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俗风情丨宁海端午节习俗,你不一定都知道

端 午 节

文/叶柱

       端午节,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流传到如今,在我们宁海,还有那些习俗呢?

一、端午粽

宋代诗人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师》:

桃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

所言“角黍”是节日食品,“蒿艾”是节日辟邪物。诗中充满节日风情。角黍就是粽子,魏晋时叫角黍,后人亦沿用之。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有角黍条文。

时珍曰:“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黍去皮叫黄米,比小米大些,有粘性。称角黍,可见早期的粽都是用黍裹成尖角形的,后来改用糯米裹粽,形式与内容都多样化了。

在宁海,粽的内容有纯糯米粽,火腿粽、咸肉粽、红豆粽、倭豆粽、红枣粽、圆眼粽,还有最平常却受人喜爱的番薯干粽,等等;粽的形式除尖角外,有横包粽、狗头粽、三角粽、小粽等,小粽用青箬包裹,大粽都用笋壳包。端午与粽形成一体,一提及端午就会想到粽子,名堂也叫“端午粽”。时至今日,平日里也可以吃到粽子,但总不如端午吃粽是全民共享的节日。

南朝梁浙江吴兴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传说东汉光武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欧回的人,有一天见到一位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官职)的人,说每年人们在端午节投入汨罗江的祭品,都被蛟龙抓去吃了,希望以后把祭品用楝树叶包,五色丝缚,蛟龙就不敢抓吃了。端午粽的民俗又充实了纪念屈原的内容。

一提及端午就会想到粽子,名堂也叫“端午粽”。

二、端午及其别称

端午称法释义:端是初的意思,午是五月的地支属数,意为五月之初五——端午。按五月初五看,本应称端五,原因是每个月都有“端五”,为有所区别,改作“端午”。

端午时节,天气阳和,故别称端阳。元代欧阳玄《圭斋集》有“五月都城犹衣袂,端阳薄酒新开腊”句,称的就是端阳。“犹衣袂”,说的是端阳时节天尚温和,还得穿长袖服装。

宁海有两句关于端午节的气象谚,一是“吃过端午粽,寒衣远远送”,说的是天将炎热;一是“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说的是还要防寒。这一正一反的两句谚语,指出了端午节复杂多变的气温,防止忽冷忽热,影响身体。

宁海有“端午水”之说,说的是端午是雨期,一般都要下雨,一下雨,气温就会下降。但时至端午,趋向还是往炎热发展的。

端午节是五月五日两“五”重叠,别称重五、重五节。

五月石榴红似火,五月别称榴月;赏榴花是端午节民俗,亦称榴节。

端午时节,日子放长,太阳居于中天位置,唐宋以来,又把端午节称为天中节。宋钱塘人吴自牧《梦粱录》中就用“五月五日天中节”的说法。

在宁海,端午也有天中节别称。民俗中过节要请道士先生书符箓贴中堂辟邪,其符箓图形之下写有一句话,就是“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虫蛇毒物尽消灭”。

端午节别称午日,与地支有关。端午节别称艾节,与插蒿艾有关。端午节别称蒲节,与插菖蒲有关。

赏榴花是端午节民俗,亦称榴节。

三、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的来历说法很多,总体来看,可分为先秦与秦以后两个阶段。

先秦时期,沿袭着古代图腾崇拜,把五月五日认作龙图腾,“断发文身”就是模仿龙的形象,证明是龙的子孙。更多的人是把五月五日看作恶月恶日,这一天诸事不吉。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是因为在五月五日出生,一生下来就被他父亲叫下人把他丢掉不要,亏得他母亲暗地里救回,私底下养大成人,后来成为拥有食客三千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

恶月恶日之说还影响到后世。南朝宋名将王镇恶,随宋武帝征战所向无敌,就因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才取“镇恶”之名解魇。历史持续到民国时期,宁海民俗仍旧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列入“八字命硬”另类,男的尚可,女的会使人不敢求婚。

秦以后,端午成为岁时中重要节日。主要原因是端午节与历史上忠贞之士、节孝之女对上了号。说法有四,其中属于吴越之邦的有二。

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流传最广。屈原之死有几种说法,以秦破楚,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说最得人心。明末学者王夫之亲身经历明亡之痛,在《楚辞通释》中以《哀郢》为例,认为屈原哀痛楚国郢都陷落、宗庙社稷成为废墟而投江殉国,现代的屈赋研究家都同意此说。后人在汨罗江下游玉笥山上建屈子祠和取《离骚》得名的骚坛、取《涉江》“众人皆醉我独醒”得名的独醒亭。汨罗山下屈原墓,供人瞻仰、凭吊。

二是纪念春秋时期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据史书记载,介子推死于清明前二日,被定为寒食节而广泛纪念,故此说仅流行在山西一带。

三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大臣,因谗言被吴王夫差所杀,尸体装在皮袋里抛入钱塘江,这天正是五月五日。江浙人敬仰伍子胥的忠义,把端午列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四是纪念五月五日投江救父的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投的大江被命名为曹娥江。曹娥,浙东上虞人,投江救父时,年仅14岁。父溺于江,不见尸体,曹娥沿江寻觅,昼夜号哭不绝声,时人哀之。七天之后,曹娥投江,竟抱住父尸浮出水面,曹娥脸色如生。浙东一带把孝女曹娥投江的五月五日列入端午节纪念内容。

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流传最广。(资料图片)

四、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始于汉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龙舟竞渡初起是作为一种祭祀仪礼。后因纪念屈原而发展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在荆湘楚地,传说是屈原投江,百姓纷纷划船去拯救,从而演化为龙舟竞渡。

在吴越之邦,传说是伍子胥死后做了涛神,端午节是他死忌日,要回来看看乡亲,于是人们驾舟去迎接这位涛神,从而演化为龙舟竞渡。在吴越,人们把端午日称作迎涛日。

据《南唐书》记载:每年端午节,郡县村社龙舟竞渡,官府用彩缎奖励快速的龙舟,胜者加奖银碗,名曰“打标”。

浙江端午节龙舟竞渡规模可观,有北钱塘,南瓯江,西富春,东滨海,一声鼓响,龙舟齐发,两岸欢呼,鞭炮不绝,声势十分浩大。

有了龙舟竞渡,端午节成为屈原、伍子胥的共同纪念日。

龙舟竞渡始于汉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资料图片)。

五、祛毒避邪 

端午节另一民俗内容是祛毒辟邪。祛毒是祛除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蛇;辟邪是辟除鬼魅。

据《夏小正》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五月五日去野外采药解毒的习俗。后来演变为五月五日采折蒿艾,插在家门口解毒,叫“插艾”。

《荆楚岁时记》写得更具体:“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从采蒿艾扎成人的样子开始,后来又演变为扎成旗样,叫“艾旗”,插在门上。后来,端午节在门上增加“插蒲”,把菖蒲做成宝剑样子,叫“蒲剑”,与“艾旗”对插。蒿艾与菖蒲都是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植物,有驱蚊蝇、提神消毒作用,很合科学道理。

端午节插菖蒲,在宁海,有个很感动人的传说。传说黄巢反唐,端午节这天杀到宁海。宁海城里,人们纷纷往城外逃。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妇女,背上背着个大孩子,手里抱着个小孩子,走不动,落在人群后头。实在走不动了,这妇女竟抛掉手里抱着的小孩,泪流满面地又往前逃。黄巢站在高处,这年轻妇女的举动,被他看一清二楚,便命部下把这个女人抓来。女人被抓来跪在黄巢面前,不住地磕头求饶,黄巢责问她为什么欺小爱大,抛了小的,保护大的?这妇女的回答是:大孩是哥嫂俩的孩子,哥嫂俩都已在离乱中死了,剩下这单丁独苗;小孩是自己亲生儿子,丈夫出了远门,回来还可以再生孩子,因实在走不动,只好忍痛抛掉自己的儿子。黄巢听后十分感动,叫妇女站起来,不要跪着;看了看,见附近桥下溪边长着一簇簇菖蒲,便走过去用刀尖挑了几簇上来,递给这个妇女,叫她找回抛掉的孩子,回家去把菖蒲插在门上,并传令下去,不准进入插菖蒲的人家。这一来,宁海城里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菖蒲救了一城人。黄巢也不再久留,领着队伍开走了。

从此,端午节,宁海城乡有插菖蒲习俗。后来又演变为既辟邪又招福的意义,在插有“艾旗”与“蒲剑”的门上贴一副对联:

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辟邪,挂钟馗像。传说唐玄宗患上恶性疟疾,高烧不退。在端午节昼寝时,唐玄宗梦见一个相貌凶丑的高大个子的道人吃鬼,自言是钟馗,醒后病就好了。唐玄宗很感谢钟馗,叫来画家吴道子,把梦中所见的钟馗形像告知吴道子,叫他画出钟馗像来。吴道子不愧是名画家,他依所说作画,果然画出唐玄宗要求的钟馗像来。唐玄宗认为画得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十分满意,便复制此像,下令在端午节宫中挂钟馗像,全国百姓都挂钟馗像辟邪。

端午节喝雄黄酒和菖蒲酒,是古代辟邪祛毒传承下来的“吃文化”。宁海作兴雄黄和菖蒲根合泡的白酒,叫雄黄菖蒲烧酒,可以自制。雄黄含硫化砷矿物,有毒性,能解虫蛇毒,微量于人无妨。蛇最怕雄黄,白娘子现原形就是在端午节喝了一口雄黄酒之故。

端午节正午,宁海习俗喷雄黄酒,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喷个遍,祛除虫蛇诸毒,很合消毒道理。正午是12时辰中的午时,取五月五日午时,给孩子头上喷雄黄酒,用雄黄酒渣涂孩子的囟门、耳孔,在孩子额上写“王”字,模拟虎子,健壮如虎。

端午节,宁海城乡有插菖蒲习俗。

六、挂香袋与健身活动

端午节佩香袋是宁海习俗中最普遍流行的一种。

节日前夕,无论城乡,当地药铺把用香草、白芷、花姜等芳香中药药料拌合制成香粉,免费向各个家庭分送,叫做“送香粉”。家庭的主妇、新妇、姑娘们接到香粉,用巧手编织香袋,装入香粉,便是端午香袋。香袋各式各样,名称也各式各样。端午节,人人身上可以挂香袋,家家床上吊香袋,香气扑鼻,既去秽,又丰富节日美好内容。端午节,家家给当地药铺送粽,作为药铺送香粉的酬谢。合乎传统民俗:礼尚往还。

端午节也很重视健身活动。金、元时代,宫廷、军队和贵族要进行射柳和打马球等活动。民间也有各种尚武、健身活动。

端午节佩香袋是宁海习俗中最普遍流行的一种。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正统在中国,理所当然属于中国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宁海人要做的几件事

周衍平 整理

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用菖蒲和艾草制作菖蒲剑,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挂起菖蒲和艾草。

中午,要喝雄黄酒,洒雄黄酒,并用雄黄写字、画符贴在门上。小朋友的额头、头顶、耳朵等处都要涂些雄黄酒。

小朋友的额头、头顶、耳朵等处都要涂些雄黄酒。(网络图片)

过去宁海人过端午节还要画端午符,端午符内容是这样的:“五月五日午时吉 太上老君亲口说 一切诛邪都消灭”。

端午符也有的直接画在门上,画一把剑或匕首形状,有的是用朱砂笔写在黄纸上,贴在门上。

六白(网络图片)

端午节,江南地区有吃“五黄”或“六白”的习俗,宁海也不例外。“五黄”分别是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雄黄酒;“六白”分别是茭白、白条鱼、豆腐、白斩鸡、白切肉、小白菜。端午食“五黄”与“六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

宁海东路角过端午节用笋壳包粽子,一个大大的端午粽差不多够一家三口吃一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是一年端午时,传统习俗知多少?
福州人过端午节的十件事
端午节的传说、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各地习俗
端午赐粽,明帝挑在端门午门间I古都
端午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