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连载 | 印尼归侨名人录 (三)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物委员会印章(图片来自网络)

整理 | Jupiter尤

三、文教学者

梁立基

192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东方学研究院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亚研究所名誉所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副会长。

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东南亚文学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主编、《东方文学史》副主编之一、《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主编、《印度尼西亚语汉语大词典》主编等。

长期从事印尼-马来语言、文学、文化和东方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用两种语文发表了大量有关印尼-马来语言文学和两国文化交流的专著和论文。

1986年应邀赴巴黎、莱顿、伦敦进行有关东方文学和印尼文学的讲学,1994年被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主讲中马文化交流史。2004年获马来西亚首相巴达维颁发的“马中友好人物奖”,2006年获印度尼西亚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苏特拉查颁发的“贡献奖”。

蔡仁龙

193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早年在雅加达受中学教育,四十年代末在雅加达华校联会工作。五十年代回返中国。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七十年代起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华侨研究室主任及福建省东南亚学会秘书长。八十年代起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九十年代起任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曾当选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顾问;厦门市归侨知识分子联谊会顾问等职。蔡仁龙教授多年来对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论著。

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华侨史》(1985年);《东南亚著名华侨华人传》(1986年);《华侨抗日救国史料》(1987年);《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1988年);《印尼华侨与华人概论》(2000年)等书。1990年《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发展文化试论》获奖,被编入《侨务工作研究论文集》。1993年任《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编委并撰写印度尼西亚华人条目。1993年《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书,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奖。1994年又出版了《东南亚华侨通史》获厦门大学优秀教材第一奖。同年,又参与撰写《世界华人精英传略》丛书印度尼西亚卷。1993年,日本拓植大学唐松章博士将蔡仁龙所著十三篇印尼华侨华人专题论文翻译成日文以书名《印尼华侨华人历史论文集》在日本东京出版,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及好评。1994年起又参加《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委工作兼《经济卷》副主编。

蔡仁龙教授是印度尼西亚归侨,长期从事印度尼西亚华侨史的研究,对印度尼西亚华人经济研究造诣尤深,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经济研究专家。

许友年

192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祖籍福建福清。1938-1942年,许友年到在雅加达中华中学学习(班主任是毛泽东的校友张国基)。1943-1945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7-1951年在雅加达《生活日报》任记者及编辑等职。1951年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后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邀请,参加1951年中国国庆观礼,并决心留下来报效祖国。

1952-1958年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处工作。曾参加中共八大的同声传译及八大文件印度尼西亚文版的翻译定稿工作,负责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华期间所有演说的翻译定稿工作。

1957年受反右扩大化牵连,全家下放陕西离石县。1962年调至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任教,后借调中联部参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总书记《艾迪选集》一、二卷的翻译定稿工作。1973年调至福建师范大学工作。1976-1981年,借调至北京大学参加《新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词典》的编撰定稿工作。1983年调至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教,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0年离休。

曾任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及广州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级广州外国语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

  • 《论马来民歌》(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 《印度尼西亚华人马来语文学》(1992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获中国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 《马来民歌研究》(2001年,香港,南岛出版社)

  • 《马来语-汉语谚语词典》(2002年,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

  • 《印度尼西亚语-华语谚语词典》(2004年,印度尼西亚Restu Agung出版社)

  • 《马来班顿同中国民歌之比较研究》(2008,香港开益出版社)

  • 《汉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谚语对照词典》(2012年,印尼Dian Rayat出版社)

  • 《马来班顿同中国民歌之比较研究-净化荟萃篇》(中文版和印尼文版,2015年,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出版社)

主要译作有:

  • 《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1983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阿布∙纳瓦斯的故事》(1982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三基一鸣”——李春鸣、李善基、张国基、陈章基先生在华中(图片来自网络)

张国基

1894 年3 月10 日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1918 年,加入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1919 年五四运动时,是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1920年,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任教, 并兼任华侨中学及南洋女中的教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1926 年12 月, 回国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4 月,由毛泽东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接受毛泽东邀请,到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担任中央独立第一师师长。1929 年到印尼,继续从事华侨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8 年10月回国,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历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北京燕京华侨大学董事长。1974 年后,历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1978年侨联恢复活动以来, 历任第七届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第八、九届北京市侨联名誉主席,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第四届全国侨联名誉主席。是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七、八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992 年8 月30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春鸣

原名霆震,字春鸣,号村民。1894年生于通州西亭镇,东南亚著名华侨教育家。191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教职。1918年,受东南亚著名侨领陈嘉庚邀请,赴新加坡从事华文教育。1923年,李春鸣因父亲去世回国料理丧事。1925年,受南洋华校之聘,他再度涉洋赴印尼的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八帝贯中华会馆、马来西亚柔佛宽柔学校任教职,并担任校长。

1927年,南洋华侨中学一度闹学潮,为整肃校纪,陈嘉庚派秘书前往马来西亚,邀请李春鸣回华中担任该校育讯主任,陈嘉庚创办的华校秩序恢复到正轨状态。此后的12年间,李春鸣应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华校邀请,转战东南亚,先后担任印尼龙目岛安班澜中华学校、马来西亚吉隆坡师范学校、印尼苏岛鹿勿洞中华学校等华校教务主任、校长等教职。

1939年,在印尼雅加达联合当地华侨知识分子独立创办新型华文学校——中华中学,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华侨子弟人才,被东南亚华侨社会称誉为华侨进步教育的开拓者。1955年,组织当地华侨为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提供服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在东南亚华侨社会享有诗人、书法家之美称,著有诗集《心声集》。1966年回国定居,1976年谢世于重庆。

李善基

字本初,1902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镇。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他于1935年携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会馆学校教书。

1939年,“三基一鸣”李善基、张国基、陈章基和李春鸣,在实业家麦爝煊、张祖砚的支持下,同心協力创办巴达维亚中华中学(简称华中),开辟了华侨教育的新天地。李善基先后任华中的教务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室主任、代校长等职务。

1941年底,日军南侵,不准华侨办学。李善基与华中的部分师生避难至芝巴德。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雅加达中华中学复办。李善基由芝巴德迁回雅加达,全家在华中旧校总务处与厕所之间的一间大房里一住就是15年,直到归国定居。

1960年4月,李善基在夫人陪伴下,回到祖国定居,被安排在江苏省文史馆工作。8月8日,他在无锡突染伤寒病而发高烧,于10日诱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9岁。

陈章基

生于印度尼西亚,生日不详。祖籍广东增城。1923年回国读书,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1930年回到印尼执教。1939年,与李善基、张国基和李春鸣,创办巴达维亚中华中学(简称华中),陈章基任总务主任,在华中辛勤耕耘前后执教27年,1966年回国。陈章基回国后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侨务部门瘫痪,无人安置其工作,陈章基只好投奔到在广东番禺农场当农工的女儿。1983年76岁的陈章基在贫困的乡下去世。

徐天从

字秩公,江苏省南通市人,生日不详。满姓舒穆禄氏,正白旗。1921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厦门大学社会学系。1923年秋担任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席,与欧元怀等9位教授及300名学生去上海创办大夏大学并在该大学毕业。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北京女中、凤阳女中、黑龙江女中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师。在黑龙江期间兼任黑龙江日报副刊编辑,主办《文艺月刊》,出版诗集《嫩江集》。

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东北,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1934年经常燕生先生推荐,在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授,授“西洋文化史”。1935年应聘担任新加坡南洋女中高中部主任。1938年赴法国求学,同时担任《南洋商报》驻欧洲记者。因欧洲二战形势紧张,应至友徐悲鸿的要求及黄曼士、刘韵仙等的敦请,返回新加坡,仍担任南洋女中高中部主任。

1941年应印尼李春鸣、李善基、张国基、陈章基的邀请担任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教师、高中部主任。抗战期间,坚决拒绝日本占领军要其担任《共荣报》主编的要求,躲避于巴息安宁山中。1947年回国任上海市侨办科长,南京政府农林部主任秘书。1952年回家乡南通市。1957年错划为“右派”及“历史反革命分子”,致十年囹圄。1978年平反及撤销判决。1984年7月去世。

陈清泉

祖籍福建漳州,1937年出生于印尼中爪哇玛姬朗(Magelang), 父亲是当地从事出租车和公交车行业的华侨企业家。早年就读荷华学校,印尼独立后转到直葛(Tegal)中华学校。1951年,陈清泉考入印尼雅加达巴城中学 。

陈清泉无限向往新中国, 他积极参与各项课外活动, 并担任了巴中回国同学会文书。1953年中学毕业 ,陈清泉放弃了去剑桥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考进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 师从当时矿业学院机电系系主任、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矿山机电专家汤德全教授。1957年,20岁的陈清泉,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1971年,已经任教14年的陈清泉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机,他被保送前往清华大学并取得硕士学位。此后,他被借调到煤炭工业部,主持科学研究,承担提升机自动化的技术革新,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矿用防爆干式变压器和低频发电机系列,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

1976年,陈清泉移居香港。

初到香港,由于在祖国内陆获得的学位、科研经历乃至发明成果不被认可,他只能想方设法尽快融入香港社会。他学广东话、看电视、阅读报刊、走亲访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香港社会。不久,他成为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香港,想从事科研工作,就必须取得香港本地认可的学位证书。陈清泉一边应聘到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当讲师,一边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终于在1982年拿到了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于电机电子工程学系。1994年,他出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主任,2002年,出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到香港大学任教不久, 陈清泉便将电动汽车作为研究方向,。他不仅提出了电动车的工程哲学, 揭示了电动车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规律, 而且发明了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研制了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并多次获得国际性的奖项, 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

从1997年开始,陈清泉迎来了他学术科研的黄金时光。他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前往一些国家深造及进行技术、教学交流。

他先后获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环保交通卓越成就奖、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香港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金勋章等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他是世界著名的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始人及主席。半个世纪以来,陈清泉对电动车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开发创新,其研究和新成果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多国得到应用。

他先后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成为中国工程院在香港的第一位院士,也是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唯一在香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还创办了世界电动车协会, 被Global View期刊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被印度誉为“电动车技术之祖”,被国际电动车同行誉为“世界电动车三贤士之一”,以表彰他在现代电机控制及电动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梁英明

1931年生于印尼杜尼西亚,祖籍广东新会。1950年在雅加达巴城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文史教师5年。1949年起,先后任雅加达华校学生联合会秘书、《学联月报》》主编、《中学生月刊》主编、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秘书等。

1955年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60年毕业后留系任教,1964年调入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1983-1990年在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任副教授,1988年起任副所长。1983-1984年,应邀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从事东南亚研究一年。1994年起主要从事《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编撰工作(副主编兼经济卷主编)。

多次应邀在国内及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有关华侨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曾在美国《华侨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澳大利亚《华声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术刊物《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研究》(英文)、印度尼西亚《印尼与东盟》等出版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要讲授东盟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等研究生课程,并已培养6名研究生。著有《近现代东南亚》、《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副主编)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有较强的读、听、说、写、译能力,已发表翻译和审校译著400余万字。

黄旭辉

1940年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祖籍广东梅县,幼年回到祖居地梅州。1958年在联合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暨大历任中文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处副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等职,1991年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并兼任学校董事会副秘书长,教育工会主席等职。1962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期间曾于1970年到1978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到广东化工学院任职,在任职期间,对海外招生工作进行了系列改革,如把海外,港澳台学生回来考大学从原来参加国内统一招生考试改为单独招生考试,把海外招生的考场由内陆改为直接在港澳地区没考场等多项改革措施,方便了海外学生回来升学。

翁乃强

祖籍福建龙岩,1936年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51—1953年在北京育英中学(现25中学)上初中。1954—195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1958—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学习,师承艾中信、韦启美、林岗、詹建俊、李苦禅等老师。

1964—1990年在《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图片部主任、编委、主任记者、总编助理,其间得到康大川、田家农、车慕奇、黄祥坤、安淑渠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发表大量的摄影画刊及插图和摄影美术画册。多次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政协大会的采访工作。1980年先后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1985年12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做为创会会员加入了中国华侨摄影学会,任副会长,荣誉高级会士。[2] 1988年获香港国际幻影会荣誉高级会士。199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筹建摄影工作室任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1996年做为创会会员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任会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连丽雪

收藏家,1937年1月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福建龙海,女,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北京市第171中学退休教师。1949年1月开始收藏,主集奇石、古今瓷器、古今钱币、纪念币等;代表藏品有“十世班禅转世金银质纪念章”、“中国邮票艺术瓷盘”等。收藏奇石千余枚,珍藏的纹理石、象形石,其人物或动物形象逼真,如:佛、观音、济公、关公、达摩、孙悟空、少女、老妇、猪、鼠、鹰、和平鸽、鱼等;奇石中的山水景色秀丽,含意美好,如:乘风破浪、如日中天、聚宝盆、澳洲大陆图等。兼集有图案的玛瑙片、水晶、古今鼻烟壶、邮票、火花、工艺品等。

黄昆章

1937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毕业院校天津南开大学。研究员、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1944年至1957年,在印尼侨校学习。1957年6月在雅加达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同月返回祖国深造。1957年9月至1962年7月,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五年制)。1962年9月至1965年7月,在南开大学读亚洲史专业研究生。

1966年4月起,在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其间,1981年11月至1983年12月,公派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修。1992年1月至1998年2月、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任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退休。现任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顾问及广东华侨历史学会顾问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东南亚史和华侨华人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美国黄兴基金会资助项目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资助项目等。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文、印尼文论文150余篇。著有《印尼华侨史》、《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华人研究文集》、《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加拿大华侨华人史》、《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

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并颁发奖状。1994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2004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团体优秀先进工作者奖。2004年,获广东省侨联“事业贡献奖”。

黄文几

教授。原籍福建厦门,1910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935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沪江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沪江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生物系副主任,全国兽类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上海生态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上海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兽类学报》副主编。专于兽类学、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对兽类分类区系、分布、动物地理区划、分界、生态,行为节律及形态解剖等方面有研究。编著有《中国啮齿类》、《中国哺乳动物名录和分布》,合著有《动物生态学》。

康乃真

生于1944年,男,汉族,印度尼西亚归侨,福建莆田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控系。历任哈尔滨电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兼哈尔滨工业技术学院院长。1993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先进侨眷工作者。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6月调任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兼江苏理工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并担任全国大专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大专计算机课委会主任、全国高工专电气类专业协会名誉理事长。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9月任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2月任广东白云学院(原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顾问、高教所所长。

黄书海

祖籍广东,1932 年生于印尼先达市。1963年回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主编。早年在印尼华校受教育。早在1951年就投身于印尼华侨教育文化新闻事业,曾任当地华侨学校校长和华侨报社编辑记者。由于其中文、印尼文基础较好,1954 年底调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1955年被直接吸纳为我驻印尼大使馆翻译。1963 年调入外交部亚洲司主管印尼业务。1964年被评为外交部印尼文甲级翻译,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印尼文翻译。曾多次陪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印尼。由于组织上长期培养和其刻苦学习,业务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曾多次受到所在单位表扬。

吴瑛南

原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1941年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吴瑛南同志从小敬仰中国共产党,向往新中国,11岁时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学习,1963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先后在福建龙岩县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1987年调入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001年退休,2010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学校医院逝世,享年70岁。

吴瑛南同志在摄影艺术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他坚持三年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原艺术教研室和考古学系本科生讲授摄影课程;他配合校内相关部门,拍摄了大量高水平的照片,在科研项目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他参加学校重大活动时拍摄的照片也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的摄影作品先后被《今日北大》、《燕园即景》、《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画册》、《燕园四季》、《文明的沃土》等刊物采用。1991年他举办了荷花专题摄影艺术展,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季羡林先生为摄影展题写了前言。

张伟超

男,汉族,广东揭西人,193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1956年归国。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主修俄语,兼学英语。1964年毕业并赴前苏联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1983年回国任外事部苏联东欧司参赞兼苏联处处长,1989年任中国统驻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1991年9月任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大使衔)。1995年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学建

研究员,1936生于印度尼西亚,湖南长沙人,1951年回国。1955年入读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59年于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1978年晋升为英俄语讲师,1985年任公外资料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兼任英俄语教学工作,多年从事双语词典编纂工作。

主要著译作有:《俄汉文学翻译词典》、《汉英俄外经外贸词典》、《文化翻译学》、《未来的食物(未来学丛书)》、《大学英语文选(理科)》、《高中英语课外读物选》等;主要英俄语论文有:《英语构词中的"嵌合法"》、《俄语度量结构的特点》、《漫话外来文化与翻译》、《俄语重指结构的谓语表示法》、《俄语中没有数量词的数量句》、《英语元音字母ei和ie发音规律初探》等10余篇。英俄译短篇小说有:《清扫烟囱的人》、《巴尔扎克的故事》等10余篇。由于在英俄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1995年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雅加达想起施坚雅
为什么印尼华人是最多的?
刚从印尼旅游回来,说几句大实话,告诉你一个最真实的印尼
2021印尼华人人口现状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印尼华人又有怎样的历史?
华侨华人的故事(三十六)爱国侨领许东亮(许乃昌)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