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怀明:逼死人命的政治遗言——说白帝城托孤(《三国演义》新读之十)


《三国演义》所写的三足鼎立,按通常的理解,就是魏、蜀、吴三方势均力敌,形成了一种政治、军事上的平衡。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它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平衡是一种十分脆弱的平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恐怖的平衡。如果将当时的天下比作一个三足鼎的话,这个鼎始终处于摇晃之中,随时都可以摔倒乃至摔烂。

《三国时期全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曹魏一方独大,蜀汉、孙吴任何一方都无法与它单独对抗,即便是联合起来也不过是勉强支撑,问题在于,联合的这两方还不时进行明争暗斗争斗。

对蜀汉来说,它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特别是失去荆州之后,更是元气大伤。按说处于如此不利的境地,应该以防守为主,对内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对外搞好与曹魏、孙吴的关系,求得一席之地。

奇怪的是,诸葛亮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出击,前后六出祁山,屡屡出兵讨伐魏国。中外战争史上,通常都是强大的一方去攻打弱小的一方,如此不按常规出牌,显然是有问题的。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都能看明白,难道他不明白?

事实上,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谯周:

忽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耀倍明,未可图也。”乃顾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 (《孔明初上出师表》)

泗州戏《蜀汉之殇》中谯周剧照

谯周的反对很巧妙,从诸葛亮比较擅长的天象出发,指出“北方旺气正盛,星耀倍明”,人家正处在鼎盛阶段,最好不要打主意。他的反问实际上是将了诸葛亮一军,敌我双方的形势您也明白,何苦要勉强自己。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回答显得相当勉强:

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吾今且驻军马于汉中,观其动静而行之。”(《孔明初上出师表》)

既然不必拘执于天道,那当初为何派关羽守华容道、为何让自己岳父在八卦阵放走陆逊?诸葛亮的回答可谓自相矛盾。他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明说自己要北伐,而是找了个借口:先在汉中驻兵,根据情况行动。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拓片

话是这么说,但诸葛亮并没有住手,相反一次又一次带兵北伐,每次都无功而返。到最后一次要出兵的时候,谯周仍然出面反对:

言未毕,一人出曰:“不可伐魏也。” ”……却说谯周官居太史,颇明天文地理之事,见孔明又欲出师,乃奏后主曰:“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皆投于汉水而死,此大不利也;今夜臣仰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乃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况成都人人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事,不祥之兆,丞相只宜守旧,决不可妄动也。”

这次反对的理由更为充足,且不说前几次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单说这一次,从星象上来看是十分不利的,各种不祥的异兆先后出现,这些都是出兵的大忌。

范扬绘《子龙救阿斗》

更为重要的是,就连身为皇帝的刘禅也不认同这种无休无止、劳而无功的北伐:

后主曰:“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斗固然不思进取,没什么主张,但他反对出兵的理由却是站得住的。现在已成鼎足之势,蜀汉最为弱小,人家吴、魏都没有动手,已经算是烧高香了,不好好享受如此难得的太平时光,竟然一次又一次北伐,这确实是说不过去。

先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回答的吧:

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风云虚谬之兆,而废国家之大事耶?”(《木门道弩射张郃》、《诸葛亮六出祁山》)

这是他回复谯周的话。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孔明曰:“臣今恤兵三载,梦寐之间,未尝不设伐魏之策。实欲竭力尽忠,与陛下克复中原,重兴汉室,为一统之基。”

这是他回复刘禅的话。

相比之下,对刘禅只是表表决心,要帮其夺取中原,一统天下。对谯周这位业内同行,则不得不说出心里话,否则难以服众,那就是“受先帝托孤之重”,这个“重”字很值得细细体会。

话题终于说到白帝城托孤这个桥段,虽然绕了一点,但必须和后面的这些事情放在一起考察,才能把这件事看得更明白。

 何以托孤一事对诸葛亮日后行事有如此大的影响,竟然让他在众人反对之下,不顾己方弱小这一不利情况,一再穷兵黩武,进行不切实际的军事冒险。

白帝城

先重温一下白帝城托孤这段描写吧:

先主请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一言以告之!”孔明曰:“愿陛下勿隐,臣当拱听。”先主泣曰:“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言讫,以头叩地,两目流血。(《白帝城先主托孤》)

这段话猛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刘备的那番话如今早已广为人知,被传作佳话,由此可以看出刘备的度量和情怀,看出他对诸葛亮的信任。通常大家都是这样理解的。

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诸葛亮的反应吧,似乎有些异常。按说诸葛亮听了这段话,肯定是无比感动,由此热泪盈眶之类,都在意料之中。但实际情况则是,他的反应似乎有些夸张,竟然达到“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的程度,与其说这是感动,不如说是感到恐惧。

《白帝托孤》

带着哭腔表完决心之后,诸葛亮后面的动作更是极端,“以头叩地,两目流血”,这同样不是感动之后的正常表现。

何以刘备托孤的一番话让诸葛亮的反应如此激烈?在笔者看来,问题恰恰就出在这段话里,细细体会,不难听出弦外之音。

从表面上看,这段话说得很是冠冕堂皇,似乎将国家未来的决定权交给诸葛亮,到底是让嗣子接班还是自己取而代之,全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往深里想,似乎还有这么一层意思:我这个儿子平庸无能,你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我死之后,儿子的命运全操在你手里,你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

从“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这句话来看,刘备显然不希望诸葛亮取代自己的儿子,而是希望他尽心尽力辅助。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只有在刘禅“不才”的时候,诸葛亮才能自己做成都之主。

 什么叫不才?不才有什么标准?这都是很主观的。所谓不才,简单的理解就是没有才能,德不配位。可以这么说,刘禅一直就这么“不才”,早就够取代标准了,不必再做“如其不才”这个假设。

曾福庆绘《三顾茅庐》粉彩瓷盘

高手之间过招,不需要把话说得太白,点到即止,自可意会。刘备的意思很明白:我儿子确实不才,但希望诸葛亮你不要起非分之想,好好辅佐幼主,死心塌地为我们老刘家卖命吧。我当年冒着大雪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你出山,不是为了让你日后取代我儿子的。

诸葛亮这样聪明绝顶的人哪会不明白,他显然听出了弦外之音,感受到了刘备语气间的那一丝不信任和焦虑。这让他感到恐惧,也感到紧张,一时有些手足无措,因此才出现了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过激反应。说完遗言,刘备又让两个儿子拜诸葛亮为父,表达的其实还是这层意思。

事后诸葛亮不合常理的六出祁山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当初和刘备在隆中畅谈建国方略时,说得很明确,那就是要让曹操、让孙权,取荆州、取西川,达到成鼎足之势的目标。这是可以做到的。至于统一天下,他也说很明白, 那就是只能“图”。所谓的“图”,就是心里想想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付诸行动。

白帝城

诸葛亮后来一改自己当初的设计,将“图”变成“取”,变守为攻,原因何在?答案就是诸葛亮回答谯周的,“受先帝托孤之重”。既然你刘备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诸葛亮就证明我的忠诚给你看,为了你刘备,我实现了鼎足而立的构想;为了你儿子刘禅,我必须再立新功,为他一统天下,尽管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我必须去做,否则对不住你白帝城的这份遗言。

对诸葛亮来说,白帝城托孤既是他日后的巨大动力,但也不能不说,这也变成了他的一个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算不算刘备临死前设下的一个局呢?聪明如诸葛亮也无法走出去,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

田心绘白帝城

假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没有说这番话,诸葛亮还会不会如此执着的屡屡北伐呢?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还是忍不住这样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托孤:刘备最高明、曹睿最无奈、孙权最失败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43 | 悦读读书
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阴谋吗?
白帝城托孤隐藏不为人知的秘密
刘备白帝城托孤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