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怀明:喜读《钱南扬文集》(书香品鉴录之七)


能在2009年11月召开的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钱南扬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获赠一套中华书局新出的《钱南扬文集》,这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钱南扬学士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尽管钱南扬先生的著述笔者此前几乎全部读过,也几乎都藏有单行本,但得到这套文集之后,仍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来自笔者的一个心愿:几年前,笔者开始一项暂名为《现代曲学二十家》的研究计划,从二十世纪戏曲研究者中选出二十位有成就、具特色、影响较大的学者,梳理其治学历程,总结其学术成就,探讨其研究特色及方法,这既是对二十世纪戏曲研究的一个感性回顾,同时也借以总结中国戏曲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为后学者提供启发和借鉴。

在研究的同时,笔者策划编辑一套戏曲研究学人的文集,一一出版,自己且动手整理了王古鲁的小说戏曲论集,并鼓动一些熟悉的学界朋友和编辑参与。

尽管力有未逮,未能促成此事,但欣喜地看到吾道不孤,已有一些有志之士进行这一工作,近年来已相继有一些学人的文集得以出版,比如《冀野文钞》,比如手中的这套《钱南扬文集》。

《钱南扬文集》

在笔者看来,出版《钱南扬文集》,并不只是简单地将钱南扬先生的著述汇编在一起,改换版式和封面,方便读者购买。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我们全面学习并重新审视这位优秀学人的良机。在钱南扬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特别是当下学风浮躁的混乱情况下,梳理和总结钱先生的治学历程及方法,有其现实意义。

按照当下流行的学术评价制度,一部学术著作只有得到国家项目的资助、得到各类社科奖励、发表在核心刊物上,才能算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些,那可就一钱不值,得不到单位的承认,仿佛不存在一样。

此外,还有一些单位看不起古籍整理,校勘整理成果乃至目录、索引著作甚至都不算科研成果。如果按照这样标准的话,钱南扬先生在今天可能连教授都评不上,而且在每年的评估中都不一定合格。因为他的著述数量不仅不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古籍整理成果。

问题在于,仅就戏曲研究领域而言,那些有项目、得过奖、在核心刊物发文章者,其研究成果、学术贡献及地位有几个能与钱南扬先生相比。近来人们都在谈论为何当代出不了学术大师,可以断言,以项目、获奖、核心刊物为指标的学术机制是培养不出大师的,它不过制造几个平庸的名利之徒而已。前后对比之下,不仅让人感慨万千。

《钱南扬自传》手稿

我们还是继续谈论钱南扬先生吧。从其一生经历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一位纯粹的学者,既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活动,也从未加入过任何党派,始终过着一种平淡、安静的书斋生活。尽管在生活中也曾遇到不少坎坷,但他均能泰然处之,平静对待,正如其同门王季思所概括的:“南扬先生是一个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受多大的委屈他都不说话。”

平淡、安静的人生尽管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单调了一些,也缺乏人们所期待的那种传奇色彩,但它对一位纯粹的学人来说,却是一种难得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或者愿意这样做。毕竟人的一生受到的诱惑太多,想做的事情也不少。钱南扬先生在学术研究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显然与这种心无旁骛、甘心坐冷板凳的治学心态是分不开的。

钱南扬先生与李汉秋合影于南大鼓楼寓所(1964年)

与同时代的其他学人相比,钱南扬的治学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专。

专是指研究对象、范围的集中和固定。就钱南扬先生一生的治学情况来看,最见功力,影响最大的当数南戏研究,在这一相对较为狭小的学术领域,他苦心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这在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

专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学术选择,也体现着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一种新变。从钱南扬在二、三十年代两个时段学术研究特点的差异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不少学人对通俗文学这门新兴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先前这些领域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学术积累,因此,他们所做的工作便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和意义。

钱南扬抄本《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

这一时期不少研究者忙于开疆拓土,涉猎广泛,他们的研究具有博的特点,这在胡适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博也同时意味着尝试,毕竟是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学术世界,只有在不断尝试之后才能知道哪个学术领域更适合自己。

到了三十年代,经过十来年的学术积累,各门新兴学科大多已初具雏形,研究开始朝着更为深入的方向发展。即以戏曲研究而言,经过王国维、吴梅等先驱者的提倡和示范,到三十年代,已成为一门不少研究者参与的学科,发展较为成熟。

此时,整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框架虽已粗备,但还存在着不少空白和缺憾,而这正是研究者下一步要努力的目标。钱南扬先生选择南戏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正契合了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从博到专,这一转向体现着二十世纪上半期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戏文概论讲义》

通过对早期现存作品的校注,对残存曲文的辑佚,对南戏全面、系统的研究,钱南扬先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南戏研究体系。他早年以《宋元南戏考》、《宋元南戏百一录》等著作建立了南戏研究这一戏曲研究的重要分支,晚年又以《元本琵琶记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宋元戏文辑佚》、《戏文概论》等著作予以充实与完善。

钱南扬的系列南戏著作代表着二十世纪南戏研究的最高成就。钱南扬先生也因此集南戏研究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于一身,为南戏研究做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重大贡献,受到学界的高度赞誉。

一是精。

首先,这种精是从数量上来说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学人相比,钱南扬先生的学术著作并不算多,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就篇幅来说,也都不是很厚,但他的每一部著作都可以说是精品,很有学术分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比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出版之后,几十年间直到今天再没有出版过同类著作,由此可见学界对这部著作的高度认可。《戏文概论》出版之后,成为研究南戏的必备参考书,至今还没有一部能取代该书的研究著作。

其次,这种精是就其著作本身的质量来说的。钱南扬先生治学十分投入,态度也十分严谨,既不轻易下断语,也不随便撰文著书。其著作具有朴实、简明的特点,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一点在钱南扬先生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广博是一种治学风格,专精也是一种治学风格,两者各有其长处。从钱南扬身上,后学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除了文集所收著述外,钱南扬先生还参与撰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戏曲著作,即《宋元明清戏曲词语汇释》,因该书未曾公开出版,内部印本数量也很少,故知者不多,这里稍作介绍:

钱南扬从教五十年荣誉证书

该书的书名有多个,笔者所见该书的封面及书脊均作《宋金元戏曲词汇释》,内文的书眉上皆作《金元戏曲方言俗语辞典》。署名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戏曲研究室编纂”。钱南扬治丧委员会《在钱南扬教授追悼大会的悼词》一文中作《宋元明清戏曲词语汇释》,吴新雷《教泽永存  学界垂名——悼念戏曲史家钱南扬教授》一文亦持此说。

据参与撰写并负责印务的吴新雷教授介绍,三个书名代表了该书编著的三个阶段:起初由陈中凡发起,戏曲研究室的同仁共同编写;其后,与上海的一位学者合作;最后,由钱南扬负责,最终的书名为《宋元明清戏曲词语汇释》。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钱南扬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已经刊印的部分来看,该书只是初稿,还未全部完成。全书按笔画排列,到十一画止,仅此已630页,由此不难看出该书的分量。对所收语词,首先列出义项,然后列出戏曲、小说作品作为例证。总的来看,释义、举例皆较为精当,简明、实用,对读者阅读欣赏戏曲作品很有帮助。

《钱南扬教授纪念集》

该书继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朱易安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之后,拟对宋、金、元、明、清历代戏曲词汇进行系统、全面的汇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该书未能全部完成,也一直未曾公开出版,知者甚少,难以充分实现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在二十世纪戏曲研究史上,类似的遗憾还有不少,它使后人在追述这段历史时,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沧桑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添补历史剧目与名家著作
中华戏曲类书单| 特别策划
一本非常难得的中国戏曲的文献性著作
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 (口讲本、直译本)
《牟世金文集》:20世纪“龙学”的里程碑
张立敏:喻朝刚,学海扬帆乐作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