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葛洪》之四 从祖三国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玄

从祖葛玄是对葛洪影响很大的另外一个葛氏族人。《真诰》载:“葛玄字孝先,是抱朴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云笈七签》云:“思远(郑隐)……付玄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

从祖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若从祖年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父,简称为伯祖;若从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父,简称为叔祖。

据《云笈七签》郑隐师从葛玄,又传于葛玄的从弟葛奚,葛奚传于子葛悌之记载,葛洪祖父葛奚是葛玄之从弟(堂弟),故葛玄为葛洪的伯祖。

葛玄(164—244年),字孝先,东汉末年、三国时东吴著名方士,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葛仙公”“葛仙翁”,句容都乡吉阳里人。都乡吉阳里在今句容城华阳南路区域,属崇明街道葛仙社区。《弘治句容县志》:“宣化坊,在县治前吉阳里,以承流宣化得名。”

葛玄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句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

先祖在西汉末年任荆州刺史,后因王莽篡位而弃官归乡。

高祖葛庐因在两汉之际起兵辅佐汉光武帝刘秀,为建立东汉王朝立有大功,刘秀称帝之后,封其为车骑将军,升骠骑大将军,下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古称邳国、下邳郡)僮县(在今安徽泗县东北)侯。出于家族考虑,葛庐让封爵于弟葛文,自己则弃甲渡江向南,安家于句容。

祖父葛矩,历任安平(今江西安福县)太守、黄门侍郎。从祖葛弥,曾任豫章(江西南昌的别称)等五郡太守,后隐居括苍山。

父葛焉,字德闰,历任儒州(治今甘肃环县芦家湾乡)主簿,山阴(今绍兴市越城区)县令,散骑常侍,大尚书等职。

《弘治句容县志》陶弘景《青元观碑记》载:“仙公姓葛,讳玄,字孝先,丹阳句容都乡吉阳里人也,本属琅琊。后汉骠骑童侯庐,让国于弟,来居此土。七代祖文即骠骑之弟,袭封章侯。祖矩,安平太守、黄门郎。从祖弥,豫章等五郡太守。父焉,字德闰,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代载英哲,族冠吴史。”

葛玄的家世,既是德望昭著的官宦世族,又有耕读喜游之传统。

葛玄子承父学,子随父居,在句容成长、读书。

葛玄自幼聪慧,在父亲的教导下,好学上进。不幸的是,“八岁失怙”,在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但却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已能好学自立”,到十三岁时,博览经史,“通古今,凡经传子史,靡不该览”。到了十五六岁时,即学有所成,已“名振江左”,在长江南岸的江东地区(大致包括今皖南、苏南、上海、浙江、赣东北),已非常出名。因为父母早亡,葛玄自幼便希望修炼长生不老、强身健体之道,因此酷爱老、庄之说,喜淡泊,“常好弹琴,诵庄老,安闲淡泊”。

少年成名后,朝廷征辟他入仕做官,但他不羡官位,不愿仕进,一再推辞。他说:“蔬食被褐,枕石漱流,吾所乐也。岂能以此而易彼哉!”

据元青元观道士谭嗣先编撰的《太极葛仙公传》记载,葛玄十五六,入天台山;十八九,入括苍山……《真诰》云:初在长山,近入盖竹。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地处宁波、绍兴、金华、温州四市的交界地带。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括苍山地处浙东中南部,史书载,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历史上,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苍山。

长山,即今金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境内北部,因山体狭长,山顶平坦,古称长山,又名常山。

盖竹山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南。因满山翠竹,郁郁葱葱,故又名竹叶山。

葛玄父亲葛焉曾在浙江绍兴任山阴县令,少年葛玄,为追寻父亲遗迹,曾游山阴,对地处金、绍、台(金华、绍兴、台州)交界处的天台山早有所闻。

东汉光和二年(179 年),葛玄入浙江天台山,来到当年尚属天台西乡的长山村。长山村,因村后有长山而得名,现称寺岙村。寺岙,原属台州天台方前乡,现属金华磐安方前镇。

全唐诗补编《天台集·拾遗》中、名为《登天台》的诗,相传是葛玄的作品。

登天台

高高山上山,山中白云闲。

瀑布低头看,青天举手扳。

石桥横海外,风笛落人间。

不见红尘客,时时鹤往还。

葛玄在天台山炼丹,留下诸多丹炉、丹井。据南宋学者陈耆卿(章安人)编纂的台州总志《嘉定赤城志》和据清朝康熙年间台州知府张联元编撰的《天台山志》记载,天台华顶山、桐柏山、梁王山(原属天台,现属宁海)、三十六雷山(原属天台,现属宁海)、丹邱山(俗称东横山)等,均有葛炼丹留下的丹炉、丹井。

桐柏山,有葛玄炼丹处,还有传为葛玄天师创建的天台观,天台观观额系葛玄亲题,为飞白书。东晋时,“书圣”王羲之曾游天台观,极赞葛玄书法之精妙。

民国台州先贤喻长霖《台州府志》记载,桐柏山,有葛孝先故居。

南宋宁海隐逸学者、诗人胡融《葛仙宅》诗赞曰:

仙翁卧云日,种松药炉东。

千载鳞鬣古,突兀成老龙。

蜕骨入霄汉,横身饮长风。

上有玄鹤巢,下有白蚁宫。

先生昔羽化,鸡犬尽凌空。

如何刀圭妙,失此十八公。

鳞鬣lín liè,指龙鳞、龙须,此代指古松。形容千年古松,树皮如龙鳞,松针若龙须。刀圭,本指中药量器,此指仙药、仙术。十八公,指松。松字拆开,为十、八、公。

《台州府志》又载,桐柏山,有葛玄丹竃(音义同灶),传葛玄筑坛修炼于此,丹成仙去,遗竃(音义同灶)尚存。

葛玄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炼丹实验,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化学知识和中草药物治病记载,还开了医药中矿石入药的先河。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中国“化学始祖”。

葛玄长住天台山,除了修身炼丹,还教先民种植茶叶,种植农作物、中药材和经济林。其功绩,堪比神农。

芦苇,芦竹,根状茎及嫩笋芽可入药,称芦根。葛玄在天台西乡植芦,留下一座名山芦峰山。据《嘉定赤城志》记载,芦峰,在县(天台)西七十里。旧传,葛元(葛玄)尝植芦于此。下有芦洋、芦坑。

天台西境之娄金岗,传有葛玄天师长期炼丹栖隐遗留的葛玄岭、葛玄冈、葛玄洞。又有传为葛玄天师寻找丹砂发现的黄金冈。

茶是修炼之人保持清静的最好饮料,服食外丹后也需要通过饮茶来排毒散热,被视为仙药。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留下诸多茶圃、仙泉。

华顶山,浙江天台山最高峰,海拔1095.4米。据《天台山志》记载:三国赤乌年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清台州知府张廉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九·古迹条记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戚学标《台州外书》有:“茶出天台华顶者上……今传有葛仙翁茗园。”

盖竹山盖竹洞东边小山上有古茶园,清《浙江通志·物产》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

华顶山、盖竹山被称为“葛仙茗圃”、“仙翁茶园”的两处茶园遗址,是讫今有文字可考的江南最早人工植茶之圃,葛玄也就成为讫今有文字记载,有遗址、遗迹可考的人工种茶第一人,被尊为“茶祖葛玄”。

南宋宁海隐逸学者、诗人胡融《葛仙茗园》诗赞曰:

绝巘匿精庐,苍烟路孤迥。

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

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

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

风涛泻江滩,松籁起林岭。

七盌鏖郝源,一水斗双井。

我虽冠屦缚,心乐祇园领。

濯足卧禅扃,梦堕蒙山顶。

据说,葛玄曾在塘畔结庐,用清澈醇香的山塘水和山间常见的药用野果,酿造健身养生的葛公酒。又传,葛玄常将葛公酒,倒入大小清塘,与邻近山民和过往行人分享。

葛玄遨游山海,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等名山大川之间。他在罗浮山遇左慈,拜其为师。

左慈,字元放,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少居天柱山,习炼丹。据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记述:后汉末乱,不与时势同流而避地来渡江东,仙公(葛玄)从元放受之。后隐于庐江马迹山中修炼。

樟树位于江西省,是我国著名的“药都”。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葛玄在江西淦阳(今樟树市)阁皂山结庐修炼,广收门徒,采药炼丹,设摊施诊,医病治疫,造福于民,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是樟树医药业的奠基人,樟树市药界尊为鼻祖。山中建有供奉葛玄的祖师殿及以葛玄命名的接仙桥。

葛玄遍读五经,知识渊博,医道高明,著有《葛氏杂方》《葛仙翁肘后救卒方》等40 多卷。深受吴帝孙权礼遇,孙权曾亲自召见,对葛玄十分器重,欲赐葛玄以荣位,但葛玄不愿接受。孙权仍以客礼相待,常与葛玄“共游晏,动相谘禀”。太子孙登另建别室招待,日亲访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特于建邺附近的方山为葛玄设立洞玄观,供葛玄修身炼丹。《弘治句容县志》载:“今方山犹有玄煮药铛及药臼。”《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吴大帝赤乌二年,为葛元立洞元观于方山。”葛元即葛玄,清代避清康熙(玄烨)讳,作“葛元”。“洞玄观”亦作“洞元观”。   

葛玄足迹遍布江南名山大川,在各地留下诸多遗迹和传奇。

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记载,60多年里,恒周旋括苍、南岳、罗浮、金精、玉笋、长山、盖竹、天台、兰风诸山。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

兰风山,一名兰芎山。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六里。《水经·渐江水注》:“(上虞)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寰宇记》卷96余姚县:“兰芎山,《会稽录》云,昔葛玄遁世居之。”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中部的葛仙山,原名云岗山,因葛玄在此炼丹,故易名葛仙山,又称葛山。

葛玄在宝华山下教授金箔锻打技艺,被宝华、龙潭的金箔艺人拜为祖师爷,直到现在,当地还有不少金箔匠供奉着他的牌位。

葛玄有两个与葛洪有关的弟子,一个是郑隐,一个是鲍靓。《晋书》:“从祖玄,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

《弘治句容县志》中《青元观碑记》载:“公赤乌七年太岁甲子八月十五日平旦升仙”。

葛玄去世后,回葬故里。《弘治句容县志》载:“葛玄墓,在县治西南一里许。” 立碑“葛仙翁之墓”,此碑现在句容市博物馆内。

句容是葛玄的故里,留下他的许多踪迹。明清时,句容尚有以葛玄得名的古地名。

葛玄故宅在县治西南隅,今华阳南路西侧,京华桂冠处。后称葛仙庵,宋皇祐二年(1050年),于葛玄的故宅葛仙庵建青元观,青元观又称葛仙观,供奉葛玄和葛洪。《弘治句容县志》载:“青元观在县治西南隅,原系葛仙翁故宅,丹井犹存。”

原观内建有紫微、北极、三官、东岳四房道院。葛玄炼丹用井又称“青元丹井”,在今华阳南路万宏天源城观井街。井栏仍在,上有竖勒“丹井”二字,横勒“灵雨仙泉”四字。

《弘治句容县志》载:葛玄“墓前有葛仙庵,正统九年,道会朱荣先重修。”“葛仙公炼丹井在县治南青元观内,今存,即吴之葛玄炼丹处也。”

《乾隆句容县志》载:“(晋)葛元墓,在县西南一里许。墓前有葛仙庵。正统九年,道会朱荣先修。万历二年,令丁宾重修。至天启间重建。”葛元即葛玄,避清康熙(玄烨)讳,作“葛元”。万历己酉,即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葛仙公庵,在县治西青元观侧。仙公瘗剑之处。”

题葛仙公遗庵

陈温喻

仙翁飞去长松老,寂寂荒基绕败垣。

瘗剑冢崩群鼯宿,炼丹井废乱蛙喧。

苔封破鼎螭文蚀,草没残碑鸟篆昏。

夜半子规啼血处,精灵月下亦销魂。

《弘治句容县志》重修青元观记

林瑱 撰

句曲青元观,吴时葛仙公之故宅,其丹井存焉,创于梁天监七年,距县治之南仅百步许平衍广旷,胜概可尚,其院有四,曰紫微,曰北极,曰三官,曰东岳。而实统于一观也。凡邑民年谷之祈、水旱扎瘥之祷咸于是,纾虔而妥灵焉。

《弘治句容县志》葛仙翁炼丹井铭

方峻 撰

仙翁冲晦,营炼长林。仙翁显明,海鸟流音。方台白鹿,丹沙黄金。神飞万开,井存于今。碧甃函丈,银床半寻。涵清冽寒,涤虑洗心。得地不改,短绠汲深。我长斯民,知宗青元。周询故里,景仰遗斫。勒铭琳馆,庸永厥传。

葛玄曾在句容南部上容乡炼丹,《弘治句容县志》载:“上容乡,在县治南四十里。有一十二里(里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二十四村。” 其中“葛亭(今葛村)”里,以“葛玄炼丹于此”得名,“升仙”里,“据葛玄成仙言”得名。

为纪念葛玄,20 世纪50 年代将葛玄故居所在的社区命名葛仙庵居委会,后改为葛仙社区。今葛仙社区内以葛玄命名的葛仙路、葛仙广场,亦是源于对葛玄的纪念。

2002 年,由城西郭西塘改建的华阳公园,更名为葛仙湖公园。

葛仙观经元、清二朝数次修缮,及至20 世纪70 年代因建设被全部拆除。

2002 年9 月,茅山道院耗资1300 万元,在句容市葛仙湖公园内易地重建了全新的葛仙观。

重建的葛仙观位于葛仙湖公园西北,占地15 亩。2004 年10 月26 日落成,古朴典雅,飞檐翘壁,雕梁画栋,花木掩映,观内建有“灵星门”牌楼、灵官殿、放生池、葛仙桥、一湾亭、钟鼓亭、财神殿、慈航殿、文昌殿、吕祖殿、葛仙大殿、三清宝殿等,观内主供圣贤“葛仙翁”葛玄、“小仙翁”葛洪。“灵星门”两侧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江南古邑物华天宝;葛仙故里人杰地灵”。“葛仙观”的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贾平凹先生题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秘——玄学(七十八)道家代表人物 葛玄
搜寻葛洪纪念地
葛洪隐居富阳崤山炼丹十四年的历史考证
葛洪炼丹处——葛仙观
品着楹联游公园 唐红生 江苏句容
庐江马迹山------道教丹鼎派发祥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