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之一,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第一、经络循行路线
主支: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商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冲门),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舌本,散于舌下。
另一路,从(冲门)分出向上(府舍)走胸腋外侧体表(大包)。
分支:从体内胃别出,上行通过隔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与足太阴脾经关系密切的内脏有脾、胃和心。
第二、脾经功能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的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的生化之源,中医叫脾土胃土,化生人体生理需要的气、血、津液,通过心肺输送到身体各脏腑组织。
脾经为脾服务,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气血,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还有健脾去湿、排毒、消除瘀血的功效。
第三、脾经主治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胃肠紊乱。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难产、盆腔炎等。
脾经所循行路线部位疾病: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瘫痪、足大趾运动障碍、下肢内侧肿胀等。
第四、脾经调理之道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其原因:一是内湿停运和湿邪所致;二是外邪(寒、湿)侵入脾经。
1、 脾经巳时当令(9~11点),此时,敲打脾经,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脾的运化,注意:早餐不要食燥热、辛辣、寒冷食物,导致脾阳过度耗损,脾失健运,内湿停运,可以导致消渴症。
2、对头痛、头晕、头重如裹、胸闷气短、失眠、神疲乏力或肢体困重、便秘、腹胀、舌淡体胖有齿痕、舌苔多厚腻,脉沉缓而无力,中医用益气健脾法(方):“六君子汤加减方”。
脾气虚损日久,导致心脾两虚方:“归脾汤加减”。
3、对面色白、脘腹不适、腹胀食少、四肢不温、神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属于脾阳不足,要温阳除湿。温阳健脾方:“理中丸加减方”。
第五、主要穴位及功能
隐白(井穴)、大都(荥穴)、太白(输、原穴)、公孙(络穴)、商丘(经穴)、三阴交(脾、肾、肝三经交会穴)、地机(郄穴)、阴陵泉(合穴)、冲门(脾、肝经交会穴)、府舍(脾、肝与阴维脉交会穴)、大包(脾之大络)。
1、隐白穴(井穴)
2、大都穴
定位: 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能: 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 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3、太白穴(原穴、输穴)
调整脾胃寻太白, 太白穴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
脾主肌肉,突然激烈运动或搬运重物,导致肌肉气亏,可敲打、按摩“太白穴”
方法:把左脚抬起,放在右腿上,用右手大拇指按压太白穴,有酸胀感,可一压一松,也可顺时针按揉,每次3分钟,先左后右,早晚各一次。
4、公孙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公孙穴总统脾经,对腹胀、不明原因的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按压“公孙”穴缓解。
方法:正坐,将左足抬起放在右腿上,用右手食指、中指轻揉左足背,大拇指弯曲,指尖垂直,按搏“公孙穴”(顺时针)有酸麻痛感,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
5、商丘穴(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能:健脾化湿、肃降肺气
主治( 腹胀、肠鸣、腹泻,便秘,食不化、咳嗽、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小儿痫契、痔疾;足踝痛。
6、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经交会穴)
三阴交穴是脾、肾、肝三经交会穴,肝藏血、肾藏精、脾统血,先天之本要依赖后天之本的滋养,按揉此穴可调补脾经、肝经、肾经的气血、达到健康长寿。
方法:
正坐,抬左脚放于右腿上,用右手大拇指弯曲,用指尖垂直按压该穴,会有强烈的酸胀痛感,其余四指握住内踝,每次1~3分钟,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各一次。
7、地机穴( 郄穴)
定位: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在阴陵泉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功能: 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女子症瘕;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
8、阴陵泉穴(合穴)
9、冲门 (脾与肝经交会穴)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功能: 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主治: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10、府舍 (足太、厥阴、阴维之会)
定位: 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能: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主治: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11、大包穴(脾之大络)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穴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这一络脉像罗网样绕络全身,如出现血瘀,可取大包治疗。
第六、足太阴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拇指,
隐白先从内侧起,
太都太白继公孙,
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
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
二十一穴太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