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去之人的碑石被清人视为艺术奇葩

文/一者

有个问题,若是问学书法,除了临帖、仿碑,还能有什么办法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

书法随着汉字的演变而发展,后人学习只能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再发明创造,并逐步积累,形成了今天的书法史。书法发展到元明,一直宗法晋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审美不同,人们对书法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这期间学习书法表现在只求有古人之式,却不明书之成艺的理。缺少对艺术规律上的思考,只循其式,不究其理,危害之深。

晋·王珣《伯远帖》

由于晋唐帖学一代一代传承,渐渐引起了时人的逆反,直到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考据学者书法家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魏碑书法的概念。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提出“碑”学书法概念。一时大批书法家群起学习魏碑,尤其是包世臣的弟子赵之谦的魏碑书法成就特别突出。晚清时代,受变法图强的影响。康有为对魏碑书法,系统提出有“十美”之说,康有为自身书法是典型的取法北碑,改变了二王书风,给人耳目一新的书法面目。碑学兴起挽救了垂死挣扎的书法之命,得以起死回生。自此中国书法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书家走向了碑帖融合的康庄大道,使得中国书法又一次大繁荣大发展。

康有为

康有为

这个功劳不能安在哪几个人身上,主要是请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的巨大作用。

北魏时期碑派书法主要是摩崖刻石,墓志碑石等,碑石当时由于只是用作悬棺入穴的支架,并未作别的考虑,后来才想到将亡者生前事迹刻于其上,随葬入土,也没有艺术上的讲究。明代以前,没有人从艺术意义上注意它,甚至一般人也从未取它们作学书的参照。直到清乾嘉之时陆续出土,史学家借之证史,被书家发现。有意思的是,当初谁也未曾以之为艺术。可是此时,在众人眼里,皆以其有帖书难比的美,纷纷取来学仿,的确获得了时人皆以为美的效果,使得垂危的封建社会晚期的书法,竟然出现了元明以来难以比拟的高峰。有书家开玩笑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书法家与死人的墓碑打交道,听起来有些毛骨悚然,事实是临习古人碑帖就是与古人神交,虽不是面对面讲话,是一种精神交流,这种说法不为过。

原碑与拓本

仔细分析这许多碑石之书,大都不是出自那时的高手,刻工也未必精到,难以保留书迹效果。相对而言,墓志的主人以当时的贵族为多,墓碑的书丹和刻工较为讲究,部分墓志楷书有明显的的晋韵书风。这样的作品,经历了岁月风蚀漫漶,反如鬼斧神工,给予它们以生动自然又迥异于帖的风神,后世学书者从中取法,走出了碑帖结合的一条路。

欧阳询《李誉墓志》

但是也有遗憾,许多学碑有成,甚至被人称赞为碑书大师的人,却大都只是就事论事,仅仅把取碑当作学书成家的一条新经验,心目中不能只是晋唐法帖。书法还有另一个祖先,还可以取碑,还可以兼容。碑书的发掘到兴起,又形成了一种学书模式。以往学书,只有帖,一心临帖,这时发现了碑,练习碑,或二者兼取。这种学书道路的坚守,一直沿袭到今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随着书法的发展,新的问题又来了,碑帖结合的书法之路到今天也已初见末路,接下来书法还能如何发展,这是摆在书法人面前最大的课题。


加入书法交流圈打卡发日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习书法先从魏碑入门选什么字帖最好
金石学为什么从考据学成了书法学
曾来德:巨幅大字书法创作,需将碑帖融会贯通
透过刀锋看笔锋——从刻、拓角度再析《张猛龙碑》
谈魏碑书法的渊源和临习~2
碑帖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