昉。字中明。初為丞相府史積勞。出為左殿直。已而歎曰。為吏良苦。吾將清吾中扄。脫屣塵垢之外。遂往郴州。棲止於東山僧坊。沙門道覺詑中明曰。吾然膏油於如來前三十年矣。勝利當無涯。中明曰。異乎吾所聞。修竹之子。以身為檠。以戒行為膏油。以心為然器。照一切無明。古所稱然燈佛也。道覺大異之。居百日。別覺而去。後於南康伽藍尸解。周有從至東都。見中明葛裘賣藥於市。問曰。先生尸解。何至此耶。中明曰。無則入有。解乃歸真。吾家常事耳。子何訝焉。有從曰。居與先生同閈。先生面若紅瓊。有從將為枯骨。獨不念之乎。中明曰。踰五十之年。雖志於道如敗屋然。支傾補漏。第可延歲月。況子行年七十。平生好法律。佐人爭訟。損子陰德多矣。尚何言。遂去不知所之。

劉經臣

劉經臣。字興朝。少以逸才登仕版。於佛法未之信。因會東林照覺禪師。始醉心祖道。後抵京師。謁慧林沖禪師於僧舍。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峯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雒幕。參韶山杲禪師。將去官。辭杲。杲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向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捨。若収拾得去。便成法器。若収拾不得。則成失心之患。未幾復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禪師請問因緣。逸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爾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知覺向外馳求。轉疎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逸舉傳燈所載波羅提尊者見香至國王。何者是佛見性是佛之語。問公。公不能對疑甚。歸就寢。熟睡至五更覺來。方追念間。見種種異相。表裡洞徹。六根震動。天地回旋。如雪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悉以所得告逸為證。逸厲聲曰。這箇是甚麼事却說履踐。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六首。及著明道諭儒篇以警世。

戴道純

戴道純。字孚中。官寺丞。一日咨扣靈源禪師有省。乃呈偈曰。杳冥源底全機處。一片心花露印文。知是幾生曾供養。時時微笑動香雲。

楊圭

楊圭。仕至大中大夫。甞曰。諸佛說法。不離自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甞見自心自性。自修自度。不從人得。又云。國初以學佛名家者不可勝數。如王文正公。晁文元公。楊文莊公。楊文公。近世陳忠肅公。李忠定公。扶皇極。開太平。風節凜然。亦何貶於儒道。文正公與士大夫結淨行社。弟子社友凡八十人。文元公法藏碎金諸書。無非開佛心見。文莊公平日。五皷盥漱誦金剛經。三十年不輟。文公與璉禪師游。出其所撰景德傳燈錄以淑後人。由是而觀。區區之迹未可論人也。

李端愿

李端愿。兒時在館舍。常閱禪書。長雖婚宦。然篤志祖道遂於後圃築室類蘭若。邀達觀曇穎禪師處之。公問曰。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頴曰。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裡尋無。手摣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避。心外聞天堂欲生。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公回說偈曰。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滔滔汴水。隱隱隋堤。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高世則

高世則。字仲貽。號無功。以節度使判溫州。所得俸祿積二萬緡。請以禪郡費。當時皇族居溫者多恣橫。世則以風裁鎮之。民賴以安。初參芙蓉禪師求指心要。一日忽造微密。呈偈曰。懸厓撒手任縱橫。大地虗空自坦平。照壑輝巖不借月。菴頭別有一簾明。

趙松雪

趙孟頫。字子昂。宋宗室。母丘夫人臨月。夢一僧入寢。覺而生孟頫。年甫十二。即好寫金剛經。與僧語。親若眷屬。重天目中峯之道。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公甞提舉江淛儒學。叩師心要。師為說防情復性之旨。後入翰林。遣問金剛般若大意。師答以略義一卷。中峯有淨土偈一百八首。公為作一百八贊手書授之。有中峯淨土帖。

黃晉卿

黃溍。義烏人。自幼篤學。博極群書。發為文章。如澄湖不波。一碧萬頃。與柳貫虞集揭奚斯遊。人號儒林四傑。延祐初進士。累官侍講學士。諡文獻。公於佛典橫襟考究。其撰虎丘寺記。茲上人息菴銘。蔣山誌公塔院記。俱膾炙人口。

顧仲英

顧阿瑛。字仲英。崑山人。輕財結客。豪宕自喜。年三十始折節讀書。築別業於茜涇之西。曰玉山佳處。日宴客賦詩其中。若河東張翥。會稽楊維禛。天台柯九思。方外張伯雨輩。皆樂與之遊。張士誠累辟不就。母喪廬於墓。檢釋氏書有悟。遂祝髮號金粟道人。

楊鐵崖

楊維禎。字廉夫。諸暨人。泰定間為赤城令。棄官將妻子遊天目山。與江上老漁相狎。時時唱清江款。作迴波引和之。仍自歌曰。小江秋。大江秋。美人不來生遠愁。吹笛海西流。又歌曰。東飛烏。西飛烏。美人手弄雙明珠。九見烏生雛。甞對客云。笛有君山古弄。海可養。蛟龍可呼。非鈞天大人不發也。明興天下大定 詔徵遺逸之士修纂禮樂。廉夫被召至京師。肺疾作而卒。自號鐵笛道人。與僧釋臻釋現釋信為方外友。

法喜志卷四(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鶴林玉露卷之四 乙編
許同莘《治牘須知 》
「忍」字當先處事法(4) @ 盈盈梅代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南朝(梁)·蕭衍《注解大品經序》
《容安馆札记》511-515则
《虚云老和尚传记》1-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