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第二编 中古史 上

第一章 秦代之统一与疆土之拓展

六国之并吞与南方之开拓

中国现在的疆土,其最早属于我国的,便是内陆十八省和辽宁,此种规模,是到秦始皇时代而大定的。当战国时,七国的疆域,已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和辽热二省,看前章所附的疆域图,已可明白。可是两广、福建、云、贵,还未曾收入版图。两广、福建的民族,古称为越。当战国时,也有朝贡于楚的。至云贵两省,则当时楚国,有个王族,唤做庄蹻,曾溯牂牁江而上,直打到现在的云南省城。未及回兵,而湖南西境,给秦国取去,归路断绝,庄蹻就留在滇国做王。秦始皇发兵,把两广和安南地方打定。开为桂林、南海、象三郡。[1]福建地方,开辟为闽中郡。西南一带,也颇有和秦朝交通,而秦朝置吏于其地的。

防胡与筑长城

对于北方,秦始皇也确定了一道防御线。这一道防御线,便是所谓长城。说起长城来,其起源可谓很远。古代的国家,都有城有郭。城是全用人力造成的。郭则因山川自然的形势,以为防御;有平坦没有障碍之处,便用人力筑城补足。假使所防御的只在一面,那就不必四面合龙,只要延长成一直线就够了。长城是所以防御小部落的侵掠的。所以和野蛮民族接境之处,便有长城。战国时代,齐国在现今临沂县一带,筑有长城,便是一个证据。[2]当时秦、赵、燕三国,在北边亦都有长城。秦始皇既并天下,又把他联接起来。这时候,北边的部落,最强的是匈奴,据着现今的河套。秦始皇使蒙恬把他赶掉了,将河套地方收进来,划入长城之内。秦始皇的长城,全不是现在的长城。[3]他是沿着阴山之脉的。现在的辽、热、察、绥,大部分都该包括在内。其东端,直达现在的朝鲜境内。[4]其国防的规模,也可以谓之很远了。

郡县之制

秦始皇对于国内,可以说是完成郡县制度的人。郡县并不是始于秦的。春秋战国以来,大国灭掉小国的,都把他作为自己国内的一县。卿大夫采地,发达至与国相等的,也可以成为一县。还有把小的乡聚集合而成县的。至于郡,则初设于边荒之地,本来并不管县。后来郡的辖境渐渐繁荣,就可以分设许多县。设县之后,自然还是属于郡的管辖的。如此,合许多县而要设立一个管辖的机关,自然也就名之为郡了。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共置三十六郡。再加以开拓南方所得,共有四十郡。每郡设守、尉、监三个官。守是地方长官,尉是管武事的,监则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监察的人。此时天下初定,还有人主张封建和郡县并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竭力驳斥。始皇听了他的话。封建制度,就一时绝迹了。

始皇之专制政策

秦始皇的专制,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且举出几件事来:

(一)古代的共主,在生存时,都只称为王,表明其为“天下所归往”的意思。秦始皇既并六国,觉得这个名号,不相称了。乃采取从前对于古代的王的称呼,自称为皇帝。自周朝以来,就有所谓谥法。这是因为周朝人有所谓讳之故。人死之后,把来代他的名字的。谥法颇有相当的公道。好的人得好谥,坏的人得坏谥,他自己的子孙,也无可如何。秦始皇说:“如此,是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就把谥法除掉。自称为始皇帝,后世亦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这事看似无甚关系,然而天子本是人民的公仆,仆人做事,好坏原该随主人批评的。他现在竟不准人家议论,那就专制达于极点了。

秦之郡系图

(二)古代的兵器,是用铜做的。秦始皇把全国的兵器,都收到他的都城咸阳中销毁掉,铸了十二个铜人,和许多乐器。这件事,好比现在收缴民间枪械一样。

(三)再进一步,他还要统一全国的学术思想。在古代学术尚未发达之世,原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除却朝廷的政令,本无所谓政治主张;而除却官吏之外,亦没有懂得学术的人。学术既经发达,就不然了。政府所办的事,自然总有人要批评他。秦始皇不以为然。听了李斯的话,把一班官吏做老师。后来又因诽谤之故,坑杀了460个儒生。

(四)他怕有势力的人反抗他,把当时所谓“豪”“富”,都迁徙到咸阳,一共有12万户。又专用严刑峻法。

秦朝灭亡之原因

如此专制,人心已经不服了。他还要穷奢极欲。吞并六国之后,把他们的宫室,都画了图样,在他都城附近,都模仿建造一所。后来又自造了一所阿房宫。又在骊山自营葬地。还要派方士到海里去求神仙。又要到处巡游,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发人民治驰道[5]。开疆拓土,固然是件好事。然而他行之也不得其法。戍边的人多了,还要转运粮食去供给他,人民不胜其苦。乃强发有罪的人,出去戍守,谓之“谪戍”。再后来,简直就一条街上,截取其半条,把人都发出去,谓之“闾左之戍”。如此,谁不想反抗呢?不过慑于他的威势,一时有所不敢罢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游,死于现在的河北省境,他的长子扶苏,因为谏始皇坑儒之故,始皇不喜欢他,派他到蒙恬的军队里去,做个监军。小儿子胡亥,跟随着他。宦者赵高,是始皇使他教胡亥决狱的。替他游说李斯,诈传始皇的诏旨,把扶苏、蒙恬都杀掉,而立胡亥做皇帝。是为二世皇帝。赵高又进谗言,杀掉李斯。严刑峻法,穷奢极欲,更甚于始皇之时。秦始皇死的明年,天下的兵,就纷纷而起了。其初是戍卒陈胜、吴广,因为后期了,照秦法,是不问理由,总是要死的,乃在现今安徽宿县地方起兵。于是六国之后,一时俱起。此等新兴之国,其兵力,自然不能和旧政府敌。秦朝派一支兵出去,就把他们都打败了。然而当时,有个楚国将家之后,唤做项梁,和他的侄儿子项籍,起兵于吴。渡江之后,听了范增的话,立了个楚国之后,号为楚怀王[6]。此时汉高祖刘邦,亦起兵于沛[7],隶属楚怀王麾下。项梁进兵击秦,连打了两个胜仗,后来又给秦兵打死了,秦兵乃北围赵王于巨鹿[8]。楚怀王派项籍北救赵,刘邦西入关。项籍大破秦兵于巨鹿,秦将皆降。汉高祖从武关而入。此时秦朝内乱。二世为赵高所弒。立了个公子婴,又把赵高杀掉。汉高祖的兵既到,公子婴无力抵抗,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其时为公元前206年。从秦灭齐统一天下至此,共只15年。

刘邦像

【小结】

(一)秦始皇怎样开拓南方?

(二)长城是否秦始皇造成?

(三)古长城与现在的长城有无区别?

(四)郡县是否起于秦始皇?

(五)郡县制度怎样?

(六)秦始皇为什要废谥法?

(七)秦始皇为什焚书坑儒?

(八)秦始皇为什销兵器迁豪富?

(九)陈、吴怎样起兵?

(十)项梁起兵为什么推立楚怀王?

* * *

【注释】

[1] 桂林郡,大略是现在的广西省。南海郡,大略是现在的广东省。象郡,大略是现在的安南。

[2] 大约是防御淮夷的。

[3] 现在的长城,大致都是明朝所筑。

[4] 秦朝长城的东端,在乐浪郡遂城县境,见《晋书·地理志》。乐浪郡是汉武帝灭朝鲜后所置四郡之一,见第三章注(13)。

[5] 谓平坦,马车可以驰行的。

[6] 楚怀王是战国时楚国的一个王。信秦国的骗,和齐国绝交,给秦国打败。后来秦国人又骗他去讲和,伏兵把他捉住,迫胁他割地,他不肯听,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很哀伤他。所以此时即用其谥法,为新王的称号,以激动人心。

[7] 现在江苏的沛县。

[8] 现在河北的平乡县。

第二章 两汉之政治概况

楚汉之争

秦朝既经灭亡,就要议到善后问题了。以当时的人心和事势,自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做皇帝的道理。于是回复到封建制度。汉高祖入关后,项籍的兵,也就来了。两个人几乎冲突。幸而有人从中调解,才算没有成事实。于是许多入关的兵,就在关中公议分封之法。其结果,所封的是:

(一)六国之后。

(二)灭秦有功的人。当时诸侯的兵,以项籍为最强,所以分封的权,实际上在他手里。他在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却把他迁徙到湖南的南边。半途,又把他杀掉了。项籍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在现在的铜山县。封汉高祖为汉王,建都在现在的南郑县。

霸王的霸,就是前此霸诸侯的霸;项籍就是诸王的长。诸王中如有纷争,自然是项籍的责任。此等分赃式的封建,总有人心怀不满的。于是分封未几,山东地方,就起了变乱。项籍出兵征讨。汉高祖乘机,打定了陕西。又出关,打破了好几国,直攻入西楚的都城。项籍回兵,把他打得大败。然而汉高祖坚守荥阳、成皋[1]。有萧何守了关中,替他补充军队和粮饷。使韩信渡河北出,打定山西、河北,直抄到山东。项籍的后方,又受彭越的扰乱,兵少食尽,乃和汉高祖讲和,约以鸿沟[2]为界,中分天下。约既定,项籍罢兵东归,汉高祖却背约追击他。项籍兵败,走到乌江[3],自刎而死。前此所分封的国,此时多已灭亡。汉高祖就即皇帝之位,这是公元前202年的事。楚汉纷争,不过五年,而天下复定于一。可见封建制度,违反时代潮流,不能回复了。

西汉盛世之治术

西汉一朝,共历200余年。从高祖到宣帝,算是他的盛世。高祖时,还有项籍的降将,和自己的功臣,心怀反侧,要设法对付。高祖死后,儿子惠帝懦弱;而高祖的皇后吕氏,在高祖时,便参与政治的,实权都落到她手里。惠帝死后,也连立了惠帝两个儿子,自己临朝称制。吕后死后,汉朝的大臣,起兵诛灭吕氏,说吕后所立,并非惠帝的儿子,把他都杀掉,而迎立高帝的庶子代王,是为汉文帝。虽然政局不安,民间却不曾受着什么大影响。至于政治,则从惠帝时,萧何、曹参做宰相,以至文帝及文帝的儿子景帝,都是以安静宽大为主的。中国的人民,生产的力量,本来极强,只要没有人去扰乱他,他自然会日臻于富庶。所以从高祖到景帝,约经过70年,西汉就达于全盛。景帝死后,武帝即位。他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对内要兴办许多事情,对外要用兵征伐。他的奢侈,也不减于秦朝。财用不足,就兴了许多新税。人民困于诛求,弄得盗贼群起。幸而不久就镇定了。武帝死后,传昭帝至宣帝。宣帝是生长民间的,深知人民的疾苦。即位之后,很留心于吏治和刑狱,海内也算平安。宣帝死后,子元帝立,西汉就渐入衰世了。

西汉封建之盛衰

宗室和外戚,都是汉代的特殊阶级。这是宗法社会的余习。汉初是内任外戚,外任宗室的。当天下初定时,功臣封王的,也有好几国,不久都灭亡了。所封的,多数是自己的子弟。其中汉高祖的庶长子封于齐,兄弟封于楚,侄儿子封于吴,都算是个大国。吕后死后,齐国的嗣王就起兵,有觊觎帝位之意。因大臣迎立文帝,未遂所欲。文帝即位,把齐分做六国,似乎势分力弱了。然而吴王濞,是小时就从军的;文帝时,又和中央政府有隙。处心积虑20余年。到景帝时,到底破裂了。吴、楚、赵和齐国所分的淄川、济南、胶东、胶西都反,是为七国之乱。声势很盛。总算幸而打平。于是把诸侯治理百姓和任用官吏之权夺掉。武帝时,又令诸侯得把自己的地方,分封自己的子弟。于是诸侯地小力弱,汉初的封建,又名存实亡了。

西汉之衰世

封建既废,中央有权力的人,就可以肆无忌惮。汉末外戚的专权,是起于元帝之子成帝之世的。元帝的皇后姓王。当成帝时,王氏权势大盛。哀帝虽把他斥退了,而政治很为腐败。哀帝死后,王氏又专起权来。到公元8年,而汉室遂为王莽所篡。改国号为新。

新莽之篡汉及其失败

新莽是个有抱负,有魄力的人。惜乎他的所行,和时代违反了;而其政治手腕,又太拙劣,以致失败。当西汉时代,社会的贫富,很不平均。富的人田连阡陌,穷的人连“立锥之地”也没有,都租着富人的田种。公家收税,不过1%,私人收租,倒要15%。兼营制造事业,和专门买贱卖贵的商人,在社会上亦很有势力。有许多人想设法救正,毕竟无效。新莽才断然把全国的田,一概收归国有,不准卖买。田太多的,令其分给亲族和本乡的人。又把几种较大的事业,收归国营,还设立一种机关,收买滞销而有用的货物;到价格腾贵时,照平价卖出。又征收各种人的所得税,把来借给穷人。用意诚然很好,然而行之不得其法,反致全国的经济界,都被扰乱。于是群盗并起。汉朝的宗室刘秀起兵,把天下打定,再即帝位,是为东汉光武帝。

光武之中兴及其盛世

光武承大乱之后,竭力减官省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传明帝、章帝两世,政治都称清明,和帝之世,也还可蒙业而安。所以从公元36年天下略定之后,至公元105年和帝崩逝之时,约80年,称为东汉的盛世。

东汉宦官外戚之擅权

东汉的大患,在于外戚和宦官。从和帝以后,君主大都年幼,又多短祚,死时没有儿子,就由太后及其母家的人,择定继嗣之君,而太后出来临朝。其母家的人,自然得势了。到皇帝年纪长大,因为满朝都是他的党羽,只得和宦官合谋,把他诛灭;宦官又因之专权。如此的反覆着,把汉朝的政治,弄得很糟,至桓灵之世而大坏。

党锢之祸

东汉的士大夫,是颇能讲气节的;而亦好争意气,立名誉。这时候,太学中生徒极盛,又恰好做了横议的大本营。当时宦官的兄弟姻亲,布满州郡,都靠权势,侵害人民,名士在州郡做官的,都要尽法加以惩治。因此名士和宦官,势成水火。宦官便说他们是党人,要尽数拘来治罪。幸而桓帝的后父窦武,替他们剖辨,才把他们放归田里,然而还要禁锢终身。桓帝死后,灵帝立窦武和名士陈蕃当国。要想除掉几个宦官,反为所杀。重复捕治党人。党人受祸,及因其逃亡避匿,而百姓牵连受祸的,不知凡几。宦官却更形专权。灵帝死后,少帝立。太后何氏临朝。其哥哥何进,要想诛灭宦官,而太后听信宦官的话,不肯。何进乃召外边的兵进京,想借此挟制太后。宦官发急了,把何进召入宫中,杀掉。何进的官属,就举兵攻杀宦官。正扰乱间,凉州将董卓,带兵入京,大权尽入其手。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不服的人,又在东方起兵讨他。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小结】

(一)楚汉间分封的是什么人?

(二)西汉全盛在什么时代?

(三)汉初七国之乱怎样造成的?

(四)汉武帝后的封建制为什名存实亡?

(五)西汉外戚专权是哪时起的?

(六)新莽为什么要改革政治?

(七)他改革的是什么?

(八)东汉什么时候最盛?

(九)东汉宦官外戚的祸怎么起?怎样结的?

(十)东汉士大夫为什么受禁锢?

* * *

【注释】

[1] 荥阳,是现在河南的荥泽县。这是黄河的渡口。守此,所以能出兵河北。成皋,是现在河南的汜水县,就是虎牢关的所在。守此,则洛阳安如磐石,关中更不必说了。

[2] 鸿沟,是古代一条运河。《史记·河渠书》说他的流向:是“自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是一条沟通黄河流域与淮水流域的水。

[3] 大江,津名,在今安徽和县南。

第三章 两汉疆域之开拓与对外交通

两汉是中国国威昌盛的时代。从中国本部,开拓向本部以外,至于和东西洋都有交通,实在是始于此时的。

两汉时,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匈奴。秦汉间,匈奴的冒顿单于强了,在他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都给他征服。他尽并今蒙古地方,直达西伯利亚南部。至其子老上单于时,又进而征服西域。

这西域,你道是什么地方?原来历代所谓西域,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专指现在的天山南路。广义则自此以西的地方,一概包括在内。所以统一欧洲的罗马,也在正史的《西域传》中。看附图便可明白。匈奴所征服的,自然是狭义的西域。但自此以西之地,匈奴亦都有交通。

西汉之征匈奴

汉高祖时,曾和匈奴打过一次仗。因轻敌之故,被围于平城[1]。七天才得解围。后来就用娄敬的计策,把宗室女嫁给单于,同他讲和。这是中国以公主下降,与外国结和亲之始。[2]高后、文、景之世,中国与匈奴,和战不定。到武帝,才大出兵打他。先收回河套地方。匈奴人弃阴山,遁居漠北。武帝又出兵追逐。匈奴因此衰弱,然而还未肯称臣。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后来都并于呼韩邪单于。又有称为郅支单于的,把呼韩邪打败。公元前51年,呼韩邪入朝于汉。郅支单于逃到康居。前36年,为西域副校尉陈汤所攻杀。匈奴至此,就算给中国征服。

西汉之平朝鲜

秦汉间的朝鲜半岛,北部是朝鲜,南部是三韩[3]。朝鲜本箕子之后。汉初,燕人卫满,带着燕齐亡命的人,逃到朝鲜,借居其西方边境。后来就攻夺其国。传子至孙,为汉武帝所灭。以其地为四郡。

西汉之通西域

西域的交通,是因汉武帝想招致大月氏,共攻匈奴而起的。月氏本在今甘肃西北境。给匈奴打败了,逃到伊犁地方。月氏的邻国,有一个唤做乌孙的,前此给月氏打败。至此,又借兵匈奴,前来报仇。月氏为其所败,逃到阿母河流域。自葱岭以西,白种人分布甚多。当时的阿母河流域,便是西洋史上的巴克特利亚,中国称为大夏。其西的伊兰高原,是西洋史上的帕提亚,中国称为安息。[4]更西的叙利亚,中国称为条支,都是希腊亚历山大王征服东方后,部将所分立的国。再西的大秦,便是统一欧洲的罗马了。汉武帝想招月氏,张骞奉使前往。路经匈奴中,为其所拘留。经过许多时候,才乘隙逃到康居。康居派个翻译,把他送到月氏。月氏这时候,得了阿母河流域的沃土,意思很觉得安乐,并无报仇之念。张骞住了一年多,摸不着头脑,只得回来。西域诸国的人,颇有和他同来的。汉武帝因此想招致他们来朝贡,以示威德。然而这时候,甘肃西北境和新疆,都属于匈奴,没有交通的路。张骞在大夏时,曾看见四川邛都的竹杖,问他们:“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我们的商人,到印度去买来的。”张骞因此建言:从四川去通印度。都给西南夷所阻,没有走得通。未几,匈奴守甘肃西北境的浑邪王降汉。汉将其地开为郡县。于是经甘肃到新疆的大路开通。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就从此繁盛起来。其初西域诸国,怕汉使过境,供应劳费,不大愿意和中国交通。后来汉武帝因求天马不得,出兵远征大宛。经两次用兵,到底把他打破。西域诸国才怕了,都愿称臣奉贡。汉朝初设屯田兵,在沿路守卫,后来就设置一个官,称为都护,并护天山南北两条交通的大路。

经西南夷以通西域,虽然没有成功,后来因南平两越,到底把西南夷也开通了。两越是谁?原来当秦朝末年,有个人,唤做赵佗,据桂林、南海、象三郡自立,是为南越。而勾践之后,在蛮夷中做君长的,秦末亦曾率其众助诸侯攻秦。汉初次第受封,为闽越、东瓯两国。[5]东瓯因被闽越人攻击,武帝时,自愿迁徙到江淮之间。南越、闽越,则都还据地自立。武帝时,唐蒙奉使南越。南越人请他吃蜀中的枸酱。唐蒙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夜郎国[6]来的。”又说:“夜郎国临牂舸江,牂舸江可通到番禺[7]城下。”唐蒙回来了,便上书武帝,请交通夜郎,将来打南越时,可以用他做一支奇兵,武帝听了他。后来打南越时,夜郎不肯发兵;闽越名为助中国,实亦阴持两端。南越既灭之后,武帝又把闽越灭掉,并打破夜郎附近之国。西南夷也都愿降。于是四川的西北部,甘肃的南部,和云贵两省境内,有许多部落,都由中国设置郡县,秦代开拓西南之业,至此才算大成。汉朝开通西域和西南夷,都因商人的贩卖而引起,可见政治的力量,还没达到之时,国民拓殖的力量,倒先已达到了。

汉之西域

东汉之征匈奴匈奴之盛衰

从西汉末年匈奴投降中国之后,对于中国,很为恭顺。新莽时,因驾驭失宜,匈奴又叛。北边大被侵掠。西域也攻杀都护,和中国断绝了。东汉光武时,匈奴又自己分裂,成为南北。南单于降汉。北匈奴连遭旱蝗,更形衰弱。公元89和91年,中国和南匈奴,两次出兵打他,北匈奴遁逃远去。其后遂辗转经西域以入欧洲,不复为中国之患。而南匈奴入居中国塞内,为晋时五胡之一。

东汉之通西域

东汉的通西域,是起于明帝末年的。这时候,有名的班超,以三十六人,往使西域。在楼兰国[8]中,攻杀匈奴使者。一路过去,仗着中国的声威,降伏诸国。明帝死后,汉朝议弃西域,召班超还。而西域诸国,有的留着他不肯放。班超自己也愿意立功,乃留居西域,借诸国之兵,以定诸国之地,颇称顺利。章帝时,班超上书请兵。有一个人唤做徐干,也自愿帮助班超。章帝派他带着两千个人前去,就把西域诸国,先后打定。这真算得古今罕有的奇功了。

东西之交通

因西域的平定,而东西两洋的交通,遂日见繁盛。当时西域商人,来中国的很多,中国商人,往西方的也不少。中国的丝织物,很早就在欧洲市场上,成为有名的商品。但终因隔着海,其利益为条支所专,不能直接和大秦交通。班超平定西域之后,曾派部将甘英,往使大秦。到条支海边,亦未能渡。然而陆路上的阻隔,终于给海道打通了。

中国和外国海道的交通,亦由来已久。据西洋史家所考究,当汉时,现今的安南,实在是东西两洋交通的中枢,[9]而据《史记·货殖列传》,则现在的广东省城,在当时,已是珠玑、玳瑁、果、布所凑集。[10]这许多都是后来和西南洋交通的商品,可见广东亦有相当的发达。又据《汉书·地理志》:从广东合浦县入海,可以达到黄支。黄支,有人说,就是西印度的建志补罗[11]。其航路所及,也不可谓之不远了。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12],遣使从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是正史上记述中国和欧洲,有正式交往之始。

倭国之朝贡

对东北方,航路之所通,也颇远的。据《后汉书》说,自汉武帝灭朝鲜后,东海中的倭人,通于汉的,就有三十多国。据《汉书·地理志》:则倭人共有百余国,岁时到乐浪郡[13]来朝献。可见当时,日本各小部落,已开始和中国交通了。但尚未能直接中央。到公元57年,有倭奴国,到汉朝来朝献,光武帝赐以印绶。这一颗倭奴国王之印,已在日本的筑前国发现,可见往史记载的不虚。到公元238年,又有倭女王卑弥呼,遣使来献。此时已在三国时代,魏人封为亲魏倭王。这卑弥呼,大约就是日本有名的神功皇后了。

【小结】

(一)匈奴占据的是什么地方?

(二)西域是什么地方?

(三)匈奴在什么时候被中国征服?

(四)朝鲜的始末怎样?

(五)西汉怎样去开拓西南?

(六)西汉怎样去交通西域?

(七)东汉怎样去平定西域?

(八)东西的交通起于何时?

(九)欧洲的交通从哪条路来往的?

(十)中日何时交通的?

* * *

【注释】

[1] 今山西大同县。

[2] 和亲两字,就是现在和好的意思。公主下降,只是和亲的一种条件,并非和亲时必备的条件。而和亲时自此以外的条件也还很多。有人误以为和亲两字,就是把公主下降的意思,这是大错了的。

[3] 马韩、弁韩、辰韩。

[4] 巴克特利亚,Bactria.帕提亚,Parthia.

[5] 闽越,即秦时的闽中郡。东瓯,在今浙江永嘉县。

[6] 夜郎,今贵州桐梓县。

[7] 今广东南海县。

[8] 在今新疆省。汉通西域的南路,以此为始。今其地已沦为沙漠。

[9] 见日本桑原骘藏《东洋史要》中古期第四篇第四章。

[10] 果,就是南洋一带的果品。布,大约便是现在的棉布。中国古代,是没有木棉的。

[11] (11)建志补罗,Karchipura.

[12] (12)安敦,就是罗马的Marcus Aulerius Antonius,生于公元121年,殁于180年。

[13] (13)汉武帝灭朝鲜所置四郡之一。今黄海、平安两道之地。

第四章 两汉之学术与宗教

汉学之复古

凡违逆潮流之事,总是不能行的。古代“官师合一,政教不分”,而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发达,这也是社会进化自然的趋势。秦始皇和李斯,只因不愿人家议论他,便把一切学术,概行禁绝,这种手段,岂但过于操切而已?汉定天下以后,一切被禁的学术,都要回复过来,也是自然的趋势。

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之学,同时并盛的;到汉朝,却渐渐的独尊儒学了。这又是什么缘故?我说:这也是大势所趋。社会上的风气,免不了一动一静。当社会变动剧烈的时候,人心皇惑无主,争向各方面,寻求出路,自然容易众说并兴。经过相当的时间,寻求的心理厌倦了,大家都想认定一条路,从事于实行,当此之时,学术思想,就要渐趋于统一了。汉朝正是这个时代。统一于哪一家呢?道家之说,太觉消极;天下统一了,没有竞争,用不着法家的武健严酷;墨家的节俭,当海内富庶之时,也觉其不切于时势,而且也非统治阶级所能堪。轻刑罚,薄税敛,讲究道德伦理,儒家之学,自然最适合于时代的要求。汉武帝,便是受社会心理影响,而实行满足这要求的一个人。当汉初,讲求各种学术的人,已经渐渐的进用了。后来又除掉挟书之律,人民就都可自由研究。但这时候,还是听其自行研究而已,国家并没有加以提倡奖励。研究的人,喜欢何种学术,亦各随其性之所好,并无畸重畸轻。到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表章六经,罢黜百家,专为治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从此,儒家在进取之途,便独占了便宜。其兴盛,自非他家之学,所可比拟了。

汉学之分类经学

儒家之学,在汉世,亦即是所谓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认为孔子所制定的。这六种,除《乐》外,其他都有经文。大约是古代的典籍,孔子把他修改、编纂过的。与经相辅而行的,还有传记。传是孔子的口说,后人笔之于书的。记则是经以外的古书,可以给经做参考的。但经的义理,仍有未能写出,而由传经的人,口授其徒的。这个在汉世仍谓之说。汉朝的经学,有今古文两派。今古文是指文字而言。古代的篆书,到汉时,已经不大通行了。通行的,是起于秦时的隶书。古人的学问,多由口耳相传,不必都有书本。这时候笔之于书,自然即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这本是当然之理,用不着别立名目。到西汉末年,有一班人,说前此经师所传的经文,有缺误之处,他们另有古本为据。这古本,自然是用古字写的。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就称前此这一派为今文。所以今古文的名目,是古文既兴而后有的。据古文家之说,他们所得的经,比今文家所传的要多些。可是现在都没有了。文字的异同,可考见的也很少。其中大部分,还是和意义无关的。[1]所以讲汉朝人的经学,今古文文字的异同,倒还无甚关系。其重要的,倒还在于其说。古书年代久了,没有注,是不能懂得的。汉朝人去古近,对于古书的文义,比较后人,要容易通晓些;对于古代的事物和制度,自然也较后人知道的多;所以汉朝人的经注,后人很为重视。今古文家,对于经的注释,有一部分不同的,研究的人,却不可不知道经学家所以要分别今古文,就是为此。

史学

经学而外,汉代的史学和文学也很有可观。古代诸侯之国,大概都有史官。但其所记述,经秦朝人一烧,大部分都已亡灭。在汉初,只剩些片断的材料。民间传说,其不甚确实而又无条理,更不必说了。汉时的司马迁,才把一切史料,收辑起来,编成一部现存的《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古代各国的史实,都包括在里头。东汉时,班固又用其体例,专述汉朝的事情,谓之《汉书》。这种体例,后来作史的人,都沿袭他;而国家亦认用这种体例所作的历史为正史。还有一种,把一切事情,依着时间的先后编排的。这就是所谓编年体。其体例,是起于《春秋》的。东汉末,荀悦根据班固的书,用这种体例,纂成一部,谓之《汉纪》。以后用这种体例编纂的历史也不少。学者也认为次于正史体的重要史籍。

文学

文学发达的次序,韵文较散文为早。所以我国的古书,亦多有韵。这一种文字,音调未尝不美。然而和口语相去太远,未免不能达意。所以进一步,散文就要发达了。散文的发达,大约起于东周,至西汉而极盛。韵文:汉人所擅长的为赋。古代的诗,大都是四言,汉世变为五言。又因这时代,古乐渐次沦亡,汉武帝乃立了一个新声乐府,采取各地方的歌谣,按其音调,命文士为之填辞。这固然是音乐上的事,然而后来,亦有按其音调,以作韵语的,于是诗中又添出乐府一体。

印度佛教之起源

汉代的宗教:本国所固有的,渐渐有集合而成道教之势;其自外国输入的,则有印度的佛教。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是印度迦维罗国的王子。迦维罗国之地,据近代史家所考证,在北纬27度37分,东经83度8分之处。佛教的兴起,约在公元前5世纪之初,略与孔子同时。印度地处热带,物产丰饶,其人衣食无忧,都好驰心于玄远;要求脱离人世的苦痛。邃古的婆罗门教,其趋向便系如此。在佛降生以后,婆罗门教的教义,渐渐动摇了。许多有思想的人,都各自研究,各有发明,史家称为哲学时代。众说并兴,迄无鹄的,愈使人生感到苦闷。而且印度人的求解脱,有许多极端的行为,也不是个正道。释迦牟尼出,才综合诸说,而示人以修持解脱之方。身没之后,其教逐渐推广。南至锡兰,北至大月氏。这许多地方,在汉时,都和中国有交通,佛教自然有输入的机会。

佛教之东来

佛教的输入,依旧说,是起于东汉明帝时的,但是实际还要早些。因为明帝的哥哥楚王英,《后汉书》上,已说他信仰佛教了。大概佛教的输入,当在东西汉之间。东汉之世,信仰的人渐多,《后汉书·襄楷传》,载楷上书桓帝,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浮屠”二字,便是佛陀的异译。

道教之创始

至于黄老,就是道教的前身。黄是黄帝,老是老子,[2]老子这一派哲学,有人以为是起于黄帝的,所以黄老连称。这本是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之学,和后来的道教,了无干涉。但是秦汉时,有一种方士,他们也有讲究祠祭的,也有讲究炼药的,也有要到海外去求神仙的,亦都自托于黄老。这一派人,在秦汉之世,颇有势力,秦始皇、汉武帝,都很相信他。可是真只是真,假只是假。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毫无效验。王公贵人,相信他们的,也就少了。于是转而蛊惑愚民。汉末,张角借符水治病,组织秘密结社,终至造反。后来张鲁又行其道于汉中。张鲁之道,是出于其祖父张陵的,张陵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凡来学的,都取米五斗,时人谓之五斗米道,亦谓之“米贼”。到张鲁据汉中,便创出一种特别的治法,使人都诵习老子《五千文》。这大约是因为他们崇拜黄帝。黄帝无书可读,所以牵及老子的,未必有什么学术上的根据。

【小结】

(一)汉武帝为什尊崇儒术?

(二)儒术为什么适合于汉代的要求?

(三)今古文怎样分别?

(四)汉人经注后人为什么重视?

(五)史的体例有几种?

(六)佛教怎样传入中国?

(七)黄老学说为什么只能蛊惑愚民?

(八)佛教怎样起源的?

* * *

【注释】

[1] 如今文的位,古文作立;今文的义,古文作谊之类,都见《仪礼》郑《注》。

[2] 见《论衡·自然篇》。

第五章 两汉之社会概况

两汉之民风

两汉去战国时代近,各地方的风气,还不曾十分齐一。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很可见得。大概当时的风气:河北、山西的南部,和河南、山东,是古代所谓中原之地,开化最早,经济和文明的程度都最高。关中的风气,本来是最诚朴的。秦及西汉,屡次徙各地方的豪族和富人于关中。西汉时,又因其为帝都所在,转运东方的粮食,去供给他。达官贵人所聚集之处,生活程度,自然要高些;奢侈之事,自然要多些;“游食技巧”的人,“作奸犯科”之事,也就随之而增多了。陇西和燕代,直至辽东,是古代沿边之地。其民习于战争,所以最为尚武。而其风气亦较朴实。长江流域:蜀为天府之国,最称富饶,而其地势闭塞,从古以来,战争之事最少,所以其风气较弱。只有嘉陵江流域的氐人,是很勇于战斗的。长江中游的楚,受天惠颇厚。耕种不大费力,水产品又多。所以其人民,不及北方的勤谨。生活程度,较为落后;经济分配,却也较为平均,没有甚贫甚富的人。吴越居长江下流,开化又较中流为晚,经济和文化的程度,也更落后,而其尚武的性质,却正和后世所谓“南人文弱”者相反。这个,我们看项籍和吴王濞的军队,便可知道的。至于南岭以南,则尚在初开发的时代。汉人移居,和汉族良吏,服官于其地的,在这一方面,功绩应当不少。如《后汉书·循吏传》所载的任延、锡光等,不过百中的一二罢了。

若论一般的风气,则封建时代的色彩,还很浓厚。汉朝的人,大概都喜欢立功异域,如张骞、班超等人物,后世是很少的。汉时有所谓游侠,就是后世会党之类。其人的性质,都类于后世所谓江湖豪客。此等人,固然历代都有,然而在汉代,似乎特别盛些,其好的,大都能重然诺,轻死生,“不爱其躯,以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亦是古代武士之遗。但其坏的,亦不免倚势陵人,破坏法律,所以当时的政治,特别要摧折他们。两汉时代的士人,在比较上,亦是重名轻利的,试看《后汉书》所载,让爵、让产之事,几于史不绝书,便可见其一斑。党锢之祸,固由于宦官的专横,而当时士大夫,好争意气,立名誉,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两汉之农工商业

汉人在经济上,是最看重农业的。所以称农为本业,工商为末业。朝廷对于农民,也时时加以奖励。譬如“孝弟力田”在当时,便是一个受褒奖的条件。田税也特别减轻,至于三十而取一。然而农人多数没有田,都租借大地主的田种,地主的收租既重,又要受商人的剥削,所以当时的农民,是很困苦的。工业,有许多很进步的制品如丝织物中的齐纸、鲁缟之类,其技术,大概是很有可观的。至于靠大资本生产,而可以牟大利的,大约要首推盐铁。其次便是酒酤。所以桑弘羊要筹款,新莽要实行社会政策,都要把他收归官办。商人在当时,是经济界上,最有势力的人。晁错说他们:“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是社会经济进步,自给自足的事渐少,有待于交易的渐多,所以他们贱买贵卖,可以得很多的利益。汉朝的政治、法律,对商人都特别苛刻。譬如汉高祖时,曾不准商人衣丝,乘车;重收他们的税租。惠帝、吕后时,虽然把所谓商贾之律除掉了,[1]然而商人的子孙,还不许做官吏。一般的见解,对商人也是很轻视的。然而于其经济上的势力,初无所损,这也可以见得社会经济的变迁了。

贫富的不均,是井田制度破坏,商业资本兴起以后,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西汉时代,对于这个问题,很有热心研究的人。有创平均地权之论的,有主张禁止奢侈,立下一个消费的轨范的。也有想把大事业收归国营,免得私人借此剥削消费者的,都不曾实行。到新莽时,才断然行一大改革。而其结果,弄得大乱。东汉以后,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人,就渐渐地沉寂了。

【小结】

(一)两汉时中原之地,开化最早的,是现今什么地方?

(二)关中风气,为什么变坏?

(三)长江流域的风气怎样?

(四)岭南的风气怎样?

(五)西汉为什么特重游侠?

(六)游侠对于社会的功罪如何?

(七)汉世党锢和其时风气的关系如何?

(八)汉世重农用什么方法去奖励他?

(九)汉世贱商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他?

(十)贫富不均的问题,在汉世曾否加以研究?

* * *

【注释】

[1] 应该是一种苛待商人的法律,其内容无可考。

第六章 三国之分裂与晋之统一

群雄之兴起

董卓入洛阳,行废立后,山东州郡,都起兵讨他。董卓劫献帝,西迁长安。诸起兵的人,就纷纷割据地盘。后来汉朝的大臣王允,和董卓的将吕布合谋,把董卓杀掉。而李傕、郭汜,又起兵为董卓报仇。吕布败走关东。王允被杀。傕、汜二人,互相攻击,献帝乘机逃到洛阳。这时候割据的形势是:

袁绍,据河北、山西两省。刘焉,据四川。

曹操,据现在的鲁西、豫东。张鲁,据汉中。

刘备,据徐州一带。后来为吕布所破。马腾、韩遂,据凉州。

袁术,据现在寿县一带。公孙度,据辽东。

孙策,据江南和浙江、江西。

刘表,据湖北、湖南两省。

献帝到洛阳之后,因地方残破,兵卫毫无,召曹操入京护卫。曹操把献帝迁到许昌。从此以后,中央的政权,就全落入曹操手里。

曹操先和刘备联合,击灭了吕布。又使刘备击灭了袁术。刘备和献帝手下的人合谋,想里应外合,攻击曹操,为曹操所破,逃奔袁绍。后来又逃奔刘表。这时候,地盘之大,兵力之强,要推袁绍第一。然有实力而无谋略,为曹操所破。二子相争,就给曹操灭掉。曹操南征荆州,刚好刘表死了,小儿子刘琮,把荆州迎降。其时刘表的大儿子琦,还在江夏[1]。刘备逃奔江陵。曹操发兵去追他,刘备也逃到江夏。派诸葛亮游说孙策的兄弟孙权。孙权遣周瑜和刘备合兵,大破曹操于赤壁[2]。曹操引兵北还,三分的形势渐定。这事在公元208年。

赤壁战后,刘备打定湖南地方,又引兵入川。孙权进兵,想争夺荆州,刘备和他把荆州平分。刘备取四川时,曹操也打破了马腾的儿子马超,进兵平定汉中。旋汉中为刘备所夺。又使关羽从江陵进兵,攻拔襄阳。孙权乘机袭取江陵。关羽败死,湖南北之地,遂全入孙权。

汉代之灭亡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时为公元220年。明年,刘备亦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到公元229年,孙权亦称帝于南京,是为吴大帝。

三国之攻伐

刘备称帝之后,因耻关羽丧败,出兵攻吴。为吴将陆逊所败,惭愤而死。儿子刘禅即位,是为蜀汉后主。刘备把后事都付托给诸葛亮。诸葛亮是个绝世的人才,他用一个区区的益州,把政治和军备,都整顿得很好,先出兵平定云南地方,以绝后顾之忧。然后出兵伐魏,和魏国的司马懿等,相持于陕西地方,屡得胜利。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渐渐地不振了。

三国鼎立

晋之篡位

魏文帝死后,传子明帝。很为奢侈。魏国的国事,实在败坏于此时。这时候,司马懿屡次带兵,和蜀汉相持。又出兵讨灭辽东。明帝死时,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其养子。后曹爽为懿所杀,大权就全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握权。于公元263年,把蜀汉灭掉。到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篡魏自立。是为晋武帝。

晋之统一

吴的立场,和蜀汉不同。诸葛亮尝说:“不伐贼,王业亦亡,与其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所以时时出兵伐魏。诸葛亮死后,继任的人,也还采取这个政策。吴则除诸葛恪当权时,曾一度进兵伐魏外,其余大概不过自守。晋武帝篡位后,吴国末代的君主孙皓在位,很为荒淫暴虐。于公元280年,为晋所灭。自董卓入洛阳至此,共经过92年。

西晋之衰乱

长期的分裂,复见统一天下,该有治平之望了。然而司马氏本不过是个军人,无什治天下的远虑,晋武帝得天下后,尤其骄奢淫逸。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全不放在心上。适时候,有许多两汉之世,为中国所征服的民族,入居塞内。同化的作用,一时不及奏效,政治的力量,傥或松懈,就要起而为乱,其情势是很险的。有许多人,都劝武帝把他们迁出塞外,武帝也置诸不理。而又鉴于魏朝的宗室,没有权力,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武帝死后,儿子惠帝,是个低能的人。武帝的皇后杨氏,和惠帝的皇后贾氏,争夺政权。诸王因之,互相攻杀,酿成所谓八王之乱,而异族便要乘机而起了。

【小结】

(一)汉末群雄怎样兴起?

(二)汉末割据的形势怎样?

(三)曹操怎样去扫除群雄?

(四)孙刘为什么不睦?

(五)三分之局怎样造成的?

(六)魏、蜀、吴的地盘怎样?

(七)诸葛亮的政才怎样?

(八)司马氏篡魏的原因怎样?

(九)西晋为什么再传即乱?

(十)八王之乱哪个酿成的?

* * *

【注释】

[1] 江夏,是现在湖北的黄冈县。

[2] 山名,在湖北嘉鱼县。

第七章 中国民族之新融合

从西晋时代,五胡扰乱中原起,至南北朝之末止,共经过310年。这310年之中,以政治论,是个扰乱分裂的时期,但扩大眼光观之,则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替中国民族,增添了许多新分子。

西晋公元265-317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北方民族之强大及其内侵

五胡是什么?我们现在,且先列举其名,并述其在晋初的形势如下:

(一)匈奴。自南匈奴投降后,入居中国塞内,这时候,几于遍布山西全省。

(二)羯。匈奴的别种,住在羯室[1]地方的,别称为羯。

(三)鲜卑。鲜卑是东胡之后。东胡给匈奴打破,分保乌桓、鲜卑二山[2],因以乌桓、鲜卑为名。汉时,招致乌桓,居于辽热北边,以御匈奴。北匈奴亡后,鲜卑徙居其地。所以其分布甚广。辽、热、察、绥和甘肃,都有其部落。

(四)氐。氐人本在嘉陵江流域。东汉末,迁徙到汉中。曹操又把他迁徙到关中。

(五)羌。羌人部落,分布很广。两汉时为中国之患的,是河湟[3]流域的一支。东汉时,给中国征服的,多把他迁到内陆,亦在今陕甘境内。

五胡中首起扰乱的为匈奴。南单于之后,因先世尚汉公主,改姓为刘。其酋长刘渊,自立于今山西省境。洛阳为其所陷,晋怀帝被虏。愍帝立于长安,又被虏,而西晋遂亡。

五胡十六国之兴亡

西晋亡后,元帝立国江东,是为东晋。北方就成了一个五胡十六国扰乱的世界。我们现在,且列一张简表如下:

五胡十六国兴灭表

十六国的兴亡,看似繁复,然而也可用一个简法去驾驭他,便是:国数虽多,而其中有关大局的,实在只有:

(一)前后赵对立,后并于后赵。

(二)前燕、前秦对立,后并于前秦。

(三)后燕、后秦对立,后燕为魏所破,后秦为晋所灭。前赵虽然把西晋吞灭,然而他所据的,其实只是洛阳以西和山陕。河南的东部及河北、山东,都非其实力所及。这许多地方的群盗,都并于羯人石勒,是为后赵。前赵为其所灭。石勒死后,从孙石虎继立,异常淫虐。石虎死后,诸子纷争。有一个冉闵,是汉人而为石虎养子的,起而自立,大杀胡羯。胡羯的势力,自此就不能复振了。然而冉闵亦只是个粗暴的人。这时候,前燕起于辽宁,并有热河,实力颇为雄厚,乘机侵入,冉闵为其所杀。前燕占领河北、山东,而氐酋苻氏,占据关中,是为前秦。前秦出了个英明的首领苻坚,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富兵强。把前燕灭掉。又吞并了甘肃地方的前凉,征服了大同地方的拓跋氏,暂时统一北方。因想灭掉晋朝,以统一中国。淝水一战,杀得大败亏输,给他所征服的异族,复乘机纷纷而起,而以后燕、后秦为最大。这时候,侵入中原的五胡,都已筋疲力尽,而久居北边,气完力厚的拓跋氏,就要独霸北方了。

东晋之兴亡

东晋从立国江东以后,中央政府,和荆州地方的军人,颇相猜忌,所以内外相持,坐视北方的扰乱而不能平定。当后赵灭亡时,荆州的桓温,曾出兵灭前蜀,并收复河南地方。然伐前秦、前燕都不利,河南亦复为前燕所陷。到苻坚南伐时,镇江地方,产生了一支精兵,谓之北府兵。靠着这一支兵,把苻坚打退。然而这一支兵的中心人物刘牢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此时桓温的小儿子,唤做桓玄,闲住在荆州,实际颇有势力。荆州地方反抗中央的人,都拉拢着他。中央政府,也给他一个地盘。后来荆州地方,遂尽为所并。有一年,荆州大饥,中央政府想趁此讨伐桓玄,而刘牢之和桓玄勾通,桓玄就入都篡位,夺掉刘牢之的兵权。牢之要想反抗,而手下的人都可恶他反复,不听命令,牢之遂自缢而死。然而北府兵的势力,实际并未消灭。数年之后,军中旧人刘裕等起兵以攻桓玄。桓玄败死。晋帝复位。中央的实权,都入于刘裕之手。

南北之分立

此时后燕、后秦,都已衰弱,而拓跋氏复强,是为后魏。后燕为其所破,分为南燕及北燕。南燕立国山东。北燕仅保河北省的一隅。山西和河北的大部分,都入于后魏。后秦的北境,则为夏所侵扰,更形疲乏。刘裕先灭南燕,次灭后秦,回来就篡了位,是为宋武帝。然关中并不能守,仍为夏人所取。篡位后三年,就死了,嗣主文弱,国内又多问题,无暇北顾,北方遂尽为后魏所并,天下分为南北朝。

南北朝之递嬗次第

南朝共分宋、齐、梁、陈四朝。当宋武帝的儿子文帝在位时,曾两次出兵北伐,然而都不得利。魏太武帝却自将南伐,直到瓜步[4]。所过地方,都大遭破坏,而北强南弱的形势遂成。宋传60年而为齐所篡。当宋时,后魏还建都平城,一切保守其旧俗。齐篡宋后16年,而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改胡俗。自此鲜卑人渐进于文明。然而其南迁的,多陷于骄奢淫逸。当其建都平城时,曾在其附近之地设六镇[5]。使国中的亲贵,带着精兵,以防御北方的游牧种族。南迁以后,对于六镇的亲贵,待遇不如旧时,而镇将又多贪暴,六镇的人,都郁极思变,就伏下了一个乱源了。南朝当宋时,和后魏交战,已失淮北之地,齐时又失掉淮南。齐有天下仅廿四年,而为梁所篡。梁武帝出兵恢复合肥、寿春,国威算是一振。此时北方出了一个胡灵后,荒淫无度,中原群盗大起,六镇亦并起为乱。代北的尔朱荣,起兵平定北边,乘胡灵后和他的儿子明帝互相猜忌,举兵入中原,把群盗亦都剿灭,身居晋阳,遥握朝权,后来为魏帝所杀。其侄儿子尔朱兆,继之握权,极其粗暴。而尔朱氏之族,分掌州郡的,也都十分暴虐,大失人心。尔朱氏之将高欢,起兵山东,把尔朱氏灭掉。高欢又和魏帝不合。魏帝任用宇文泰,镇守关中,和他共谋高欢。高欢出兵,魏帝不敢战,逃到关中,为宇文泰所弒。高欢、宇文泰,各立一君,后魏遂分为东西。其后东魏为高氏所篡,是为齐。西魏为宇文氏所篡,是为周。北朝如此扰乱,南朝却比较太平,东魏高欢死后,其守河南的将侯景背叛,投降梁朝。梁武帝出兵救援,不克。此时梁武帝在位,已近50年了,迷信佛法,政治废弛,兵力亦不足用。侯景逃到梁朝,袭据寿春,梁朝也无如之何。后来侯景造反,把梁朝的都城打破。梁武帝忧愤而死。儿子简文帝,为其所杀。简文帝的兄弟元帝,立于江陵,遣兵把侯景打平。先是元帝和其侄儿子岳阳王詧,兄弟武陵王纪交兵。岳阳王靠着西魏的救援,得以保守襄阳。武陵王则因西魏袭其后方,遂致败亡。四川遂为西魏所取。侯景灭后,元帝和西魏,外交上又起纠纷,西魏发兵围江陵。此时元帝的精兵,都在江东,救援不及,江陵为魏所陷。元帝被杀。西魏取了襄阳,而迁岳阳王于江陵,使之称帝,对魏则称臣。是为西梁。陈霸先立元帝的儿子于江东,后来废之而自立,是为陈。江陵失陷之后,南朝和北朝,只是划江为界。北齐灭亡时,陈朝曾乘机恢复淮北,然亦不久即失。北朝周、齐对立,北齐的君主,都很荒淫暴虐,而北周武帝,颇能励精图治,齐遂为周所灭。武帝死后,周又为隋所篡,并灭陈。天下遂复统一。

诸民族之融合

这300年之中,异族纷纷侵入中国的不少。其中异族的酋长,也有荒淫暴虐,现出野蛮人的性质的。也有风流儒雅,颇能接受汉人的文化的。其人民亦然。有的只长于战斗,有的亦能从事于生产。以大体论,则总是逐渐同化于中国人的,到隋唐时代,已几于浑然不见其迹了。中国人对于异民族,亦颇能一视同仁,只要他在文化上,能够同化于我,就不再问其种族。所以隋唐时代,有许多出自异族的氏族,也一样登庸。其中有许多人,很做了些出将入相的事业。这些氏族中,名儒文士也不少,又可见其确能同化于我了。[6]

【小结】

(一)什么叫五胡?

(二)五胡在晋初分布的形势怎样?

(三)西晋、东晋如何分别的?

(四)什么叫北朝?

(五)什么叫南朝?

(六)五胡哪种最强?占据哪个最久?

(七)东晋为什么不能用兵中原?

(八)元魏迁都后的国势如何?

(九)五胡为什么同化于我?

(十)苻秦为什么不能统一?

* * *

【注释】

[1] 地名,在今山西辽县。

[2] 今蒙古东部的兴安岭。

[3] 湟水,是现在的大通河。

[4] 镇名,在今江苏六合县。

[5] 六镇:是武川,在今绥远武川县。抚冥,在武川东。怀朔,在今绥远五原县。怀荒,在山西大同县东北,察哈尔境内。柔玄,在察哈尔兴和县。御夷,在察哈尔沽源县。

[6] 如唐太宗时的宰相长孙无忌,又如唐朝的名儒元行冲,其氏族都出自鲜卑。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之文化与社会

两晋与南北朝之政制

秦汉的政治制度,还是从列国时代,相沿下来的。有许多地方,和后世的情形,不甚适合。所以到两晋以后,又生变迁,两晋以后政制的变迁,最大的是官制。秦汉时代,宰相的体制甚尊,而权力亦大。但是在西汉中叶,替皇帝管理文书的尚书,已经渐渐的有起权柄来了。后来日渐扩充,分曹办事,相府的权柄,遂渐为所夺。曹魏时,做皇帝秘书的中书;刘宋时,做皇帝侍从的侍中,又都参与机密。这许多官,都握有宰相的实权;宰相则自两晋以后,就废而不设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做宰相的,总是位高望重的人,皇帝不能任意指使他。而且宰相这个官,相沿下来,有他独立的职权,皇帝要任意破坏他,也总觉得有些不便。所以要废而不设,而改用自己左右亲信的人,这也算是专制政体的一种进化。至于外官:则秦汉之世,本系郡县两级,郡就直达于中央。汉代的州刺史,只是个监察之官。到东汉末年,因为盗贼多了,要加重外官的权威,于是改刺史为州牧,就成了地方的行政长官,一郡的地方,只有后世的府这么大,不足以反抗中央。所以唐朝的柳宗元说:“汉朝有叛国而无叛郡。”[1]州的区域,就有现在一两省大,未免要尾大不掉了。东汉末年,所以纷纷割据,州牧的威权大重,实在是重要的原因。后来州的区域,虽然渐次缩小,然而习惯既成,又有以一个人而督数州、十数州的军事的,实际上还是一样。所以中央政府的权力,总不甚完全,甚至于酿成内乱。

西汉时代,是行民兵之制的。那时候人民的年龄,达到23岁,便要当兵,到56岁,才脱离军籍。郡国都有车骑、材官、楼船三种兵。调动之权,属于太守;训练之职,则在于都尉。东汉光武,因要省官省事,把都尉废了,民兵之制,亦就随之而废。民兵废,拥兵的人,就要专横了。又从东汉以后,多用异族人当兵。五胡乱华之时,更其是如此。这时候的军队,通常都以汉族以外的民族做主力。这也是汉族难于恢复的一个原因。

古代的成文法,传于后世最早的,是战国时魏国的宰相李悝所作的《法经》。《法经》一共六篇。商鞅做秦国的宰相,就把他取去使用,没有另定法律。秦朝并天下之后,还沿用着他。《法经》每篇之中,要包含许多章。汉高祖入关后,曾把他废掉了,只留(一)杀人、(二)伤人、(三)盗三章。[2]天下既定,又把他恢复了,其实这时候,六篇之法,还不够用。所以逐渐添造,竟达到60篇之多。还有命令和成案,也和法律有同一的效力。条文多而编纂杂乱,官吏就可以上下其手,以致司法界的情形黑暗得不堪。屡有人提议编纂,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魏朝,才注意到这件事,编成了一部《魏律》。未及颁行,而晋武帝代魏,又把他修订一过,于公元268年颁行。这就是很有名的《晋律》。从此以后,历代的法律,实在都是把他做蓝本的。这是中国司法界上,很可纪念的一件事。

晋人之清谈

汉时儒学发达,思想颇倾向复古,就渐有泥古之弊。不论什么事,总以为古代的办法是好的,应该仿效的。如此,便不免激起反动。所以到魏晋时,有思想的人,就喜欢探求事物的原理,追溯宇宙的根源,形成一种玄学。此等讲玄学的人,大都轻视实际的事务,终日挥麈清谈,或者互相辩论。其学术思想,非不高尚,然而有职务的人,都是如此,那就糟了。所以后来的人,有骂他们“清谈误国”的。

南北之风尚

当时南北的风尚,亦微有不同。北朝是没有清谈之习的。讲经学:南朝人把玄学掺杂进去,北朝人却还谨守汉儒旧说。做文章:南朝从齐梁以后,专讲辞藻,北朝却比较清真些。所以也可说:北朝的风气,较南朝略为朴实。当五胡乱华之时,汉人反而同化于异族的,自然也在所不免。然而这只是极少数。处于高压力之下,因而变成媚外的,也自有其人,譬如北齐的颜之推,曾著一部书,名为《家训》,中间有一条说:“我曾经看见一个齐朝的士大夫,他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年纪17岁了。已经学会鲜卑话,会弹琵琶,有这本领,叫他去伺候阔人,没一个不喜欢他的。”如此媚外,真正令人气短了。然而这也是少数。以大体论,当时的五胡,还是尊重汉人的文化;而汉人也还能保守其旧俗的。只要看自晋代以来,崇尚门阀的风气,南北一致,便可明白。

东晋之门阀

什么叫做门阀呢?门阀,就是论各人门第的好坏,以区别流品。这种风气,论其远源,还是从封建时代的等级沿袭而来的。在西周以前,自然很为严重。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制度破坏,等级制度,也就渐渐的动摇了。诸侯失其国,卿大夫失其家。在法律上,其地位已与平民一律,然而在社会上,总还是不能平等的。于是乎有“士庶”之别。两汉时代,帝皇将相,都是平民出身,用人也不拘门第,所以贵族在政治上不占势力。曹魏时,尚书陈群,立九品中正之法。在各州置大中正,各郡置中正。令其品评本地的人物,分为九等,而尚书据以选用。立法的本意,是要他批评人物的好坏的。其结果,却只能辨别他家世的贵贱。于是贵族在选举上,就特别占了便宜。加以这时候,五胡乱华,中原人士,都迁徙到南方。一个门第好的人,在其本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用不着特别标明。换了一处地方,就不然了。当时的著姓,所以一定要标明郡望,如琅邪王氏,博陵崔氏之类,就是为此。因此两种原因,两晋南北朝之世,所谓士庶之别,就看得特别严重。土族和庶族,出身做官,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都迥然不同。不但婚姻不通,甚至起居动作,都不能在一块。这种风气,在隋唐时代,还保存着相当的惰力性,直到五代以后,才全然废除。

国外思想文艺之输入

魏晋南北朝之世,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人用固有的文化,融合异族的时代,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吸收异民族的文化的时代。这也是两汉以来,对外交通发达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要推佛教。佛教当两汉、三国时代,似乎还不过是一种宗教,到晋以后,其哲理方面,就渐渐的受人注意了。中国的学问,是偏重于实用的,讲纯理的比较缺乏。所以佛教的哲理,很受思想界的欢迎。尤其是讲玄学的人,受佛教的影响很大。外国的文学、美术,输入的亦不少。佛经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中国人要翻译他,就得另创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不但用诸翻译,还要影响到中国人自作的文字。印度的绘画、雕刻、建筑,亦随佛教而输入。在中国美术史上,发生很大的影响。次之则是音乐。音乐大部分是从西域输入的。南北朝时代,中国的旧乐,只存于南方。北方所行的,大概是外国输入的音乐。到隋唐时代,则称中国旧有的音乐为清乐,外国输入的为燕乐。清乐日渐衰微,燕乐却颇盛。其影响,也及于中国人的歌辞。唐以后的词,其调子,就有许多是从燕乐中来的。

【小结】

(一)汉后为什么不设宰相?

(二)州与郡的分别怎样?

(三)民兵之制怎样?

(四)光武废都尉,影响于民兵怎样?

(五)《晋律》的价值如何?

(六)清谈为什么能误国?

(七)门阀起于何时?重于何时?

(八)国外文字美术,在何时输入?他的影响如何?

* * *

【注释】

[1] 见其所著《封建论》。

[2] 说见《困学纪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年表(14-1)2世纪前40年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5期)
统一、分裂的交替和民族融合 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21至公元589年)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四百年战争与和平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
谐音图像趣味巧记历史(两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