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拒不外借的书法,暴露董其昌真实水准,王羲之看了也要目瞪口呆!

我们知道董其昌是王羲之的忠实追随者,他取法魏晋,兼习唐与五代,力求超越宋元。他在父亲董汉儒指点下启蒙,又从学于同乡书法家莫如忠,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王羲之《圣教序》。终其一生,遍求古人法帖,其中“二王”占了很大一部分。

从垂髫之年到年过耄耋,董其昌七十多年的书法生涯都在钻研魏晋笔法,后人常说他陷入了古人藩篱无法自拔,其作品除了用墨,几乎无处不像王羲之。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从他的大字行书来看,他突破羲献,写出了不像古人的字。

台北故宫有一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拒不外借的宝贝,它就是董其昌行书《天马赋》。这卷作品不仅是董极为罕见的行书,也是他现存四件《天马赋》中最晚的一件,此时他已经“人书俱老”,极见功力,展现了他用笔、结字和墨法的高明。

《天马赋》本为米芾所写,据《画禅室随笔》记载,董其昌多次临摹此帖,而这一卷写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是他75岁时的作品。虽为临摹,但属于“意临”,董其昌此作将王羲之笔法化用其中,又融合米芾特征和个人独创,写出了这卷不像原作的临摹品。

如果说米芾行书作品的“沉着痛快”,体现在他的八面出锋,用笔用墨浓重如刷,董其昌此作的突破之处就在于“淡”。董的行书始终秉持淡雅自然,以“神”取胜。因此,在取法时,飘逸率真风格的书家他都临摹过,“二王”、杨凝式、《淳化阁帖》、米芾、赵构、赵孟頫都在其中。

董其昌被誉为“最后一位帖学大师”,原因就在于他能兼采众家之长,“化古为我”。从《天马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各位古代名家的特征。此帖起笔藏露自然,多取尖锋,中锋细笔赋予骨力,调转侧锋增加妍美,这一点与王羲之不太相同。但从捺画、转折笔画的一搨直下来看,又取法于王羲之《兰亭》。

《天马赋》结字欹侧跳荡,字势左右摇摆,重心变化明显,这一点倒是很符合米芾的原作,米芾是取势高手,他的作品的变化性堪称历代名家之最,这既是他的长处,也是后人临摹时的难处,而董其昌凭借几十年的娴熟用笔,得到了米芾真传。

《天马赋》在墨法上个性十足,枯润相济,给人以萧散淡远之韵味。董其昌认为临摹要“妙能合,神能离”,既要有古人的笔法,又要在神韵上有所突破。此帖以淡墨变米芾原作的霸悍,相较于羲之用笔之中和妍美,更加跳荡活泼。这种戛戛独造,王羲之看了估计也要目瞪口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行书作品欣赏《天马赋》
书法欣赏
董其昌行书临米芾《天马赋》四种
明代董其昌行书临米芾《天马赋》四种
前无古人 米芾行书《天马赋》
明代董其昌行书临米芾《天马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