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贞观政要译注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择官第七

本篇导读

《择官》篇进一步阐述了唐太宗“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思想和具体办法,记录了唐初“任官惟贤才”,知人善任,重视地方官选举等情况。一是要求主管大臣要把择官用人作为大事来处理。“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闻耳目,求访贤哲”。一是要妥善办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的选拔和管理。“朝廷必不可独重内官,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任人唯贤是“贞观之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贞观之治”赖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1。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2。」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3。」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4。《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5。」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6?」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7。」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8。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9。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遗诸衣冠以为耻累10。』

1 审:明悉、审细。文中意为精简。

2 任官惟贤才:语出《尚书.咸有一德》。

3 “官不必备”二句:语见《尚书·周官》。意思是官员不一定要齐备,得到有德的人任官便可。

4 “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三句:语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5 “谋夫孔多”二句:谓参加谋划事情的官员虽多,但不是贤能之士,所以事情办不成功。语出《诗经·小雅·小旻》。

6 “官事不摄”二句:语出《论语·八佾》。意思是每个官员都专职而不兼任其他职务,怎能谈得上节俭呢!

7 “千羊之皮”二句:语出《史记·商君列传》。意谓一千张羊皮的价值都比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选官贵在得人。

8 具:通“俱”。

9 无为而治:指避免烦琐政治,不打扰百姓,便达到天下大治。

10 衣冠:士大夫、官员。

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治国的根本,关键在于审察官吏。根据才能授予适当的官职,务必精简官员。所以《尚书》中说:'任官惟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只要任人得当。’如果得到好的官员,人数虽少也足够用了;如果得到不好的官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把没有选到适当的人才,比作在地上画饼,那是不能吃的。《诗经》中说:'谋划者中庸人多,所以事情办不成。’孔子又说:'做官的人一身不能兼二职,怎能谈得上节俭?’况且,'一千张羊皮的价值,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昂贵。’这些话都记载在经典上,不能都讲出来。应当精简机构,减少官员,使各自担负起所任之职,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了。你应认真考虑这其中的道理,衡量决定众官人数的多少。”房玄龄等因此设置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人。太宗同意这一方案,便对房玄龄说:“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其他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行的,只能格外多给钱帛,以奖赏他们的技能,一定不能授给他们官爵,使他们与朝廷中的贤良君子并肩而立,同坐吃饭,给朝廷士大夫留下耻辱。”

赏析与点评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太宗明白地指出国家达到治世的本源,关键在于审察官吏。没有称职的官员队伍,只凭君主一人,根本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得妥善。所以,拣选擢拔官员,是重中之重,甚至是国家治乱的根源。太宗重视官员队伍的组成,无疑是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环节,亦是直接把致治之功,归因到官员队伍身上,肯定他们的成就贡献。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1,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省,细碎务皆付左右丞2,惟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

1 符牒(dié):泛指公文凭证。符,古代朝廷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2 左右丞:官名。唐制,尚书省设左右丞各一人,协助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处理省内具体事务。对御史推选及要弹劾的不当之事,予以驳回。左丞分管吏、户、礼三部之事。右丞分管兵、刑、工三部之事。

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为我分忧,协助我操劳国家大事,要耳听得远,眼看得宽,寻求察访贤明有智慧的人。近来听说你们听取和接受诉讼的状子,一天之内竟达数百件。这就是阅读公文已经没有空闲,哪里还能帮助我寻求贤士呢?”于是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尚书省,凡是细碎的事务,都交付左右丞处理,只有冤屈疑难的案件应该上奏的,才交付仆射。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1。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1 都督:唐制,高祖武德七年,改总管为都督,掌督府属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每天夜里常想百姓当中的事情,有时到深夜还不能入睡。最担心的是地方州府的都督与刺史是否能好好地安抚、养育百姓。所以在屏风上记录下他们的名字,坐着和躺着都经常看看,官吏如果做了好事,也全写在他们的名字下边。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所能看到和听到的不可能达到很远的地方,所依靠的就是各地的都督和刺史这些地方官员,这些人是关系到国家治乱的关键人物,所以特别要选择得当。”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1。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2,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3,向数千人,厚貌饰词4,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5。铨简之理6,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上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岛郡辟召7,会功臣等将行世封。其事遂止。

1 景行:崇高的德行。语出《诗经·小雅·车辖》。

2 行著:德行受到称著。汉代选拔官员有“贤良方正”、“孝廉”等科,由郡国官员举荐所属吏民授予郎官。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3 选集:唐制吏部一年三次召集述职官人进行考核。

4 厚貌饰词:伪装忠厚。

5 选司: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

6 铨简:考虑选拔。

7 辟召:征召。

译文

贞观三年,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见吏部选拔官员,只按他的口才文笔来录取,而不全面考察其德行。数年之后,有些人的劣迹才开始暴露,就算是对他们加以刑杀,但百姓已深受其害。如何才能挑选出好的人才呢?”杜如晦回答说:“两汉时选拔的人才,都是德行称著于乡间和闾里的人,由州郡将他们举荐给朝廷,然后才录用,所以当时号称人才济济。现在每年选拔官员,候选者云集,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伪装忠厚,用文辞掩饰,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他们,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只能做到授予他们一定的等级品位而已。考虑选拔的方法实在不够精密,所以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汉代选拔官吏的办法,命令各州郡征召举荐,适遇功臣等将进行世袭封爵,这事就停下来了。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1。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2,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患极多。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1 造次:仓促,匆忙。

2 黜陟(chùzhì):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译文

贞观六年,太宗对魏征说:“古人说,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才,决不可匆忙任用。我现在每做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得到;每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得到。任用了正直的人,干好事的人就会得到劝勉;任用了坏人,不干好事的人就会竞相钻营。奖赏要与功绩相当,没有功绩的人就会自动退避;惩罚要与罪过相称,作恶的人就会有所戒惧。由此可知赏罚不可随便使用,用人更应该慎重选择。”魏征回答说:“真正了解一个人,自古以来就是很难的,所以用考察政绩的办法来决定官职的升降,来观察人的善恶。现在要访求人才,必须慎重地考察他的品行。如果了解到他品行好,然后才可任用。即使他办的事并不成功,那也只是因为他的才干和能力达不到,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如果误用了品行恶劣的人,即使他精明能干,危害也极大。但在天下混乱时,往往只要求他的才能,顾不上他的品行。天下太平时,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方才可以任用。”

赏析与点评

“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为天下所听。”——古代社会,天子言行举止,为天下表率,至为重要。所谓“上行下效”,太宗深明此道,了解自己一切的表现都为天下百官万民所仰视,影响至为深远,尤须慎思、慎言、慎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县令既众,不能皆贤,若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1。天下刺史悉称圣意,则陛下可端拱岩廊之上2,百姓不虑不安。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迁擢为将相,必先试以临人3,或从二千石入为丞相及司徒、太尉者4。朝廷必不可独重内官,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太宗因谓侍臣曰:『刺史,朕当自简拣;县令,诏京官五品以上,各举一人。』

1 苏息:休养生息。

2 岩廊:高峻的廊庑。借指朝廷。

3 临人:治民。这里指地方官员。

4 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丞相:官名。负责统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司徒:上古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太尉:官名。秦代始设,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历代多沿置,但渐成加官,无实权。后成为对武官的尊称。

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说:“治理天下的人必须以人为本。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关键在于选用好刺史和县令。县令的人数太多,不可能都贤能,如果每州能选得一个贤能的刺史,那么整个州郡内的百姓就都可休养生息。全国的刺史如果都能使陛下称心如意,那么陛下就可以拱手端坐在朝廷之上,不用担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自古以来,郡守和县令都要精心选拔那些有贤德的人来担任,打算提升做大将或宰相的人,必定先让他们试做地方官,或者就从郡守中选拔入朝担任丞相及司徒、太尉。朝廷不能只重视内臣的选拔,而把刺史和县令置之度外,就轻易决定刺史和县令的人选。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太宗因此对侍臣说:“刺史的人选,我应亲自选拔,县令的人选,责令在京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各自推荐一人。”

封建第八

本篇导读

“封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永享福禄。太宗曾认为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然而群臣却引用周、秦、汉、隋的历史教训上书,从各个角度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极力谏阻唐太宗推行这种制度。他们认为得失成败,各有由焉。政或兴衰,有关于人事。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才是治世之道。反而“封君列国,借其门资”,或忘其先业之艰难,或令受封者轻其自然之崇贵,以致世增淫虐,代益骄侈,最后国破人亡。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邢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食邑实封三千三百户1。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2:『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龄等人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惟幄3,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4。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5,第侄、再从、三从童孤已上封王者数十人6。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7,并不得受封。若一初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8。

1 食邑实封:唐太宗即位后,为了革除武德封赏过度的弊病,始定功臣实封差第,按其功之大小,以定实封户数多少,当时得实封的功臣有四十三人。

2 淮安王神通:神通即高祖李渊的从兄弟李神通。高祖起兵太原时,李神通自长安潜入鄠县,举兵响应,跟从李渊平定长安。武德元年,任右翊卫大将军,封淮安王。太宗即位后,授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

3 筹谋惟幄:即运筹帷幄,在军营帐幕中筹划计谋。筹,本指古代记数和计算的用具。语出《汉书·五行志》:“筹所以记数。”

4 “汉之萧何”四句: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对功臣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高,封其为侯,食邑八千户。其他功臣不服,都说:“(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高祖说:“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哭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莫敢言。

5 宗正籍:宗室名籍。

6 再从、三从:即二传、三传的后代子孙。

7 贾、泽:即刘贾、刘泽。二人皆刘邦的从父兄。刘邦征项羽,使将二万人入楚,烧其积聚。刘邦平定天下后,封刘贾为荆王,后英布反,刘贾为英布所杀。刘泽,封为营陵侯,吕后当政时封为琅琊王,吕后死后,刘泽与齐王合谋,起兵至长安,诛除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因而刘泽获封燕王。

8 县公:唐制封分九等。县公第五等封爵,食邑一千五百户。

译文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邢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列为第一等功臣,实际封给食邑三千三百户。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上奏说:“高祖起义的旗帜举起,我就率兵响应,现在房玄龄等都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功勋列在第一等,我心里暗自不服。”太宗说:“处理国家大事,要做好赏与罚。赏赐的要与功劳相当,无功之人就会自动退避。惩罚要与过错相当,作恶的人就会感到畏惧。由此可知,赏与罚是不可以轻易施行的。现在按照功勋大小行赏,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用计谋安定国家的大功。所以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在战场杀敌的功劳,但起了发布指示,定夺天下的重要作用,以他功居第一。叔父是朝廷至亲,我实在不是吝啬封赏,只是因为不能徇私,就随便与勋功卓著的臣子同样封赏!”于是各个功臣都说:“陛下以最公正的态度对待臣下,赏赐不偏袒自己的亲属,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妄自申说的。”起初,高祖建置宗室名籍,兄弟、子侄以至再传、三传子孙,孙童以上封为王的达几十人。至此,太宗对群臣说:“自两汉以来,只是封儿子及兄弟为王,其他疏远的亲属,不是有大功,如汉朝的刘贾、刘泽那样,都不能受封。如果所有的亲属都封为王,多给他们从事苦力的人数,就是加重百姓的辛劳困苦,用来养活自己的亲属。”于是,宗室当中过去已为郡王而其中又没有功劳的,都降为县公。

赏析与点评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赏罚制度历来都是统治者用以维持国家稳定的工具。前者在于鼓励效忠,后者在于震慑罪恶,这是太宗口中的国家大事。因此赏罚必须公允,令无功者知所进退,令为恶者有所畏惧。

贞观十一年……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伏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1,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2,诚爱之重之,欲其胤裔承守3,与国无疆,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4,况下此以还,而欲以父取儿5,恐失之远矣。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政欲绝之也,则子文之理犹在6;政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7。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8,畴其户邑9,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虽其翰翮非强10,亦可以获免尤累11。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由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1 作镇藩部:即镇守藩部。指分封宗室及勋臣,让他们分别建立和镇守邦国,作为京师的藩篱。

2 封植:扶植栽培。

3 胤裔承守:后代承袭职守。胤裔,指子孙后代。

4 朱、均:指丹朱和商均。丹朱,唐尧之子,名朱。因封于丹水,故曰丹朱。因傲慢荒淫,尧禅位于舜。商均,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在文献记载中常把商均与丹朱并用为不肖子之典型。

5 以父取儿:根据父亲的才能、德行来推荐儿子。

6 子文:楚国令尹,是一代贤相。他曾辅佐楚成王执掌国政。在治理国家、外交和军事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这里的“子文之理”泛指先人的功劳。

7 栾黡(yǎn)之恶:指晋国大夫栾武子之子栾黡的劣迹。栾黡,栾书嫡子。栾书在悼公即位的事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一直得到悼公的优容。栾书死后栾黡担任晋国下军主将,作风强悍霸道,几乎得罪了当时的所有家族。栾黡死后不久,其子栾盈就被范氏驱逐。

8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立社的表征。

9 畴其户邑:畴,相等。谓使他们的户口与食邑相等。

10 翰翮(hé):羽翼。这里指才能、能力。

11 尤累:过失。

译文

贞观十一年……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说:“臣见到诏书命令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到封地做刺史,并传位给他们的子孙,使其世代保守政权,没有大的原因,不得罢免。臣私下认为陛下对所封的人,确实是爱惜和器重他们,希望他们世袭承守职位,与国家一样万年无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像尧、舜这样的父亲,尚且有丹朱、商均这样的不肖子孙,何况尧、舜以下的人,要根据父亲的功德来推断儿子,恐怕相差得太远了。倘若有人在孩童时就承袭了父亲的职位,万一长大以后变得骄横淫逸起来,那么不但百姓遭殃,国家也会受其败坏。若要断绝他们的官职和封地,其先人的功劳尚在;若要保留他们的官职和封地,但其本人的过错已明显暴露。与其让这些人去毒害活着的老百姓,还不如断恩于一个已故的功臣,这是很明显的道理。这样一来,原来认为是对他们的爱护,其实恰恰是对他们的伤害。臣下认为,最好是给他们封一些土地,作为食邑,他们的子孙中确有才能者,可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对那些能力不强的人,也可以免去过失和罪咎。过去东汉光武帝不让功臣担任政事,所以才能保全他们的一生,确实是由于他处理的方法得当啊。希望陛下深思有关事宜,使宗室和功臣能蒙受陛下的大恩,而他们的子孙也能终享福禄。”太宗非常赞赏马周的意见,并加以采纳。于是停止了分封宗室弟子和功臣世袭刺史的做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择官第七
卷三 择官第七(凡十一章)
选拔人才惟才是与、舍短取长2
文言百练:贞观政要•论择官
陈文龙|北宋前期赠官制度考论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一百五十七◎帝王部·诫励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