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业摄影术语

专业摄影术语

(2010-09-14 12:13:02)
专业摄影术语   
   摄影(Photograph)  摄影就是使感光材料通过摄影机把被摄物的形象记录下来的过程。它基本上需要有这样三个过程:  
1、拍摄--景物的反射光通过透镜的折聚和会聚,使焦平面的感光片发生光化作用,产生潜影;  
2、负象--将已发生光化作用的感光片经显影、定影一系列化学处理,使潜象呈现为明暗与原物相反,或彩色与原物互成补色的可见银象,即制成底片; 
 3、正象--使光线通过底片,投射到感光纸上,再使感光纸经过显影、定影一系列化学处理,获得其明暗或色彩和原物一致的现象,此即照片。彩色反转片的正象不需经过由负象印放这一过程,它是通过反转冲洗直接获得。因为所用感光材料不同,一般摄影分黑白和彩色两种。由于摄影具有丰富的造型手段和深刻反映现实、概括生活的能力,及特定的审美价值,因而成为一种具有独自特点的造型艺术。   黑白摄影(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  它是摄影艺术的基本品种。系用黑白感光材料进行印晒。画面运用黑白两色和黑白两者之间的不同灰色阶调的、层次和明暗对比来描绘和刻画人和物的各种色调和形象。   彩色摄影(Colour photograph)  彩色摄影又名原色摄影。系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色拍印晒。它依据三原色原理,通过对色的分解拍摄和色的合成(印放)两个阶段,再现被摄对象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彩色摄影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利用互补色的原理,拍摄自然色彩照片。这种色彩摄影所用感光材料表面涂有三层羼入能分别感受和纪录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的感色剂的乳剂层,经拍摄冲洗,每一乳剂层中的成色剂就和彩色显影剂中的氧化产物产生反应,形成与所感的色光相对应的互为补色:红--青、绿--品红、蓝--黄,因而在底片上呈现于被摄物原色互为补色的负象。如将这负片的影象印放在彩色照相纸上,即可得与原色彩相同的彩色照片。另一种彩色摄影,不需要通过上述互为补色负象这一过程,拍摄后经反转冲洗,即可直接获得与被摄物原色材相同的正象。   显微摄影(Micrograph)  显微摄影是对一些需由显微镜放大才能显现其结构形态和发展变化的微小物体进行拍摄而言,它有反映微观世界的功能。   红外摄影(Infraed photograph)  就是以红外线作为照明光源的摄影称之。由于景物反射和吸收红外线与可见光线能力不同并且红外线对空气中烟雾和混浊介质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所以红外线摄影和普通摄影比较,有其特殊效果--蓝天为黑绿水为深灰、绿叶为淡灰或更浅、深红为淡灰或白色。某些细微之处,异常清晰,远距离的景物则更为清晰:如用来拍摄沙滩、雪景,效果更佳。一般用与科研、军事和黑暗中拍摄,也可用于艺术摄影。   X光摄影(X-Ray photograph)  用X光为拍摄光源,以特制的X光感光片进行拍摄,就称之X光摄影。由于X光对较多物质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故常用作医学、工业等科学研究方面。   摄影艺术(Art of photograph)  它是一种以摄影器材、感光材料等物质为工具和载体,通过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摄影家观点和情感的造型艺术,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它只能表现现实的题材,而不能表现已经过去和尚未发生的事件。所以,它所反映的人物、时间和环境,都是真实的具有无比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可视性。  摄影艺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从其它造型艺术中得到借鉴,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造型形式及典型化的方法。构图、光线、影调(色调),为摄影艺术三种主要造型手段。摄影家把自己的艺术构思,用高度的摄影造型技巧所摄得的形象(潜象),经过一系列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所制成的画面(照片)称作“摄影艺术作品”。  由于它具有真实、生动、准确、迅速的特点,并可大量印制,故是一种拥有极大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摄影艺术在题材上分为:新闻摄影、人物摄影、风景摄影、生活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古文物摄影等等。   景深(Depth of field)  当镜头对于一定距离的被摄景物汇聚成清晰的影像时,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景物在象平面上能得到清晰表现是有一定范围的,换句话说,在一定物点的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都能在象平面上结成相当清晰的影像,这一清晰范围就是景深。景深用近界和远界来表示。从调焦目标(物点)到近界(亦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前景深;从调焦目标到远界(亦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后景深。前后景深相加,亦即远界到近界的深度(距离),叫全景深。在拍摄中,景深大小决定于: 1、用的光圈大小---光圈f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f系 数越大,景深也随之越大。 2、距物点的远近---物距数值越大,景深越大;反之越小。 3、镜头焦距长短---使用相同的f系数的相对口径,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反之景深就长。  另外,前景深小于后景深,但当物距数值和相对口径都很小时,前后景深的范围都减小,它们之间长短的差别也随之减少。当物点的距离(即物距)如等于超焦距是,可得最大景深。这时景深近界可达超焦距近界的一半,而远界可无限远。拍摄时,视不同需要运用景深。一般风光摄影景深要大些;拍摄肖像、物体细部特写,则景深要小些。   焦深(Depth of focus)  根据共轭原理,景深中之前景深、后景深的景物,和调焦距的物,通过镜头的会聚,他们各自的象点是不会同处在一个象平面上的。如以调焦距的物所形成的像平面为感光象平面,那么,由前景深中景物所会聚成的象点必定在感光平面之后,而后景深中景物所会聚成的象点则在它之前。而它们的可允许分散圈则同调教目的物的象点的像平面一致,所以影象都是清晰的。从前精神景物形成的像点作一垂直于主轴的线段,从后景深景物形成的像点作另一条垂直于主轴的线段,这两条线段间的纵深长度,就是焦深。景深反映在象方即为焦深。分别用来说明物方和象方结象清晰的深度。二者是共轭关系:景深长,焦深就长;景深短,焦深短。景深范围可由焦深范围来表示。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  当镜头距离定在无限远时,从照相机镜头到景物清晰范围的前界这一段距离,就叫做超焦距。为了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适应动态和新闻摄影的需要可用超焦距原理拍摄,以省去每张测距对焦工作,具体做法是:拍摄时,把镜头焦距定在超焦距的最近清晰点上,即可得到最大的清晰范围。超焦距和镜头焦距、相对口径、分散圈直径有关。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fH=(f2)/(Z.f/d)   注:fH--超焦距;f--镜头焦距;Z--可允许模糊圈最大 直径;d--有效口径的直径。     此外还有下面的数式:   1、 fH=(焦距*焦距*分散圈倒数)/[f系数*12(1英呎)]   2、fH=(焦距*1000)/(f系数*12)     拍摄时,可用景深表来确定超焦距范围。  1、选决定光圈---将自动景深表上已决定之f系数的一端 对准无限远上,然后查看另一端之f系数指在什么距离米数上。那么从这个距离到无限远都是清晰范围。  2、先决定清晰范围---将自动景深表的距离标志对在两倍的近界上,然后查看两个相对的f系数所包括的距离,则就 用此口径。   测距(Focusing)  俗称“对光”和“调焦”。为了结象的清晰,在拍摄前,必须测定好物距(即摄影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把镜筒上的距离标尺定在相应的距离上。这种距离的测定工作就叫做“测距”。  这测距如用眼睛估计,叫目测;如用脚步测量,脚步测。统称为“物距标尺测距”。此类测距还有用“投影测距器”进行的。现代精密照相机均连动测距,即拍摄时,只要转动调焦环,随着镜头的伸缩,取景器里的景物投影的清晰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直到完全清晰为止(有些表现为双影合一,有些合两个半截像为一个整像),其物距也就对准了,无需另行对光。   曝光组合(Exposure combination)  曝光组合又称“曝光调定”。拍摄时,为了使胶片获得正确的曝光量,摄影机通过快门速度和相对口径大小的相互配合来达到的。这种相互配合,即称之“曝光组合”。  相对口径的大小,用以控制到达胶片的照度的大小;快门速度的快慢则是用来控制这一照度的光作用于底片的时间长短。而光圈和快门都分若干级,因而同一曝光量可能有多种的“曝光组合”。  拍摄时选择何级光圈,决定于对景深大小的要求;选择何级快门速度,决定于被摄对象所呈现的状态--是运动着的,还是静止状态。如运动的,还要视其速度、方向和距离。  综上所述,只有兼顾了上述因素曝光组合才是正确的曝光组合。现代摄影中,曝光组合一般由测光表推定。为了没有测光表的初学摄影者在决定曝光组合时参考,后附各类情况下的曝光组合:   一年四季曝光组合简表  甲、夏季{6、7月},晴天{上午八四至下午四时}不加滤色镜,微阴增1-2倍,重阴4-6倍。  乙、冬季{12、1月}晴天,{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不加滤色镜,微阴增1-2倍,重阴增4-6倍。  丙、春秋{3、9月}青天{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不加滤色镜,微阴增1-2倍,重阴增4-6倍。   EV值(EV=Exposure value number scale)  EV值又称曝光值、曝光指数。它是表示某一感光度的胶片,在拍摄某种亮度景物时,使之正确感光的曝光组合的一种数值。  EV:1、是曝光组合中,光圈数值的对数和曝光时间的对数和,代表一个曝光量;  2、而决定摄影用的曝光量,主要依据是被摄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两者的关系是正比关系,故人们通过EV值就可以知道被摄景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反过来,人们也可以根据被摄景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来选择拍摄的EV值。  3、根据曝光组合倒易规律,一个EV值(即一个曝光量)存在着多种的曝光组合方式,如21度DiN胶片,曝光指数11时, F1.4/T(1/1000)秒、F2/T(1/500)秒、F2.8/T(1/250)秒、F4/T(1/125)秒……十多种。人们了解了EV值,就可以选择与之适当的曝光组合。  4、有些摄影机就利用EV值上述特性来简化其拍摄时曝光组合的手续。  5、反映在测光表上,显示该表的测光范围和测光的灵敏度。如该表EV值范围大,表明它测光范围广;EV值起数愈小,表明灵敏度愈高,可感受极弱的光线。摄影中,EV值一般多由测光表提示。   测光(Photmete)  使用摄影测光仪表,来科学地测定被摄景物光线的强弱,用以推定合理的曝光组合,以求的感光片能获得正确的感光。这一工作,即为“测光”。对被摄物进行测光,表示其反射光强度的数值名称是亮度光值;对被摄物的入射进行测光,所得的光强度数值称之为照度光值,统称光值。测光方式很多,主要有平均测光、局部测光、分割测光、中央重点测光,详见各有关条目。   收缩光圈测光(Stop-down metering)  为单镜头照相机内测光的一种方式,即按事先选定光圈孔所通过的光线的亮度测算光值,以用来推定曝光组合。这种测光方式,就叫做收缩光圈测光。   开足光圈测光(Full aperture metering)  又称作(开放测光)。取景测光时,光圈是满开着的,但摄影时,确需根据测光时所得的数值来决定光圈的f系数,这种测光方式即称为开足光圈测光。   计量范围(Exposure metering range)  计量范围指测光表本身所能记录(即表示)亮度(或照度)的最亮到最暗的范围。一个曝光表计量范围的大小,是表示该表灵敏度和工作性能优劣的标志之一。以国产“海鸥”CL-A型测光表为例,其计量范围是:  暗级:2----500烛光平方米   亮级:250--16K烛光平方米 {注}K=1000   光值(Light value)  为光度数值的简称。测光表有两种:一种用来测量被摄物体的反射光量,另一种则是用来测量被摄物体的入射光量。所谓光值,就是测光表用来表示景物亮度和光线照度的一组数字。  它的单位是呎烛光,或者是米烛光(勒克司)。例如国产海鸥CL-A型测光表的光值分两级:暗级的光值是2~500,即等于2~500{烛光米};亮级的光值是250~16K,亦等于250~16K{烛光米}。苏制--4测光表的照度测定范围为25~100000烛光米。  在摄影中,它的光值数是人为给出的,每个数代表一定的亮度值(或照度值),中间有着某种换算方法。如前西德生产的高森牌测光表,其光值数是从1至22。总之不同类型的测光表,它们的光值数的含义也不同。   平均光值(Average light value)  在摄影中,平均光值有下列的含义:1、被摄景物受正面光照明,明暗差别不大。拍摄时,人们往往用机为测定法进行测光。这时,整个被摄对象的反射光线进入测光表的“受角”之内,这样所测得的光值,就是被摄对象亮度的“平均光值。2、用“亮度范围测定法”所推定的曝光组合所依据的亮度光值,亦是一个平均光值。另外还有一种做法,即首先从被摄对象中找出你希望表现的细部层次的最暗和最亮的部位,然后用曝光表分别去计量。得出最亮和最暗的光值数,如亮部为400,暗处为15,它们之间的光值数是150,拍摄时就以这一光值数作推定曝光组合所依据的亮度值。这个光值数亦为平均光值。3、用“计量灰板亮度”和“中级亮度”这两种方法所得的数值,也是“平均光值”,它比机位测定法所得的平均光值数更能精确地再现出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缺点是若被摄对象有一些超出底片宽容度的特别亮和特别暗的部位不能表现。用平均光值为依据所推出的曝光组合拍摄的景物,阴部分感光合度,纹影表现效果好,而亮度曝光也不过于过度,印放时可用局部遮挡或局部减薄加以改善,画面色调明亮、爽朗、层次丰富。   中级亮度(Middle brightness)  物体的亮度决定于该物体的反光率和它所接受的照度。中级亮度就是指在同一照度水平下,具有中级反光率的物体的亮度。所谓中级反光率就是能与最高反光率和最低反光率都能保持近似倍数关系的那个反光率,它是这样推导出来的:把最高反光率到最低反光率按相差一半的方式予以排列,可得知:12.5%。这一数值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可以把它视为中级反光率的数值。为了实用的方便,一般把它提到16%这一数值。中级亮度,在摄影中用来作为拍摄明暗悬殊的被摄对象时推定其曝光组合的依据。即被摄物的亮度范围大时,为了使其亮度和暗度的纹影都能得到较好表现,只可选其具有中级亮度的物体的光值作推定曝光组合的标准。中级9亮度并无固定光值,视当时具体照度而定。不论照度如何变化,只要在该照度下具有16%反光率的物体的亮度,就是该照度水平下的中级亮度。 “灰板亮度计量”,就是中级亮度计量的简便方法。目前,柯达公司出产的中性灰板的反光率为18%,它是一块从黑到白的精确的中级灰。   反光率(Reflective index)  反光率又称反射率。指物体反射的光通量与接收的光通量之比。设某以物体接受光通量为100(即照度为100),反射光通量为80(即亮度为80),那么其反射光率是80/100=80%。反光率的大小,表示该物体反射光线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该物体亮度的大小。它和该物体的颜色、表面结构、光的入射角诸因素有关。   中央重点测光(Central weighted metring)  中央重点测光为内测光一种方式。将画面分为中心和其它两部分,各有自己的受光原件测光。在不能接近被摄物体做局部测光时,有此种测光装置的照相机,只要把画面中心部的测光标志对准主体进行测光即得,宜用于拍摄逆光的人像和景物。   近测法(Close up metering)  近测法为光电测光表测定被摄物体亮度的一种方法。即将测光表接近被摄体以测定其亮度。该法一般用在被摄主要对象被包围在一个亮度与之相差悬殊的背景里,如一个人站在明亮的背景前,他的面部处在阴影中,但他的脸部却是主要表现内容,这时,就应用近测法测出他脸部的亮度值,作为推定曝光组合的依据。近摄时,测光表和被摄对象的距离是被摄对象的最小阔度。此外,静物、非剪影式的逆光摄影,均需用此法测光。   机位测定法(Camera position metering)  机位测定法又称“相机同位测光法”。为光电测光表测定被摄景物平均亮度的一种方法。在景物亮度比较均匀的情况下,测光表测光时,与照相机同位,以所得的亮度值作曝光组合的依据,能照顾到整个画面的影调,宜用于全景、远景的拍摄。   代测法(Substitute metering)   代测法为光电测光表运用近测法对远处某个景物做局部测光的一种方法。例如,江心有一条白色的帆船,摄影时要以它的亮度值作曝光组合的依据,这是即可用一块白布代替白色船身,以近测法测光。这种以物代替的测光方法,即称为“代测法”。其条件是,照明情况必须相同,物面反射情况必须相似。   亮度范围(Brightness range)  亮度范围指测光表用近测法计量时,所得被摄对象亮度和暗部之间亮度差别的幅度而言。幅度大,明暗两度悬殊,即表示该被摄对象的亮度范围大;反之,则小。亮度范围的测定是“亮度范围测定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测光表上,A、C辅助标记范围是彩色胶片宽容度所能容纳的亮度范围;U、O辅助标记范围则为普通黑白全色胶片宽容度所容纳的亮度范围。设测得某被摄景物的亮度光值数为500,旋动测光表的曝光计算盘,使盘上表示光值数数值正红色基准标,这时我们即可得知,彩色胶片在这个亮度下,它所适应的亮度范围是250~1K(1000),黑白全色片则为32~4K(4000),在这一亮度范围内,色彩和影调都能满意地获得表现。彩色感光片所适应的亮度范围只有1:4,感光宽容度极小,而黑白胶片要大得多,为1:128。如超过了上述比例,暗的物体将会是感光不足,亮的物体则感光过度。   亮度范围测定法(Metering on brightness range)  在被摄景物明暗反差悬殊时,为获得中级反光率(近似)感光效果的一种平均光值的测量法。即先用测光表测出被摄对象最亮部分的亮度值,在测出最暗部分的亮度值,确定该被摄物的亮度范围,然后用下面的数式得出推定其曝光组合所依据的亮度值——平均光值来: BC=(BH BL)/2 注:1、BC为推定曝光组合依据的亮度值; 2、BH最高有意义的亮度值; 3、BL最的有意义的亮度值。     用这种测光所得的光值来推定的曝光组合有如下优点: 1、从技术上讲,它是利用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中段曝光; 2、从曝光观点说,可以达到最好可能的影调重视,阴影部分的 影纹能很好表现,又能掌握强光部分的造型; 3、可以充分利用感光片的全部感光宽容度,很好表现层次丰富和反差极强的景物。   最暗对象推定法(Shadow area metering)  当景物的明暗差大于所使用的感光胶片所允许的亮度范围时,为了完美的表现最暗部分的纹影,需要应用此法来推定曝光组合。即用测光表测出暗部被摄对象的光值,然后旋转曝光计算盘,使所测得的光值对准“U”处,然后去选定所显示的曝光组合。这样,就能使景物中亮度范围的最低限度、最暗对象和胶片的宽容度的最低限度相互配合。其优点是: 1、能获得正确但又是最小的曝光量; 2、这最低的曝光量能允许以最大的快门速度拍摄一切动态的物体; 3、以最小的f系数的光圈开度获得最大的景深; 4、还由于最亮部位难以接近而不能运用平均光值来推定曝光组合时,保证曝光量的正确。   最亮对象推定法(Brightness area metering)  为使景物层次范围的最高限度适合胶片感光宽容度的最高限度,应用此法推定曝光组合。即先测得被摄对象最亮区域的亮度值数(光值),然后转动曝光计算盘,使所测得的亮度光值正对“0”位,再选定曝光组合,这种推定法,就称作最亮对象推定法。   “A”点推定法(Decision by:“A”posltion)  拍摄远景时,由于控范围大,紫外线多,作用于底片强如用平时测光法测得的光值去推定曝光组合,往往感光过度,这时应采用“A”点推定法推定曝光组合。具体做法是:先用平时的测光法测得被摄景物的光值,然后旋转曝光计算盘,使所得的光值正对“A”点,则是所推定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将比原曝光量减低1/2,从而获得正确感光。A含有远景的意思,所以旋转曝光计算盘的符号是“A1/2”。   “C”点推定法(Decision by “C”position)  拍摄特写镜头,为使阴影部分有必要的细部层次,如按平时测光所得的光值推定曝光组合,必然曝光不足,需用“C”点推定曝光组合,就能增加2倍。获得正确感光。C有特写的意思,故它的符号为“C·2X”。   滤色镜因素(Filter factor)  滤色镜因素又称作“滤光(镜)系数”。滤色镜有不同的颜色,而同一颜色的滤色镜又有色彩深浅的区别,对光线的通过、限制、吸收的作用也不一样,因而在使用滤色镜时,都要根据其种类型号相应地增加曝光倍数,才能使底片正确得以曝光,这倍数即为滤色镜的因素。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选择决定一种滤色镜因素有:  1、通过波长的多少——滤色镜因素的大小,系根据滤色镜颜色能通过和吸收的光量多寡而定,换句话说,就是能感受波长多少而定;  2、胶片感受颜色的多少——因素的大小,对于胶片感色性的高低也有密切关系,如胶片感色性能好,可减少滤色镜的因素;  3、颜色浓度的深浅——同一颜色的滤色镜,色深的吸收光量多,因素大;色浅的通过光量多,因素小。滤色镜颜色如与物色相同时,其因素要小,相反时,其因素要大;  4、滤色镜与光源的关系——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均为复合光。光源不同其组成的单色光成分也不一样,如日光与人工光的区别,人工光中各种灯的性质和电压高低的区别。由于它们的光线中所含色的成分和数量都不相同,这样滤色镜对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中午的日光,紫蓝光较多,使用黄滤镜时因素就要比较大。     用滤色镜,选其因素必须恰当,务使感光准确,如因素不够,或曝光过量,则应该被吸收的光线仍有足够的数量通过,因而效能减失;反之则感光不足。  使用滤色镜时,计算正确曝光时间的数式是:原快门速度*所用滤色镜因素=正确快门速度。  目前国外生产的各种滤色镜因素不同,都有各自的数值,但大都与雷登滤色镜因数相近,先将他介绍如下:此种滤色镜的因数用数字表示,如“1”、“2”表示,同时这数字也表示应增加感光的倍数,或是采用增加曝光量级数(调节光圈或快门速度)来调整。必须注意,感光因素与增大曝光级数这两个词,无论从概念到它们的量都不是等同的。   时滞(Time lag)   时滞指闪光灯泡从接通电流开始燃烧至达到高峰所经过的这段时间。时滞由这样几个阶段组成:起燃——半峰——全峰,由于闪光灯泡种类不一,其时滞之长短也不一样。一般特快小型灯光由通电至高峰,时滞约为1/200秒;中常型灯泡的时滞约为1/50秒;大型灯泡的时滞约为1/30秒。   引火滞后(Fire lag)   引火滞后又称作“黑暗时间”,为普通闪光灯泡起燃的一种现象。普通闪光泡从通电到闪光,这中间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这一段时间,即称之为“引火滞后”。各种不同的闪光泡,其引火滞后的时间也不一样。闪光泡的种类,就是根据其引火滞后的时间长短来划分的:  1、S型——为慢峰值闪光泡,引火滞后的时间为30毫秒;  2、M型——为中等峰值闪光泡,其中较大无幅闪光泡的滞后时间为20秒。业余型无幅闪光泡则是15毫秒;  3、FP型——为焦面闪光泡,其滞后时间和“S型”相近。   有效闪光时间(Effective flashing time)  闪光泡在起燃和高峰这两个阶段,其发光强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闪光有效时间不就是闪光的时滞时间,而是指闪光强度达到足以引起负片正确曝光这一段时间——即在满峰一段时间。半峰以下,占的面积虽大,经过时间虽长,但发光低弱,固不能称之为有效闪光时间。   闪光同步(Flash synchronization)  闪光同步指闪光器发出后的有效闪光时间或和照相机快门的满启时间相迭,或出现于照相机快门快门满启之内。能否闪光同步,是能否运用闪光灯照明进行成功拍摄的主要条件。(对布帘快门,是满启的问题),都起不到照明的作用。   闪光同步,有下面几种方式: 1、敞开式闪光; 2、同步接触点闪光:   a、X电子闪光灯同步;  b、M闪光泡同步(包括SPF闪光泡同步)。   敞开式闪光(Oprn flash)  我们知道,普通闪光泡和电子闪光管从通电、启燃到熄灭,这段时间极为短暂。如电子闪光灯,从通电到启燃这段时间是二千万分之一秒,而启燃到熄灭一般也只有三百分之一秒到一千五百分之一秒之间这麽一段瞬间,所以这时快门已丧失控制曝光时间的作用,拍摄时曝光量靠光圈控制。  具体做法是:定好光圈,固定好相机,开启B门,引燃闪光,再关上快门,这种方式即称敞开式闪光。   “M”接触点闪光同步(“M”Contact flash synchronization)  是同步接触点闪光的一种,专供普通闪光泡(单次闪光泡)进行闪光照明用。因为普通闪光泡引火滞后的时间较长,所以使用时,必须先引燃闪光泡,后开启快门才能求得闪光同步。于是,照相机的快门系统设有一个以“M”为标志的同步电路——“M同步接触点”。使用时把开关拨到M上,这样闪光泡的通电点燃就早于快门的开启约16毫秒,从而取得同步。   “X”接触点闪光同步(“X”Contact flash synchronization)  是“同步接触点闪光”的一种,供电子闪光灯进行照明时使用。电子闪光由于时滞极短,不论你使用的中心快门还是帘式快门,只有待其满启时点燃闪光,才能进行有效的照明。讲得确切些,使用此种闪光照明,必须先开启快门,后引燃闪光,才能获得闪光同步。为此,照相机的快门开启的控制系统设有特殊的机械装置——即以“X”为标志的闪光同步接触点。     使用时,要把散光灯的连接线插入刻有“X”的同轴插孔,在同时把快门拨到速度盘上刻有同样标志的地方即可。通常电子闪光灯的闪光为1/500秒~1/800秒(也有更高的),固定不变的,为了得到闪光同步,中心快门宜用1/50~1/100秒的速度;帘式快门则在1/30~1/50秒左右。运用该装置获得的闪光同步,即称“X接触点闪光同步”。有些照相机上在“M”和“X”之间,还另设“F”,专供特快小型闪光灯泡使用,效果与“X”相似。   闪光指数(Flash factor)  是把万次闪光灯的发光效能用光圈(F)和拍摄距离来表示的最大参数数据,他是一个相对数值。每种散光灯在使用某个感光度的胶片时都有它的闪光指数。闪光指数越大,表示其亮度就越高。  闪光指数(X)是灯和物的距离(m)与所有的光圈系数(f)的乘积:X=m*f设某万次闪光灯用于21度Din胶片时,灯与物的距离是3米,用fll相宜,那么它的闪光指数是3*11=33(21度Din/m)。  由求指数的算式,可导出: 距离=指数/光圈  光圈=指数/距离  如胶片感光度提高一级(24度Din),计算指数时f系数应减小一级(f16);如降低一级(17度Din),那么f系数就要大一级(f8)。     各种闪光等都有标定米和英呎的曝光指数,按照指数,根据上面的三个数式即可求出使用的光圈系数,但在实际使用时,应根据被摄对象和所处环境的明暗作相应调整。  此外,和闪光指数有关的因素是: 1、闪光灯输出光线的强度; 2、胶片特性; 3、冲洗方法。   光渗(Irradiation)  指光线投射到感光片上发生的渗化现象。感光乳剂是一种混浊的介质。拍摄明暗反差强烈的物体时,曝光时间稍长,强反射光束通过透镜穿过乳剂层时,大部分被氯化银晶体吸收,生成潜影,小部分光线散射到周围不直接受到照射的部分,使乳化银晶体也发生影象,于是在影象明暗的分界线上产生渗化晕影。光渗一产生,常使感光胶片的分瓣率减低,其结果必然导致照片画面的影纹清晰度受到影响。一般讲,底片乳剂层涂布过厚,曝光时间一长,光渗就易产生。  特种感光片,因乳剂层涂布较薄,能减低光渗的产生。有的胶片加入了“防渗染料”,亦能降低光渗现象的产生,提高了清晰度。   光晕(Halation)   指亮光点和发光体经拍摄后,在感光胶片上发生的散射和反射现象。拍摄亮光点和发光体时,通过透镜于感光胶片上会聚成亮影点,常被卤化银的颗粒散射,生成边界模糊的潜影;同时有一部分光线则穿透到乳剂层下边的片基背面,往回反射到乳剂层中,使之感光,在上述潜影的周围也产生一圈圈环状的、象月晕一样的潜象。  曝光过度,散射现象大;片基愈厚,光晕圈亦随之增大。光晕圈的产生,常常减少影像的层次和清晰度。防止的方法是在片基的背面或乳剂层和片基之间,涂上一层染料,称作“防光晕层”以吸收反射光线。分色片的染料多用红色,因它能吸收绿色;全色片多用绿色和蓝灰色,因它能吸收橙、红色。这些色素在显影过程中,都可溶去,不留痕迹。有些感光胶片则染成淡灰色、淡蓝色。   耀斑(Flare)  又称“光斑”、“亮斑”。即为光线投射到反光面,由于某些反光面作单向反射或集中反射而形成面积小、亮度大、有方向性(即在某一角度上才能看到)的光斑。耀斑的绝对亮度不一定很高,但由于同周围的亮度值悬殊,因而显著。  它不仅产生在平面光滑的物体上,只要圆而突起部分,就是以漫反射为主的反光面亦能生成。拍摄中常产生光斑的有玻璃器皿、水面、陶瓷器及人的眼珠。   出瞳(Ghost image)  俗称“鬼影”。为镜头中光圈孔在感光片上结成的象,在照片上或呈一个多边形的白斑(有时为黑斑),或呈一斜串体积不等的多边形白斑。在照相机制作中,很难消除,平常不易见到的原因是:  1、如果该象靠近光圈本身,离象平面较远,对胶片无影响;   2、如果超过象平面,也不能在画面结象;  3、顺光拍摄,鬼影的亮度极弱,留不下痕迹。只有在用变焦镜头作逆光拍摄时最为常见,是因为它镜片数多,反射成像的次数亦多,极易将光圈孔的象投射到象平面的附近。再加上变焦时,其中部分光组移位,使得光圈孔在象平面成象的可能性更多。  克服办法:   1、使用于镜头焦距相适应的遮光罩;   2、逆光拍摄时要高光位。   加色法(Additive method)   彩色摄影成色原理之一。指利用色光相加混合的原理,将红、绿、蓝三原色光相混合而产生色彩的方法。   红光 绿光=黄光  红光 蓝光=品红光   蓝光 绿光=青光   三色相加的白光 若改变三色光的比例,就可得到其他各种各样颜色的色光。  由于此法由于此法系色光的重叠加合,其波长的区域必然随扩大,且亮度亦相应增加。简言之,摄影中的加色法是一种把加上去的各色光的波长区域加进去的混合方法,最后光波波长的区域将扩展到整个可见光区域,这就是为什么三原色相加会呈现白色光的缘故。  总之,加色法是将浓淡不同的三原色色光叠放于白幕上形成各种色光的,所以又称它为 “加色混合”、“三底法”、“彩屏法”。   减色法(Subtractive colour process)  减色法又称作“减色混合法”,是彩色摄影成色的原理之一。一、色光相减:它利用减色效应的原理,用一种补色(即黄、品红、青)减去白光中与其互补(或对应)的某一原色光,让组成它自己其它两个原色光通过,从而获三补色光。当三补色光的任何一个补色减去自己的互补的一个原色光时,必须吸收光谱色的1/3。  上述是减色法拍摄时的色的分解原理。当这三种补色分别以不同比例记录在感光材料上面时,人们是利用他们各层色对光波的相互吸收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色彩,这是色的综合和再现:  品红 青=蓝   黄 青=绿   黄 品红=红   黄 品红 青=黑   感色平衡(Colour balance)  指彩色感光胶片或彩色相纸感红、感绿、感蓝乳剂层的特性曲线——也就是感光性能是否平衡。如果彩色感光片上的三色感光乳剂层经拍摄后,感色平衡,那么其感光片经冲洗后画面色彩就符合被摄对象原有的色彩,亦即彩色还原好。所以,彩色片的感光平衡是彩色还原好的决定条件。彩色还原好,是三色三色感色乳剂层感光性能平衡的表现和结果。  彩色摄影的感色平衡,表现在:   1、负片和反转片的色彩还原是否正确;   2、彩色正片和照片的色彩还原是否正确。     造成负片和反转片感色不平衡,对负片说,哪个色层感色快些,色彩就偏重哪一色。原因是:  1、拍摄时所用的彩色片的色温性能和光源的不相适应,如用灯光片拍摄日光下的景物;  2、对负片说,银粒生成的多寡和颜色的浓淡成正比,而反转片刚好成反比;   3、冲洗时操作不当。     彩色正片和照片感色不平衡的原因是:   1、使用的负片本身色彩还原就不好;   2、由于放大机的光源和聚光镜等光学组织射出的光谱性能的影响。  在彩色摄影中,三色感色乳剂层中,一个色层感色过快造成的感色不平衡,在印放过程中可用校正滤色片予以校正。假若是由于乳剂层感光后反差失去平衡而引起的偏色,制作时无法校正。   彩色还原(Colour reproduction)  指彩色照片时的色彩与被摄体原有色彩之间的差异程度而言。也可以理解为彩色照片上再现被摄体原有色彩的情况,两者间差异小,再现情况佳,即还原好;反之,即还原不好。  彩色还原与感光材料性能,曝光准确与否,以及洗印加工条件密切相关。彩色底片各感光色层的特性曲线之间如果较平衡,在相适应的色温条件下拍摄,就能正确地再现景物的颜色。如果各感色层的特性曲线不平衡,就可能有的颜色偏重,有的颜色不足,不能很好还原。如底片(或彩色相纸)曝光过度或不足,也会破坏色彩的正确表达。  此外,彩色片的洗印加工,对彩色还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温度和时间,要求极其严格。如果底片的彩色有偏转现象,可以在洗印或放大时,用校正滤色片调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条最经典摄影技巧
数码摄影常识和技巧
摄影入门知识:快门、光圈、测光
数码摄影入门必备常识(专业知识)
数码相机提高照片素质12招
摄影师需要烂熟于心的12条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