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问之:蒙冤的薛宝钗——如何评价宝玉挨打后宝钗的言行



《红楼梦》对黛玉的书写多用明笔、直笔,而对宝钗的书写多用隐笔、曲笔。因此,对宝钗的评价比黛玉要困难很多。在书中,宝钗是一个非常难以拿捏的人物,故而对宝钗的评价历来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些版本存在为了丑化薛宝钗而有意改动文本内容的情况,这在本人以前的文章中曾略有涉及。

年历卡薛宝钗

不过,对宝钗的负面评价有时候是来自于对文本的误读,这是我们阅读《红楼梦》时要特别注意克服的地方。下面以宝玉挨到后宝钗的言行评判为例,略微加以说明。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其最精彩的部分不在宝玉挨打本身,而在宝玉挨打之后,这一点相信细心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在第三十四回中,在宝玉挨打后,宝钗去探望他的时候有两处言行是颇为费解的,因此也是历来聚讼纷纭的地方。这两处地方的文本内容该是如何以及该如何理解其内容,既涉及《红楼梦》文本的本来面貌,又直接关涉到对宝钗人格的评判。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如何理解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

在宝玉挨完打后刚被抬进怡红院不久,宝钗就来探望宝玉。书中写道: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说,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人文社本《红楼梦》,2008年第三版,第450页)

引文中的宝钗送药这一情节,不仅在第三十四回中起着引子的作用,而且对第四十八回中平儿找宝钗讨药一事也具有千里伏脉的作用。其中,“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这一略显夸张的举动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是一个理解上的困难点。这里至少可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

戴敦邦绘宝玉挨打

第一种解读是:宝钗想要让大家都知道她在关心帮助宝玉。“善欲人知,便非真善。”如果按这个思路去解读,就容易得出宝钗是在收买笼络人心,具有伪善的一面。如果读者已经在心中存有这个刻板印象,则非常容易从人品的角度去理解宝钗的这一举动。

第二种解读是:宝钗此时内心其实非常关心惦记着宝玉,但这种情感不好太外露,所以借送药的名义来探视宝玉病情,故而需要把这个送药行为做的夸张一点,用夸张的举动掩饰真实的内心。此种解读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关,与人品无关。

在前述两种不同的解读中,我个人认为第一种解读可能存在偏差,第二种解读更到位。

第三十四回主要写的就是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和袭人三人基于对宝玉的情感而产生的各自不同的反应性言行举止,用的是对比叙述方式。如果说黛玉、袭人的行为需要从情感的视角去解释,同样地,宝钗的行为也应用同一维度去解释。

剪纸薛宝钗

在此之前,宝钗对宝玉的情感一直是比较隐蔽的,似有若无;薛家对金玉良缘的看法也是不太明朗,云山雾罩。但透过此回的描写,终于以比较自然的方式掀开了一角。

宝钗一开始大概仍然是打算按照熟悉的套路出牌,想要借助于送药的理由和略显夸张的送药行为来掩饰一下急迫的关切心情,可是一旦当她真正见到宝玉本人之后,还是没忍住流露出真情(这一点书中有浓墨重笔的描写,此处不再重复)。

也就是说,当宝钗见到受重伤的宝玉本人后,在实景的刺激下,有些失控了,没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剧本走。两相对照,源自理性要求的情感内敛与出于感性的情感释放之间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艺术效果也就更好地凸显了出来。

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精神层面的理解,我不太主张简单地从个人道德人品角度去评价薛宝钗、林黛玉、袭人、李纨等人,这样的站位似够不上《红楼梦》的思想高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宝钗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者,是儒家道德理想的践行者。这种看法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

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名义上是治疗她先天的“热毒”,换个角度,或许可以看作是:用外在儒家礼制规范来约束人内在的天性,让人的“不完美”的天性进化为“完美”的社会性。而《红楼梦》对这一套主流观念是有反思的。

其实书中一开始就作了含蓄的暗示:薛宝钗的香气来自她服用的“冷香丸”;而林黛玉的香气则是天生的“玉生香”。所以,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主角,作者一开始就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一个是修炼的美,外在的美;一个是天生的美,内在的美;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

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剧照

《红楼梦》对传统主流价值观有深刻的反思,故而能看到宝钗“完美”形象背后的不足与局限。这或许正是《红楼梦》在精神上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价值之所在。

宝钗的优点代表了儒家修行所能达到的某种高度,宝钗的问题也凸显了儒家文化存在着相对偏狭的一面,或者是存在着修炼困难的方面。《红楼梦》或许正是要借助宝钗这一文学形象来立体展现儒家文化的全貌,既展现出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反思儒家文化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如果宝钗的言行存在着人人可见的道德人品瑕疵,那她怎能配得上“山中高士”这一称号。所以,我想作者不会特别明显地去描写宝钗的缺点,而是先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塑造出一个看似“完美”的宝钗,再用曲笔隐笔揭示其内在的不够完美之处,从而达成文化的自省,我想这或许是作者塑造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真正的动因。

所以,对于宝钗的一些言行,本人倾向于不要简单地从道德人品的视角去解释,而是要更多地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点题外话。下面看另一处存在严重分歧的地方。

邮票宝玉受答

二、如何理解宝钗对袭人说的“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

(宝玉)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回身去了。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人文社本《红楼梦》,第450页)

在这段引文中,各版本间存在着具有颠覆性区别的文本差异,其中,“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这两句来自俄藏本,另外,程高本和与俄藏本关系最密切的杨藏本中,具有与此大同小异的文字。而除了这三个版本以外的所有其它版本,包括己卯本、庚辰本以及与程高本关系最近的甲辰本等,皆没有这两句话。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两句话究竟是俄藏等版本私自添加的,还是其它版本皆脱落了这两句话?对此问题,目前学界存在显著分歧,形成主真和主假两派观点。

除了人文社本外,周汝昌先生校本、邓遂夫先生校本、徐少知先生校本等等皆采用了俄藏本文字,属于主真派;而蔡义江先生校本、郑庆山先生校本等则不取俄藏本文字,属于主假派。

在主真派中,邓遂夫先生的意见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引述如下:

戴敦邦绘贾宝玉、薛宝钗

这段文字(注:指的就是存争议的那两句话)也是断不可少的,否则,“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便不可解,尤其紧接“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云云,便成了空穴来风。分析起来,这段文字应该是自畸笏叟誊录甲戌定本起,便一直在历次定本中夺漏未补。如今保留下来的这段阙文,似源于脂砚斋甲戌抄阅自藏本(或据以过录的现存甲戌本佚失部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642-643页)

北大陈熙中教授于《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四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对邓遂夫先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系统论证俄藏等三个版本上多出来的两句话属于他人私自增补的文字。因为本人完全赞同陈老的判断,所以就不作全面的阐述了,想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读者,建议最好阅读一下陈老的这篇文章。

第三人增补的原因是没有读懂宝钗说的“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误以为此处存在文字脱落。也就是说,古人跟以邓遂夫先生为代表的主真派学者都陷入了同样的认知误区,认为此处的“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太突兀,而且“不可解”。

赵岩之绘薛宝钗

增补这两句话后,整个内容显得非常滑稽无厘头,是真正的“不可解”:宝玉找宝钗要点吃的玩的东西难道会犯了啥大忌吗?为啥要背着贾母和王夫人?而且更得提防着贾政,怕他知道了会秋后算账,两家人有啥交往上的大忌吗?难道两家人有仇吗?这些都无法解释。

细看各版本上的大部分改文,都有着类似的原因,就是原文的确存在着某种不好理解的因素,从而让人乍一看会误以为原文有问题。同样地,乍看宝钗说的“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这句话,确实也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综合前后文细看,就能品味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来。

在本回文字的前面部分,宝钗在询问宝玉为何被打的时候,袭人在情急之下,把茗烟对她说的话都说了出来,而茗烟的话包含两个信息:

一个是贾环在贾政面前告状,添油加醋说了宝玉跟金钏之事,一个是薛蟠不知以何种方式在贾政面前说了宝玉跟蒋玉菡的事。因为牵涉到宝钗的哥哥薛蟠,所以场面一度有点尴尬,袭人也自知情急之下的失言,但这一尴尬场面很快被宝钗化解了。

宝钗见到袭人情急失态的场景后,出于对袭人的关心,所以才在离开怡红院时特意叮嘱袭人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要再去告诉他人贾环告状的事了,尤其是不能跟贾母和王夫人讲。这就是宝钗对袭人说的“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的真实含义。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袭人告诉了贾母和王夫人,这件事的后果会有多严重。贾母和王夫人必定要找贾环和赵姨娘算账,家庭矛盾就会更深一步,贾政也必将会更加为难。如果贾政查出来是因为袭人多嘴多舌惹出来的家庭纠纷的话,其他人都没啥事,最后的背锅侠一定是袭人。这才是宝钗说的“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这些话的真正意思。

电视剧《红楼梦》中袭人剧照

袭人本身就是非常谨慎顾大局的人,此时只是因为过于心疼宝玉,方情急失态。经过宝钗一提醒,她立马就明白过来了,所以书中才说她“心内着实感激宝钗”。果不其然,很快王夫人就开始有些怀疑贾环了,当王夫人当面询问袭人是否听到过贾环诬告宝玉这事的时候,袭人果如宝钗的提醒,守口如瓶,坚决否定。

所以,宝钗对袭人说的话,体现了宝钗的大度、成熟、理智和善良。此后,二人关系也更为密切,宝钗并没计较袭人的失言,反而在袭人身上看到了忠心,袭人在宝钗身上则看到了大度和善良。

 在主假派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宝钗之所以让袭人“不必惊动老太太和太太”,是害怕袭人说出薛蟠一事来。如蔡义江先生就持这种看法,“所谓'不必惊动’,是怕她再去说薛蟠调唆事。”(《蔡义江新评红楼梦》,龙门书局出版社2010年版,第381页)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曹雪芹著,蔡义江评注,商务印书馆2022年1月版。

前文提及的陈熙中教授的文章中也持这样的看法。这还是把宝钗往圆滑世故方面想的多了些,对宝钗来说,有失公允。薛蟠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贾府人早就心知肚明,一个有命案在身的人,一个“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的人。所以,并不需要叮嘱袭人为其隐瞒什么,就算袭人说给了王夫人,难道王夫人会找薛蟠算账不成。再说了,如果宝钗的用意只是让袭人不要提薛蟠之事,那就不是袭人感激宝钗了,而是反过来,宝钗应感激袭人才对。

所以,我个人的解读是:宝钗之所以特意叮嘱袭人“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真实用意是提醒袭人不要透漏贾环诬告宝玉一事,否则袭人将来在贾府难以立身。其用心是关心袭人,而袭人也接收到了宝钗的这份善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人物猜想之――薛宝琴
从钗黛妙身上看儒释道
《红楼梦》里,贾赦欲讨鸳鸯,贾母为何借鸳鸯一事怒骂王夫人
《红楼梦》中贾元春,对黛玉宝钗之争中早有暗示,贾宝玉因此不满
《红楼梦》里,薛姨妈真的疼黛玉多过宝钗吗?
读《红楼梦》之紫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