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金壁:《诗经新释》自序


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诗经》注本或研究著作,于诗旨探索、词义训诂诸方面各有创见,笔者研习揣摩,受益良多;然静言思之,又觉颇有不惬于心之处,其大要盖有如下数端:

《诗经新释》, 富金壁著,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年版。

1

历史偏见

如多以《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中之“郑声”即《郑风》,以为孔子贬斥《郑风》,此大误解。

朱熹集注《论语》

其实无论时人、孔子,皆未视《郑风》为“淫诗”(以爱情诗为“淫诗”,是宋儒朱熹之陈腐偏见)。最有力之证据,即《左传·昭公十六年》载,郑六卿饯晋卿韩宣子,韩宣子请郑卿皆赋《诗》,以知郑志。

《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郑六卿所赋皆《郑风》,且除子产所赋《羔裘》外,皆为爱情诗,藉以向韩宣子示好。如时人以《郑风》为淫,郑六卿绝无可能在两国高级官员盛会之外交场合自暴其短;而韩宣子亦欣喜异常,谓郑六卿所赋,皆不出郑志。

此郑人引《郑风》以为自豪之标志。郑声实指新兴之郑卫之音,与传统雅乐相对,与《郑风》无涉。

且《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历来偏见,以谈情色为邪。其实“食色,性也”,人之天然需要,《诗》吟咏性情,可“溥观人俗”(《孔子诗论》语),情诗不得为“邪”。

2

误析诗旨

有不明古民俗而误解者,如《周南·螽斯》:

齐白石绘《螽斯红蓼图》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人或虽知此“宜尔子孙”为“祝人多生子女”,而不知“以此类推”,谓《桃夭》之“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意同;皆为多生子女。

《小雅·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毛传:“溱溱,众也。旐旟所以聚众也。”郑玄笺:“溱溱,子孙众多也。”

此“室家”即彼《桃夭》之“室家”,此“溱溱”即彼《桃夭》之“蓁蓁”,亦即《周南·螽斯》之“振振”。

台湾《诗经》邮票

“宜尔子孙”、“宜其室家”也即古人所谓“宜子”或“宜男”,特指女子富于生殖能力(尤其是生男孩)。

先民朴质而实际之婚姻观念——能多生健壮的子孙后代,决定了古代男子的审美观点与择偶标准:女子以善于生育、高大为美,故诗名《桃夭》,并以起兴;《卫风》有《硕人》,《陈风·泽陂》称女友“硕大且卷”、“硕大且俨”,《小雅·车舝》称新娘为“硕女”。

又《唐风·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唐风图·椒聊》

椒聊即花椒,花椒子多,故 “蕃衍盈升”、“蕃衍盈匊”亦用以于婚礼上祝福那“硕大无朋”、“硕大且笃”之新娘,也生育众多健康的子女。

又《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集传》

今说《诗》者谓为嫁女回娘家探问父母之诗,实误:因《葛覃》之“归宁”实非《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之“归宁”。

毛序:“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郑玄笺:“躬俭节用,由于师傅之教;而后言尊敬师傅者,欲见其性,亦自然可以归,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犹不忘孝。”

“后妃”云云,姑不论。我们在“归”后点断,而没有采用通行读法,以为如此方为毛郑本意。

诗中“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妇人谓嫁曰归”),与毛序中“归”是一事,指女子出嫁,出嫁方能尽妇道、安父母。而诗之末句“归宁父母”,毛传却释为“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将此“归”当作妇人回娘家,前后矛盾。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以为此毛传为后人所加。《说文·女部》:“妟,安也。从女从日。《诗》曰:‘以妟父母。’”段注以为,此即《葛覃》“归宁父母”之异文。宁,安也。他认为,“归”字这里作“以”字为善,“谓可用以安父母之心”。

他并举《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冲冲”郑玄笺为证:“在涂而忧,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故心冲冲然。”又引“曷浣曷否”二句笺云:“言常自洁清以事君子。”说正因为能事君子(丈夫),方能宁父母之心。两首诗笺意互相补足。

《毛诗传笺通释》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又申段说,引《草虫》“我心则降”郑笺:“始者忧于不当,今君子待己以礼,庶自此可以宁父母,故心下也。”《草虫》郑笺两次说“宁父母”,即本于《葛覃》。

笔者按,《召南·草虫》亦嫁女抒情之诗(今人多以为“思妇诗”,本於戴震《诗经补注》所谓“感念君子行役之诗”,亦误):

《诗经补注》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韩伍绘诗经《写意·葛覃》

大意謂,我(嫁女)未见新郎时,心中忧虑不安,畏其鄙己。既已见之,既已同床(郑玄笺:“既见,谓已同牢而食也。既觏,谓已昏也。”“始者忧于不当,今君子待己以礼,庶自此可以宁父母,故心下也。《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我方放心而悦懌:可使父母安心矣。

因为古时婚前男女多不得见面,全凭媒妁之言,故常有婚礼后新郎发现新娘丑陋而拒绝与其上床之事。新娘往往也在婚前“忧心忡忡”,怕新郎不中意,被打发回家,而让父母伤心,郑笺所谓“在涂而忧,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故心冲冲然”。马瑞辰谓“后妃出嫁而当于夫家,无遗父母之羞,斯谓之宁父母”。

《古经阁重订监本诗经》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及《邶风·泉水》序虽有“归宁”之说,但不得与此诗为比。

又《芣苢》之诗旨,人以为乃妇女劳动之歌,此固不误,然多未知其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谓: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羣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方玉润比采芣苡于“采茶”(或以为“拾菜”),殊不知采芣苡之“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有何情趣、妙处,而妇女歌之津津有味,不倦如是乎?

《诗经原始》

据毛传“芣苢,……宜怀任焉”、孔颖达疏“其子治妇人难产”,则解此诗,当澄清者二:

一则采芣苢者,乃取其籽;二则采之非为食用,乃为妇女助生之药。如此理解,则少妇三五成羣,心照不宣,人或问之,亦笑而不答,有“乐有子”之美好与甜蜜,而无采葛、采菽、采芑等谋生之沉重与无奈;有“宜怀任”之神秘感与期盼,而无“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之惶恐,故能乐此不疲、歌之不绝焉,方与方玉润所描述之情趣与境界相合。

有泥古而盲从者,往往沿毛序旧习,将爱情诗讲成政治诗。如《卫风·芄兰》:

《诗经名物图解》之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毛序以为刺卫惠公,郑玄笺亦以为“惠公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

但“能(读如乃)不我甲(狎)”,甲(狎)义既为亲近而不庄重,则大臣求君狎己,情理难通。

此明是一首情诗:女子爱上一位少年,其衣着佩饰像成年人,却不懂女子的爱情,也不知与其亲近;女子感到遗憾,便歌而戏之,后或即为女子挑逗意中人之诗。今或释为“讽刺一位贵族青年”,仍似未脱旧说之窠臼耳。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有溺于时俗而曲解者,如历来之所谓阶级斗争观念,影响学者对诗旨之正确判断。

如《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毛序:“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朱熹集传:“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于是诸家多从毛序、朱熹,谓为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诗。

徐悲鸿书诗经句

其实此诗是未婚女子所唱之情歌:她遇到一位风华正茂之少年,如隰中苌楚之繁盛壮美,有心嫁之,庆幸他尚无妻室。郑玄笺:“知,匹也。……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

恋女钟情于某人,而欢幸其人恰无配偶,乃古今士女之常情。诸家未免求之过深。

又如《小雅·頍弁》,以其三章有“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诸句,毛序遂谓此“诸公刺幽王也。暴戾无亲,不能燕乐同姓、亲睦九族,孤危将亡,故作是诗也”。

郑玄笺:“喻幽王之不亲九族,亦有渐,自微至甚,如先霰后大雪。……王政既衰,我无所依怙,死亡无有日数,能复几何与王相见也?……刺幽王将丧亡,哀之也。”

《诗经世本古义》

众家遂发扬毛郑,将此诗意境说得悲戚惨烈。然细绎之,此与其它君王欢宴族人之诗,如《小雅·伐木》、《大雅·行苇》等并无大异。“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句,不过以下雪前必先落霰,喻与人亲近,请人宴饮,必以兄弟甥舅为先。

至如“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亦不过说人生苦短,聚少离多,及时行乐而已。如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且“及时行乐”,非必贵族之专利也。

3

不明古制

《奎壁诗经》

如《邶风·泉水》,释“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则谓诸姬为姬姓女子,卫女嫁于诸侯,以同姓之女陪嫁,古称侄娣;而释“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则谓有告别之意。于理难通:父之姊妹,己之诸姑,早已先己而嫁,何可“告别”?

其实两事一也:“娈彼诸姬,聊与之谋”是说卫女思归之当时事:因思归,故与先后同从卫国嫁来之诸女子相谋。而“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则是卫女回忆自己初嫁来时。

古婚姻制度,通行对偶婚,即两姓家族世代通婚,如所谓“秦晋之好”。一国女子先后嫁往另一国,先嫁者自然是后嫁者之诸姑与伯姊;又有诸姑与伯姊出嫁时,其侄娣年尚幼,不能从嫁,故权且在本国长到成年再嫁去,叫做“待年”。

吴浩绘《诗经·鹿鸣》

《左传》有此类记载。后嫁者至所嫁国,必然向先己而嫁之诸长辈致意,即所谓“问我诸姑,遂及伯姊”也。

又如《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毛传:“四之日,周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释者多谓“举足下田,开始春耕”。

按,耜初时非为犁,而是锹类农具。故用时须举趾:用脚踏耜以耕地,实即以锸翻土起垄。故毛传曰“举足而耕”,非举足下田也。

三行书《豳风·七月》

与此相关,《周颂·噫嘻》“十千维耦”,释者谓:“耦,两人并肩用犁耕地。”而实无此可能。古耕作方式:两人各用一把耒耜(类似锹)并排掘地,并挖一畎(垄沟),即在其中播种。

郑玄笺:“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汉书·食货志上》:“后稷始畎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畎,长终亩。一畮三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畎中。”

又《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南亩,毛郑皆不释,说明是常用词。而《汉语大辞典·十部》释为“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此说实非:耕地多在平野,无向阳与否之别。亩,本义即“垄”,南亩本指南北垄。凡耕种必先依地势、水流等因素规划田垄之走向,多不外二种,即南北垄与东西垄;简称南亩、东亩,举南、东以槪北、西耳。

南宋马和之《豳风图》

《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东西曰衡,南北曰纵,故又说成“衡从其亩”。《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左传·成公二年》载齐败于晋,齐、晋议和,便有是否当“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之争。

又如《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自郑玄此笺始,释者率不得其解。

实则古人穴居,顶必有一孔,炊爨、取暖之烟从此泄出;后建陋室,亦必于屋顶设囱(初为孔穴,即“黑”字上部之囱形,后称天窗)以冒烟兼透光。

清肆雅堂刊本《诗经》

下雨时囱(窗)则漏水,故称其为“屋漏”。古人把屋檐滴水叫溜,而囱(窗)正开在正中屋顶,所以又叫中溜。人遂把屋室中央也叫中溜、屋漏,以为堂室之神。

《大雅·抑》郑玄笺“尚无肃敬之心,不惭愧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即此屋漏也即中溜之神,后有成语“不愧屋漏”。《尔雅》孙炎解“屋漏者,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者,实不知屋漏在何处,漏者为何物。

又如《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释者往往但谓“谖草,又名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使人忘忧”,而不言其使何人忘忧、何以使人忘忧、忘记何忧。

于右任书《诗经·郑风·鸡鸣》

谖草,本名萱草,又称鹿葱、宜男、金针花。古人以为孕妇佩戴此草,可以生男,故称宜男草、宜男花。

古已婚妇女以不能生子为忧(古人逐妇有“七出”,其一即“无子者”),佩之既可生男,便使人忘忧。而“谖”,忘记,与“萱”音同,因亦称萱草为忘忧草、谖草。已婚女子常栽种于居室(北堂)之前,后称母亲为“萱堂”,本此。

4

词语误释

溥儒《豳风·鸱鸮》

实词误释者,如《豳风·鸱鸮》,鸱鸮乃善织巢之小鸟鹪鹩,周公以被害者鹪鹩之口气述意,故有“既取我子,无毁我室”乃至“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之言。解者多忽略毛传、郑笺、陆玑疏而以鸱鸮为猫头鹰类恶鸟,遂使诗旨不明。

《召伯甘棠图》

又如《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茇,多释为 “在甘棠下作草舍休息”,误,当释为“草中止舍”,也即“在草地上露宿”。

虚词误释者,如某些“介”,读为“丐”,有一对相反的意义:祈求,给予。在《诗经》中,凡说“以介”,“介”皆“祈求”义,如《豳风·七月》“以介眉寿”、《小雅·楚茨》“以介景福”等。

而凡说“介以”“介尔”,“介”皆“给予”义,如《小雅·小明》“介尔景福”、《周颂·雝》“介以繁祉”等。而今之注本,或混同两类,皆训为“助”;或同一“以介景福”句,不同篇章,“介”或训为“助佑”,或训为“祈求”,形成混乱与内部矛盾。

《诗经录要》

5

不明句意(例略)

6

通假、古今字失注或误注(例略)

7

断句或标点未当(例略)

8

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成果未及采纳(例略)

9

泥于“赋比兴”之义而求之过深(例略)

作者近照

本书力求折中众说,扬长避短,实事求是,以为读者提供一较为确当可靠之《诗经》注本。虽勉力而为,爬罗剔抉,摭拾诸家精华,兼以竹头木屑之积、千虑一得之见,然限于学识才力,不敢谓其必是,且容有他误。爰付梨枣,庶几有益于学术,兼就正于学者方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夏雨无声讲解
诗经-风-国风·周南11篇(原文译文)
古诗词经典《诗经》全文及注释之一
从哪可以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诗经》中的成语158例
毛诗正义·卷一·一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